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圆满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谭曙方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保罗·埃尔斯纳(Paul Eisner)1933年11月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镇,家庭穷苦,以农牧业为主。

他的父亲出生于1894年,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典人血统。他们都只有8年的学历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埃尔斯纳印象当中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多少人愿意外出去接受教育。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会做木工,身体强壮,建造的房子质量好,在当地颇有名声。作为一家之主,家庭主要收人的支柱,父亲严谨,威严。按照德国的习俗,即使饭菜早已摆在饭桌上,他饿得饥肠辘辘,但只要父亲这个男主人没有回来,母亲也绝不让孩子们开饭。父亲非常忙碌辛苦,但喜欢读书,而且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他的叮咛非常简单,常常对小保罗说:“要听你老师的话!”说这话时的口吻就像是下命令一般。父亲的字写得很好,有时候会将要求写在一张纸上递给他,纸上写着:“好好学习,尊重老师!”

而他的母亲尽管农活与家务繁重,但也喜欢看书,家里有报刊,还有一个小书柜。农场灰尘大,书柜有玻璃门,那里面整齐地放满了小说、牛仔故事、童话类与科技类图书,书柜上面有锁子,可钥匙总是插在上面。那时的书籍用纸低劣,没有太多美化的装帧,看过的书边都发毛了,但小时候的保罗看到母亲每次到书柜里拿书时都蛮神圣的,似乎是怕弄脏了一样。母亲的阅读与书写基本没问题,她成了保罗的阅读启蒙老师。就像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孩子们在睡觉前喜欢父母或爷爷奶奶们在床边给他们讲故事。而保罗的母亲不是凭记忆给他在床边讲故事,而是拿了书本给他读故事,那些经典的书本故事就这样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篇一篇地通过母亲抑扬顿挫的声调原汁原味地流进了保罗的心田。他从母亲那里感染了读书的兴趣,慢慢地学会了阅读。

埃尔斯纳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高中还是运动队的,到毕业之时,他成了家族当中唯一完成了高中学业的人。父母的教育背景毕竟有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早已力不从心,而且父亲发现保罗并不擅长做工,就劝他继续读书。他就读的高中校长也建议他继续读下去。于是他就做出了继续读书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埃尔斯纳在儿童时期就看到父辈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上高中之前,他的梦想倒也简单,将来能够活得更好。

他上了私立的麦卡斯特学院,一所很好的大学。但第二个学期开始,他就辍学了,因为付不起学费。

“那时朝鲜战争开始了,我每天打开报纸就像看今天的阿富汗战争一样,头条新闻就是:昨天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美军士兵死伤多少多少。”他曾对我清晰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一幕。

美国当时的政策是号召年轻的学生当兵去参战,等战争结束回来后,政府出资让他们上大学。埃尔斯纳在城市里看到好多从朝鲜归来的士兵受到了大学的欢迎,欢迎他们去上大学。

埃尔斯纳动了心思,他想到若是走当兵的路子,就可以圆了自己上大学的梦。

1953年,也就是他20岁那年,保罗·埃尔斯纳参军去了德国。那时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战胜国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并强行将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东德与柏林东区归苏联管,共驻扎有苏军40万。西德由美英法管。东西德之间彼此设有的森严国界被丘吉尔称为“铁幕”,是冷战时期典型的政治术语。虽说东德西德两边的法律都说只有一个德国,但实际上在德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国家。苏联与英美法彼此长期地施行了地面乃至空中的封锁。

埃尔斯纳乘军用飞机进入德国领空之后,在掠过科隆市上空时,驾驶员降低了高度在整个城市之顶环绕飞行,他几乎是从各个角度俯视了这座美丽的都市。“太——美了!”他不由得连连发出长长的惊叹。而不久,他便在德国看到了好多城市在二战之后的废墟照片与模型。

在赴德国之前,埃尔斯纳在美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特殊训练。他所在部队的驻扎地靠近德国的中部,实际上是位于美国占领区的北部,是一个易于防守之地,是美军在德国的第7级防御基地。作为一名美军驻德国的士兵,他具体的职责是负责会计与工程供给。

