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千古伤心事/柏杨杂文精选女性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柏杨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论如何,妻助夫成功也好,夫助妻成功也好,都是一种危险的投资。有二位不肯具名的读者来信,斥责柏杨先生简直是人伦败类;盖如照柏杨先生所言,天下夫妇还有啥意思,岂不是太令人寒心?我想该二位读者先生一定是儒家正统,否则不致如此义正词严。夫妇问有意思没意思,是他们自己的事,寒心不寒心,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陈世美先生高中头名状元,定是孔孟之徒,他却把糟糠之妻甩掉,我有何法?罪恶和孔孟无涉,反而落到我的尊头之上,誓不敢当。

内容推荐

仔细阅读柏杨的文章,不难发现,柏杨也不是一味嘲笑讥讽女性,在他的言说中始终贯穿着平等尊严的思想,而男女平等是他女性批判中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寻。他集中火力攻击的主要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就切中了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的顽固病症。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也依然存在种种性别歧视。柏杨对这类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对大男权主义的批判,令人惊异的与女权主义者如出一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权主义就是集权主义的根基;在柏杨的批判中,集权主义就是男权主义的延伸。女权主义者是把性别政治化:而柏杨则是把政治世俗化。集权主义的本质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本性中,日常生活中就压迫处在弱势的女人,在社会统治中,当然也就压迫弱势的平民百姓。正是在日常伦理中存在的异化,构成了专制集权的最牢固的根基。柏杨没有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揭示它们内在的关系,他总是在批驳这些男女性别压迫中,例如,批驳封建帝王在后宫的荒淫与专制,来批判封建社会的专制,由此也自然隐喻式地批判了现代和当代的专制集权。对于柏杨来说,专制集权不只是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古老的文化来说尤其如此。

目录

处女问题

心理危机

美容无术

四大类

专门学问

且看《恒娘》

被踢后的表情

人怕伤心

比了解上帝都难

真正的不顾一切

很难明白真相

一个尊严的榜样

另一个尊严的榜样

再一个尊严的榜样

保卫术

饿死事大

花瓶

来函照复

女生大胜

千古伤心是结婚

千万别玩火

是,又怎么样?

《聊斋》上的故事

驯夫学

管居第一

杀了她全家

舞女的故事

李娃女士

必须隆重

青春三凤

国粹

为啥喜欢老家伙

山阴公主万岁

有点异样

不可预测

男人得自求长进

男人也是弱者

痴心女子负心汉

打耳光文化

更糟的处罚

管教养卫

管砸了锅

跪及其他

猛打胡子脸

千万别挖

卜太太的烦恼

三上吊与刘玉娘

女人的名字:强哉骄

弱者的名字:一摊泥

连狗都嫁

画虎不成反类鳖

新三从新四德

变态性心理

妒火中烧

防妒之道

古《妒律》

玩火

罪恶的眼睛

隔离破坏爱情

胡子乱翘

宁可·也别

不要太凶

邓太太脱裤子

“书寓”

混账哲学

逃不出滴蜜的舌头

种种之“星”

名女人

妒眼一瞧

绝色美女

无往而不妒

眷属宿舍

缝刑

第八大祸

三心牌

阔易夫

三靠牌

歌星传奇

公主身价

《辞婚表》

四大恐怖

欲望无穷

爱情最怕隔离

择肥而噬

芳心大喜

老处女和独身

试读章节

处女是神圣的,因为处女差不多都很纯洁,所以古时候杀人献祭,从没有听说把一个老头弄去宰掉,而都是要一个美貌处女。《西游记》上通天河之祭,真是一个大场面,陈家庄每年要向妖怪献上一对童男童女。童者,处也。童男童女,就是处男处女。柏杨先生在历史书上考查,处男的用处甚少,除了送到通天河被妖怪一口吞之外,别无其它意义。而处女所代表的道理却大而且巨,通天河之祭,还有一位处男陪伴,若西门豹先生漳水之祭,则只有处女而没有处男,可见处男没有处女值钱也。从前有些地方的风俗,新婚之夜,娘家人在客厅中正襟危坐,以听消息,洞房中传出说新娘固处女也,他们才有说有笑,男家主人也放炮的放炮,敬酒的敬酒,皆大欢喜,该婚才算结定。如果等了半天,洞房中传出消息说,新娘不是处女,那就糟啦,杯焉、盘焉、烟灰焉、凳子焉,统统飞到娘家人头上,有些文明之家,虽不致乱棒打出,但那股脸色也够难看的啦,新娘掩着玉面,啼啼哭哭,被她的父兄带走,一场喜事,化成一出闹剧。

