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收起义、莲花引路到茨坪安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起点;从东固会师到长汀决策——创建中央苏区的起点;从土地革命训练班到兴国、赣西南两个土地法的诞生——掀起赣西南土地革命风暴的起点;在瑞金,毛委员变成了毛主席——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起点;十月秋风中的于都——红军长征的起点……
本书叙述的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之前那一段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以红色历史为主线,“串烧”起各地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绿色生态,让你感悟到老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起点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丁仁祥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秋收起义、莲花引路到茨坪安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起点;从东固会师到长汀决策——创建中央苏区的起点;从土地革命训练班到兴国、赣西南两个土地法的诞生——掀起赣西南土地革命风暴的起点;在瑞金,毛委员变成了毛主席——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起点;十月秋风中的于都——红军长征的起点…… 本书叙述的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之前那一段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以红色历史为主线,“串烧”起各地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绿色生态,让你感悟到老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韵。 内容推荐 什么叫红色起点?哪里是红色起点? 红色起点并非一山一城所独享。 这里叙述的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之前那一段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浏阳、萍乡、安源、修水、铜鼓、莲花、永新(三湾)、宁冈、井冈山、崇义、大余、寻乌、瑞金、宁都、东固、永丰、兴国、于都、长汀、龙岩、上杭……一个个人们或熟悉或不熟悉的山区小城和山乡原野,都一一收入“红色起点”的视野范围。以红色历史为主线,“串烧”起各地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绿色生态,让你感悟到老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韵。 目录 从秋收起义、莲花引路到茨坪安家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起点 “枪论”和“上山”孕育毛泽东思想/012 秋收起义失败,文家市退兵,毛泽东走向以乡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013 伟大决策——向井冈山进军/016 单刀赴会“山大王”,袁文才向毛泽东打开山大门/018 走遍罗霄山脉中段,终于在井冈山安家/026 从东固会师到长汀决策 ——创建中央苏区的起点 离开井冈山,实现东固会师/032 东固的秘密割据,让毛泽芽看到了山外有山/036 两个月的征程,引发了毛泽东的连片割据构想/040 圈子越转越大,转出了一个中央苏区;东固山成为毛泽东难以忘怀的地方/046 从土地革命训练班到兴国、赣西南两个土地法的诞生 ——掀起赣西南土地革命风暴的起点 “打土豪,分浮财”变成了“打土豪,分田地”/054 制定《兴国具土地法》,创办土地革命干部训训练班/057 毛泽东发出土地革命风暴的信号:一要分,二要快/061 农村调查,指导农民土地革命健康发展/066 “兴国调查”,土地革命风暴迎来了赣西南大地一片红/069 在瑞金,毛委员变成了毛主席 ——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起点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奠基/078 邓小平主政瑞金,为“一苏大”召开和中华苏维埃定都打下了基础/082 “一苏大”胜利召开,毛委员从此变成了毛主席/085 毛泽东当选主席并未春风得意,反遭厄运,几落几起/087 十月秋风中的于都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 一个外国人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太上皇”/096 如果毛泽东的建议被采纳,也许没有“长征”/097 博古、李德把毛泽东当作“包袱”要甩下来,周恩来相助/099 长征前夕,“三人行”成为结束“三人团”统治的先声/101 十月秋风中的于都,中华优秀儿女踏上了万里长征五/103 后记/107 参考书目·资料/109 试读章节 东固的秘密割据,让毛泽东看到了山外有山 “朱毛”越打越多,陈毅赋诗“东井冈”。 回师井冈成泡影,进军闽西闯新路。 毛泽东在给湘赣边特委的信中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 东固秘密割据,“白皮红心,深得人心”。 项山罗福嶂决策向东固进军是一个重要转折,也给红四军带来了好运。从罗福嶂出发,虽是沿闽赣边的崎岖山路艰难行军,但未受敌阻,到达瑞金武阳一带,瑞金城的守军闻风而逃。1929年2月10日在大柏地,红四军面对刘士毅的追兵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军心大振。2月13日抵达宁都,毛泽东写了“调队会师东固”的亲笔信,交由宁都地下党交通(庙坪交通员)送到了红二团负责人李文林手中。李文林一方面安排红二、四团主力立即返回东固,一方面自己带了一连人马连夜赶到永丰龙冈迎接毛泽东和红四军。2月17日,李文林引领红四军从龙冈抵达东固南龙,18日下午移师东固圩,20日下午在东固螺坑石古丘坝上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大会。红二、四团约二千余人,红四军约三千人马,浩浩荡荡云集东固,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要诞生了。毛泽东的讲话,简单而又深刻:“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东固山使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井冈山联合起来了,最终要全中国大联合,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朱德则风趣地说:“国民党反动派天天喊打‘朱毛’,‘朱毛’越打越多,你们也成了‘朱毛’了。”(以上讲话见卓雄回忆录《红六军演变小史》)红二、四团赠送了几千银元、金条及弹药给红四军,红四军则回赠了两挺机关枪和一门迫击炮。当地老百姓送饭送菜、送鱼送肉,让红四军官兵在东固得到了离开井冈山以来最好的休整和补给。无怪乎陈毅同志在会师大会上即兴赋诗一首:“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在东固山,毛泽东召开了云汉堂联席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大精神,详细听取了东固革命斗争的情况汇报,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东固山,毛泽东通过赣西特委的情报,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彭德怀率红五军已往赣南游击,经前委会议集体讨论决策,遂决定放弃重回井冈山的计划,而像红二、四团一样,继续在闽赣边一带转圈子,相机寻找新的落脚点。 