然而,等到了军队驻地,安顿下来,他闪电般地进入角色之后,才发现现实情况的严峻。首先是物资的高度匮乏,尤其是食物。坦克、拖拉机全都用来修路,相当部分的物资要靠美国来提供。有人告诉他,在战争期间,英美每次派10到15人的小分队过去,而生还的只有5到6个人。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方面给予西德强大的财力资助。但战后的物资需求是巨大的黑洞,而供给总是有限的,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负责供给的埃尔斯纳在自己有限的工作范围内发现了一个严重失衡的问题。

他在德国工作了两年。我曾经在采访时问他,在德国战后的经历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他对我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50多年后的今天,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使我无法忘记,那就是战后的城市如何重生。战争有胜败之分,但胜利者到底是谁?失败者又到底是谁?德国人迫切希望重新恢复以前的繁华时代,但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一直在思考,战争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战争打碎了多少人的希望?又使多少人绝望?

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借助谭曙方先生的文字,我们能有机会走进这些圆满的人生中去深度体验生命的美丽,去把握和感受这个时代脉搏中最精彩的旋律。这书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生命都充满感动和激情,充满成就和大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许多感动,先是被别人感动,然后是感动别人:先被爱与智慧点燃,然后用爱与智慧去点燃别人。他们超越自我、名利和欲望,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和道路,然后义无反顾地一路向前,无论顺利或挫折,都甘之若饴。他们为理想而活,是主动的生命,是怒放的鲜花。他们是爱的使者,时代进步的纤夫。他们自己首先觉醒,然后又在不断唤醒更多的生命。不管他们身在什么领域,他们的存在,就是在不断启迪和感动周围的人。

——“记忆引擎”发明人,美国纽约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宾州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语言信息研究中心和天才儿童培训中心合作研究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中美合作)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杨宁远

后记

关于西亚斯中关教育合作,我之前已经写过两本纪实文学,一本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感触中关教育合作》,另一本是作家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飞越太平洋》。两本书主要写的是太平洋此岸中国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里的那些事,而《圆满人生》这一本则主要是太平洋彼岸美国与西亚斯中美教育合作有关的人物故事。

2010年9月,我在应邀参加西亚斯国际学院新学期开学典礼时与陈肖纯先生有过一次交谈,我说,自从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以来,那么多美国友人真诚地帮助中国学生,不为名利,常年来几乎是以一种志愿者的姿态投身其中,而中方能够给予他们感谢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一本书,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这对中关双方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他认同我的想法,随即委托我拟订采访计划。

不久,陈肖纯回美国之后,即给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的新老成员和一些朋友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详细阐明了写作此书的意义,并希望他们配合我的采访。随后我也将采访提纲及预约时间发电子邮件给他们。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回应者寥寥无几。我揣测着,在我们看来他们超越了民族国家意义的非凡之举,而对他们来说则不过是一种传统的习惯而已,就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或许他们也太忙了,无暇顾及这种有关名誉的访谈。这一点我心存理解,因为他们原本做着这些奉献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图什么个人回报。

2011年,美国西亚斯基金会在美国召开年会之际,陈肖纯先生特意安排我在网络视频上就此书的写作做了一个介绍发言,记得那是在中国时间的晚上11点多,我说,作为中美合作的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背景,那就是远在美国的西亚斯基金会,这就使得该校的国际化教育特色异常突出。你们为西亚斯学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已经潜移默化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因学校有你们这样一个基金会而感到十分的荣耀。你们身在太平洋东岸,而为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帮助,这对于改变他们的人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记录你们的事迹。

他们的简历资料日后缓慢而又零散地发至我的电子邮箱,但大都简单。我必须靠面对面的采访。不过在采访他们之前,我尽可能地在与他们有过交往的人那里收集点滴故事,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也特意加一个题目,让他或她讲一讲他们所熟悉的其他计划受访朋友的故事。

非常感谢所有的受访者:你们围绕我的提问热情而又无拘束的叙述,对我或节外生枝或穷追不舍的问题耐心而又多角度的回答,使我兴奋不已,且顺利地完成了关于你们人生轨迹的勾绘。

