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为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提供基础条件,为人和物的空间位移提供运输服务,是支撑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行业,自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交通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并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延绵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曾造就了其他文明古国概莫能及的相对发达的交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通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近60年的建设尤其改革开放近30年的建设,交通发展在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和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世界交通大国之列,正朝着世界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发展的历史伟绩和现代成就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在这个历经风雨的漫长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与历史俱进、与时代同步的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交通文化,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亮丽的色彩。
本书是交通文化建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系统地总结了交通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积淀丰厚的特色文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绚丽多彩的建设成果。
总 序
导 论
前 言
第一章 擎起“希洛之火”——航标简介
一、漫话航标
二、航标概说
三、航标技术发展
四、我国航标管理的沿革
第二章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与航标文化
二、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独领风雨播撒光明——航标文化的结构、要素与性质
一、航标文化的结构与要素
二、航标文化的性质
第四章 普渡慈航——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一、灯塔建筑文化概述
二、中国古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三、中国近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四、当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五、灯塔的建筑美学特征
第五章 人类智慧的缩影——航标的科技文化特征
一、领略航标科技文化的魅力
二、航标家族
三、航标灯具
四、航标能源
五、数字化航标给航海保障带来的新飞跃
第六章 无言的“镌刻”——航标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航标“镌刻”着区域文化的印记
二、航标建设是跨区域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三、航标建设与海洋文化、内河文化的关系
四、地域自然条件、气候特征与航标的使用
第七章 一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群体——航标人
一、早期航标人:神圣的坚守
二、现代航标人:铁肩担大义
三、航标人的生活变迁
四、航标人的生存环境与性格特征
五、新一代航标人及守灯人的未来
第八章 用灵性点燃“海之明眸”——航标人群体文化
一、航标人的人口学特征
二、航标人的工作与生活模式
三、航标人的婚恋与家庭
四、航标组织管理
第九章 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航标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建设实践
一、航标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来自火热实践的航标精神
三、航标精神和航标人精神
四、航标文化的建设实践
第十章 人生的“航标”与“灯塔”——航标文化的延展
一、航标的社会文化寓意
二、小说中的灯塔
三、影视世界里的航标
四、与航标有关的邮票
五、灯塔名汇
第十一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以航标为媒介的中外交流
一、历史的沉思
二、艰难的历程
三、蓬勃的发展
后记
参考书同
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开发自然、拓展生存领域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航海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经济出现之前,人类主要聚集在有水的地方,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我国东北地区的海拉尔遗存和昂昂溪文化等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镖、鱼叉等便是当时人们以渔猎经济为主的佐证。此外,考古学的发现已经证明,西欧大多数人类遗址都位于河、湖、沼泽边沿地区,渔猎工具也特别发达。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为数众多的岛屿,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捕捞等水上活动了,而由于水上活动的危险性,引导舟船安全航行的“航标”也必然应运而生。
一、文化与航标文化
航标是人类开发和征服自然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的航行活动产生了航标这种“物”,而这种物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水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参与这一活动的人群起到引导、规范、警示、告诫等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内容。因此,航标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改造环境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化、智慧化的物质成果,体现了人类在水上活动中的文化内涵。
探讨航标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航标这种“物”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寓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了解航标及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看什么是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文化与物质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去思考文化是什么,而常常挂在嘴边的“文化”通常指的是经正规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与文本知识或艺术修养或高雅风范等品质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文化”只是广义文化概念的一个层面或一个部分。
在中国,从语源上讲,“文化”一词来源于《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汉代的刘向又将“人文化成”的意义深化为“教化”,即“发挥人的文化素养,扬升道德精神,发扬艺术创造,并进而以这些人文的成就,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王筑生先生认为,“文化”一词所有后来的意义都是由“教化”引申或转化而来的。在西方世界,“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olere”,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指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通过努力与运用智慧得到的创造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如野生的禾苗不是文化,而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麦、稻等就是文化;天然石块不是文化,但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等就是文化;土里的树根不是文化,但经过人加工的根雕就是文化。
同样,从航标的产生来看,天然的“碣石”不是文化,但早期航海人将其视作“天然航标”后,“碣石”附着了人类的航海智慧,“碣石”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吴淞口北岸的那棵百年银杏原本不是文化,但它成为指引舟船航行的天然航标之后,它便成为“记载了我国古代船民巧妙利用天然目标行船的历史”的文化见证物。也就是说,历史上对“碣石”的记载和长江巨石上的“对我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实施“人化”的结果,碣石在变成航标之后,虽然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但是因为航海人对它的关注和使用,而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而长江中的巨石,就是因为有了“对我来”,而变成了天然航标,成为行船的导航标志。这块巨石也因“对我来”而改变了其原有的属性,包含了文化的因素。
