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医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邢思邵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书以质朴平实的叙事风格、详实可靠的事迹材料,介绍了25位当代名老中医的医术、医德、医风,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掌故、人物手迹和历史照片。主要有一代名医施今墨、苍生大医董建华、赵炳南临终话今昔、任应秋桃李满天下、关幼波与肝炎论治、刘渡舟的治学方法、医药皆精的王绵之、师古不泥的路志正、郭维淮与平乐正骨、大医精诚贺普仁和勇于进取的陈可冀等。他们行医修学、济世救人的事迹及学术思想和经验,均可给人以深刻启迪。

内容推荐

本书以质朴平实的叙事风格、详实可靠的事迹材料,介绍了25位当代名老中医的医术、医德、医风,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掌故、人物手迹和历史照片。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中医药新闻工作十多年的客观历程用新闻形式记录下来,实出于对祖国医药这一民族瑰宝的热爱,收集的作品都是1981~2003年我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目录

一代名医施今墨

苍生大医董建华

赵炳南临终话今昔

任应秋桃李满天下

关幼波与肝炎论治

刘渡舟的治学方法

中西兼通的祝谌予

医药皆精的王绵之

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

妇科专家哈荔田

师古不泥的路志正

擅治肿瘤的段凤舞

朱仁康的科研丰收年

谢海州的用药之妙

郭维淮与平乐正骨

眼针专家彭静山

“大医精诫”贺普仁

北京有个“捏积冯”

不断探索内科热病的万友生

勇于进取的陈可冀

尚天裕和饮誉世界的小夹板

儿科专家刘弼臣

泌尿科专家刘猷枋

周达春和五妙水仙膏

风湿病专家王兆铭

试读章节

早就说要去拜访三代御医之后的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赵绍琴,但一直未得闲暇。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赵老家,刚在会客室里坐定,忽然来了个年轻人,说是协和医院要接赵老去会诊,车子已等在楼下了。怎么办呢?救人如救火,赵老赶紧跟我们寒暄两句,便匆匆地走了。

趁着赵老不在,我们细细地打量着他的会客室。这里很能说明赵老的情趣,墙上的玻璃框里嵌的是方毅同志为赵老题的墨迹,录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另一面墙上则挂着齐白石的“牵牛花”,王雪涛的“喜鹊登梅”。靠墙有两个很大的书橱,一部部发了黄的线装书摆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就连书橱的顶上,也摆得老高。

我们信手翻开赵老特意留下的一本清代《太医院志》复印本,这上面记有赵老先人的事迹。赵绍琴的父亲叫赵文魁,字友琴。院志上记载为“花翎头品顶戴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太医院院使”。意思是说,赵文魁不但负责太医院,还兼管着御药房和御药库,而且是头品官。清代御医一直是官高不过三品,而到赵文魁这里却官至头品,这实在是破例了。

赵老回来后,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家史。

从赵绍琴高祖那一代起,祖父、父亲都是御医,但只有他父亲的成就和地位最高。一般跨进太医院的大门,就开始在森严的等级阶梯上蜗行:肄业生、恩粮生、医士、夹目,最后才升到御医。一般熬到御医,都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了。而惟独赵文魁,才30岁便走完了从肄业生到御医的漫长道路,说起来,这还是“沾”了“老佛爷”慈禧的“光”呢。

有一年,慈禧要去东陵打猎,让太医院派人“伺候”。当班的御医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又担心受不了马背上的颠簸,年轻的赵文魁便站出来说:“我替您去,太后身体好,又没几天工夫,保管不会生病。”

没想到,这几天慈禧恰恰生病了。刚去不久,她就发起了高烧。众人急了,连忙传御医,赵文魁上去了,仅一副汤药,就治好了慈禧的病。慈禧龙心大悦,马上特赏赵文魁破格升为御医。

赵文魁的医术给皇亲国戚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光绪、慈禧一死,原太医院院史、院判(正副院长)因“失职”被黜之后,赵文魁便一跃被提升为清代最后一代太医院的“院长”。

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的家庭里,耳熏目染,赵绍琴从小就酷爱中医。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背会了《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受到了最初的医学启蒙教育。