但愿中国学生,包括留学生和关注中外教育合作的人能够喜欢这本书,这样,书中人物异彩纷呈的故事就会自然呈现其应有的意义。

目录

自序 避免忘却的纪念

1 一诺千金的大学校长爱德华·H·哈蒙德

2 希望更多人获得教育——保罗·埃尔斯纳博士

3 创业型教育家陈肖纯

4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1任主席彼德·万达·海靳

5 著名作家丹尼斯·维特利

6 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贝蒂?安?苔丝基

7 国际教育工作者辛迪·艾莉奥特

8 前瞻性思考者劳伦斯·凡尔纳·古尔德

9 崇尚自然——基斯·埃弗顿·堪贝尔博士

10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2任主席鲁道夫?艾斯特拉达

11 从中国“知青”到美国大学领导人——王进

12 具有人性光辉的卡罗尔·安妮·萨瓦拉

13 在奉献中寻求幸福的琳达·弗雷泽·雅各布森博士

14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3任主席阿伦·瑞奇蒙德

15 西亚斯校园总设计师彼得·M·维斯

16 将逻辑与想象融合于校园建筑的查尔斯·马丁

17 崇尚责任与团队合作的罗伯特·乔治

18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4任主席裘蒂丝·卢瑟·怀尔德

19 中美教育社会活动家谢启蒙博士

20 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协会主席琳达·塞拉·哈格多恩

21 从穷学生到百万富翁——贺德全

22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6任主席杰瑞·尤贝乐

23 心怀仁爱的杰夫·嘉德

24 社区大学校长玛莎·甘德·罗梅罗

25 社会学教授劳伦斯·F·凯斯珀巴沃

26 早期教育家内特·G·尼克尔斯

27 教育体制改革者莫瑞·安德森

28 善于倾听的萨伦·凯利·海柯

29 独立思考者陈洛冰

30 高效管理软件“Z系列”研发者约翰·鲁滨逊

31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7任主席艾伦·布朗

32 痴迷中国文化的大学校长乔恩·阿莱克斯

33 国际社区理念践行者林赛·约翰逊·苏达斯

34 家族第一代大学生罗伯特·福特

35 精神家园守望者刘晓红

圆满的人生是相似的杨宁远

后记

序言

谭曙方

阳城,中国山西的山区小县。一个名叫艾伟德的英国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伦敦出发,只身来到阳城,在当地办了客栈,收养孤儿,行善乐施。就在日本军队轮番轰炸并即将攻陷阳城之际,她毅然带着百余名孤儿从县城出发转移。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没有充足的干粮,最大的孩子也就是十几岁,最小的还得抱在怀里或者背在背上。她就是这个队伍的总指挥,爬山涉水,穿越茂密的森林。孩子们的衣服在途中被疾风和石头吹磨成了条缕形状,他们在异常艰险山里走了一个多月,行程辗转千余里。当安全达西安时,孩子们一个也没有少…… 艾伟德对中国孩子的真爱震撼了世界。

2004年的一个周末,我在西亚斯国际学院看了美国教师带来的电影《六福客栈》,该电影是根据格拉蒂丝·艾伟德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改编的。影片中的艾伟德由世界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扮演。这部电影1958年在美国和欧洲上映,获第十六届美国电影金球奖与“最能促进国际间了解的影片”奖。英格丽·褒曼的精湛演技更是让艾伟德的故事在欧美家喻户晓。

然而,让我十分惊讶的是,当我于2004年秋天带着十多位美国教师赶赴阳城寻找六福客栈遗址时,当地人对这个历史故事几乎一无所知。那时从网络上也查看不到“六福客栈”的电影。中国或许有许许多多的六福客栈,而山西省阳城的六福客栈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客栈之一,可阳城不知道,山西不知道,中国也不知道。一个为了救助中国孤儿而感动全世界的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孤儿母亲的人,难道就这样被我们遗忘了?!该记住的没有记住,我们民族的记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史记》中有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的记述。史书里还有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伍子胥报父兄之仇后率大军兵临郑国城下,但在郑国一渔翁——曾于他有救命之恩——之子的劝说下,他知恩图报下令撤兵。——这就是中国穿越岁月而流传至今的灿烂古典文化。伍子胥的故事仍然鲜活在今天,感动着我们。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仇恩必报,方能惩恶扬善。

