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屈维英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临摹皇家养生,享受极品生活。

国内第一本介绍皇家养生的图书,不为人知的皇家养生秘诀,拿来就用的皇家养生方法,让你也过一把“皇帝”瘾。

《皇家养生》,集几千年皇室养生精华于一身,博采历代名医养生理论之长,带你领略最顶尖、最权威的养生之道。

内容推荐

皇家,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享尽人间万物的极品待遇;

皇家,又是最贪生怕死,最注重养生,最追求长寿的群体;

《皇家养生》,集几千年皇室养生精华于一身,博采历代名医养生理论之长,带你领略最顶尖、最权威的养生之道。

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

大量可直接借鉴的皇家养生法,大量不为人知的巧妙偏方。大量不为人道的皇家养生趣闻——

武则天益母草洗面方、

宋宫黄精药酒与丹参药酒、

永乐公主“沙苑蒺藜”茶、

清宫八仙长寿酒、

慈禧太后“避瘟丹”、

……

目录

第一章 节饮食,薄滋味——长寿帝王的节食养生之道

 美味不可多食

 唐太宗李世民:寿由节俭夭由奢

 金世宗完颜雍的简食王道

 明太祖朱元璋拒贡葡萄酒

 清朝皇帝:不嗜烟酒,喜吃野菜杂粮

第二章 勤运动,强体魄——皇家的运动健身之道

 纵马围猎,张扬野性

 巡游天下,身心双受益

 早睡早起,与鸡俱兴

第三章 广涉猎,增情趣——皇家的怡情养生之道

 博览群书,汲取精神营养

 赋诗言志,抒发胸臆

 写字作画,陶冶性情

 唱歌跳舞,深得音律之妙

 赏花养鸟,适闲人生

第四章 爱美容,护皮肤——皇家的美容护肤之道

 殷商至大唐之前的宫廷美容良方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美容秘方

 宋明宫廷的美容药方

 慈禧太后的宫廷美容法

 光绪帝的洗头洗面药方

第五章 坐汤泉,洗药浴——皇家的沐浴健身与沐浴文化

 皇家与温泉的不解之缘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骊山汤浴

 康熙帝的“坐汤”养生法

 清宫大臣的“皮肤病汤疗法”

 光绪帝的药浴良方

 慈禧太后的眼疾药浴疗法

 清代皇室通用的四个洗药方

第六章 喝药酒,饮药茶——皇家的药酒药茶健身法

 唐宋宫廷药酒配方

 药酒之极品:屠苏酒与醍醐酒

 清宫五大补酒珍品

 永乐公主的“沙苑蒺藜”药茶方

 慈禧与光绪的药茶妙方

第七章 节房事,保肾精——皇家的节欲保精之道

 耽于淫乐,必损健康

 节制女色,保护肾精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第八章 既药补,又食补——皇家的药食补养之道

 由简到繁的唐宋元明药补法

 清代皇家的补益脾肾药方

 清宫补肾主成方:长春丹和寿桃丸

 清宫健脾益胃主成方:八仙糕

 慈禧太后的补身圣品:“茯苓饼”

 药食同源,古代宫廷的药膳食方

第九章 觅灵芝,崇人参——皇家单味药补身法

 秦皇汉武,踏遍天涯觅灵芝

 清朝宫廷钟情人参

 揭开人参的神秘面纱

第十章 学医术,弘医道——皇帝的学医用医之道

 宋代皇帝:著医书,重养生

 朱元璋善待太医得长寿

 康熙帝诊病用药显神通

 康熙帝将西医引进太医院

 乾隆帝崇医下令编《医宗金鉴》

 光绪久病成“良医”,溥仪从小读医书

第十一章 重预防,治未病——古代宫廷防病之道

 疾病未发,草药先行

 慈禧太后常用的两个“避瘟丹”

 清宫战痘,康熙帝功莫大焉

 乾隆御医的民间“种痘”史

第十二章 仁养心,德养寿——皇家心态调养之道

 大德必得其寿

 本仁祖义,养生之大道

 及时“制怒”,防止肝气上逆

 养心莫贵于寡欲——皇家养心要诀

附录 求仙药,反殒命——皇家养生路上的惨痛教训

 “求仙”长生,秦皇汉武开先河

 东汉以后,炼丹之风日盛

 唐朝多位皇帝,魂断“仙药”

