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实践传统养生健康理论、方法及教育的专著,具有提高传统养生人文素养,增强传统养生知识、理念,提高生活质量及为全民健身、学校健康教育服务的特征。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传统养生理论,中篇介绍传统养生的方法,下篇介绍传统养生育人与保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养出健康的一生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安胜钢 |
出版社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研究、实践传统养生健康理论、方法及教育的专著,具有提高传统养生人文素养,增强传统养生知识、理念,提高生活质量及为全民健身、学校健康教育服务的特征。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传统养生理论,中篇介绍传统养生的方法,下篇介绍传统养生育人与保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介绍传统养生与健康的生活保健书。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传统养生理论,如传统养生学的九大特征、中医学八大运动特征、传统养生谋略等;中篇介绍传统养生的方法,如传统运动养生技法、四季养生法、性生活养生法、饮馔服食养生法等;下篇介绍传统养生育人与保健。 本书以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体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回归自然,以人为本;内容新颖,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感强。是您提高养生人文素养,增强身心健康水平的良师益友。 目录 上篇 传统养生理论 第一章 传统养生教育概述 第一节 “养生”文化内涵与传统养生十大必要因素 一、“养生”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养生十大必要因素 第二节 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养生浓缩为四个阶段 一、传统养生首先从以物论理,亲自实践中开始 二、把传统养生上升到自然、社会、文化氛围中发展 三、把传统养生实践看成是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 四、体育者,养生之道也 第二章 传统养生教育的九大特征 一、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应该珍惜、热爱生命的特征 二、主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特征 三、太平盛世多长寿,重视道德、禀赋养生作用的特征 四、主张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强调呵护精神生命的特征 五、动态与静态运动的结合,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的特征 六、练与养相兼,养生以不伤、不过为本的特征 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养寿为先,祛病为急的特征 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生促生活,生活促养生的特征 九、睿智养生,注重心法的特征 第三章 传统养生教育与中医学 第一节 中医学八大运动特征 一、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运动特征 二、阴阳和谐的运动特征 三、五行均衡的运动特征 四、脏腑同步的运动特征 五、经络循环的运动特征 六、内外致病因素影响健康的运动特征 七、精、气、神合一维持与促进生命的运动特征 八、预防人体失衡与因时、因地、因人养生的运动特征 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谋略 一、防病养生谋略 二、冬病夏调养生谋略 三、发忸解表养生谋略 四、生物钟养生谋略 五、宣肺通窍养生谋略 六、强抱发汗养生谋略 七、五行相胜养生谋略 八、拳击开闭养生谋略 九、围魏救赵养生谋略 十、音乐养生谋略 第三节 抗衰老与长寿 一、传统养生文化对抗衰老的认识 二、人类衰老的五种新学说 中篇 传统养生方法 第四章 传统运动养生技法 第一节 传统运动养生技法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一、传统养生技法源于自然 二、传统养生技法融于自然 第二节 传统运动养生类型 第三节 传统仿生运动养生 一、传统仿生运动技法的文化品位 二、传统仿生运动技法的分类 三、传统仿生运动技法的功能 四、传统仿生运动仿形、仿生的技法 第四节 传统站立运动养生 一、传统站立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站立运动养生的生理作用 三、传统站立运动养生的六种体式 四、传统站立运动——“八段锦”养生法 第五节 传统行走运动养生 一、传统行走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行走运动养生的生理作用 三、传统行走养生体育技法的分类 四、常用六种步行锻炼法 第六节 传统坐立运动养生 一、传统坐立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坐立运动养生的生理作用 三、传统坐立运动养生的技法 第七节 传统卧位运动养生 一、传统卧位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卧位运动养生的生理作用 三、传统卧位运动养生的技法 第八节 传统跪位运动养生 