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插图珍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约翰·多恩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的经典力作,原名《紧急时刻的祷告》。1623年,多恩罹染瘟疫,凶多吉少。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凭藉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及“爱人如己”的诫命,他不仅没被恐惧击垮,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留给世界一份辉煌的信仰见证与文学遗产,从中我们能读出他与瘟疫的相持、较量、战胜。

内容推荐

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其人其文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信仰之内,他是追随耶稣的圣徒;信仰之外,他是文学和文化的大师。

1623年,多恩罹染瘟疫,凶多吉少。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凭藉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及“爱人如己”的诫命,他不仅没被恐惧击垮,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留给世界一份辉煌的信仰见证与文学遗产,从中我们能读出他与瘟疫的相持、较量、战胜,其间血肉模糊、惊心动魄、峰回路转:“藉着附近教堂的钟声,我每天在他人葬礼上为自己悼亡”;“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你已死”;最黑暗的时刻,他挥笔写下那条不朽的感念: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目录

中译本序

中译本导言

献词

第1章 病初的异变和疑惧

第2章 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机能,异变和崩溃

第3章 卧病在床

第4章 请医生

第5章 医生来到

第6章 医生惧怕了

第7章 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第8章 国王派来御医

第9章 医生们会诊、处方

第10章 医生们发现疾病正在偷偷扩大攻势,因而努力寻找阻击的办法

第11章 为保护心脏不受瘟毒伤害,医生们使用了强心剂

第12章 医生们用鸽子入药,以便从头部吸出气体

第13章 瘟病借助斑点宣告其传染性和恶化

第14章 医生们观察这些突发事件,错过了关键时期

第15章 我昼夜无法入睡

第16章 耳边传来教堂的钟声,那是我在他人的葬礼上为自己悼亡

第17章 钟声为别人温柔鸣响,它告诉我:你必死

第18章 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我已死

第19章 历经漫漫险航,医生们终于望见陆地:他们发现瘟病要症,似可平安肃清

第20章 基于相关系统材料的提示,医生们准备动手疏泻

第21章 上帝赐福医生们的工作,借助医生们,他让拉撒路走出坟墓,让我离开病床

第22章 医生们研究病根,研究疾病的残余,以及疾病的起因,并尝试肃清或调整

第23章 医生们提醒我警惕旧疾复发的可怕危险

附录:约翰·多恩年表

译后记:在钟声中感恩

试读章节

思考

人的境况真是多变而悲哀!刚刚我还身强力壮,顷刻间就病痛缠身。变幻之突然,令人不堪承受;形势每况愈下,无由推诿,也无可名状。

人们渴望健康,煞费苦心于食物、饮料、空气、运动;为保持健康,我们不懈努力。然而,一个突发事件令一切前功尽弃;我们惨淡经营,殚精竭虑,终归疏而有漏。疾病不期而至。一个失控的局面一瞬间征服我们,占有我们,控制我们,摧毁我们,令我们倍感沮丧。

哦,可悲的人!没有神性的人!永生的上帝赐予我们内心一粒永生的火种,一线不朽的希望;我们本有可能点燃圣火,却因原罪而亵渎神意。我们因追逐虚幻的财富而贫穷,因追随错误的知识而昏聩。

于是大限临头,我们将死,而且将死于肉身之破败、病痛之折磨。折磨还来自我们对疾病的小心提防、疑神疑鬼、揣想忌测;病还没来,这样的折磨就打垮了我们: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已然罹病,内心惶惶不可终日。

哦,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眼看自己走向死亡,却畏畏缩缩,无法面对,因为我们将死于疾病的摧残;事实是,疾病还没来,我们就因担惊受怕而备受摧残;病痛带来死亡,然而,病痛和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就备受折磨;我们的毁灭始于这些最初的异动,疾病则加速了毁灭的过程。毁灭源于死亡,但最初的异动决定了毁灭的进程。

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会发生地震、电闪雷鸣、日食或月食,会有星辰焚燃或洪水泛滥,会突然间山摇地动、弧光耀眼、震耳欲聋,或者天昏地暗、灰飞烟灭、浊浪滚滚。

这就是人的光荣吗?这些异动让人成为一个自我的世界,因为拥有太多而倾向于毁灭,不仅自我毁灭,而且预知自我的毁灭;人拥有太多,因而站到了疾病一边,预支了疾病,悲悲戚戚担惊受怕,令病痛愈发不可救药,还试图用悲观的忧郁掩盖热病的真相,唯恐不为热病作贡献,唯恐热病毁灭我们不够快,唯恐自我毁灭不彻底,拼命往自然或不自然的热病中掺入人为的抑郁病!

这就是人的光荣吗?哦,窘困的不安,哦,莫名其妙的昏乱,哦,悲哀的人!