 命丧“红丸”的明世宗与明光宗

 爱新觉罗·胤稹:死于“仙丹”的最后一位皇帝

后记 我与皇家医疗养生之情缘

试读章节

俗话说:“王天下者食天下”,天下美味莫不皆备于皇室。因此,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饮食失节,生活奢侈,死于“肥甘厚味”和红灯绿酒之中。但也有一些开明、睿智的君主,尤其是一些经过艰苦磨炼的开国之君,大都能做到《黄帝内经》上所讲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且崇尚节俭,淡薄饮食(所谓“薄滋味”),不仅获得了个人的健康,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也以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盛世传奇。这是因为,对皇帝们来说,崇尚节俭,既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之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都很不发达,因而宫廷医学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自汉代以来,这方面的内容才渐渐多了起来。下面,先让我们从东汉以后“三国”时期的几个“皇帝”说起,主要看看他们当时的饮食起居,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享年63岁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靠织草席和贩卖草鞋度日,因而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淡薄饮食的好习惯。他率兵占领四川之后,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由于刘备出身寒微,不仅自己生活俭朴无华,而且深知寒门之士和普通百姓的苦楚,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从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末年,水灾与旱灾交替,灾荒频仍,群雄纷争,饿殍遍野。在这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时刻,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有一年四川大旱,为节约粮食,刘备下令严禁私自酿酒。一次,官吏在老百姓家里查出了酿酒工具,刘备大怒,决意要治这家人的罪。由此可见刘备关心民间疾苦,与民同甘共苦之情怀。东吴的吴大帝孙权,享年71岁,在当时算个高寿老人。孙权也是个胸怀开阔、关心民瘼的主子。据《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春,孙权颁诏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意是,要让民众利用战争空隙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正月,孙权又下诏道:“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其宽诸逋,勿复督课。”其意是说,常年战乱,民众服役不止,粮食收成不好,对他们要宽厚仁慈,不要强行收缴粮钱。

吴地处江南水乡,又有对外交易口岸,明珠、牙象、犀角、翡翠等奇珍异宝应有尽有,但孙权对此并不贪占。有一次,魏国派使者用马换取这些珍宝,群臣劝孙权不要换,孙权却说:“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享年66岁,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魏武帝曹操,更是“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曹操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创帝业、安天下的征战中,确有奸诈的表现,但此枭雄也有崇尚节约的一面。大半生的戎马生涯,使他过惯了艰苦的生活。他的后宫妻妾“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皆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古代崇尚厚葬,资财浪费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曹操提倡薄葬,并且身体力行。他在去世前曾颁令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并说:“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临终又立遗令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银珍宝。”

早年追随曹操,死后被其子孙追谥为晋宣帝的司马懿,活了73岁,也以节俭为重。他23岁为官,到73岁终结仕途,从政半个世纪,此人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注重自身的修养,养成了比较宽厚的心怀和优良的品行。他关心农民,重视农桑,力主屯垦。他在任军司马时,曾向曹操进言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在平定蜀国降将孟达的叛乱之后,他“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服焉。”“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干顷。”

同时,司马懿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也比较关心民瘼,体恤民情。他反对当时一些诸侯大修宫室导致百姓饥毙的恶劣行径。他曾上书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在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裕的人,从小以卖草鞋为生,后来做了皇帝,称宋武帝,享年60岁。他一生生活俭朴,寡欲随和,颇得民心。

刘裕乃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据《宋书》记载,刘裕出生时,家道败落,难以为继,几乎被遗弃。幸亏同郡刘怀敬的母亲断了自己儿子的奶,把他喂养成人。贫困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打柴、捕鱼,后来竟以卖草鞋糊口。

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注重俭朴的作风和兴利为民的政治抱负。他当官带兵时,常把劳动的农具带在身边。带兵出征时,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些,既锻炼了他的体魄,又增进了对下情、对士兵的了解,拓宽了他的胸襟和视野。据《宋书》记载:“上(即刘裕)清简寡欲,严正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这表明,出身贫寒的刘裕当了皇帝后,为人做事有法度,既不贪财物,也不恋声色。

刘裕带兵打仗期间,曾有官吏给他献上非常华丽的琥珀,向他讨好,他立即命人将琥珀打碎,分给将士们治疗金创——当时人们常用此物治疗金创。

据说,刘裕睡床的钉子,一律用铁的,而不用当时达官显贵常用的银钉。称帝入宫后,居住的地方相当简陋,用的是土屏风、粗布灯、麻绳拂等。刘裕临终前,还把自己一件打满补丁的破袄交给他的长女,嘱咐她说:“后世如有骄奢不知节俭者,就让他们看看这件朕穿了多年的破袄!”P2-5

序言

佛家讲究“缘”,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成败皆有“缘分”。笔者虽非佛门高徒,但对“缘分”二字还是有所感悟。就拿这部拙作的写作来说,也是基于两方面难以割舍的缘分。

