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广州从一个【五羊降临】的童话开始传承,从南越王的支离瓦片,到镇海楼的风声云影,古老的地图印刻着点滴城市的足印,广州,从这里开始……
让我们从越秀出发,因为她就是广州城的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本书则是这个“博物馆”的导游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映象广州越秀卷)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赖南池//刘梅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老的广州从一个【五羊降临】的童话开始传承,从南越王的支离瓦片,到镇海楼的风声云影,古老的地图印刻着点滴城市的足印,广州,从这里开始…… 让我们从越秀出发,因为她就是广州城的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本书则是这个“博物馆”的导游手册! 内容推荐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是广州城从最初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足迹。这里每一座寺庙、每一间书院、每一所学校或砉每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都在向你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传奇的故事。都会告诉你一段又一段深埋进岁月的历史,解读广州,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从越秀出发…… 目录 第一章 源起 1 五仙古观城里洞天(五仙观) 2 走近南越王(南越王宫署)和 3 古墓谜影(南越王墓) 4 城墙旧事(古城墙) 5 寻找失落的城门(古城门) 6 梦里水乡(六脉渠) 7 城市地图(古地图) 8 五岭以南第一楼(镇海楼) 第二章 千年商都 1 道不尽的北京路(北京路) 2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 3 千秋家国梦盛衰高第街(高第街) 4 守望珠江卓尔不群(爱群大厦) 5 百货翘楚(百货商店) 6 流金岁月饕餮太平(太平馆) 7 百年艳芳记录风云(艳芳照相馆) 第三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 1 百年“潮人”聚广州(潮州会馆) 2 书院春秋(越秀书院) 3 万木森森草堂绿(万木草堂) 4 触摸千年古街的文脉(文德路) 5 书香葵霜阁(葵霜阁、榨粉街) 6 书楼墨香(中山图书馆) 7 百年名校话沧桑(小北路小学) 8 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知用中学) 9 五子诗雅畅南园(南园诗社) 第四章 风雷激荡 1 巍巍殿堂悠憨岁月(中山纪念堂) 2 碧血黄花(黄花岗) 3 东园:风雷激荡(团一大旧址) 4 从希望之舂到失望之冬(咨议局) 5 沙洲传奇(大沙头) 6 见证世纪沧桑风云(东较场) 第五章 大隐隐于市 1 菩影禅风(光孝寺) 2 芝麻开门(怀圣寺) 3 百年石室(圣心大教堂) 4 大隐隐于市(三元宫) 第六章 梦里依稀 1 东山洋房岁月如歌(东山洋房) 2 医者大爱方便为怀(第一人民医院) 3 印刻纯真岁月(儿童公园) 4 戏里戏外海珠大戏院幕起幕落粤韵风华迁(海珠大戏院 5 天字第一号(天字码头) 6 广州第一公园(人民公园) 7 岁月风云梅花依稀村依旧(陈济棠公馆) 试读章节 五仙古观城里洞天 1、五仙观 广州,又称羊城,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周夷王时,五位仙人骑着口舍谷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谷穗赠予这里的人民,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最后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永留此地。 千百年过去了,仙人无迹可寻,这个传说,却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人们感怀仙人的功绩,建祠立庙,祭祀祈祷,五仙观由此而来。 古观虽屡迁其址,数度兴废,但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布衣平民,都铭记五仙的荫庇,诚心祭拜心中的神祉。明清时期,这里是退连闻名的道教丛林,宫观堂皇,巍然而立,紫烟袅袅。穗石洞天的壮观,五仙霞洞的秀丽.成为羊城当时美不胜收的奇景。 600余裁的宫观,红砖绿瓦,残壁颓碑,似在默默诉说岁月沧桑。带着自远古走来的神话,承栽羊城人民千古美好愿望,五仙观,这座“广州祖庙”,将要掀开其神秘面纱,延续新的传奇。 ●屡迁其址数度废兴 宋代:文人诗篇记载原貌 五仙观实为谷神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人们认为,谷是五仙所带来的,因此在春秋季之时,到五仙观祈谷,并把五仙称为“五谷之神”。迄今无法考证,在广州,人们何时开始兴建祭祀谷神的庙宇。根据阮元《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最早建在十贤坊,即现在省财厅一带。 宋代五仙观的面貌,文献中鲜有记载,但文人墨客所留下的诗篇,却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北宋初年,当时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前往游览。并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广为流传:“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嫒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风雨萧萧吹白莲。” 紫烟、竹影、芝田、药圃、桃花、池塘、白莲,这是多美的景色呀!如今,五仙观内的碑廊中,还有一块“古仙旧题”碑,高约11米、宽约0.7米,下面一段是正书题跋,中间两段是草书古诗七律及五律各一首,所刻的正是古成之的诗。 在北宋元祜年间,当时的广州知府、诗人蒋之奇,也写了一首诗咏五仙观:“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拜跪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可见当时五仙观内,已塑有五仙人骑着五羊的石像。 在宋代,五仙观屡迁其址,所迁之处,已无法考证。北宋政和三年,当时任府州监军的经略史张劢,又把此观迁回旧址。他撰写了重修五仙观记,并刻在石碑上,上面提到,当时连年盲风怪雨、疫疠问作,有时“海溢水潦为患”,“州人咸以谓五仙失所处而然”,都希望在旧址上再重建。这块《北宋重修五仙祠碑》至今仍保留在五仙观里,是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碑。南宋后期至元代,五仙观迁至古两湖畔,即今天教育路一带。 明代:闻名遇迩道教丛林 明代洪武元年,古观不慎失火,整座被焚毁了,后重建。当时的著名文士孙贲,曾撰写《重修五仙观记》记述此事,后来此文就刻在张劢北宋碑的背面。 1377年,当时的布政使赵嗣坚,把五仙观迂建到坡山,即现址,并另外塑了五仙像进行祭祀。而在此前三年,当时的广东参知政事汪广洋在坡山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岭南第一楼”,五仙观就建于此楼的前面。过了约百年,古观目趋颓败,明成化五年,即1469年,布政使张碹重修五仙观。 选址坡山,能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坡山”与“番山”、“禺山”同为古城广州的三大名山,传说是五仙降临之地。晋代时,坡山是珠江北岸的一个渡口,有“坡山渡口”、“坡山古渡”之称。随着珠江河道的泥沙沉积,江岸逐渐南移。到了五代十国,为扩大市区,南汉王刘龚命人将坡山凿平。宋代以后,坡山俯瞰当时热闹的“大市”街,所谓“大市”,即大集市,当时惠福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建在坡山上的五仙观,是当时一道独特的景观。当人们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行走,赫然可见一急坡隆起,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地,宫观林立,香火鼎盛,道士往来.朝拜之人络绎不绝。五仙观威为当时名噪一时的道教丛林。 承载了五仙降临、赐予稻穗的神话,五仙观被认为是“广州祖庙”,不仅百姓信奉,居于庙堂的朝廷官员,也重视对它的祭拜,各个时期的重修都是在官员的主持下进行。历代文人名士,也曾到这里观瞻、游览,抒情咏怀,不少诗词歌赋流传至今,也留下不少佳话。 P2-5 序言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越秀区宣传部派员送来书稿,先看书名,就觉得不错。博物馆而没有围墙,给人一种空间开阔、时间深邃的感觉。越秀区是老广州城的所在地,正是这个城市二千年时空的凝聚之所。 说起来,我在广州生活了将近六十年,也可以说是个老市民了。回想当初随父亲从香港来到刚刚解放的广州,那时我才五六岁,初到异地,对于无论是珠江长堤早晚的潮汐,抑或是越秀山镇海楼上的远眺,都怀着一种陌生、好奇之感。后来,随着由小学而中学、大学,对这个城市日渐熟稔,也逐渐累积起作为一个“广州人”的认同感。毕业分配到海南的五年间,对她更不免“魂牵梦萦”,写于当时的一组《城居杂咏》小诗可以为证: 日暖晾衫天,小巷丽如绣。云暗雨忽来,窗窗出素手。 高楼若崇峦,苔深破一角。夏雨浸天棚,飞街旋成瀑。 道旁白兰花,夜来香欲喷。零落不终朝,都上女工鬓。 暮扇不生凉,移榻欲逃暑。