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蔡元培/大家精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晓唯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开明的领导风格开创了一代新的学风,其高尚的人格备受各界人士的景仰,令无数后人所缅怀。因此,蔡元培先生的生平、思想及其教育社会实践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学术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也颇为可观。

本书主要记述了蔡元培先生的事功和思想,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先生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建有典范意义的业绩。他早年秉承国学,应试科举,跻身翰林院;中年后则接受西学,留学德法。他可谓“亦学亦政”,既主持全国学政、改革最高学府,力倡美育,又投身反清革命,作为民国元老,参与施政进程。他一生中的辉煌是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的大作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海纳百川,教授治校,教育独立。自此,大学之为大学,有了样板。他自认“性近学术而不宜于政治”,在哲学、伦理学、美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均曾涉猎,留有著述,尤以《石头记索隐》而自成红学一派,显示泛滥百家的知识构成。本书记述了蔡元培先生的事功和思想。

目录

第1章 引言:世人眼中的蔡元培

第2章 晚清:漫漫求学之路

 一、平和少年

 二、治学源流

 三、科场得意

 四、在翰林院

 五、从柏林到莱比锡

 六、泛滥百家与学有所归

第3章民国时期:“亦学亦政”,学界领袖

 一、首任教育总长

 二、“教育应立于政潮之外”

 三、涉足民初政争

 四、“同盟会第一流人物”

 五、元老参政

 六、国民党内的批评者

 七、晚年的教育试验

 八、中央研究院的基业

第4章人生辉煌:北京大学校长

 一、初到北大

 二、不拘一格揽人才

 三、净化风气 变更学制

 四、兼容并包

 五、学术自由

 六、新旧之争

 七、“五四”前后

 八、“教育独立议”

 九、“不合作”

 十、辞离之后

 十一、北大情结挥之不去

第5章 著述和思想

 一、《修身教科书》和《伦理学原理》

 二、《中国伦理学史》

 三、哲学发凡

 四、美学与美育

 五、《石头记索隐》

 六、与胡适的论辩

 七、暮年倾心民族学

 八、文献研究概况

 九、教育思想等评述

 年谱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1章 引言:世人眼中的蔡元培

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间,举凡学界中人,几乎无人不知有位“蔡先生”。这位生于清代同光年间的浙东商家子弟,凭着博学强记和一手“怪八股”的功夫,数年间,奇迹般地由古城绍兴的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一时间引来多少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然而曾几何时,他却轻抛功名,挂冠而去,回乡兴办新式教育,随即走上反清道路,演出一场“翰林革命”。继而,又在“不惑之年”远赴欧洲,在德国苦学四年,一展游学西洋的平生夙愿。民国肇始,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根基。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高擎“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办学旗帜,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由此开创的自由学风,促动了新文化的繁盛,进而激发起“五四”风潮的热情,知识界的一代新人即从中育成。及至晚年,他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将“五四”以来喧腾于世的“科学”口号落实为研究实体,面对种种困难,殚精竭虑,不仅组织起一支汇集各类人才的科研力量,而且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和体系。他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卓著功业,得到中外知识界的广泛推崇和尊敬。

就清末民初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蔡元培可谓极重道德修养,对自身,对公众,莫不如此。倾心求索孕育了近世文明的西方观念和文化,并没有使他丢弃早年诚笃信守的传统道德价值。通常看来似乎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却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他在西洋思想上,把握到自由与理性,在中国文化上,把握着中庸与良心。或许正是因为受到来自两种文化精粹的作用,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同时倡行公民道德教育,致力国人内在素质的提高,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境界。最能反映他这一特点的,莫过于数十年力倡不懈的美育。尽管时运不济,时人亦大多不以为意,但他初衷不改,我行我素。他的这种多少有些超然世外的理想追求,常令后人感佩不已。“人世楷模”这一赞誉,在他辞世之初,或可视为悼亡的颂词,然而时过境迁,人心非古,却依旧被后世认可,则可视为某种“大德传世”的标识。

蔡元培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后,即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但本质上,他属“学界中人”。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虽然不排除必要时偶尔“骤用兴奋剂”的激烈运动,甚至革命,但就其常态而言,应是渐进地改良,要靠教育和文化的恒久作用,这是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他的活动重心始终不曾偏离文化教育界,而政治上的地位适足用来保障其文教兴革活动的展开。这就使他虽置身宦海,却不失书生本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他对中西学术均有浓厚兴趣,曾先后整理编次中国伦理学史,疏证《红楼梦》而成一家之言,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成果,传播民族学知识并确定该学科的定义和名称……这些工作及其文字成果,倘用严格的学术眼光加以审视,或许算不上第一流的学术成就,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带有学科开创的性质。人们普遍注意到他涉足学术领域的广博性,公认其为学界的“通人”。“他在学问上虽不是一个专家,却是一位通儒,通儒不是样样都懂,而是能通过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虚心的读书人。”论者的这一评述,颇为契合蔡元培的实际。正是这种“通人”的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对此,梁漱溟发表过很精彩的议论:蔡先生“天性上具有多方面的爱好,极广博的兴趣”,“他的器局,他的识见,为人所不及……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右援左引,盛极一时。后来其一种风气的开出,一大潮流的酿成,亦正孕育在此了”。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谈及蔡先生时,十分肯定地认为,“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

蔡先生的人生辉煌无疑是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时间,他将欧洲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成功运用于东方古国,通过北大的教育革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确定了航标。而这些,在蔡先生那里,似乎是一种文化性情的自然伸展,并非如同后来想象中的“励精图治”。时代的风云际会,已经将他推上了中国“大学之魂”的高度,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精神”的长久生命力所在……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