同样是为了避免忘却,我写了“寻找六福客栈”一文发表于报刊。有一次,我与陈肖纯先生聊起葛拉蒂丝·艾伟德,他脱口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西亚斯基金会的美国朋友们都是艾伟德。这话让我感叹不已。

中国人讲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民间深入人心。

写作此书是为了避免忘却,是为了纪念一批长期以来饱含真情对中国学生给予人道关怀的美国朋友。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本书所写人物大都为美国当代教育、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的资深成功人士,其中多数为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成员。他们的家庭、教育、职业背景各不相同,居住于美国各地,而将他们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美教育合作这根具有神奇魅力的纽带。

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协会主席琳达·塞拉·哈格多恩对国际教育情有独钟:“世界上之所以不和平就是因为争端的各方彼此不了解对方的需求。人生而平等,国家亦是如此。但种族歧视方就是忽略另外的人。而国际化的教育这个途径恰恰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

我是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一一走近这些美国友人的,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动因,促使他们乐此不疲、不计回报地在美国四处奔走呼吁,一次又一次地飞越太平洋到中国的西亚斯国际学院里来,为了中国的莘莘学子做着时间、金钱与智慧的奉献。在采访的过程中,迂回或直率的问题激起了他们记忆的浪花,当我最终将这些瞬间闪出的记忆碎片捕捉并拼接起来之后,竟然大为惊叹,因为收获远远大于我的初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多棱镜,折射着中美两国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折射出他们精彩的人生。

尤为精彩的是,他们视幸福与名利无关,甚至于当所谓的名誉寻找他们之时,他们也很少详谈及“奉献”的细节,而更多的是沉浸于以往投身中美教育合作之行动中的快乐自豪与美好回忆。他们生活充实,内心阳光,幸福感洋溢。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是富豪、明星,也不拥有特殊权利,但我敢肯定地说,他们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人。

一个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一个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中美两国关系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1999年秋天,美国政府为中美合作的西亚斯学院注册批准了一个特殊的组织——西亚斯学院基金会。该基金会职责是以美国法律规定的税收减免或优惠导引政策,吸引美国社会各方人士或组织为西亚斯学院筹集资金。实际上就是为西亚斯学院的中国学生提供美国教育资助。在美国成立这样性质的基金会还是第一家。一个国家不会无故将本国民的税收拿去资助异国教育,这就好比是拿自家的钱去帮别人的孩子读书。自“911”事件之后,类似的基金会组织——跨国性质——的审批程序就更为复杂严密。

让美国政府了解中国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是非常困难的。西亚斯基金会申报初期,几位认同中西合璧教育理念的发起人,为了说服政府,先后组织了百余名社会名流来中国郑州的西亚斯学院考察,但那时的这所中美合作大学简陋得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没有土地,师资与教学设施异常匮乏,学生也只有200多人。但他们相信了创办人陈肖纯在规划蓝图上描述的远景。美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席杰瑞·尤贝乐对我说:“当时感觉陈肖纯几乎就是接近疯狂的人,但远景并不疯狂,即使什么都没有,但通过人为的努力,远景可以达到。就像爱情,如你知道爱情在哪里,虽看不到结果,也会慢慢地走过去。”她甚至于为自己当年超乎寻常的梦想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说我们要登上月球时一样,当时并没有登上月球的工具,但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月球,也感觉到人类已经发展到已经可以攀登月球的地步,所以后来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基金会成立之后,制定有章程。按规定,每位成员不仅不在基金会领取报酬,而且须定期到西亚斯国际学院考察,还要捐款。他们的理念是将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步一步地引进到中国的这所大学校园里。