处女因为是高贵的,因之也被很多人乱打主意。欧洲中古时代,贵族对他的下属有“初夜权”,该下属结婚之日,第一夜和新娘同床的不是丈夫,而是该丈夫的顶头上司,这种权真是混蛋之权。也可见老板阶级,无论古今中外,都吃得香,中国人如此,洋大人亦如此也。不过中国对处女的重视,似乎更甚,这和理学道学有关,不知道是那个狗娘养的喊出来的口号:“失节事大,饿死事小。”那就是说,宁可以饿死,也要保持贞操,这种道理如果自动自发,自没有人反对,可是演变的结果,一个女人不幸遭受到强暴,竟也不能为人。圣崽之狠,狠在杀人不见血。

近年来贞操的观念逐渐改变,处女的严重性也逐渐减退,但处女带给人类社会上的麻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相对的增加。主要的是处女如果是年轻貌美,如月如花,固高贵得像仙女。但是,如果她阁下的年纪渐大,该神圣不可侵犯的“处女”二字上加了一个“老”字,便等于下棋时被人照棋盘上踢了一脚,简直不可收拾矣。即令勉强收拾,左摆右摆,也摆不出原样。老处女实在是现代文明的一种病态,柏杨先生家乡有句俗话曰:“只有娶不了亲的男,没有嫁不出的女。”过度贫苦之家,有打一辈子光棍的朋友,四十岁五十岁,仍孑然一身,东奔西跑,混碗饭吃。但女孩子再丑,即令是瞎子瘸子,都有相当的男人来配,从没有听说哪个女孩子嫁不出去也。但时代一天一天进步,竟然有些女孩子嫁不出去,岂不是怪哉怪哉乎也?

老处女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英国生物学家甚至认为英国老处女的多寡和英国的国势有关。老处女越多,英国国势越强;一旦老处女少啦,英国就危如累卵。盖老处女多,因每个老处女都养猫自娱,猫的数目自然也多;猫多啦,而猫是吃老鼠的,老鼠自然减少;老鼠一减少,被老鼠损害的农田也因减少了损害,而大大的丰收;农产品一丰收,国泰民安,实力雄厚,兵威所及,自然所向无敌。反过来,如果老处女少啦,猫自然也少啦;猫少啦,老鼠自然就多啦;老鼠多啦,田里农作物便受到损害,全国自然不可避免歉收;既歉收矣,自然处处闹饥荒,英国国势,遂不得不一落千丈。因之该生物学家建议,敌人派间谍到英国,不必去政府机关偷这偷那,只要调查一下老处女的数目就够啦。

老处女竟能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大概是对老处女的一种调侃,盖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国家,老处女的问题也越严重。夫一男一女,结成婚姻,乃是天经地义,上帝赋给动物性欲,不是为了取乐,而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所以说古时候很少有女孩子独身的,当基督教初起的时候,有些信女,发誓终身不嫁,大概也有些已结了婚的太太,信主入迷,还要离婚去传道,保罗先生便曰:“如果不是主的旨意,不应该那么做。”可见连使徒都不鼓励独身,而弄到后来,天主教里既有修士,复有修女,我想一定大出耶稣先生意料之外。

P1-3

序言

柏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与八十年代的传统批判思潮联系在一起,它被这股思潮推在浪尖上,成为反传统思想中最敏锐的观点和论据。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界,柏杨的名声如雷贯耳,被认为是中国台湾活着的鲁迅。八十年代后期,在中国一些书店可以偶尔看到柏杨的著作,不用说,那都是一些印刷质量欠佳的盗版图书。现在,可以读到印制精美的正版柏杨著作,这就是一种享受。

柏杨显然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历经中国现代动荡不宁的社会变迁。早年的柏杨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一度崇拜蒋中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参加三青团,在青干班受训,并且宣过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到台湾后,有过挫败的经历,但也曾担任蒋经国文艺部队“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这些政治经历无疑是表明柏杨具有相当强的政治情结。后来,柏杨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理由是在<中华日报>家庭版的“大力水手”栏目发表漫画内容“侮辱元首”;释放后又再次被捕,这次则罗织了大量政治罪名:“假事自诬”、“思想左倾”、“为‘匪’作文化统战工作”、“有明显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等等,于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判处十二年徒刑(实际关押九年多)。如果根据国民党当年的定罪来判定的话,柏杨杂文明显具有政治指向。但实际上,在我看来,柏杨的批判根本着眼于文化批判。在他看来,任何政治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文化的根基不加以修正改良的话。