自我勉励

如果我只是尘埃,我会向上帝诉说,因为上帝之手造我,用的就是这尘埃,而上帝之手复将收回这尘埃;上帝之手成就我肉身之器皿,复又收集我肉身之尘埃。我是圣灵殿堂的尘埃,来自珍贵莫名的大理石。

然而,我又不仅仅是尘埃。我是我之精华,我之灵魂。我是上帝的呼吸,我会在呼吸间向上帝虔诚地诉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何我的灵魂未能禀有肉体那样的敏感?未能禀有对于罪的理解力、预见性、警觉与先见、谨慎与小心,就像肉体对于疾病那样见微知著?当罪的诱惑临近,为何我的灵魂不能始终如一地鼓起抗争的冲动?面对内心的疾患,我为何不总是流下伤痛的泪水?

我知道我被诱惑所包围。这是人的宿命,无人幸免;条条道路都有危险,处处都有诱惑;面对诱惑,我本应躲避,却反而感到加倍的吸引,身不由己;唉,我闯入迷漫灵魂瘟疫的病房,身陷诱惑,与魔鬼为伍;面对危险与诱惑,我无法洁身自好,反而伸手索乞,纠缠不清。我罹患罪疾,茫然不知,志气涣散,迷途不返,因而身陷囹圄,卧病在床,病入膏肓,行将就木。哦,无边无际的不幸与悲哀!这是罪的空间!它通向地狱!在那里,我看见欲望、嫉妒、野心的热病被地狱的黑暗与恐怖之光照亮;在那里,我首先听见的信息不是“你会死”或“你要死”,而是“你已死”;在那里,我灵魂的罪疾显示它无可救药、无法医治。

我的上帝,因为俗念和愚昧的困扰,约伯未能担当起你所指派的任务,我的灵魂也同样令你失望。你把生命的冲动赋予我们的心,我们却不珍惜;你赐福音给我们的良知,我们却未能侧耳倾听。对于你的恩典,我们轻描淡写、巧言令色、行止乖离;猛然惊觉之际,我们无法像雅各(Jacob)那样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

我们本来可能知道,但由于罪疾而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本来,上帝不会造一只表而忘记装发条;上帝为灵魂和躯体安置各式各样的转轮和器官,不会忘记赐予它们和谐与优雅,让它们协调运行;上帝也不会只装发条,上帝还会上满发条;上帝不会混淆各部分的和谐与优雅,不会让我们空有他的赐予,不会让我们失望。

然而,我们全是不肖的浪子,挥霍着传继的遗产;我们荣受财富,却不知珍惜,不懂节制。我们是上帝在尘世的房客;上帝,我们的主人,代我们支付尘世的房租;上帝每时每刻赐予我们新的恩惠,不按年计,不按月计,上帝的怜惜分分秒秒都在更新;我们一意孤行,不知感恩,但上帝将医治我们。

祷告

哦,永生的上帝,最仁慈的上帝,若按你自身的逻辑,你是一个圆,由始至终,是一个整体;若按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你是一条直线;你带领我们从起点出发,穿越人间所有的道路,抵达终点;你的恩典赐我能力,让我能眺望我生命的尽头,也能回首你最初为我安排的起始。

你满怀怜惜让我在尘世间立足,在教会中存身;你捡选我,把我写进生命之书;你的怜惜自始至终呵护我生命的历程;这样,从内心罹染罪疾的任何开端、任何过程、任何方式,我就能侧耳倾听那道声音: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我曾那么饥渴、那么贪婪扑向那口锅,因你的怜惜,就可能得以幸免。忠信的使臣乃医人的良药,你聪明的仆人所罗门如是说。我在病痛之初、罪疾之初就听见你的声音,它是真正的良药。如果我能及时听见你的声音,那么我的光就必开启如清晨,我的医治就必速行。

我们常常以为,让自己变得柔和、单纯与谨慎,是那么困难,而警惕世俗欲念与罪疾的诱惑,是那么危险;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努力,害怕这努力让我们精神迟暮,对你的恩典不知感激;我的上帝,请帮助我摆脱这些荒唐的念头;让我确立恒常的信心;让我坚信:在每一场病痛的开端,在每一次罪疾的临近,你会亲自开口向我说话;请帮助我,让我听懂你的声音,让我奔向你的爱,你的爱让我远离堕落。主啊,按你自己的意愿帮助我;你知道我们天生软弱和摇摆,知道我们是你的子民,知道我们罪疾深重;你为我们支付了重价,这重价就是你的儿子,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阿门。

P5-8

序言

约翰·多恩这本书,原名《紧急时刻的祷告》,翻开第17章,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话: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紧急时刻的祷告》诞生于1623年,其时伦敦瘟疫大爆发,无数人死于非命,多恩本人也不幸染病,走到死亡边缘(参见本书导言);在肉身即将万劫不复的紧急时刻,他以信仰为最后依凭,内心涌出热诚的祷告,包括上述“丧钟为谁而鸣”的不朽感念。

多恩这段感念被后人无数次引述,而当下的引述,起因于眼下我们自己的“紧急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震撼世界,也让我所在的这座现代大都市在惊天动地的摇撼中经历了彻骨的恐惧,与死神擦肩而过。迄今近十万罹难者和失踪者,数十万伤员,数千万受灾人群,无数可歌可泣的伤痛和悲恸,那些朴实的山里人!尤其那些无辜的山里孩子!……