缘分之一是,我是一个弃医从文又与中医药学保持较多接触的新闻记者。1964年高考时,由于“社会关系复杂”,我以较高的分数落到了甘肃中医学校大专班。虽然中医并非我的第一志愿,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埋头攻读中医,即使中途遭遇“文化大革命”,校园里弥漫着“读书无用论”,但我与不少同学仍然起早贪黑,沉浸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由于记忆力比较好,加之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在同学们的眼里,我竞成了一个善于背诵中医经典的“老夫子”。四年下来,我不仅熟读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这部“天书”,还能通背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四部医书被称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医文相通,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和纷繁庞杂的中药、方剂,并未泯灭我一颗爱好文学的心,反而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接触到较多的自然科学,锻炼了我的思维,为我以后的记者生涯暗暗助了一臂之力。

1968年毕业时,学校把我留下来任教。在一段时间里,我又朝背暮诵,孜孜以求,沉浸在中医药典籍的海洋。后来,那点舞文弄墨的小本事,又被在“文革”中先砸烂后恢复的甘肃省卫生厅看中,将我从省中医学校调到省卫生厅,做起了自己并不太喜欢的机关文字工作。但在这个岗位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名老中医,也与中医界的同仁和我的同窗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常常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中医界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就。这使我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没有远离中医中药,也使我退休后写点中医中药方面的东西不至于发怵和闹笑话。

缘分之二是,30多年前我结识了一位优秀的“北京医生”,现已著作等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宫医案研究的发起人和开拓者陈可冀先生,并由此与清宫医案进而与中国历代皇家医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那还是1975年初春季节,为响应毛主席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号召,由300名北京及兰州的医务人员组成的第三批北京医疗队,风尘仆仆来到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地区,在该地区6个县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医疗,同时为当地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当地防病治病的水平。陈可冀先生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已改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名主治医生,也被编入武威县北京医疗队为群众防病治病,而当时的我正好在武威县城的北京医疗队大队部搞文字工作。由于与陈先生离得很近,加之我又懂点中医,能背诵一些中医的经典条文,便同陈先生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并逐渐成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这次医疗队工作结束后,我跳槽到了新华社当了新闻记者,但同陈先生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经常可以读到他的大作,也能接触到他的一些高徒,因而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早年下工夫学习中医并与陈可冀先生成为好友,使我的拙作《皇家医事》出版后,又受出版社委托,顺藤摸瓜,再写本书——《皇家养生》的两个“缘分”。倘若没有学过中医,没有结识陈先生及其对清宫医案的研究成果。要完成以上两部著作是万万不可能的。在此,我要深切感谢我早年在甘肃中医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感谢给我提供了大量材料的陈可冀院士和他的学生们。

《皇家养生》是《皇家医事》的姊妹篇,但后者比前者的历史跨度更大,内涵也更丰富,它把历史的镜头从清朝拉到清以前的历代封建王朝,跨度达两千多年。当然,由于我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有限,只能以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为主,由远及近地写来。清代以前的皇家医疗、养生经验大都尘封土埋,没有了踪影。在这一点上,本书又具有了一定的抢救皇家医疗养生经验的意义。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老伴黄雅君,正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才使我专心致志地为国家工作了近四十年,特别是我写本书时,她带病为我做饭、洗衣,一如既往地照料我的生活,使我在两个月内两耳不闻窗外事,夜以继日,一口气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应该看到,同整个中医药学一样,中国历代皇室医疗养生经验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挖掘与传播,绝非我一人之力所能担当,也绝非一本薄薄的小书所能承栽,我所做的工作只能是抛砖引玉而已。正如我在《皇家医事》的后记中所说,如果通过此书能燃起读者对于皇家养生经验的浓厚兴趣,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走进这批稀世档案的话,也算是物有所值,了却了我几十年来的一桩心愿。也不愧对我与中医药学和中医专家们多年来结下的美好情缘。

屈维英

2009年月3月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皇家养生》,是笔者另一部拙作《皇家医事》的姊妹篇。

古往今来,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现今这样重视养生问题。这是因为,旨在以保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实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养生之道,属于较高层次的防病范畴,是人类生活到比较富裕时期的普遍需求。在国人尚未全面解决温饱问题之前,吃饭穿衣大于一切,生存是第一需要。在求温饱、求生存为主的阶段,只有少数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人,才重视养生益寿问题。对广大群众来说。无以生存何谈养生?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开始过上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如何更好地保养身体,让自己更加健康长寿,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国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面前。面对银发浪潮涌动并不断高涨的局面,人们不仅希望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更希望能够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活得长寿,直至“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最近,在养生方面流行着一句话:“看病找西医,养生靠中医。”此论甫一出现,人们似乎如梦初醒。一股脑儿把养生益寿的希望全寄托在了古老的中医上。但笔者认为,此论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中医不仅擅长养生以防病。也擅长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中医的养生之道建立在大量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之上,正因为中医的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中医养生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万物皆备于皇室。在医疗保健方面,太医院无疑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医生,如汉代名医华佗、张仲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王叔和、吕博,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医孙思邈、巢元方,宋代的名医钱乙、刘翰,辽、金、元时期的名医王安仁、肖和尚,明代名医龚廷贤、徐春甫及著名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李时珍,清代名医吴谦、徐大椿、刘裕铎……无一不是名噪朝野的大医学家。这些杰出的医学家、药学家,往往是先在社会上悬壶济世,取得丰富的医疗经验后,才被推荐、被召进太医院当御医。这些名老中医博采众长,孜孜以求,把朝野医疗经验集中起来,去芜存菁,摄其精华,服务于皇室,自然积累了极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在不少方面确能“起死回生”。毫无疑问,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医,是中医中的佼佼者,是中医的杰出代表。

