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岩画,在世界各处都有众多发现。唯有史前人面形岩画,只在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和北美一带系统性地存在。这虽然是个考古事件,却油然引发现代人的无尽遐想。因为其背后,必定秘隐着一些数千年前的真实故事。可以想见,他们凭借体力,攀山逾岭,楫洋舟海,再沿阿留申岛链,一个个岛屿地前进,直到大洋彼岸……在史前,完成这样的大迁移,需要多少年?一定是无数代人。而且,他们为何要去那里?他们怎么知道大洋彼岸有一个大陆?他们为什么要沿途留下无数人面岩画遗址……作者试图揣摩出人面岩画背后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面岩画之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宋耀良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前岩画,在世界各处都有众多发现。唯有史前人面形岩画,只在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和北美一带系统性地存在。这虽然是个考古事件,却油然引发现代人的无尽遐想。因为其背后,必定秘隐着一些数千年前的真实故事。可以想见,他们凭借体力,攀山逾岭,楫洋舟海,再沿阿留申岛链,一个个岛屿地前进,直到大洋彼岸……在史前,完成这样的大迁移,需要多少年?一定是无数代人。而且,他们为何要去那里?他们怎么知道大洋彼岸有一个大陆?他们为什么要沿途留下无数人面岩画遗址……作者试图揣摩出人面岩画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国家之一。岩画的出现要比甲骨文、金文还早,从人面岩画可以寻觅到中国文化的源头。 小说基于考古学前沿研究成果,再现史前人类抵达大洋彼岸的迁徙壮举,探讨现代文明模式的末世危机,既有悬念迭起的精彩故事,亦有意境隽永的童话韵味。 目录 第一章 黑松林营地 第二章 第一次失踪 第三章 三个神秘符号 第四章 再一次失踪 第五章 阿拉斯加灰狼 第六章 琳珊的遗愿 第七章 大学生活 第八章 考察岩画 第九章 秘密通道 第十章 传说中的神像壁 第十一章 阴山北麓行 第十二章 神像壁上的奇迹 第十三章 重返黑松林营地 第十四章 西伯利亚人面岩画 第十五章 神秘线索 第十六章 北美西海岸人面岩画 第十七章 印第安千年魔咒 第十八章 嘎伯留勒岛 第十九章 印第安祭礼 第二十章 中秋之夜 第二十一章 自然人社会 第二十二章 子夜行动 第二十三章 海底天启山 第二十四章 晶莹极地岛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黑松林营地 群山起伏,山峦叠翠。在一间由原木垒就的小屋里,郑汉亮蒙蒙■■地醒来。这里安详宁静,空旷山谷中流啭着鸟雀啼鸣。他微微地睁开眼,感觉到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翠绿,那样的恬美怡人。仔细一看,原来从东窗里射进一缕阳光,正照在铺边的木柱上。而那木柱,竟然爆出嫩枝新芽,还挂着几片新叶,嫩绿色的新叶宽硕肥大,沐浴在初晨的阳光中,通体透翠。 汉亮孩儿般甜甜地笑了。耳畔响起一首曲子,曲调优美又透出几分粗野泼辣: 哎哟哟,我的妈, 这里的土地肥到了家, 插根筷子也开花, 栽根扁担也发芽。 哎哟哟,哎哟哟…… 汉亮扭头看看边上,木屋里的统铺上,两个铺位已经空了,只有他和王明福还在睡。他推了推边上的小胖子说: “明福,该起床了。老杨头和刘颐圳已经干活去了。” 小胖子翻了个身,嘟囔句什么,又睡了过去。 郑汉亮起床后,端着脸盆毛巾,到木屋后面的小溪边洗漱。溪边一块独立突兀的大石上刻着几个大字:黑松林营地。 树林里传来咚咚的斧砍树木声,精干瘦小的老杨头正在削砍棚栏木杆。郑汉亮顺道走去,身后已经背着袋囊、水壶,手里提一支老旧的7.62步骑枪。那是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人留下的,现在被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军垦战士用上了。 “去巡窖,汉亮?”老杨头问道。 “是,你又在扩建鹿圈?” “待窖到新鹿,就有处安置了。” 老杨头从树枝上摘下一包挂着的东西,递给汉亮说:“这是我今晨刮的盐巴土,你把它撒在鹿窖坑的周边,夏天鹿就喜欢吃这个。” 汉亮接过后顺小道往山坡林子里走去。稍远了老杨头还在背后问道: “他俩起床了吗?” “刘■圳已去蜂场了,王明福还在睡呢。”郑汉亮回道,便消失在树林后面。 一马平川的原野上,由远而近,渐渐地显出一支炮队,由一辆旧的美式吉普车带队,紧跟着一辆中型吉普,随后则是六辆解放牌军车拖着六门高射炮,在沙石公路上疾驶,逶迤出长长的黄色尘埃。 炮车队由西往东朝大山驶去,在山脚下的十五连营地停下来。满头银发的老团长邓明成从吉普车下来,对着前来迎接的连长林山清说: “到你处借点云。” “好哇,只要你做得成,我这一方天空任你耕云播雨。” “我自有调云遣雨的专家。来认识一下,这是气象站站长陈原,还有我们的气象员韩琳珊。哟,琳珊呢?怎么没下车?”老团长问。 陈原同林山清握手后,对团长说:“她正在接收气象数据。” 吉普车内,韩琳珊戴着大耳机在一台大收发报机前记录着什么。边上仪器的指示盘上,红、蓝、黄、绿各种指示灯闪烁不停。琳珊观看着指示灯的数据,又核对着记录,在气象图上快速地绘制出一道道曲线。 陈原打开车门时,她已制作完毕,把气象图交给陈原后跳下车,一边拢着乌发,一边仰首眺望天空。这是一位异常秀美的姑娘,浓密的黑发衬着如象牙般白皙的脸蛋,两腮泛出青春的红润,清澈的明眸、细弯的秀眉以及那饱满的前额,显出一股隐隐约约的高贵和深邃气质。 “积雨云在生成,缓慢往西移动。”陈原看着气象图表,兴奋地说。 “看来琳珊推测是对的。”老邓团长对林连长说,“别看琳珊才20岁的姑娘,看云识天极准,是难得的人才。雨云何时到这里?” “那要看它生成发育的情况。如果一切如愿,可能要到下半夜或明天清晨到达这里。”琳珊应道。 “要尽一切努力,让老天下点雨。小麦正处在灌浆时节,急需雨水。老林啊,这支炮队是用来人工降雨的,今晚就驻扎在你这里了。要打它一个伏击战。” 这是边疆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行政编制为师、团、连,其实还是一个农场系统,日常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地处人烟稀少的东北北大荒地区,就从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调来上百万的知识青年,充实这里。