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
《红楼梦》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思想,精湛完美的艺术,丰富生动的语言,不仅稳占中国小说的榜首,而且成为中国文学的典范和骄傲,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对于如此伟大的作品,任何宣传、广告和评论都是多余的,它的不胫而走,家传户诵,以及“红学”的形成并长盛不衰,便是明证。
《红楼梦》写的是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王、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而且以此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别号“雪芹”。“沾”是沾了天恩祖德的意思,长大后曹雪芹不喜欢这个名字,于是自号“雪芹”,这两个字源出自苏轼的诗“园父初挑雪底芹”,暗喻着他高洁的志向。他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除夕或次年除夕。他的曾祖曹玺的妻子当过康熙的保姆,而祖父曹寅小时也做过康熙的伴读,正因为此,曹家也得到了格外的恩宠。康熙二年(公元1663),曹玺授江宁织造,其后祖父曹寅,伯父曹颡,父亲曹颐袭任此职,前后达六十余年。江宁织造府掌管整个江南的丝织业,江宁织造就是一个专门为宫廷采办织物和日常用品的官职,但是由于曹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这一官职实际上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私人心腹。康熙六下南巡,其中四次是住在江宁织造府。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贾府迎接元春省亲的奢华可以那样生动,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来的。这就是曹雪芹的幼年时代到13岁时的家世,可谓荣华富贵。
曹雪芹自幼生长在贵族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因家庭变故,祖父被革职,家产也被抄没,于是全家从江南迁到京都。巨大的变化在曹雪芹的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贵族家庭的由盛人衰,使得曹雪芹对过去的荣华以至命运产生了一种如梦似幻的虚无感受,也使他在沉人贫穷的下层生活过程中陷入深刻的人生反思。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就是富有社会意义的极好的创作题材。
在北京,曹雪芹只谋得在宗族学校负责文墨的差事,连生计也很难维持,常常要靠卖画才能度日。痛苦贫穷的生活促使他拿起笔来,对过去、现在,以至整个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他人生最后的十几年,住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里,日日夜夜写作《红楼梦》。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于1754年初步完稿。此时,曹雪芹的生活更加贫困,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2)秋,他的儿子夭折。因为过于感伤,不久他也离开了人世。而此时八十回以后的篇章并没有结束,后四十回是高鄂所朴,应该说与前八十回还是比较呼应的。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的描写,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18世纪社会生活的历史长卷。作为书中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景的荣国府,更似一面明镜映现着当时的社会。这里有成群的奴仆,终日的忙碌只是为了主子们的宴饮享乐游戏甚至是调情。奢侈,就是这里最触目惊心的特征。单是宝玉病后想喝的一碗莲叶羹就要用精巧的银模子才做得出来,难怪连见多识广的薛姨妈也惊叹“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一般的日常生活尚且如此,吏不要说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的花费了。连元春省亲时都说“太奢华过费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康熙亲政后,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兼并也日趋严重。全国一半的耕地被大地主侵占,苏南就有大地主号称“膏腴万顷”,富比王侯。他们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和《红楼梦》里的描写是很相似的。曹雪芹所写的贾府的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日子可能有着反映康乾盛世的意味,但是由于作者亲历过盛衰的巨变,深悟福祸相依的道理,具有冷峻的思考力,揭示了统治阶级繁荣景象的背后的衰败根源。
在思想方面,当时新的思想不断涌现: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戴震的反理学思想等等,这一切对曹雪芹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宝玉不喜仕途经济,不爱读八股文章:在爱情的追求上,他和林黛玉一样,完全听从心的召唤,热烈寻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在《红楼梦》中,作者对宝黛的爱情予以支持赞赏,而对于他们的不幸的结局,则给予深切的同情。综观《红楼梦》,曹雪芹对宝黛二人的描写投入了最多的心血,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应该说都是为他们而流的。曹雪芹的这种尊重个人的欲望与情感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是弥足珍贵的。这也是《红楼梦》至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在经济方面,康乾时期,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一切在《红楼梦》里都有反映。更为重要的是,曹雪芹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例的描写。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就体现着这样的叛逆精神。尤其是宝玉,他对奴仆们比较尊重,对所有女性尽心呵护与怜惜,而且还明确宣告要给女奴们人生自由。在爱情的追求上不服从封建家长的意志,始终渴望寻找自己心之所系的伴侣。这一切民主、平等、自由与情爱的观念,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
曹雪芹和他的现实主义巨著,都是中国18世纪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我们觉得没有一个和曹雪芹同时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像《红楼梦》一样用那样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那样深刻、细致而又大胆的批判态度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了我们一部18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关于它的内容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鲁迅先生曾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影响较大:
(一)“市民”说
持这一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红楼梦》表现了对封建社会许多不合理制度的否定,提出了人的解放的问题,希望人们能从各种残酷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要求,就是《红楼梦》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核心。而要求解放人,解放个性的思想,就其社会性质讲,只可能是当时新兴的市民社会意识的反映。
(二)“封建社会衰亡史”说
持这一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庭特别是贾家兴衰史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反动本质,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书的一开篇,曹雪芹就用民谣的形式描绘出四大家族显赫的权势与富贵: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四大地主家庭应该是康乾时期的地主阶级的集中代表,因此他们的兴衰变化正可以体现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从开篇的繁华似锦,到最后的分崩离析一朝溃散的凄凉,其间的衰微是怎样展现的呢?
“儿孙一代不如一代”:贾赦,花天酒地,甚至连母亲的贴身丫环也想霸占;贾政:虽名声清肃,却毫无建树,庸碌无能;贾敬,终日只知炼丹成仙,万事不问,犹如活死人一般。“玉”字这一辈,贾珍、贾琏等人更是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比老子们还要厉害许多。
“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是外人对贾府经年挥霍的认识。一顿“便宜,省事”的螃蟹宴就抵得上庄户人一年的生活了,更不要说荣宁二府数不清的大宴小宴了。极度的奢侈,使得经济入不敷出。这一切不只是一个贾家,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同样面临着经济危机。
贾府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父与子,夫与妻,嫡与亲。这种矛盾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有时却非常地激烈。贾府小姐探春就说过:“咱们倒是一家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更是血淋淋的,《红楼梦》中描写的被残害致死的奴婢就有十五入,司棋,晴雯,金钏……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都惨死在封建统治者的手中。
以上这一切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趋向末路的体现。P1-3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更是书中的精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了让青少年朋友多读书,读好书,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加强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灵获得智慧雨露的滋润,获得健康的成长。《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就是根据“新课标”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携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精心打造,是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典范之作。
在编辑四大名著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经典性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本丛书所选四大名著,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和筛选过的经典作品,能为青少年成长打好精神基础,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使他们终生受益。所选版本皆为经过前人多次校订的经典原著。
权威性所选的四大名著,全部由专家进行校注评析,对青少年阅读名著、消化名著能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高中阶段还要读一些哲学著作和艺术理论。而四大名著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文化典籍,也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书目,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课文中也有四大名著的影子,如“林黛玉进贾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篇目,所以四大名著应是青少年阅读课外读物的首选。
我们相信,此次出版的《四大名著·新课标语文必读丛书》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