P30-31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不仅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交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行业的灵魂,是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交通运输是支撑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本质属性。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交通发展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出了“发展现代交通业,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现代公路水路交通系统”。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正是我们基于交通运输的本质属性和交通行业的神圣使命所作出的价值选择,是交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引导交通事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交通部党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交通文化,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使交通行业更加充满活力。不断开创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6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努力增强行业软实力”,力争文化建设在今后五年内取得明显进展。随后,部印发了《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交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措施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这是交通部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它强调新时期交通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交通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要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和研究,系统总结交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确立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交通事业发展要求的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形成一批交通文化研究成果,提炼一种交通精神,征集确定一个交通行业徽标,创作一批交通文艺作品,完善一批交通博物馆,将全行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增强交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交通行业的凝聚力,提升交通行业的影响力,提高交通发展的软实力,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全面深入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11月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交通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文化、系统文化、专业文化、组织文化四个层次,分别成立了交通行业文化建设研究总课题组和公路文化、道路运输文化、交通规费征稽文化、港口文化、海事文化、救捞文化、船检文化、航海文化、廉政文化、公路执法文化、长江航运文化、交通公安文化、路文化、桥文化、车文化、站文化、船文化、航标文化、航道文化、交通行政机关文化、交通企业文化和交通事业单位文化等22个子课题组,由行业内有一定研究基础、有积极性、有较好的支撑条件、具体代表性的部门或单位牵头,并邀请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按照力求出精品的要求,系统地开展了交通文化研究工作。经过广大研究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出版这套多卷本的《21世纪交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丛书,是交通文化建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丛书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系统地总结了交通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积淀丰厚的特色文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绚丽多彩的建设成果。“系统文化”侧重于交通行业不同系统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提炼和阐述了各系统具有系统特色的价值理念:“专业文化”侧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收集、挖掘和整理了交通行业物质文化成果;“组织文化”侧重于交通行业不同组织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梳理、凝炼和展示了各类交通组织的特色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形象标识。整个研究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铺路石”、“航标灯"等交通行业传统精神与包起帆、许振超、陈刚毅等先进典型所展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建设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交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既要整体部署,又要稳步推进。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行业日益重视交通文化建设,注重丰富交通发展的文化内涵,取得了一些有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涌现了青岛港、天津港等一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单位和青岛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南京长途汽车站“爱心始发站”等一批知名服务品牌,形成了南京交通局“交通文化通论”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交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全国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交通文化建设新高潮,进一步提高交通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做好“三个服务”,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航标文化研究是交通部组织的“交通文化建设研究”课题中22个子课题之一,研究承担单位为天津海事局。接到这项任务之后,天津海事局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研究课题组和专家顾问组,进行了认真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为了保证高质量、高起点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天津海事局聘请了南开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本书写作之前,首先由徐俊池、赵亚兴、孔繁弘、葛树增、王学秀在认真学习领会交通文化建设研究总的指导精神和“航标文化研究大纲”基础上,共同起草完成了研究框架和本书编写大纲。之后经过反复论证、实地调研和搜集大量资料的过程,开始草稿的撰写工作。参与本书初稿撰写的人员是:第一章,王英志;第二章,袁同凯;第三章,刘华芹;第四章,葛树增;第五童,刘凤香;第六蕈,范冠华;第七章,袁同凯;第八章,刘华芹;第九章、第十章,王学秀;第十一章,李汶。初稿完成后,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由葛树增、王学秀、袁同凯对全书进行了总纂和多次修改。
在航标文化研究和全书撰写的过程中,交通部黄先耀副部长多次就本课题的研究作出重要指示。同时,交通部海事局、交通部体法司及交通文化建设研究总课题组的领导同志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关怀。交通部体法司法制与文明建设处,交通部海事局党工部、航标测绘处等部门领导同志多次给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在专著框架研讨会和专著初审、终审会上,来自行业内外的诸位专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课题研究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上海海事局、广东海事局、海南海事局、长江航道局、黑龙江航道局等许多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对真诚帮助过我们的诸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参阅了相关领域各个方面的资料。前人的诸多理论成果和来自航标管理部门的实践总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与文化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航标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可谓“前无古人”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大多是具有探索性的。同时,对于这样一个涵盖范围较广和意义深远的课题,我们在个人能力和时间等诸多方面也颇感力有不逮,难免存在许多谬误之处,敬请业内外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