一、传统跪位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跪位运动养生的生理作用 三、传统跪位运动养生的技法 四、坐卧跪运动练习及注意事项 第九节 传统圆道运动养生 一、传统圆道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圆道运动养生技法的功能 三、传统圆道运动养生技法的分类 四、圆道运动的训练及注意事项 第十节 传统四末(手、脚)运动养生 一、传统四末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四末运动养生的功能 三、传统四运动养生的技法 四、四末运动的习练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传统反向(逆相)运动养生 一、传统反向(逆相)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反向(逆相)运动养生的功能 三、传统反向(逆相)运动养生的技法 四、传统反向运动养生功的习练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传统谐振动(荡)运动养生 一、传统谐振动(荡)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谐振动(荡)运动养生的生理功能 三、传统谐振动(荡)运动养生的技法 第十三节 传统“开七窍”运动养生 一、传统“开七窍”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开七窍”运动养生的方法与作用 三、传统“开七窍”运动养生的技法 第十四节 传统亲近自然运动养生 一、传统亲近自然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亲近自然运动养生的功用 三、传统亲近自然养生的技法 第十五节 传统呼吸(吐纳)运动养生 一、传统呼吸(吐纳)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呼吸(吐纳)运动养生的功能 三、传统呼吸(吐纳)运动养生的技法 四、呼吸运动的训练及注意事项 第十六节 传统意识运动养生 一、传统意识运动养生的人文内涵 二、传统意识运动养生的功能 三、传统意识运动养生的技法 四、传统意识(念)运动养生的训练及注意事项 第十七节 校园内运动养生法 一、传统大雁仿生功 二、益气养肺功 三、视力保健运指功 第五章 传统运动养生之道 第一节 传统养生心法之道 一、传统养生之道首先从面带微笑开始 二、传统两眼平视的养生之道 第二节 传统养生身法之道 一、为何以松静站立作为开始健身姿势 二、自然的养生之道 三、养生呼吸的功夫是自上而下 四、形体养生运动的功夫是自下而上 第六章 传统四季养生法 第一节 春季养生法 一、春季的时间划分 二、春季的养生 三、春季的保健 四、春季的食物保养 第二节 夏季养生法 一、夏季的时间划分 二、初夏气候养生及保健的特点 三、盛夏气候及养生特点 四、暑夏气候及养生特点 第三节 秋季养生法 一、秋季的时间划分 二、秋季的保养 第四节 冬季养生法 一、冬季的时间划分 二、冬季的养生 三、冬季的保健 四、冬季的饮食 第七章 传统性生活(房中术)养生法 第一节 传统房中术(性生活)的养生文化内涵 第二节 传统房中术(性生活)的养生意义 一、生存的需要 二、防病、治病的需要 三、优生、优育的需要 第三节 传统养生学对性生理、性心理的研究 一、传统养生对性生理的研究 二、传统养生学对性心理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性养生 一、未婚青少年的性养生教育 二、新婚夫妇的性养生教育 三、中年夫妇的性养生教育 四、老年夫妇的性养生教育 附1:强腰健足坐式八段性养生法 附2:强腰健肾拍打功 第八章 饮馔服食养生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对“饮馔服食”法的认识与研究 一、谨和五味 二、饮食有节 三、杂食长生 四、细嚼延年 第二节 常用食物的性能与作用 一、谷米类食物 二、豆类食物 三、奶类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维生素A、钙和热能 四、肉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五、鱼虾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六、蛋类营养价值 七、蔬菜类的营养价值 八、水果类 第三节 生病选择吃水果 一、根据病症选择吃水果 二、根据水果的性质进行选择 第四节 传统养生随遇而安、随遇而食的原则 第九章 传统养生健脑抗衰老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经典对抗衰老的认识 一、传统养生对心、脑的认识 二、传统养生对心(脑)的养护所在 第二节 如何体现传统养生健脑抗衰老的思想 一、健脑抗衰老从树立以人(己)为本的精神开始 二、努力创造“心”任物观察、接受、感知外部事物的条件 三、健脑抗衰老要养成“面带微笑”的生活态度 四、健脑抗衰老进食原则 五、健脑抗衰老要有一颗平常心,走养生人生活之路 六、健脑抗衰老运动养生原则是“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七、“养生体育处方”与健脑抗衰老运动养生原则 八、健脑抗衰老必须树立《黄帝内经》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 第三节 孙思邈养生健脑抗衰老的思想 一、抗衰之道 二、五莫八勿 第十章 适当体力劳动养生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对体力劳动的认识 第二节 参加适当体力劳动从转变观念开始 一、首先转变劳动不是运动的观念 二、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 三、转变体力劳动容易损害健康的观念 四、转变挣钱的是劳动,不挣钱的不是劳动的观念 五、转变只知道重的活是劳动,轻的活不是劳动的观念 第三节 