西亚斯基金会董事会成员、顾问保罗·埃尔斯纳曾多次在西亚斯基金会强调:“如果你只是在意你的职位和名声,就不配做基金会的一员。”他们在美国募集资金,推荐教师;组织文化、教育、艺术考察团到西亚斯国际学院交流;联系美国合作院校;举办国际型会议。而与西亚斯国际学院合作的美国百年老校堪萨斯州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则派数十名教师来该校授课。他们在西亚斯国际学院真正地营造了一个国际化教育氛围,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滋养,也是国内许多大学校园里所最欠缺的元素。2012年,中美合作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再次荣获新浪“十大品牌影响力中外合作院校”称号。

固然,基金会筹集的资金不可能惠及到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每一位中国学子,但他们的资助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金钱的意义,而洋溢着一种爱之精神的传递,这种精神的力量必将通过莘莘学子传递给社会。正如保罗·埃尔斯纳所说,奖学金对中国学生来讲主要是对于获奖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证明或认可,从而成为鼓励他们走下去的力量。这应该叫做“人性的温暖。”

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2任主席鲁道夫·艾斯特拉达对我说,美国人给西亚斯基金会捐款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减免税收,而是他们认为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在体现他们的价值,一种更具有意义的方式。

艾斯特拉达的父母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兄弟姐妹4人在父母的辛勤培育下都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的人生由此而改变而出彩。“我有一个理念,就是尽力地帮助别人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他曾对我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影响、带动别人,使他能够更好地发展,并通过他影响他周围的人,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有好的发展,那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比金钱更珍贵。我们的理念是帮助更多的人,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听到他的这番心迹表白时,我心跳即刻加快,并激动地站了起来向他说:“鲁道夫博士,我一定要将你们的故事记录下来!”首先是我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我希望我在本书里所记录与叙述的故事进而去影响更多的人。

他们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但其重要的人生拐点就那么几处,而这些拐点与他们的父母、教师的影响或者是友人的帮助密切相关。当他们以往的故事,哪怕是一些不大起眼的小小经历与他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或行动一旦关联起来之后,就具有了奇妙的张力,凸显出了绵延不绝的人性魅力。

爱是可以良性循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世界的爱,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爱回馈于这个世界。

西亚斯基金会第4任主席裘蒂丝· 卢瑟·怀尔德从小就被加拿大一小渔村里的渔夫收养,他们对她视为己出,给予爱的温暖。童年的她就知道在海边捡了贝壳到集市上卖给游人,而后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等到了圣诞节前夕,就会买了礼物送给亲爱的养父母。一对美国教师夫妇在小渔村的度假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就在那个没有电器、没有学校的小渔村里,美国教师夫妇教她学习,最终将她带到美国读了高中大学。她对我说:“爱是一种特权,但只有当它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心、更快乐的时才有意义。我们心中都有爱,并能使其发光,但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也需要别人的帮助。”爱成为了她心中的梦想与奇迹。从此,她就在爱的梦想里追寻奇迹的出现。

她第一次到中国的西亚斯国际学院时,校园里不少学生就来自河南省非常偏僻的乡村,这一点又勾起了她对自己生长的那个加拿大东北部小渔村的回忆。就是在西亚斯校园短短的几天里,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很多中国学生,就像五十多年前美国的克拉斯尼克夫妇在加拿大的小渔村里喜欢并爱上了童年的她一样。

“那您当时相信在那样的环境里会发生奇迹吗?”我在美国的菲尼克斯曾经这样问过她。

“我是个梦想家,从小就相信梦想,也相信奇迹,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本身就是奇迹。”她的回答像孩子般地天真。

现在,中美合作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中外合作规模最大的学校,占地2200多亩,在校生2.5万余名,每年的毕业生五六千人,其中获美国堪萨斯州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学位的就有600多人。在中美两国好多地方都有该校毕业生的身影。我曾经在《飞越太平洋——聚焦西亚斯中美教育合作》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这里培育出来的学生有点像龙,也有点像白头海雕。”