梦觉骑楼风,脉脉不成雨。 现在那些“80后”的年轻人,对于当日广州市民的这些生活情趣,已经越离越远。但像我们这一辈人,在由衷地感慨中国和广州的城市发展一日千里之余,心底仍然保存着那相对贫乏,又别饶姿态的如梦光影。 过往的人生离不开记忆。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的考古发现,向世人揭开了广州城呱呱坠地的一幕:北京路上南汉、宋、元、明、清五朝的古街道遗迹,和宋代“双阙楼”遗址,昭示了广州城商埠繁华兴盛的既往,而与今日名动海内外的商都美誉后先辉映:光孝寺、六榕塔、三元宫和怀圣寺光塔、圣心大教堂石室,则彰显着广州城多元并兼、丰富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万木草堂、中山图书馆、知用中学、南园诗社和黄花岗、中山纪念堂、东较场、咨议局,则展示了广州城在中国近代史上风云煊赫的篇章…… 这些从书稿中随手拈来的内容,已足见出越秀区在广州城史上占有着核心的地位。她就是广州城的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本书则是这个“博物馆”的导游手册。 我愿意向读者推荐本书。因为这实在是一本写得相当之好的“导游手册”。不但图文并茂,而且资料翔实、文笔优美。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映象广州》的设计顺理成章,黑白照片更具历史感和沧桑感,据说,大多数人的梦境也是以黑白居多。从“手册”的角度来看,这些老照片又是一批极好的“导游”的路标,可以供游客现场“印证”,并且在指顾之间,引领他们在一刹那穿越时空、游走今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资料的运用与文笔的驱遣。要说,介绍一件故物,可以有许多资料,但篇幅有限,如何取舍?于此,本书采取了场景与特写相结合的办法,除了一般介绍之外,又挑出重点,作专门选介,这就使全书节奏鲜明,而无平铺直叙之弊。其中具有专业深度的介绍,即使在我这样的老市民读来,在耳熟能详之余,仍然时有所得,感觉眼前忽亮,兴味偏饶。但是,这些具足专业的资料,却并不令人望而生畏,拒人千里,这就全赖本书写作的优美文笔。举个例子,在介绍广州古城墙的一节中,是这样开头的: 在鼎鼎大名的古城中游走,古老的城墙,是我们追溯往事的线索。 南京的明城墙,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北京的明城墙,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是皇城根儿下回荡着的纯正的京腔京韵。从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绵延1.5公里,已经成为北京古城的标志。西安的明西城墙,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修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历时八年,奠定了当时西安城墙的基本形制和规模。 绝少人知道,在广州也有这么一段古老的明城墙。 它隐身在越秀公园的深处,在高耸的镇海楼下静静驻守。古老的榕树,在它斑驳的身躯上盘根错节。茂密的树阴,为它遮住了这个夏天最后的几缕艳阳,墙根下是悠然而过散步的市民,还有人在踢毽子、下棋、跳舞…… 长约200米的它,只是现存广州明城墙的一段。如果从天空俯瞰,你会发现,东起小北(夸小北花圈)、西迄大北(过去北大门,今日盘福路)、横贯越秀山,这逶迤的古城墙总长有一千多米,只不过,它在茂密的丛林深处断断续续,很难把我们的视线串起来罢了。 你看,它远从南京、北京、西安的明城墙说起,绕了一个大圈子,这才落到广州的明城墙上来,却又词锋婉转,由历史叙述一变而为风景描绘,并且由地上拉到天空,将近景细描化为远观俯瞰……一段广州城的明代古城墙,就像是具有生命一般,在读者眼中活了起来。笔致的灵动,文思的跳荡,不仅显示出作者惨淡经营的匠心,更包含着作者对广州的款款深情。本书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既具知识和趣味性,又具抒情的美文性写成。浏览书稿,我不禁悠然想起父亲的《唐诗小札》,它也正是具有着知识性、趣味性和文笔优美的长处。当时担任中南局宣传部长的王匡先生在序文中说:“真正通俗化了的东西,它无论在知识方面或者品德方面,都能扎扎实实地给人以有益的帮助……真正通俗的东西,一定是普及行远,平易近人,面貌可亲的。”我觉得,把这评语移用于本书,也很合适。感谢越秀区委宣传部和广州日报社,为广州城,为广州的市民,以及一切关心广州的过去和未来的人们,编写了这样一本将可普及行远的“导游手册”。 最后,我想以一个广州老市民的身份,祝愿越秀区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维护好广州城的这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后代子孙守住这根。 刘斯奋 二○○八年端午前三日于蝠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