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题解]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这年黄河以北大旱。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同情人民疾苦,这首诗是王安石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反映了黄河以北人民遭遇天灾人祸的苦难生活,并流露出诗人沉痛而焦虑的心情。酷似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新解]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黄河以北地区的人民,邻近辽国与西夏的边界地区。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苟安的局面,给这个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个地区的人民男耕女织,辛勤劳动,但劳动成果都交给了朝廷,朝廷再送给辽国与西夏。宋真宗时,宋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议和,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王朝每年均向辽和西夏统治者奉送银、绢。输与:交给。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官府理应开仓赈济,但州县两级官吏,不但没有救济灾民,反而抽壮丁去治理黄河。黄河以北地区的人民,生活艰辛,只好背井离乡。赤:空,尽。这里指寸草不生。
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因为壮年去治理黄河,老弱妇孺相携而行,到黄河以南地区去谋生。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了黄河以南地区,竟然发现黄河以南的人民丰收之年也没有粮食吃。北宋王朝的屈辱妥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凑近。自:且。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人们悲愁已极,觉得天昏地暗,白日无光,过路的人面色惨淡,神色沮丧。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批评时政。河北民,可惜你们没有生在贞观时代,那时一斗米只值几文钱,又没有战争的苦难。王安石对贞观盛世充满了向往,对现实弊政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出现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
[新评]
王安石的诗歌,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王安石长期做地方官,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问题的忧虑。《河北民》写统治阶级剥夺了人民的劳动成果,输送敌国,以求苟安。年成无论丰歉,地域不分南北,人民都陷入了流离转徙和“无食”的境地。这首诗把宋代统治者的投降政策和民不聊生的惨状如实描绘出来,字里行问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诗歌采用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地描绘了宋辽交界地区人民的悲苦生活景象。
《收盐》
[题解
这首诗大约写于庆历九年(1049)左右,此时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任知县,他深入社会,关心民生疾苦,了解到大官僚残酷压榨沿海盐民的情况。这首诗就是有感于这种社会现实而写的。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唏,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新解]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州官的紧急公文接连不断地往下发,到海岛上缉拿私盐的差役如今更加频繁。飞符:紧急公文,这里指收盐、缉拿私盐的文告。比栉(zhi):像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着。
穷囚破屋正嗟唏,吏兵操舟去复出——贫穷的盐民像囚犯一样被困在破屋里哀叹,官兵们驾着船在海岛上出出人人,严密巡察。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海中的小岛自古以来就是不毛之地,住在岛屿上的盐民只能以煮盐为生。夷:古代称我国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有时也泛指周边少数民族。东南沿海海岛上的盐民,其中可能有一些少数民族。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盐民不煮海盐卖就要饿死,有谁肯坐守等死而不去逃亡呢?无论如何严密防范和搜捕,也不能禁绝私盐。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贫穷的盐民被饥饿所驱使,铤而走险,近来盗贼经常出现,劫杀商人,沉毁船只。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孟子·公孙丑上》中曾说过,如果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古代圣人也是不干的。孟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比天下还要重要,君子们怎么忍心同盐民们争夺微薄小利,而使那些无辜的商人失去生命呢?秋毫:本指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十分微小。忍:怎能忍心。
[新评]
《收盐》直接反映社会问题。宋朝对食盐采取政府专卖和官营商销两种办法。官僚和商人相互勾结,对盐民进行剥削,对煮私盐的盐民进行缉拿和压制。王安石敢于正视官逼民反的事实:一方面写官船穿梭往来,缉拿私盐;另一方面写盐民反抗,劫杀商人,沉毁船只。表现出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就此事还写了《上运使孙司谏书》,向地方长官孙司谏上书,以小小县官的身份,慷慨陈词,为民请命。
这首诗直陈其事,发表议论,语言质朴无华。王安石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