选择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 一、增强自觉性 二、合理的搭配 三、参加体力劳动适量的原则 四、处理好体力劳动与养生运动、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干好自己爱干的事情是最好的养生 第十一章 中药养生法 第一节 益气补脾抗衰老益寿的中药 一、人参 二、党参 三、黄芪 四、山药 五、白术 六、茯苓 第二节 滋阴补血抗衰老益寿的中药 一、地黄 二、何首乌 三、阿胶 四、麦冬 五、石斛 六、黄精 七、当归 八、白芍 九、枸杞子 第三节 助阳补肾抗衰老益寿的中药 一、鹿茸 二、巴戟天 三、淫羊霍 四、补骨脂 五、肉苁蓉 六、杜仲 七、续断 八、冬虫夏草 第四节 其他类抗衰老益寿的中药 一、牛膝 二、丹参 三、远志 四、三七 五、吴茱萸 六、茵陈蒿 七、泽泻 八、苍术 九、厚朴 十、香附 十一、菖蒲 第十二章 辨脏腑体系层次养生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对证候及体质的认识 一、传统养生对脏腑证候的认识 二、传统养生对体质的认识 第二节 传统养生辨心与小肠证候及养生法则 一、主体处方 二、辨虚实 第三节 传统养生辨肺与大肠证候及养生法则 一、主体处方 二、辨虚实 第四节 传统养生辨脾与胃的证候及养生法则 一、主体处方 二、辨虚实 第五节 传统养生辨肝与胆的证候及养生法则 一、主体处方 二、辨虚实 第六节 传统养生辨肾与膀胱证候及养生法则 一、主体处方 二、辨虚实 第十三章 生活起居养生法 第一节 起居有常。安卧有方 一、起居有常 二、安卧有方 第二节 居处与衣着宜忌 一、居处适宜 二、衣着合体 下篇 传统养生育人与保健 第十四章 传统养生育人 第一节 传统养生教育的内涵 一、传统养生中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传统养生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内涵 三、传统养生中的健康体育教育内涵 四、传统养生教学体悟 第二节 传统养生教育的原则 一、讲究人文教育的原则 二、先传道,后授业的原则 三、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 五、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行为的原则 六、圆美、补充体育教学的不足的原则 第三节 发现传统养生体育教育 一、发现养生教育的优势 二、对传统养生体育教育的实践 三、养生体育教育 第四节 传统养生教育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为重点 一、传授“因时养生”生物钟的道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从站、行、坐、卧的意识与行为人手,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第五节 《体育之研究》与传统养生教育 一、《体育之研究》是传统养生体育教育的经典 二、用“养生”的人文内涵剖析体育的功能与动机 三、《体育之研究》所构筑的学校养生体育教学模式 四、从复原“六段运动”分析《体育之研究》 五、从《体育之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 六、《体育之研究》与其他经典的比较 第六节 从《体育之研究》人文特征谈毛泽东养生体育思想 一、《体育之研究》的人文特征 二、《体育之研究》与中国特色身体教育模式 三、《<体育之研究>教程》 第七节 《六段运动》何以“马步站立”为开始姿势 一、以“马步站立姿势”作为研究起点 二、“马步站立”是传统养生站立文化的一部分 三、马步站立的体式 第八节 传统养生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从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开始 二、从对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情况来看 三、养生体育教育的实践 四、体悟 第九节 传统养生教育心理问卷的设计 一、设计问卷 二、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 第十节 传统养生教育教学大纲 一、关于传统养生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 二、关于传统养生教育教学的进度 第十一节 传统养生教育教学试卷 第十二节 传统养生教育师资培训 一、传统养生教育师资培训目的 二、培训内容 三、学时 四、结业要求 五、培训原则 六、培训改变以往单纯以传授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从人文教育入手 七、传统养生健康教育论文要突出人文特征,教育人生活 第十五章 传统养生健康保健 第一节 传统养生健康处方的制定 一、传统养生健康处方制定的原则 二、传统养生健康处方的种类 三、关于运动强度的把握 四、传统养生健康咨询服务处方的格式 五、传统养生防病祛病治疗处方内容及格式 第二节 常见病症的传统养生五宝处方 一、糖尿病 二、高血压 三、慢性前列腺炎 四、感冒 五、失眠 六、咳嗽 七、大便秘结 八、更年期综合征 九、疲劳 十、减肥 第三节 介绍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 一、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的来源 二、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的主要功能 三、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的主要反射区 四、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基本手法 五、传统养生足底推拿疗法适应证与禁忌证 试读章节 第二节 传统养生身法之道 一、为何以松静站立作为开始健身姿势 (一)松静站立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健身养生思想 中国人认为,天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地是一个整体,人居天地之间,而天属阳,地属阴,适应天阳地阴的特征,所以《道德经》要求:“虚其心,实其腹”。