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得与失(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司马哲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出身寒微,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成为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推究原因,其独有的官场哲学首当其冲。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态度,以诚敬自养。他一生的成就,可以说都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以儒家“孝悌、忠信”之义为基础、杂糅道佛豁达淡泊的思想作为生平准则,并以此为官处事而获得的,也正因为此,曾国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至现代仍绵延不绝。

本书分析了曾国藩“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归纳了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同时,从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

内容推荐

修身: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开始,怎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始而至平天下,他以“修身五笺”作为完善自我的要决,终生遵循“五笺”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的出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如“立言宜慎”“藏峰漏拙”“刚柔并济”“功成身退”等,这些秘诀使其得以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旋涡而不败。

齐家:曾国藩耕读传家,家风严谨,他严格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步骤来建功立业,因而深知齐家乃建功立业之基础,他以传世的“八字决”为总的指导原则,同时结合“三致详”的具体规范,总结出“八本堂”并以此为纲治理家庭,因此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恩爱,使其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无后顾之忧.

治国:曾国藩为官数十载,所秉承的居官之道--清廉、谦逊、耐烦、谨慎、耐烦、谨慎、稳适,以及戒昏、戒傲、戒贪、戒诈等,对于今人做事都有借鉴意义。曾国藩对晚清的最大贡献是其培育和造就了大批人才,李鸿章、华蘅芳、容闳、李善阑等皆出其门下。曾国藩多年识人,用人得出的选才标准、相人之法等心得,对于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平天下:曾国藩办团练、训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处理天津教案、无时不于夹缝中求生。他虽一介儒生,但万千铁甲“唯其马首是瞻”,为何?只因其优厚的饷银和“光复名教”的精神整合。曾国藩深谙人心向背的道理,因而在大肆屠杀太平军之外不忘抚慰民、整饬吏治。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摘掉“曾剃头”的历史骂名,无法拯救晚清灭亡的命运,但“扶大厦于将倾”终究是在完成其“澄清天下”之志。无论如何,其功过得失人有靠后人品评了。

本书分析了曾国藩“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归纳了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同时,从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

目录

第一章 修身

 切莫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胸怀成就大功业

 讲求仁义,严于律已

 与人相处要和气

 在静中反思自己

 心存平淡,不被外物所累

 谨小慎微,稳中求胜

 专心一致则胜券在握

 欲速则不达

 言多必失,适可而止

 莫张显才能,要含而不露

 交友也有讲究

 成就伟业之举,须靠自强不息

 进退须有度,偏执惹祸端

 成功里总少不了坚忍故事

【家书鉴赏】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第二章 齐家

 严谨的治家之道

 耕读可传家

 勤劳是兴家之本

 家因奢侈而败,因俭朴而兴

 傲气是败家的根源

 治家无小事,严中树家风

 与其身后留余财,不如生前教正途

 戒除骄气,善待乡邻

 不与骄奢人家结亲

 孝是万业之本

 兄弟之谊当为重

 子孙莫为仕途而求学

 不恃家势而欺人

 治家应以安贫乐道,盛时思衰为宜

【家书鉴赏】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第三章 治国卷

 治国以民为本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独特的选才标准

 高水准的相人之法

 荐举人才,为国所用

 识人用人的教训

 终生以“勤”报效国家

 躬身亲历,知行合一

 整饬吏治,严惩贪劣

 清廉为官,朴素做人

 谦逊为官,不存傲气

【家书鉴赏】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第四章 平天下卷

 独创湘军军制

 挑兵选将之术

 思想育兵,厚饷养兵

 以溃散敌军心之法取胜

 用兵宜审势稳慎

 以严刑峻法维护封建正统

 师夷长技以自强

 大力兴办洋务

 委曲求全,渐图自强

 满汉有别,夹缝求生

 不能免俗的升迁之道

 随世求变,审时度势

 凡事非亲力亲为不能成就

 为国家大局而谦忍

【家书鉴赏】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附录

 冰鉴

 曾国藩智慧箴言录

 曾国藩撰写的对联

 曾国藩遗嘱

 曾国藩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古人曰:交友贵多,树敌务少。但这也要看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了。曾国藩主张交诤友、益友、式友,不能结交狐朋狗友。

孟子说:“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显然,孟子交朋友,是要德行相交,而不是要有利可图才相交。如果无利可图则不与交往,这就叫利尽情绝。如果权势已尽,则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也非好友。正如司马迁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择交重性情,似乎与三教九流的人都合得来,曾国藩心有隐忧,于是写信嘱咐他说:“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我国流传下来了许多关于交友的箴言,如:“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人芝兰之家,久而不闻其香。”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通常,人们从一个人周围朋友的性格、素质就可以推断出他的人品如何。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但如结交了品德恶劣的朋友,则于修身、立世都是极坏的影响。

对此,曾国藩以亲身经历向家人阐释“择交是人生第一要事”的道理。可以说,他的立功、立言、立德都是在朋友的相互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

曾国藩把朋友分为“戚友”、“益友”、“挚友”、“良友”、“损友”等等,认为“引人向上是良友”。做好事不求报答能成“久友”,可见他交友之慎。

曾国藩在家书中,介绍过所结交的部分朋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倭仁前辈,以及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数人;穷经学理者,则有吴子序、邵惠西;讲习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余名而先来拜。虽所造诣有深浅,要结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反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这是曾国藩在科举考试高中之后,在京师任官时所结交的朋友,这些朋友对他一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他看来“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谨慎交友是因为“相友可以知人”、“习俗染人”,而远离恶的朋友,以免让自己学坏。

