70多个中国文化未解之谜,涉及政治、军事、艺术、文学、地理、风俗、考古等诸多领域,编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中国文化,深入发掘谜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力争给读者提供最丰富、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
300多幅弥足珍贵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相关人物,以及电脑解析示意图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充分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全力开拓一个愉悦的阅读空间,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需求。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与研究了中国历史文化,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寻找悠久的渊源、直击苍茫的历史、探索掩埋的真相、追寻隐含的奥秘、破解神秘的符号、叩问失落的文明、领略瑰丽的奇观、感受奇妙的风俗等方面入手,对70多个中国文化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真实。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寻找悠久的渊源
汉字起源真是“仓颉作书”吗?
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的汉字孕育和记录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了黄土地上悠久的文明。汉字以它独特的形状和用法而在诸多文字中独树一帜,汉字是怎样产生的?又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有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仓颉本来是黄帝的史官,他有着四个眼睛,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还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黄帝时期,人们都还在结绳记事,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没办法将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人们往往因为无法正确传达和交流自己的意思,而使农耕生产受到了阻碍。于是关心民生的黄帝就命令仓颉去想办法。仓颉接到命令后,把自己关在洧水河岸边上的一个房子里,天天想得饭都忘了吃,觉都顾不得睡,整天蓬头垢面,还是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有一天,他站在屋门口的大树下发呆,一只凤凰飞过,把嘴中的果实丢在他面前,仓颉捡起来仔细一看,发现上面有一个从来也没见过的图案,十分美丽。这时有一个猎人经过,看到那个图案就告诉他说那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而且世界上万物的蹄印都是各不相同的。仓颉从这些话中得到了启发,意识到自己原来造不出字是因为闭门造车的缘故。于是,他周游四方,跋山涉水,看到什么都要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将他们的特征记下来,风花雪月、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他将这些灵感的美丽动人的地方整理出来,成为最早的象形字。传说他在造字的时候,天上竟然不可思议地下起米来,夜间听到天地间有野鬼凄厉的哭嚎声。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看后非常满意,立即召集九州酋长前来,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九州酋长们又在各自的部落和领土大力推行。于是,九州大地人们都开始使用这些象形字,这给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信息提供很大的方便。
关于这段传说,很多书中有相关的记载,在汉代淮南王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中说:“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汉代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也说:“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为……是也。”到了东汉,许慎更是很明确地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兖州续志》中说“仓颉,冯翊人,黄帝史官也。生四目,观鸟迹而制字。”此外,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功劳,后人还根据传说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到了宋朝时还有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叫“凤台寺”的庙宇。甚至仓颉的坟墓也有多处,其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现在的铜城镇王宗汤村调查发现一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据说原来就是被当地人称“仓王坟”,坟前原来还建有“仓王寺”。可以看出,仓颉造字的说法还是很有来历的。
但是如果客观和理性地分析的话,汉字的复杂和多变根本不可能由谜一个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仓颉所处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人们每天风餐露宿,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如此低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要发明像汉字这样既是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对仓颉这种原始人来说简直不可能。此外,根据学者的考证,当时的文字有许多异体字,无疑产生于很多人的手中,所以人们认为“仓颉造字”是一种不太可信的说法,可能性大些的是他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荀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仓颉的功劳只是在于整理它们罢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考古史实是有人发现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笔画简单,距今大约6000年左右,比仓颉造字的时代早1000年。除了仓颉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农作穗书,黄帝作去书,祝融作古文,少吴作鹜凤书,曹阳氏作蝌蚪文,曹辛氏作仙人书,帝尧作龟书,大禹铸九鼎而作钟鼎文等等,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道理。文人学者们为此考证了2000多年,发表了各种看法,但谁也没能压倒对方,成为权威。
但不管“仓颉作书”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不论它是严肃的史实还是美丽的传说,都反映出人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对它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肯定。正因为人们对那些造字的祖先怀着热烈的感激和景仰,那些动人的传奇才能流芳千古。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尧是远古时期有名的贤德的君主,他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他不“唯亲是举”,大力举荐有才干的舜为自己的继任者,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有名的“尧舜禅让”。但是现在却有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准确性,毕竟这仅仅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人把它诉诸于文字。所以,关于尧舜之间权力交接的真相,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后世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争论的同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可“举贤”说的,因为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的传统美德。传说中,舜姓姚,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后母心胸狭窄,而且心地狠毒。后来,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飞扬跋扈,在父母面前,他经常说哥哥舜的坏话。舜的父亲也被他们拉拢到一起,站在他们的战线上。所以,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商量,如何找机会害死舜,这样,象就可以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但舜心地善良,并不介意他们的故意刁难。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后母和弟弟也很好。
P2-5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实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然而,在中国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给人留下了无数难以索解的文化奇谜。诸如汉字起源、河图洛书、国宝和氏璧、徐福东渡、楼兰古城、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金瓶梅》之作者等,这些文化疑案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有的还包含着理解文化进程的关键细节,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人们探究其真相的强烈兴致。破译和解析这种种文化谜题,不仅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有关知识,而且还可以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
本书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各个文化谜题,参考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而严肃的分析论证,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全书从寻找悠久的渊源、直击苍茫的历史、探索掩埋的真相、追寻隐含的奥秘、破解神秘的符号、叩问失落的文明、领略瑰丽的奇观、感受奇妙的风俗等八个方面透析文化,时间上贯穿远古人类直到当今社会;内容上基本涵盖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科学、风俗、天文、建筑、历史、文学、考古、地理、民俗、军事、宗教等方面。在写作风格上,力求晓畅易懂、精确生动,对文化的表述更加人性化、通俗化,将文化疑点与谜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叙述出来,注重知识性与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最后,本书创造性的彩图版体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直观、更真实的阅读方式。300余幅图片包括记录文化名人音容笑貌的画像与旧照、经久流传的文化名著的书影、历代书画真迹、有关文化的最新考古资料、承载历史文化沧桑的文物照片、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史学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简洁明朗的版式设计和文字有机融合,达到具象、直观的阅读效果,让读者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文化真相,缩短读者与文化的距离,在穿越历史峡谷、文化殿堂的过程中,沿途欣赏到美妙的风景,为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本书对文化未解之谜的探索,史料与实物证据并举,使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人们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不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巨大魅力,同时让读者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不足之处,请学界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