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的美学理念体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的散文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美丽的心灵断桥和爱情伤口走进或失之交臂或尘封已久或习焉不察的生命秘密和感情隐私之中,于一种神意的欢欣和诗意的忧伤中把味生命的花开花落。如果说,张承志笔下的西部草原是一个外来者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努力发现沉默者的人性,贾平凹的西部乡村是在对自然的写意中贯注一种神韵,刘亮程的乡村是一种哲学,那么,郭文斌则是在生命的出发地,寻找并且挽留原本属于我们却早已去失的原初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文斌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文斌的美学理念体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的散文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美丽的心灵断桥和爱情伤口走进或失之交臂或尘封已久或习焉不察的生命秘密和感情隐私之中,于一种神意的欢欣和诗意的忧伤中把味生命的花开花落。如果说,张承志笔下的西部草原是一个外来者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努力发现沉默者的人性,贾平凹的西部乡村是在对自然的写意中贯注一种神韵,刘亮程的乡村是一种哲学,那么,郭文斌则是在生命的出发地,寻找并且挽留原本属于我们却早已去失的原初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 内容推荐 郭文斌的散文有一种难得的可读性和启迪意义。他能够把这个世界一闪而过的念头、思绪、稍纵即逝的感觉、体验都捕捉住,并且非常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即使你的心锁已经尘封锈蚀,你已与世无争,说不定他的哪一篇短章,哪一句心语,哪一种感觉,哪一个字眼,甚或一篇文章的题目,会突然开启你的心锁,拨动你的心弦,让你的灵魂为之震颤起来,从而高扬起生命的风帆。 目录 序 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如莲的心事 点灯时分 我是一杆什么笔 腊月,怀念一种花 红色中秋 月光下的一片豆地 荷花沟 凉天峡 蛋黄色的办公室 生命之河 一片荞地 永远的堡子 老大 布底鞋 牵挂是一种美丽 怀念两逼羽毛球拍子 等待十一点 重温一串脚印 教子日记 儿子如书 雪吻 学习微笑 一个人在山头 子在川上曰 时间简史 花伞 开花的春节 丢失 无法突围 就想打牌 不知道的人在说知道 想起了旧房子 空信封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从一滴血想起你 爱情没有药 有一种感情无法面对 静夜听月 灵魂的鞋子 卡辫子 以笔为渡 叵家的路:我的文字 写作可能是一个秘密 再造之德 本书所选作品获奖、转载情况 后记 试读章节 若干年前,我得了一种怪病,遍寻良医均不得治。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人。那是一个想来有点传奇色彩的邂逅。在去北京的列车上,过程在此不赘,单表结果,那就是折磨我多年的顽症居然被他治好了。许多亲戚朋友问我,那人到底用了什么灵丹妙药,竟有如此神效。我说,说出来你们也许不会相信,他开给我的药方只是一个词儿:安详。但事实确是这样。他说,所有的疾病都来自非安详,一个人,包括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想康泰就要长养安详之气。问如何才能安详。他说,安详有许多层次,获得安详是一生的事情。就请教他,于自己而言当下应该怎么做。他说,读安详的书,做安详的事。问哪些书是安详的书,他介绍了七八部。听到《论语》、《老子》、《庄子》、《六祖坛经》首先出现在他的书单中时,心中大为震动,没有想到这些平时再熟悉不过的经典竟被他配在这张药单里,且是以安详的名义。最后,他特别给我介绍了一本书,名叫《了凡四训》,这倒是我此前从未听闻过的。他还叮嘱,每天用于阅读这些书的时间不能少于两小时,是否读懂并不重要,关键是读,一遍遍地读。病急乱投医,带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按他的书单开始读书,不想身体果然渐渐好起来;两个月后,折磨人的病痛基本消失;半年后,我成了一个让大家羡慕的健康人,生活和事业也顺起来。 我首先开读的是南怀瑾老先生讲的《论语别裁》,后来直接读原著,反复地读,读着读着,从前觉得十分枯燥的文字出味儿了,活起来了,好像能够感觉到心里有一扇扇窗户打开了,那种渐次亮堂起来的感觉真是美好。后来的一天,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孔圣一生所做的事大概就是教弟子如何找到安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我这样猜度有些大逆不道,我想那个“三十而立”,大概就是初证安详;然后他又修行了二十年,通过不惑,知天命,才达到“耳顺”境界,应该是无漏安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究竟安详了。再看有关孔子家族的报道,几千年绵延不绝,我想,这可能就是安详的绵延不绝,他的子孙从他那里继承下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万贯安详。那部《论语》本身,就是一个大安详源。由此推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绵延不绝,也是安详的绵延不绝。四大文明古国中,两个追求速度的国家都灭亡了,而两个追求安详的国家却存留下来了。总之,有那么一段时间,对安详很着迷,也对有关安详的一些方法论很着迷。再后来,当安详能够被随时“操作”时,就发现它的另一面是一种全新的快乐,一种能够感觉到它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快乐。 有许多全新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也有许多在传统儒学家看来比较“反动”的理解,想就正于大方之家,便有了以下这些文字。 “反动”是个褒义词 众所周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千余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定论。在我看来,它和“反动”大有牵连。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怎么理解?关键在“克己”。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两个字非常简单,就是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什么?众说不一。我的理解是,自己身上最什么难以管束就战胜什么,比如各种感官享受,比如贪嗔痴慢。假如我们把这些难以管束的东西称为生命的惯性,那么“克己”的过程就是战胜生命惯性的过程。按照圣哲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不断被污染的过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彼此“性相近”,只不过因为“习”而“相远”。这种“习”就是生命的惯性,它来自欲望,来自后天的污染。因此,“克己”就是一个往回走的过程,克服生命惯性的过程,“反动”的过程。因此,“反动”在古代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它的出处我没有考证,但应该是老子的“反为道之动”。老子非常喜欢婴儿,他说,你看那初生的婴儿成天啼哭却嗓子不嘶哑;你看那小拳头紧紧攥着,连大人都掰不开;你看那小鸡鸡成天挺着,却丝毫没有不雅的感觉。一切看上去都是美不可言,为什么?因为他是当初,当初最美,当初也最有生命力。婴儿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没有过分的欲望,没有房子、票子、车子、位子和美女,包括自我实现等马斯洛讲的人的五种需要,在肚子吃饱的情况下,他更多地是处在安详和自足里,可谓大自在。 把一个成年人“克”成一个准婴儿状态,那个境界,应该接近于“无我”,应该接近于孔子心中的“仁”。想一想,当每一个人都达到“无我”境界,心里连自己都没有了,还有私欲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按照非此即彼的说法,那么一个心里没有自己的人,肯定只有苍生,只有别人了。试想,假如社会上人人心中都只有别人,这个社会还能不和谐吗?因此,一直认为,物质的极大丰富不可能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前提,因为物质的丰富是没有止境的,共产主义只有在每一个人都成为君子,都达到“无我”的境界、“仁”的境界时,才有可能实现。 但这个“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古人把人的这种后天“习气”形容为“飓风”,一点也不过分。许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是错的,不合道的,但就是忍不住去做,那个惯性真是太强大了。“习相远”,正是这种像飓风一样的“习”,使我们的“性”不再“相近”,因而人心不古,因而礼崩乐坏。为此,孔子才要我们“克己复礼”,才要我们向回走。 P1-4 序言 去年冬天,我随郭文斌同志到一些大中专学校传播他的安详主义,现场气氛让我震惊。在一个中学,同行的金贵同志在郭文斌讲到中间时开始画“正”字记录掌声,结束后统计,居然是八十次。如果加上没有统计的前半部分,肯定超过一百次。九十分钟的报告会学生报给安详的掌声是一百次,平均一分钟一次掌声,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我注意到,郭文斌同志为了制止掌声,采取了许多措施,或者在掌声将要起来的时候加快语速阻止掌声插进来,或者用手势打断。最后,他干脆说,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掌声留着,完了一起送给我好吗? 这种效果在我的人生阅历中还真是不多见。需要说明的是,郭文斌没有像一些名人那样讲他的成名经历或花边新闻,也没有像一些作家那样讲他的传奇故事或精彩文章,而是讲传统文化,讲“孝敬惜”,讲“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青少年并不是不接受传统文化,而是看你怎么讲,怎么进入学生的心灵,是出于什么目的。 一想到那些可爱的小家伙,想到那些久违的,伴着掌声闪烁的泪光,我的心里就被感动充满,就为此生能够为安详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倍感欣慰。我要感谢那个难忘的现场,感谢文斌,感谢那些小家伙,感谢他们清脆的没有丝毫杂质的掌声,感谢他们小羊羔一样的让人心疼的眼神,连同那些永远闪烁在我记忆中的晶莹的泪光。是他们,让我日渐僵硬了的心灵开始柔软;是他们,让我被岁月蒙尘的灵魂接受洗礼。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桃报李,用真诚回报真诚,用爱回报爱。 老师们更是喜出望外。主持会议的副校长当场宣布,要把郭文斌同志的讲稿作为教材。他跟我说,其实现在的学生很挑剔的,如果他们不喜欢,就是名气再大的人,他们也可能让他爆冷场。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他说,一场顶我们一百场。他的表情和语气,让我相信他绝不是恭维文斌同志。 截至目前,郭文斌已经受邀到许多学校和单位去巡讲,光请我联系的单位就有多家。这也让我担心,如此讲下去,作为作家的郭文斌还会存在吗?文斌给我的回答是:我何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我无法拒绝,一看到大家渴望的目光,听到老师和家长请求的声音,我就无法拒绝。一切随缘吧。 随缘,这也许是郭文斌倡导的安详主义的题旨之一吧。 郭文斌和于丹的区别 有位读者告诉我,如果说于丹的孔子是西医,那么郭文斌的孔子就是中医;于丹解决患者的表症,郭文斌解决患者的里症;如果说于丹的孔子是花朵,郭文斌的孔子就是粮食,于丹美丽了我们的眼睛,郭文斌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认同《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和郭文斌同志的安详学说的,不单单是读者,还有专家朋友。2007年,差不多所有的年选本都选了这篇两万字的长篇散文,而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07年随笔精选》,还把它排在该书第二篇,置于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之后,于丹之前,可见编选者对它的偏爱。