古时称之为“实边”。这种制度最初始于中国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在边陲之地驻扎准军事人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进行战斗,所以又叫“屯垦戍边”。1-3 后记 史前岩画,在世界各处都有众多发现。唯有史前人面形岩画,只在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和北美一带系统性地存在。这虽然是个考古事件,却油然引发现代人的无尽遐想。因为其背后,必定秘隐着一些数千年前的真实故事。可以想见,他们凭借体力,攀山逾岭,楫洋舟海,再沿阿留申岛链,一个个岛屿地前进,直到大洋彼岸……在史前,完成这样的大迁移,需要多少年?一定是无数代人。而且,他们为何要去那里?他们怎么知道大洋彼岸有一个大陆?他们为什么要沿途留下无数人面岩画遗址…… 十年前,我的论文《北太平洋地区史前人面岩画》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刊上发表。十年后的今天,我写出了长篇小说《人面岩画之谜》。从学术研究到长篇小说,可以说是试图揣摩出人面岩画背后的故事。然而,促使我写小说的,并非那油然而至的遐想,却是一桩很具体现实的事件。 一年前,我计划把北太平洋地区所有人面岩画的资料和图片,都汇集在一起,编成一套多册的丛书,使得目前散布于各国各处的此类资料,有一个总汇。有些地区的人面岩画,甚至得重新考察和摄影。因为这些人类珍贵的史前文物,有些正因种种原因,在逐渐消亡。若能将资料汇辑在一套书内,则能存世流传;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 这本是项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类文化方面的工程,当然也是项颇为艰辛的工作,需要联系诸多国家的学者共同努力,也要有学术机构哪怕是道义上的支持。然而就在寻求道义上的支持时,有些事情让人无法理喻。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把北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的学术课题,先转化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议题,而后再来做学术研究。 这时,我重又记起以前的一位资助人大卫·刘。大卫·刘与其妻爱玲都是美国成功的学者型实业家,他们夫妇俩曾于2000年专门捐了一笔款给我曾供职的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指明作为我人面岩画研究的专项资金。那天他约我长谈过一次,谈到可写一些通俗性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课题。当时我满脑子是高深的学术研究,一心想攀到象牙塔的顶端。但是多年来,作为一个不同的评述角度,他的话时常在我脑际浮现。至此,我恍然悟出了他话中的微言大义,于是即刻着手构思并撰写,前后逾一年。现在,我可借此机会,向大卫·刘夫妇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颇为钟情童话体小说,这部长篇原先曾想采用副标题“一个童话里的当代故事”。 现实世界实在太纷扰嘈杂,命运又莫测。惟有童话世界,是那样的清纯、静谧与祥和,画意诗情,意境隽永。在世事忙碌之余,为何不能让我们在美的童话叙述中,暂时地获得些许歇息与慰藉呢? 我多年从事岩画研究。其实岩画本身就是艺术化、物化了的人类早年的童话遗存,它们独处深山幽谷或山崖洞穴,至今仍倾诉着远古初民的心曲衷情。有些岩画,当初一定记录着意识懵懂期的传说或故事。我就是为追寻这与世隔绝、并被历史遗忘的人类童话,踏遍祖国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是实地考察中国岩画最多的一位学者。由于亲历了几乎所有的岩画遗址,自然也就明了岩画分布与流传的状况。 将人面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从众多的岩画符式中分离出来,是我对中国岩画研究的一个贡献。1992年出版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专著,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此后因偶然机会,我又获知西伯利亚和美洲西海岸也有大量这样的人面岩画,遂投入研究。哈佛大学于1993年邀请我去做此课题,以后又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过短期研究。可以说,我是让北美学术界知道中国人面岩画的第一人,也是既知晓东北亚洲又明了北美洲西海岸人面岩画的唯一一人。 其间的故事,有点像小说中所揭述的,只是没有那么浪漫。但是,我要说,小说中的不少故事实有其事。在一定程度上,生活真像一部不断展开的小说。 以小说的艺术方式,将中国某些特殊的文化类型展示给广大读者,这应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好方式。随着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展开,编织进去的那些传统文化知识,很易于被民众吸收。由于篇幅的不受限制,有些介绍可以精微细致。当然,若能做得似行云流水,不留凿痕,则见出了艺术家的功力。想来我在这方面一定做的不够,有些篇章可能生硬。好在有真实的人面岩画背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框架,似乎可以演绎出颇有声色的大戏。 谨以此书献给多年来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从事岩画研究的人们!并感谢施晓倩为本书的电脑输入做很多工作。 宋耀良 2007年9月25日于波士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