而柏杨的文化批判也就是世俗批判,没有人像柏杨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世俗社会,他本人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甚至更像传统中国文人,生活于民间,既不在大学任教,也不供职于“政府”公务系统。他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一个卖文为生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相当多,大陆直到九十年代才以王朔和王小波等人为首出现一批自由撰稿人。柏杨也是自由撰稿人,他的立场可说是民间的立场,是自由文人的风格。他的言说方式,显然与我们被长期体制化所规范的知识分子话语很不相同。在今天中国大陆,非职业和非体制的写作者越来越多的时期,读读柏杨这个“活化石”级的中国自由撰稿人的文字无疑是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柏杨其实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一个“非贵族的”文人,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代言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再强调一下,柏杨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

柏杨对世俗文化展开最有力的批判在于,他用“酱缸”这一象征意象去概括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性。这个比喻十分奇特,也具有民间文化的特色。柏杨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本性这点上就出了问题,而由此上升而成的政治文化更是离谱。柏杨要展开的批判就在于中国传统至今的日常性文化,这就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柏杨并非没有直接批判政治文化,但他的深刻之处也许正在于,他是立足于世俗的立场来看待政治文化的弊端,只有他如此看重世俗文化,看重日常性文化。从这个日常性文化生长出来的,并且力图超越于日常性文化的政治文化,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本性。但这只是后话,只是根据这个批判的前提作出的推论。对于柏杨来说,“酱缸”就是根本,就是所有。他撞击“酱缸”,就是要还世俗文化以更清明纯净的本性。

柏杨对自己的文化立场定位十分清醒,他时常有意使自己的写作平常化,也就是平民化。他从来不把他的写作描述为要承担民族国家走向现代之重任,而是有意强调自己的世俗民间的平民立场。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柏杨先生的杂文所以能够出版问世,完全受读者先生的爱护和支持,否则,谁肯冒本利皆消,全军覆没的危险,去印无名老汉的作品也。当初猛写时,和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为了糊口,毫无雄心大志。后来写得久啦,偶有来信鼓励者,心中稍喜。后来鼓励日多,才正式觉得有点不同凡品。”当然,这是明显的谦词,但也由此可见柏杨自觉平民化的态度。这使他的写作,始终是在世俗社会的言论空间内,面对平民的言说。

柏杨的杂文始终流淌着一股为底层平民伸张正义的激情,对社会任何不平等的现象,柏杨都给予关注,并毫不留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柏杨的杂文极富号召力之所在,他为所有受损害的弱者叫屈,为底层被蹂躏者鸣冤,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平民百姓最好的精神抚慰。在柏杨的杂文叙述中,“柏杨”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底层平民的角色来处理,这种处理绝无任何矫情的成分,而是显得亲切朴实,平易近人。对平等正义的呼唤,这与柏杨的身世经历也密切相关。柏杨在他的回忆录与诸多杂文中也不时地提到他年幼时的孤儿处境,他一生的艰难坎坷,这使他始终对下层民众的生存艰辛有着切身的体会,每当他看到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时,他就抑制不住他的悲愤之情。柏杨讲的平等正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不是学院派式的法理争辩,也不是革命家的起义造反,只是世俗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新闻媒体每日翻新的奇闻轶事。柏杨没有那些高深的革命真理与伟大的革命目标,他只是作为一个平民,作为一个人所要获得的基本生存权利,理应要得到的尊重与尊严。在柏杨后来结集出版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收录了他历经沧桑后的一些篇章,虽经岁月的磨洗,老先生一如既往,抨击丑陋,倡导平等尊严。可以说,柏杨后来的政论色彩更重些,但也没有失去他所具有的平民本色。