也就是说腰腹以上要虚(虚属阴与天阳和),腰腹以下要实(实属阳与地阴和)。正基于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其中的独立守神就是松静站立的原始记载。今天松静站立不仅是一种健身手段,而且是一种功效卓著的医疗体育方法。意拳站桩创编人王乡斋先生说的好“百动不如一静,百练不如一站”。 (二)松静站立体现出中国人“以静养生”的原则及特点 中国养生家认为,松静虚定可以少费神气,深蓄原养,储藏能量,日益充。所以《道德经》主张“至虚极,守静笃”。《黄帝内经》也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外,人之神气易动难静,动则损耗,静则养益。“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内经·痹论》),“清静则化生治,动则苛疾起”(《内经·至真要大论》),都说明了松静养神以使机体生理功能正常,抗疾病能力增强。 (三)松静站立具有耗能少,容易放松的特点 人的结构的进化使人类在维持直立姿势中能够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而保持平衡,根据肌电图研究,在安静站立(或舒适站立时)维持站立姿势仅有少量骨骼肌(能受意志控制)活动,大多数骨骼肌处于松鼬状态。因此,在清醒状态下采用松静站立姿势时,把放松的意念加上去,就能很快的使身心放松下来,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健身实践中去。 二、自然的养生之道 “自然”,指健身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健身实践中,包括姿势、意念、呼吸都要保持轻松自然,健身中的松与静是在自然前提下进行的,当健身时的姿势、呼吸、意念都合乎自然了,则整个机体也必然达到松静的境地。这就是说,松静是自然的基础,一般形体放松了,心理平静了,也就自然了。这其中身体放松是关键。 (一)松静自然如何体会 松静自然是中国人健身起码应当掌握的方法,也是入门的标志。因为不懂得和不会掌握松、静、自然,是没法练好中国人的健身之道的,甚至连入门也很难。所以,掌握好“松、静、自然”的方法。是取得健身效果的关健。 (二)怎样才算全身放松 1.意识放松有意识把身心、肌肤、筋骨、脏腑及全身各都调到轻松、自然、柔韧、舒展的状态。 2.从头顶往下放松 即从头顶“百会”开始,全身四肢、百骸、脏腑、皮肉都松弛下来,这就是放松。头部放松,即脖子好像柔软的没有一样;肩部放松,即两肩松沉下坠,如负重物,两手掌稍伸展放松,就感到手掌,手指发胀、变厚变粗,好像馒头发泡一样。脚掌脚趾放松,有发泡胀大之感。好像全身重量都沉到脚下,全身轻漂,脚掌贴地像胶粘上一样,此时全身自然松柔。 三、养生呼吸的功夫是自上而下 养生呼吸的功夫是自上而下指,头是人体的上部,人的呼吸从头部的鼻入口,自气管进胸到肺,到腹部再到小腹的呼吸运动,越往下呼吸功夫越深,耗能越少,如胎息、停闭式呼吸等,对人们健康长寿就越有益。 这是因为,呼吸越缓慢,越能降低、节约自身的能量,因人的能量正如一颗点燃的蜡烛,是有限的,消耗越大,寿命越短。现代科学证明: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500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说明保养、节能、减少消耗是养生健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们祖先还处在“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的非安定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依靠狩猎与捕捞为谋生手段,往往使人类不得不花费极大的劳动量,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他们结柬一场搏击,坐下来喘一口气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产生与平时靠肺部呼吸不同的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有益疲劳消除。其实,婴儿天然地都是腹式呼吸,只是进入少年、青年、成年阶段后,才逐渐自动地”遗忘”了这种呼吸方法,改为消耗大、效益低的胸式呼吸。龟蛇等寿命长的动物都是腹式呼吸为主的,为什么腹式呼吸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益呢? (1)腹式呼吸对腹部消化、造血、泌尿、生殖及内分泌各大系统起到按摩功用,对腹部脏器是一种良性刺激,从而有助于这些脏器的健康。 (2)腹式呼吸促进肠蠕动,加速毒素排出,减少自体中毒,而达到减缓衰老的目的。 (3)腹式呼吸配合收肛及缩阴,加强盆腔血液循环,对保持人体内分泌及生殖系统功能十分有益。 中国人还发现,龟蛇除因它们的遗传因素得以长寿外,呼吸缓慢、经常屏息、最大限度的减少耗氧、导引行气也是其长寿的因素之一。所以,《山海经》烛龙下的”不息”仿照胎儿的呼吸,创生了胎息功。胎息功的呼吸部位进入腹部后,又人盆腔,其呼吸特点是深沉而缓慢,然后从全身毛孔呼出。训练”潜呼吸”能力,发掘毛孔呼吸是远古单细胞生物细胞膜呼吸的模拟,这种呼吸是心肺口鼻呼吸的重要辅助。比腹式呼吸又深入了一步。胎息功之所以是健身的最高境界,就是因为取得了最大限度的节能,使人体内的能量潜伏下来,在必要时释放。从健身养生学的角度看,龟蛇的这种呼吸是值得称道的。但掌握这种呼吸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处,所以目前还不宜推广。但腹式呼吸的功夫,是一定要掌握的。 