还是让我们听听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人、亚太地区大学联合会第一副主席、美籍华人陈肖纯是怎么说的吧:“我在美国也可以做事,可以发展,但没有在中国干事业这么淋漓尽致,这么得惊天动地。现在学校每年招六七千人,多一个西亚斯国际学院,就每年多数千学生读书的机会,这个学院在影响他们。他们在成长,将来可以为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尤其是这个学院将一批批地培养出河南、中国需要的国际型人才。还有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事情吗?没有!这就是我为什么工作不怕累的原因。”

中国知识分子当然知晓教育改变人生的重要意义。中国百姓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比美国人逊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是中国人的共识。可我们多半是将这信条的希望倾注在自家孩子身上的。

而本书中的美国人物,是将爱倾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倾注在了中国学生的身上,他们希望被资助的教育改变的是中国学生的命运,成就的是中国学生的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提升中国学生的视野与生活品质进而影响其家乡与祖国,也就意味着改变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是由衷地敬佩我所书写的对象。他们称得上是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公民”的形象。

为什么无数拥有金钱与地位的人仍然对这个世界心存疑惑,并竭力思考如何摆脱金钱与地位的羁绊而去追求更为有价值的人生?美籍华人刘晓红,曾经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副总裁,她对如今被工业污染与战争硝烟所笼罩的地球的反思具有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探索挣扎的痛苦,社会问题这个“魔鬼”真正地成为了促使她思考的伴侣:“然而这种不计自然成本的人类活动方式给自然生态造成的巨大负担和在人类心灵中引发的无限制贪婪是毁灭性的。金钱没有灵魂,更没有爱。而人类是有灵魂,有感情的高级动物,虽然他们热衷于积累财富,但他们更渴望掌握真知,拥有智慧,并获得爱,他们真正向往的是心灵幸福圆满的生命状态。人类不可能在仅仅以积累财富为中心的活动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她在矛盾中舞蹈,仿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进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她在顿悟之后依然辞去跨国公司高管职务,转身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投身到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的事业之中。她认为只有智慧与慈悲的教育才是教育真谛所在。她对自己的人生总结是:“今天,我能够记住的就是被人帮助的一个个瞬间。”所以今天的她的需要,就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需要。

西亚斯基金会“每一个人都为确保西亚斯以及其学生的成功而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以及非凡的才能。”裘蒂丝·卢瑟·怀尔德如是说。

但愿本书的记载成为一个避免忘却的纪念。人间大爱经得起时间的自然选择,该遗忘的自然遗忘,该记忆的不必强迫。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不应该留下记忆与感恩的遗憾。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当今世界某些异国朋友的行为方式和2000多年前中国老子的哲言似乎有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太阳底下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不可言状的人间大爱定当生生不息。

2013-3-29  于太原

内容推荐

《圆满人生》简介: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协会主席琳达·塞拉。哈格多恩对国际教育情有独钟:“世界上之所以不和平就是因为争端的各方彼此不了解对方的需求。人生而平等,国家亦是如此。但种族歧视就是忽略另外的人。而国际化的教育这个途径恰恰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

《圆满人生》作者谭曙方是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一一走近这些美国友人的,他很想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他们乐此不疲、不计回报地在美国四处奔走呼吁,一次又一次地飞越太平洋到中国的西亚斯国际学院里来,为了中国的莘莘学子做着时间、金钱与智慧的奉献。在采访的过程中,迂回或直率的问题激起了他们记忆的浪花,当我最终将这些瞬间闪出的记忆碎片捕捉并拼接起来之后,竟然大为惊叹,因为收获远远大于我的初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多棱镜,折射着中美两国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折射出他们精彩的人生。

编辑推荐

《圆满人生》作者谭曙方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述了中美合作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教授学者们的感人事迹。这书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生命都充满感动和激情,充满成就和大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许多感动,先是被别人感动,然后是感动别人:先被爱与智慧点燃,然后用爱与智慧去点燃别人。他们超越自我、名利和欲望,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和道路,然后义无反顾地一路向前,无论顺利或挫折,都甘之若饴。他们为理想而活,是主动的生命,是怒放的鲜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