而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中国散文排行榜给了本文同样的礼遇。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在《2007年中国散文漫谈》中,对《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给予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一篇有着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好文章。 一篇能够解决现代人普遍精神问题的文字,是大家对《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共识,也给这本散文集的问世提供了充分理由。 假如这个立论成立 “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教他的弟子如何找到安详”。如果这个立论成立,那么郭文斌可能做了一件远比给我们捧回鲁迅文学奖更加重大的事情。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大得让我常常怀疑;但一个个被他的“安详”解决了心灵困惑的读者又让我坚信这一命题不但成立,而且可能会穿越时空,影响深远。单就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被其唤醒、点燃和改变的朋友。一位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行将崩溃的女士,因为听了郭文斌的一堂课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现在已经用她的安详影响着更多像她一样的人;一位深陷在家庭矛盾中不能自拔的同志,因为读了郭文斌的文章而走出沼泽,重见阳光;等等。去年,作为一个作家,郭文斌能够当选感动宁夏十大人物,不能说和这些同志的喝彩没有关系,可以想象,他们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给文斌投下真正“感动”的一票。据我所知,随着郭文斌同志的努力,已经有一个长长的安详链从银川向周边展开。有人说,将来的银川,可能会因为安详而美好,而著名,我觉得还是保守了。 “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教他的弟子如何找到安详”。如果这个立论成立,因为安详而美好,而著名的,将不仅仅是银川,也不仅仅是宁夏。 2008年4月8日 后记 这本散文集能够面世,我要首先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是他们给了《空信封》《大年》《点灯时分》《我被我的眼睛带坏》等拙著以荣誉,也给了出版者以信心。如果没有这几本书的热销,就没有这本《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问世。在这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这些文集能够在短期售罄,怎不让人感动万分。当然,我更要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特别感谢哈若蕙老师,是她,给了我的蹩脚的文字以持久的热情,在我崎岖的写作道路上,留下了她跟踪打量的目光,也留下了她和她的优秀编辑比珠宝更值得我珍藏的祝愿和汗水。现在,她又策划精选这本散文集,并一再叮嘱责编把定价压低,让利于主体为青少年学子的预期读者,实在让人敬佩。在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我亲爱的读者,向宁夏人民出版社,向若蕙老师,向几本拙著的责编贺秀红、谭立群、戎爱军,连同这些文字的原发责编,致以崇高的敬礼。 同时,我还要借此机会,向为这些文字献身的树木深深地鞠躬。我常给我的同事唠叨,当你发稿的时候,你要想想这期稿子的价值能不能抵得上一棵树。几千册书,摞在那里,看上去是书,其实是一棵棵被砍倒的树。假如它的价值不能抵得上一棵树,那我们就是那些英年早逝的树的罪人。作为编辑,作为作家,我们要在心灵的需要和大地的疼痛之间小心翼翼地抉择。当我们把那些从造纸厂走出来的一吨吨纸看作一片片森林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签发的一篇篇稿子、一本本书意味着什么。 那些下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印数命令的出版决策者,承担的该是怎样的一种责任? 如果说树的活着是为了给大地供氧,燃烧是为了给人们供暖,现在,我要问自己,这些将要以《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名义面世的文字呢? 真是忐忑不已。 2008年4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郭文斌的美学风貌和现代文学名家废名、汪曾祺颇为接近……他的散文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美丽的心灵断桥和爱情伤口走进或失之交臂或尘封已久或习焉不察的生命秘密和感情隐私之中,于一种神意的欢欣和诗意的忧伤中把味生命的花开花落。” ——摘自《中国现代西部文学史》 如果说,张承志笔下的西部草原是一个外来者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努力发现沉默着的人性,贾平凹的西部乡村是在对自然的写意中贯注一种情韵,刘亮程的乡村是一种哲学,那么,郭文斌则是在生命的出发地,寻找并且挽留住原本属于我们却又早已丢失的原初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 ——摘自《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略》 郭文斌的散文有一种难得的可读性和启迪意义。他能够把这个世界一闪而过的念头、思绪、稍纵即逝的感觉、体验都捕捉住。并且非常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即使你的心锁已经尘封锈蚀,你已与世无争,说不定他的哪一篇短章,哪一句心语,哪一种感觉,哪一个字眼,甚或一篇文章的题目,会突然开启你的心锁,拨动你的心弦,让你的灵魂为之震颤起来,从而高扬起生命的风帆。 ——钟正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