所有一切让我不得不问:为什么一定是他们?!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我?!他们代我赴死,正如多恩所说,他们的死也是我的死;另一方面,如果我此刻还活着,那是他们用死的代价换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死也意味着我的生:正因为他们代我赴死,所以我得以逃生。这是双重意义的“向死而生”:不仅是个体一己的哲学,也是同体大悲之爱;不仅意味着感恩,也意味着责任。

两千年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勉力维系着“未知生焉知死”的乐感文化,因为恐惧死亡而逃避责任,更不知感恩;尤其三十年来,物质与欲望持续高速增长,信仰的真空也日益暴露;5·12死难者让我们猛醒!——我们和死难者始终是一个血肉模糊、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此而言,他们的死难绝不仅仅是无可弥补的沉痛与憾恨,而同时告白了我们生者的责任。这责任既意味着我们对他们的欠负,也意味着我们与他们的分担和分享——恐惧与死亡砥砺了信仰;这是个体意义上的崇高,也是民族和人性的未来;所有这一切将超越肉体的局限,在灵魂的意义上接受一次终极的裁定。

钟声为死难者鸣响,也为我们!

在钟声中,我们向死而生!

后记

本书翻译工作的难度,藉由本书第21章“祷告”中一段文字即可见一斑:

No more do I, 0 God, now that by thy first mercy I am able to rise, importune thee for present confirmation of health; nor now, that by thy mercy I am brought to see that thy correction hath wrought medicinally upon me, presume I upon that spiritual strength I have; but as I acknowledge that my bodily strength is subject to every puff of wind, so is my spiritual strength to every blast of vanity. Keep me therefore still, 0 my gracious God, in such a proportion of both strengths, as I may still have something to thank thee for, which I have received, and still something to pray for and ask at thy hand.

此段原文,不仅句式复杂,而且用词另类,句与词、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更其迷离,遑论全句的整体语境。例如,spiritual strength这一词组,直译应为“精神力量”,在汉语中常为褒义,紧接着的blast of vanity,如果译为“空虚的每一次爆发”,那么如何与“精神力量”保持内在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整个so is my spiritual strength to every blast of vanity在全句中如何锚定?又如presume一词以及in such a proportion of both strengths一语的处理:这样一类局部处理,不仅需要仔细掂量局部的前后文,更需要审慎考虑全句的整体语境;然而,无论局部的前后文、还是全句的整体语境,反过来又需要局部的锚定为前提。总而言之,此段翻译难度之大,值得提出来作为全书翻译难度的一个例证,其最终译文见正文,读者自可审度。

本书翻译难度的另一个例证,见于原文所用的大量生僻单词或短语:

古语(如burthen、whence、whither、perchance、precontract等);

古语兼谑语(如thereof、peregrination等);

罕语(如mollify、thence、jealousy等);

书面语(如herein等)……

多恩是16、17世纪之交的人;当时的英语习惯与现代英语习惯相去甚远;现代读者难以适应。更大的困难来自《圣经》教义中本来的疑点,这样的疑点刚才已有论及,然而还有许多更大的疑点,如第6章“自我勉励”中关于“敬畏”和“惧怕”的区别(具体讨论会很复杂,暂略)。

复杂的文本;复杂的文本中又搀揉着神本,而且是一位诗性的热诚信徒所理解的神本。神本、人本、文本三位一体,更是复杂的复杂的复杂!多恩是诗人,藉用《圣经》的说法,是说“方言”的人;“方言”本身即是复杂的语言现象,遑论“翻方言”。多恩又是极度热诚的信徒,“方言”不过是他的隐喻或象征手法,用以传达其极度热诚的“信言”,由此必然导致更其复杂的语言现象。更不用说,写作本书的多恩,不仅是诗人和信徒,而且罹染瘟疫,直面压倒性的死亡,在阵汗淋漓的高热中感受、思考和写作……每一线重要的念头,每一个情感冲突的断片,他都想牢牢抓住,倾倒在字里行间……最终为巨大的信念所洗礼。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不经意买来几本辞书:《圣经百科全书》(陈惠荣主编,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圣经后典》(张久宣译,商务印书馆1994),《经文字词索引》(非卖品,教会赠送),等等,它们对本书翻译作出巨大贡献。唯一未能在这几本辞书中查到的英文短语为Balaam’s ass(见第17章“祷告”);然而,我在青少年时代(1970年代初)景仰海涅名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1月修订第2版),几乎背下原书“第二版序言”,海涅在那里谈及他信仰姿态的改变:“……善男信女们似乎渴望我用任何一种奇迹来戏弄他们一番。大概他们很想知道,我是否也像扫罗那样,在走向大马士革的路上看见了一道光或者是否像比珥的儿子巴兰骑了一匹难驭的驴子,驴子突然张嘴口吐人言?”该版为这段话加了注释,据此注释我即在《旧约·民数记》中找到了Balaam’s ass的出处。

更多、更大的艰难略去不论。由于时间的限制,本书译事并未达至我心中的理想境界,但它的完成,在我个人看来,已然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恩典。为此我感激所有帮助我走过来的祝福,特别感激彭强及以诺公司全体员工,他们的祝福像是一阵一阵的牧笛,源自一个唯一性的祝福,对我而言意味着一次新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