曾国藩还说:

看到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为人,朋友的好坏,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一个人在世上若有几个好朋友,相互帮助和交流,生活和事业就可能有好的局面,相反,若交了坏朋友,受到坏的习气的影响,生活和事业就可能出现坏的局面。所以人才总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在某一个时代人才辈出,在某一地区人才辈出。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比另一个时代的人更杰出,这个地区的人比另一个地区的人更优秀,而是因为这个时代或这个地区的人团聚在一起,相互激发,相互砥砺,才出现一个令人钦佩的群星灿烂的好局面。

曾国藩认为:“求友贵在专。”深交之人,宁缺毋滥。他曾说:

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如果滥交朋友,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一旦交上品德低下的人,不但不宜于品德修养,反而有可能会被同化,以致同流合污,丧失了自己本来善良的品行和道德。

曾国藩所结交的朋友,更多的是师友,像刘传莹、唐鉴、穆彰阿等。曾国藩和这些人半师半友,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从这些名师益友的身上得益颇多,因此他主张求友贵专一。真正的朋友应能相知、相亲、相敬、相携,他们能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因此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与朋友交往中,应与人为善,切不可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更不可以势相结。“与人为善”,语出《锰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善”是什么呢?曾国藩说:

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与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

每个人都是有不完美的地方,只有不断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得到提高。别人有长处,则加以借鉴;我有长处,不要怕别人借鉴。

古人说:交友贵多,树敌务少。但这也要看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了。如果贤友,志同道合,互通有无,共同促进,那当然是多多益善;如果是顽徒,志趣低下,见利忘义,那显然是不可多交、深交的,甚至应断交。

曾国藩主张交诤友、益友、式友,不能结交狐朋狗友。在交友中,曾国藩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无故而怒,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而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是而蓄不平之气?猛然内少,决然去之”。

《史记》说:“不知其人,视其友。”出于交友对人一生贤良与否影响深远的认识,曾国藩更加自觉地去接近那些品学兼优的人。他能结交的益友,对他一生及事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择友纳贤,不计出身、门第。在他的将领、幕僚和朋友之中,大多都非同乡,而且满汉一视同仁。这些人也真正是贤良之才,有的给曾国藩出谋划策;有的带兵打仗,攻无不克;有的在危难之时两肋插刀,雪中送炭,从各方面助他建功立业。

慎交朋友,贵在专一,注重品德修养,交友时严于待己,宽以待人,以诚相交,这些都是曾国藩的交友之道。P46-49

序言

(一)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即为儒家所倡导的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

及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统治者所极力推崇、绵亘数千年的“圣学”。自隋唐始以科举制选拔人才入仕,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为本,学识为用,成为选拔官吏的根本准则。而欲为官之人莫不熟读儒家经典,修身养性,然后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因而官吏的为官之道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他们认为修身最为重要,实乃万丈大厦之基,身不修则一事不成,万事蹉跎。

然而中国传统思潮发展的脉络,并非只有儒学一支,概而言之是儒释道三家互为颉颃的历史。而经由千年的纷争交融,至宋明之际,蔚然而成“三教合流”之势,其主要成果为宋理学和明心学。以宋理学和明心学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儒学为本,糅和道佛两家之长,因而更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为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晚清内忧外患,空谈义理性命的宋明理学难以承担救国于危亡的重任,“经世致用”之学应运而生。“经世致用”之学源于理学,但更为注重实际,因此又称为“实学”。“实学”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继承了理学的经世思想,提倡学以致用,以图强救国。曾国藩以儒制胜的官场哲学正是在其对“实学”研究、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

曾国藩一生坚守“实学”经世致用之说,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修身的指导思想,并从道佛两家的经典著作,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官场哲学。在其为官治国中贯彻始终的,是儒家的中庸守道、道家的修身独善和佛家的劝善去恶的思想。

曾国藩出身寒微,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成为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推究原因,其独有的官场哲学首当其冲。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态度,以诚敬自养。他一生的成就,可以说都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以儒家“孝悌、忠信”之义为基础、杂糅道佛豁达淡泊的思想作为生平准则,并以此为官处事而获得的,也正因为此,曾国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至现代仍绵延不绝。

(三)

曾国藩一生以儒学为本,立志见贤思齐,决心从修身始而至平天下,其后虽历尽千般辛苦仍矢志不渝。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认为人的最高品质是“诚”,人只有通过诚,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进而才能认识其他人的本性以至世界的本性。因而曾国藩将“居敬”作为修身的首要功课。“敬”就是要有敬畏之心、血诚之隋,以“诚”行天下。同时他亦将道家、佛家所遵循的“静以修身”、“藏锋露拙”等思想作为为官哲学,因而其于官场中也不乏圆滑恭让,以退为进。这大概也是其为世人所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曾国藩耕读传家,崇俭戒奢,家风淳和,对其学问官品潜移默化。曾国藩沐其家风,传其家风,以“八本堂”为纲治家甚严。千百年来古人之家训家书无出其右。

曾国藩勤于治学,发展了经世致用之说。终生怀存“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因而能以积极的态度出将人相,在夹缝中谦忍为国,并在功成名就之后适时功成身退。尽管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曾剃头”,甚至有人骂其为“汉奸”、“卖国贼”,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其处世哲学与果敢胆识是值得研究的。其特有的官场哲学于今人做人做事仍有借鉴意义。

本书分析了曾国藩“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归纳了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同时,从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