在东固的八天,毛泽东听到和看到了什么呢?由于当事人已不在人世,我们无从了解详情和细节,但通过毛泽东于1929年4月13日以红四军前委名义写给湘赣边特委的一封信可略知一二。这封信是由重返井冈山的彭德怀带给湘赣边特委的,湘赣边特委在向江西省委及中央报告中原文摘录了这封信,从而留下了这么一份宝贵的史料。毛泽东是这样介绍东固的:“在全国或一省总暴动以前政权的形式和武装的组织大须讨论,依照两年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的方法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益的,如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莲花、遂川不仅失掉群众,连党也几乎失掉完了,不仅不能解脱群众若干的经济痛苦,农村城市的经济基础一起毁败完了,即此问题即是使群众失掉而有余。这番我们到了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力)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由25支枪起手的七、九两纵队,现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差不多抵得上四军的三十一团了。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他们消灭了许多靖卫队团,打败了三十六旅的二十七团。他们经常是一角五分,一天士兵伙食,从不发生经济问题。他们与省委特委的关系很密切,交通也方便,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 之所以伞文引用这段史料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其本来面目。通过这封信我们看到了东固山革命根据地当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一、没有公开的红色革命政权,却有秘密的武装割据;二、武装斗争的方式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游击区域宽广;三、革命武装的经济条件比井冈山要好,官兵伙食费是一角五分一天,从不发生经济问题,而井冈山官兵伙食费只有五分钱,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四、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密切关注和指导他们的革命斗争;五、革命武装的力量越米越强,敌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六、和白区的邮路、贸易都有正常往来,既方便了老百姓,又保护了老百姓,深受群众拥护。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语言词汇米描述,可叫做“白皮红心,深得人心”。毛泽东对此有何感慨呢?一是觉得政权和武装组织的形式大有讨论的必要,即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开展小块的公开武装割据,实在是可以认真地探讨一番的。二是东同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东固的割据和井冈山的割据形式是不相同的,一个是秘密割据,一个是公开割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东固的割据更能保护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所以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信中又特地推荐了“李文林式根据地”,并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相提并论。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这封信是在1929年4月13日写的,即从井冈山下来,他已经在赣南、闽西转了大半个圈,对各地的革命斗争或武装割据形式有了一个比较和观察的机会。从武装割据这个意义上来讲,东固山和井冈山一样,也形成了根据地的基本形态和气候。东固山,使毛泽东看到了井冈山之外的革命根据地,这让他受到了震动、启迪。山外有山,路还要不断地创新。 P36-40 后记 红色起点这个话题有点沉重、沧桑,但激励我把这个话题编成一本小册子,是红色起点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哪里会有红色的起点?从这个话题引申到另一个话题,今天我们追寻红色起点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缅怀历史,寻找幕前幕后的英雄故事,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吗?我想这只能是一个方面。我们追寻红色起点,更重要的是追寻那种创新精神,让创新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思想灵魂,成为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新起点的强大动力,这才是解读红色起点的本意所在。 把红色起点的故事、红色起点的山山水水开发成红色旅游经济,这也是一种创新,但愿这种创新真正能够给红色起点所在地的老百姓带来一种实惠、实在。那里的人民几十年前所作出的贡献、牺牲太大了,他们今天所能得到的太少了。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陈鸣华和责任编辑黄慧鸣、蒋逸征等朋友,他们做的这项工作,正是一种创新,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这不是讲大话,而是讲实话。红色起点的所在地,一般被称为老区。在老区,可以称之为物质的、精神的财富太多太多,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一样,多么需要人们去发掘,从而让这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走向中华、走向世界。上海《新民周刊》沈嘉禄、 潘文龙先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为了让革命老区的红色遗迹和山水风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并成长为红色旅游文化经济,上海资深摄影家李志良先生数次来到江西,给本书留下了一百多幅珍贵而耐人寻味的照片,也向世人撩开了那些红色起点迷人的面纱,也才有本书和广大读者的见面。在此,谨向这些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采访、编写、拍摄红色起点中一个个遗迹、遗址的过程中,得到了吉安、赣州、萍乡三地及所属井冈山、永新、吉安、吉州、青原、永丰、吉水、兴国、瑞金、于都、宁都、寻乌、大余、崇义、安源等各县市区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和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和关怀,提供了许多真诚有力的支持。赣州市委党史办凌步机教授和吉安市委党史办各位同志精心审阅书稿,特别是凌步机教授,一一指出书稿中的失误,令人钦佩和感动,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初入红色历史研究之门,加之底蕴的欠缺,书稿的方方面面定会存在偏颇、疏漏和失误之处,还望各位前辈、同仁和关心红色历史文化的读者朋友们一一指教,以便改正,在此先表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