四、形体养生运动的功夫是自下而上 与呼吸健身运动自上而下的功夫相反,形体养生运动功夫的体现则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健身从足下生辉开始,由下肢到上肢,再上行到脑,越往人体上部层次越高,功夫越深。 传统养生认为,人体是由形与神两部分组成的。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语》)。《内经》还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主要由”心“来主管。《内经》中的:“心藏神”、“心者神之舍也”、“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审察于物而心生之”,这些论述表明,《内经》认为心是产生和主管精神意识的器官,是五脏六腑的统管,“任物”是心(脑)的重要功能之一,这就充分表明中国人在形神关系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和注重精神(脑)对健身的反作用。 (一)形体养生自下而上功夫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筑根基;第二层次是宽胸腹;第三层次是发掘手;第四层次是健心脑。 1.筑根基 此层次主要通过下肢腿脚等部位的训练,增强与开发下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骨骼的能力。 2.宽胸腹此层次主要通过胸腹的呼吸吐纳等训练,增强与开发胸腹内脏器官的功能。 3.发掘手 此层次主要通过手掌、手指的训练,增强与开发手的功能。 4.健心脑 此层次主要通过精神、意识的训练,增强与开发心脑任物的功能。 (二)四个层次的划分都有其各自的内涵 1.筑根基 科学的健身应首先从筑基开始,从增强腿脚的力量开始,这是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形为命之宅基(房窒),为立命之所”。有些人之所以出偏,甚至走向反面主要是因为根基不牢,正如盖楼地基不牢,早晚会出差错一样。 2.宽胸腹 “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人体血液、营养的运行需要气的运行来保障,所以养生要注重胸腹部呼吸吐纳的修炼,其中腹式呼吸是必须掌握的。这是因为,“气为命之主宰”,“人以天地之气生”。 3.发掘手 手与心脑密切相关,心脑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手的运动功能来体现的。开发手的道理是,“宇宙妙乎于手”,“十指连心”。本书将详细论述开发手功能的道理与介绍手养生训练的方法。 4.健心脑 心脑的任物功能对健身能起主导保障作用,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的健康,是形(身)与神(心)的合一体。中国人对于心脑健身任物功能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养生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强调养生要人生活,养生从心脑的准备开始。 呼吸的功夫与形体养生的功夫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P151-154 序言 研读中华传统养生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锐意求发展。温故就是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与创新,一项事业就会枯萎。继承是根本,发展是目的,创新是必然。 当我们带着发展传统养生教育的理念,沿着祖先的足迹,漫步于中华传统养生的摇篮里时,并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隔世之感。相反,当我们领悟到,“人是自然、社会之子,应当以自然、社会之道,养悟自然之生”的传统养生理论真谛时,我们会发现,传统养生教育是回归自然,融入社会,体现自然的教育;是“智者养生”的传统教育;是“传统养生”作为健康思想、健康技艺、健康美德在中华大地上流传至今不衰,日益受到世人礼敬、赞赏、模仿她的根本道理及应用价值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健康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理、心理、社会、道德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包含着人文、食物、生理、心理、伦理、运动及中医药学等诸多学科组成为一体的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与最新健康理念接轨是很自然的。 本书是一部研究、实践传统养生健康理论、方法及教育的专著,具有提高传统养生人文素养,增强传统养生知识、理念,提高生活质量及为全民健身、学校健康教育服务的特征。 传统养生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跨学科的整体工程。对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目前,我国还处在摸索、探讨阶段。作者虽然对传统养生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汲取了众家之长,广泛听取了不同意见,但由于目前没有定型的东西作为借鉴,更由于我们的水平、能力所限,故本书肯定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仁及读者不吝指正。 执笔撰写《养出健康的一生》一书的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及同仁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钱 云 2007年10月于津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