赵绍琴13岁时,父亲又指定太医院医学馆考第一名的学生瞿文楼做他的先生,讲授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经典著作。跟着瞿先生学医4年,使赵绍琴打下了坚实的中医根基。

赵绍琴17岁那年,考取了行医开业执照,自己开设了一个小小的诊所。他每天除看病以外,早上5点就蹬上自行车去前门外西河沿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处学习:下午,又到当过御医的韩一斋处,在他的指导下看病,晚上,他又奔到瞿文楼先生家,将一天的疑问和心得讲给老师听,请老师指正……

学医不易啊!在四五年的时间里,赵绍琴的每一天都是在刻苦的学习、反复的实践和不停的奔波中度过的。

在这些京城名医的指导之下,赵绍琴学业提高很快,并得到了一些真传,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他跟随汪逢春老师学习期间,反复研究汪老治病的要旨,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将汪老治疗湿温病的经验总结为十法,即芳香宣化法、芳香疏解法、芳香化浊法、轻扬宜解法、宜肃疏化法、轻宣清化法、辛开苦降法、宣化通腑法、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法,真实地体现了汪老的学术观点,且为自己再遇这类临床病人,制定了治疗准则。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赵绍琴的医术在北京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初期,他的诊所门诊量,在北京市私人诊所门诊人数中总是名列前茅。

“我一生忙于治病救人,很难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写点东西。”赵老很遗憾地对我们说,“可我临床50来年也确有不少体会和认识,这些大概对后人会有裨益。”

关于脉象与舌质的研究及临床体会。赵老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因之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够而且应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所以诊脉在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赵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虽地有方土之别,人有男女老幼之分,但患病之病位所反映到脉象上的深浅恰与人体卫、气、营、血的层次相应。因此切脉应有浮、中、按、沉之别,且能分别诊出卫、气、营、血之病。他认为,抓住了主脉与兼脉,用浮、中、按、沉确定病位深浅层次的脉诊方法,再参照其他三诊,以确定冶法方药,才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赵老所著《临床脉诊》一书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P67-69

序言

我,邢思邵,退休十载,年逾古稀。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在我少小离家时,那里盛产螃蟹,是一个鱼米之乡。乡亲们自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有苏杭,北有胜芳。”虽生于斯,却未得地灵之气。

我一生从事过两种职业,一为公务员,二为记者。退休前,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在15年的记者生涯中,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二是大力报道名老中医的医术、医德、医风,颇受教诲和熏陶。

我没学过中医,自学而远未成才,虽然被聘有高级职称,在外行人眼中像个内行,而实际上我却是一个“内行中的外行”,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将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中医药新闻工作十多年的客观历程用新闻形式记录下来,实出于对祖国医药这一民族瑰宝的热爱,本书收集的作品都是1981~2003年我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为保持历史原貌一律未做修改。

谨将此书献给激励我在中医药岗位上不断进取的前贤:崔月犁、吕炳奎、任应秋、赵炳南、董建华、关幼波、刘渡舟、赵绍琴、祝谌予、哈荔田十老,作为向他们的汇报,愿十老在九泉下安息。

本书的部分照片选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中医药》,部分照片由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先生和健康报主任记者李祖慧女士伉俪提供。本书在编采过程中,得到我的好友王凤岐、刘燕玲、马继红、孙永章、杨满等女士、先生的大力支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邢思邵

2008年11月15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锲而不舍,志坚金石,从鉴群籍,精究专业,不偏不倚。

——施金墨

不作人师作人梯,奋将肩臂当阶墀。青年攀上高峰去,愿学春蚕吐尽丝。

——任应秋

京门执教三十年,为育英才常不眠,晨昏礼缺亏子职,儿女有成赖妻贤。十载动乱生死劫,三中全会翻新天。人过花甲心未老,甘献余热续旧篇。

——王绵之

脉诊三部定,色诊九候参。求经莫泥古,继往开来先。潜心携后进,致力搞科研。花甲人未老,今梦胜昨天。

——谢海州

旧梦依稀石棱边,情牵锦水雪窗前,绳金塔照医经探,白鹭洲停采药船。桔井香浓樟树镇,杏林春暖豫章天,满园桃李勤浇灌,阐发岐黄示晚年。

——万友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