养生之道。就是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之道,也是历代太医院的核心工作。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悠久、最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数得上中医的养生之道。这种以预防为目的的养生经验,将中医学的理论同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他文化精华熔为一炉,要求人们调节情志,节俭饮食,勤于锻炼,心态平和。节欲保精,适时进补,以及适应四时气候变化,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养生学的全部内容,同现代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不谋而合,有的甚至为现代医学所不逮。由此可见,重视养生是中医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的方法.也是因忽视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

中医历来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是因为,光靠治疗不能解除一切疾病的痛苦,有不少疾病目前尚无医可治;治疗不当或治疗过度会造成医源性疾病——而这种医源性疾病占到人类所有疾病的30%;金钱买不来健康,治疗不一定能延长寿命。在以上各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慢慢调养,慢慢扶正以驱邪。因此。人们不能不重视养生之道,不能不把“治未病”放在第一位。纵观临床历史,一些疾病的难以治疗,正是因为医患双方忽视了养生问题,所以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失败,因此也制造了对不治之症的恐惧。

中国历代太医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但因种种原因,使它不能走出深宫秘室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长期深锁宫禁,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也只有少数医生作过一些整理研究,整理和研究过后又基本上束之高阁,一直不为大众所知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个时期以来,民族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竞把皇家宫廷的养生经验一概视为剥削阶级的“养尊处优”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当成所谓“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和否定。这样一来,历代太医院在养生方面的宝贵经验,就被忽视、被埋没,甚至被歪曲、被排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年代久远及保存环境和技术的限制,清代以前的宫廷医案所存不多,亟待抢救。为了使尘封土埋、亟待抢救的皇室养生经验,从深宫中走出来,更好地为当今中国人及全人类服务,我们完全有必要对这笔医学财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传播.进而进行挖掘、研究和应用,让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医疗养生经验重新发挥其优势和特长,以丰富现代医疗养生的经验。这些,就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和目的。

应该看到,博大精深的皇室养生经验,不仅蕴藏在历朝历代的太医院中。也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史、科技书籍之中;中医养生是一种相当深邃的养生经验,它既寓于源远流长、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也寓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哲学思想之中。为了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历代皇室的养生经验,有必要明确历代养生经验的背景和全貌。为此,笔者以离我们最近的清宫医案为主要素材,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进行了一些艰苦的尝试和探索,力求“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一,以皇家养生及医疗经验的挖掘为主,也涉及当时中国医学的发展成果、发展趋势,并参考了现代养生理念和实践,力争中西、古今各方面的养生经验有所照应,有所联系;其二,既以历代皇帝后妃的养生方法为中心展开叙述,也掺进了皇帝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些功过是非,以期人们对他们的政绩、人格和身体状况有一个比较概括而全面的了解。其三,考虑到读者的兴趣和需要,尤其考虑到皇室养生经验对今人的实用性,本书比较多地透露了各朝各代皇帝后妃们养生的具体药方和“绝招”,以期多给人们一些可资借鉴、可以应用的东西。这些药方,包括美容护肤、坐汤药浴、药酒药茶、药补食补以及预防瘟疫等方面。其四,为了通俗易懂一些,笔者在写作中力求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在一些细枝末节和语言文字上作了适合令人阅读的描述,而不是囫囵吞枣,照抄照搬,让人一头雾水。总而言之,笔者的企图是:跳出养生写养生。跳出皇家写皇家,跳出医学写医学。就这样,钻进去,再跳出来,跳出来,再钻进去,最后达到中医学和其他学科、历史和现实的融会贯通,让内行、外行的读者都喜欢看,都看得懂。如果说,《皇家医事》是以皇家人物疾病防治为主线。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那么《皇家养生》则是以皇家养生的内容为主线,沿着历史的顺序,由远及近,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尽量把养生的道理讲得明白一些,透彻一些,并力求多透露一些“秘方”、“绝招”,增强其实用性,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产生于古老中国的皇家养生益寿的经验,如同中医药学宝库和整个中国国学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穷尽。由于笔者占有材料不全,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惟望读者和医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屈维英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