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鉴于当前我国知识界中,其中包括高级知识分子,有相当多的人士健康意识不强,医学常识、保健知识不足;对自己健康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知之甚少,或对健康缺少足够的重视;对严重疾病警惕性低;过劳、过度紧张和健康透支等;从而损害了健康,发生了不少本不该发生的问题,甚至发生过一些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事件的现状而编写的。主要从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老年人生活方式、老年人饮食营养保健、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等方面详加阐释,力求从理论到实际予以指导,使读者从中获得医学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懂得自我保健的具体方法,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未病,治已病,促进健康。
本书由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老年医学保健研究会原会长顾英奇主编,特别约请北京医院等十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编写,针对老年健康养生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宝典。
本书共分十章,分别从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老年人生活方式、老年人饮食营养保健、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等方面,推荐给老年读者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知识。
一 现在,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原则,对健康问题世不例外。你要想获得健康长寿、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你就应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清楚了解,在一生中爱护它、运用它、依靠它、发扫它、对它进行管理,并负责到底。
什么是健康
这是一个看来平常,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因而,对什么是健康的回答,就会出现很不一致的答案。如认为“没病没灾”,“能吃能睡”,“身强力壮”等都是健康。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
根据1945年联合国大会的决定,由经社理事会负责筹建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3月18日至4月5日在巴黎召开“技术准备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讨论并同意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赢弱的消除,而系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据WHO Basic documents,39th Ed,Geneva,1992)。这一远见卓识的定义被写进wHO组织法的引言部分,经过多年实践,这个定义得到普遍认同。1948年4月7日wH0组织法生效,这一天被定为“世界卫生日”。后来又把道德健康或道德修养纳入其中。
我们把wHO的上述定义具体化以后,再来分析一下,大致可以理解以下内容。 (1)躯体健康 其标志是全身各系统、各器官从组织结构到功能活动都是健全的,没有疾病、痛苦和不适,而且各种生理机能运行在积极正确的轨道上,各部之间功能协调平衡,相辅相成。
WHO于1999年提出的躯体健康新标准是:进食快,睡眠快,大小便快,说话快,行动快。
(2)心理(精神)健康
其标志是有正确的信念和理想追求,豁达乐观;心存正义,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心境平和,善于制怒;为人正直善良,常怀仁爱之心,待人友好和善;积极面对客观事物,遇到困难设法战胜,高度的抗挫折能力,不怕失败,不灰心丧气,永不服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轻言失败,不气馁,不消沉,不颓唐,不让消极情绪左右自己;积极进取,面对看来无希望的局面,能冷静分析,拿得出对策,敢于拼搏,争取胜利;不计较小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拿得起放得下,随遇而安,顺应客观,不做无谓的空想;不计嫌隙,不无事生非,不怀小人戚戚之心,不嫉妒谋算别人,无害人之心。
WHO于1999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新标准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状态,必须有三个基础条件:一是有较高的情感智力(智商)水平、良好的性格;二是有较好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三是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社会适应是一门生存的学问,不但有技巧,简直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不断学习领悟实践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意义和方法、提高适应环境和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万象纷纭的社会。只有心身健康,有志投身社会,积极融人社会,并决心贡献于社会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人,才能显露才华,施展抱负,建功立业。那种孤芳自赏、性情乖僻、桀骜不驯、害群之马的人,一天到晚想尽办法蒙骗他人、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损人利己,坑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人,他们除了人品、道德、法纪等问题之外,在健康上也是不完整的。
应该指出,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是一个完整的健康身体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健康的机体。
最近,WHO又提出了人体健康的10项标准: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富,皮肤有弹性。
亚健康状态
人体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知道,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既不是健康状态,也不是患病状态,而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第三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灰色状态”。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研究发现的。后来的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人群,而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亚健康状态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WH0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在广大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有关统计,我国城市人口中健康人和患病者约各占15%,而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在7亿以上,占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查不出疾病,但生命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减退,免疫力降低;明显疲劳感,易感冒,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性功能障碍等。由于社会人群中,在年龄、性格、文化、职业、职场环境、工作压力、家庭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也错综复杂,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慢性疲劳综合征:在日本这是个著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感到“非常疲劳”的人竞高达60%。我国的调查表明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疲劳发生率为10%~20%,在科技、新闻、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中也高达50%。
信息过剩综合征:这是由于大脑长期、大量接受和处理信息,所造成的大脑皮层活动功能抑制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报告:10%的工人因信息过量而情绪低落。英国有约30%的工人患有与工作有关的精神健康问题,5%的工作人员有严重的情绪低落。(引自陈炼主编:《老年病与老年人健康教育》)
神经衰弱:此症早为人们所知,是一种没有器质性改变,只有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症状的状态,也称之为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体重超常和肥胖症早期:这两种状态均属于亚健康状态,任其发展则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P2-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延长。许多威胁人民健康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消灭或控制,全民总体健康水平大为提高。但富裕起来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健康上却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53亿。离休老干部110万,退休干部1450万人。这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保障和卫生工作面对的新形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人民健康最大的威胁是传染病。而目前危害最大的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美国学者Alan Dever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影响人类的寿命与健康的因素中,先天性遗传因素约占15%、社会因素10%、环境因素7%、医疗保健因素8%、个人生活方式因素60%。可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当前社会人群中大量出现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淡薄、保健知识不足、预防不利造成的。而提高健康意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可以预防许多健康问题的发生。
面对上述情况,我国社会人群,包括老干部、领导干部、公务人员、知识界甚至高智人士的准备却严重不足。表现为相当多的人健康意识淡薄,对严重疾病的警惕性低,医学保健知识不足,对自身健康问题的知晓率、疾病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均低、预防保健不力。从而损害了健康,发生了不少本可避免的问题,甚至不断发生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的健康事件。因此,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都应为改变这种状态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卫生工作者,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保护他们的健康,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
根据上述背景,应出版社邀请,我们组织了有关各方面的专家撰稿,对相应的问题详加阐释,力求从理论到实际予以指导,使读者从中获得医学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懂得自我保健的具体方法,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未病,治已病,促进健康;以期他们为国家、社会、家庭多作贡献。我们向社会呼吁:增加保健知识,增强健康意识,改变不良习惯,促进全民健康。
我们希望全国的老干部,不但在过去岁月里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带头人和佼佼者,而且到老年,在保护和促进自我健康、益寿延年方面也是胜利者。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的业务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全国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副会长
2008年5月16日
顾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