本丛书就柏杨的主要杂文按专题划分为三个系列,这里出的是第一个系列,以女性论述为主题,其他两个系列随后即出。柏杨的女性论述相当丰富,观点犀利鲜明,都是生活中所闻所见,有感而发,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柏杨秉持他一贯的作风,以批判为主,阐发为辅。其中不乏对女性讥讽和针砭的文章,现在看来,可能会惹翻女权主义者。但这是几十年前,看看那时的女性,看看世俗社会中女性如何走过解放的历程,也不失为一个历史观照。事实上,柏杨批判的那些女性的行为作风的弊病,性别身份所隐含的困扰,以及由此引出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有些更加严重,有些则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编辑的女性系列分为三本,分别是关于女性审美,女性的情感,女性的心理。即《爱美,俏伶伶抖着》、《爱情,危险的投资》、《心理,千古伤心事》。仔细分辨,这三方面实则难以完全区分,只是为了阅读和趣味方面的区别而加以划分。关于女性审美,柏杨的论述常常出人意料,很难设想他一个历经风雨的人会对女性审美有如此见地,其中谈到女性的装束、女性的美容、女性的身体乃至于肌肤,更细致地谈到女性旗袍开衩,高跟鞋的误区,使用文胸的效果,肤如凝脂的种种谬说,等等,这些读来无不令人忍俊不禁。柏杨的谈论当然不是描述性,他更侧重于揭示这些现象与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别是与男女构成的矛盾有关系。关于女性的情感,柏杨着重在探究女性的爱恋婚姻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这部分可以说相当吸引人,它不是泛泛之论,几乎都是由精彩的小故事构成,对人和事进行具体生动的叙述,从中引申出对传统价值观和流行的社会风气进行分析评判,柏杨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点到要害。他尤为注重揭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经常促使女性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读起来像是一组黑色幽默小说。对女性心理分析其实涵盖了女性生活的多方面内容,这些心理多半是成问题的,于是成为柏杨笔下揶揄的对象。例如,关于处女情结,这是中国文化长期形成的一种奇怪心理,但西方也同样有些奇怪的心理情结,看来是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社会中设想出来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的招数,但偏偏妇女就与男性合作来加强这种偏见。对某些奇特的女性心理,例如,老夫少妻,这在中国古代不算什么新鲜事,柏杨关注的是在现代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年轻女性为何喜欢成熟乃至年长的男性,柏杨居然分析出七点理由,这些理由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条条都头头是道,令人拍案叫绝。柏杨有着非常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修养,他的渊博是公认的。在他论述女性的这些文章中,不少就信手拈来古代的典故传奇,说起古代的女子,古代的那些婚恋奇事,柏杨说得照样趣味盎然,既针砭时弊,又发人深省。

仔细阅读柏杨的文章,不难发现,柏杨也不是一味嘲笑讥讽女性,在他的言说中始终贯穿着平等尊严的思想,而男女平等是他女性批判中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寻。他集中火力攻击的主要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就切中了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的顽固病症。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也依然存在种种性别歧视。柏杨对这类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对大男权主义的批判,令人惊异的与女权主义者如出一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权主义就是集权主义的根基:在柏杨的批判中,集权主义就是男权主义的延伸。女权主义者是把性别政治化;而柏杨则是把政治世俗化。集权主义的本质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本性中,日常生活中就压迫处在弱势的女人,在社会统治中,当然也就压迫弱势的平民百姓。正是在日常伦理中存在的异化,构成了专制集权的最牢固的根基。柏杨没有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揭示它们内在的关系,他总是在批驳这些男女性别压迫中,例如,批驳封建帝王在后宫的荒淫与专制,来批判封建社会的专制,由此也自然隐喻式地批判了现代和当代的专制集权。对于柏杨来说,专制集权不只是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古老的文化来说尤其如此。

柏杨杂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既不是这则短文所能概括,也不是理论表述所能涵盖的。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概括出柏杨杂文不同的内涵品质,这里仅就最主要的内容加以阐述,表明柏杨的杂文主要是放置在世俗文化批判的框架内来展开的,他要改变的是国民性,而不是政治信仰:他要革除的是文化陋习,而不是社会制度:他要强化的是民众的道德操守,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法制观念。但这并不等于柏杨反对所有后者的建设,而是所有政治信仰、社会制度与法制观念的改革建设,都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为先导。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柏杨作为一个现代性文化批判者所独具的思路,也是我们在今天看来,他持续这么多年的批判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一个激烈的世俗社会的批判者,柏杨恰恰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怀抱着深远的理想,怀抱着提升中国文明的最真诚的愿望,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从不姑息,决不手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坦诚与彻底。“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在《丑陋的中国人》结尾,柏杨如是说。今日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自从一九六。年五月在<自立晚报>上写专栏起,迄今已近半个世纪,看看历史的巨大变化,柏杨所指陈的那些文化病症,并未销声匿迹,有些依然顽固,有些变本加厉,柏杨的意义无限深远矣!  本人承蒙柏杨先生和张香华女士谬荐担当杂文丛书主编,深感学浅才疏,不能胜任。然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勉为其难,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以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