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五位人物小传,它们分别是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特蕾莎嬷嬷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他们五位或多或少为读者所知悉,但又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甚或仅限于知道他们的名字。作者用有限的篇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较细致系统的描述了五位人物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们从家庭成长到宗教、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政界的影响。五位主人公既有成功的一面,也颇为人争议。作者特殊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五个人物的生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五人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大卫·艾克敏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五位人物小传,它们分别是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特蕾莎嬷嬷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他们五位或多或少为读者所知悉,但又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甚或仅限于知道他们的名字。作者用有限的篇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较细致系统的描述了五位人物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们从家庭成长到宗教、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政界的影响。五位主人公既有成功的一面,也颇为人争议。作者特殊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五个人物的生平。 内容推荐 《20世纪五人行》是五位人物的小传,他们分别是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特蕾莎嬷嬷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作者大卫·艾克敏是前《时代》周刊高级记者,中国、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专家。在《时代》周刊工作的23年里,他的采访报道遍及了五大洲50多个国家。艾克敏采访过许多著名人物,自然包括本书的五位主角。他们五位或多或少为读者所知悉,但又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甚或仅限于知道他们的名字。作者用有限的篇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较细致系统地描述了五位人物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们从家庭成长到宗教、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政界的影响。五位主人公既有成功的一面,也颇为人争议。涉及本书部分人物的相关书籍坊间并不多见。作者特殊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五个人物的生平。 20世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于人和事,不同立场的人们各有不同的评价,本书表达的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其立场和立论方式当然也不同于我们。本书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五位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折射出的20世纪的背景,并了解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多元观点。 目录 第一章 葛培理:救恩 奶牛、恶作剧和夏洛特的干草顶阁 “我想他们只是些着迷的人” 贫困的浸信会牧师 钟爱华医生的女儿 花哨短袜和手绘领带 “吹捧葛培理” “大爱的方式” 他所不了解的尼克松 带着爱心去苏联 第二章 纳尔逊·曼德拉:宽恕 特兰斯凯地区里的“大地” 约翰内斯堡的律师助理 我拳头的力量 “黑花侠” “这就是你们将死在这里的岛” “这个犯人很对” 有葡萄酒的歇脚客栈 自由 第三章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真相 贫困、年轻先驱及文学抱负 “我?因为什么?” “在监狱腐烂的稻草上” 第三颗原子弹 “这些人一定多么渴望知道真相” 危险的邂逅 “一名反苏的头号诋毁者” 分裂的世界 第四章 特蕾莎嬷嬷:同情 斯科普里的博亚修一家人 贞洁、清贫和顺从 驶往大吉岭的火车 极度痛苦的肉身 向全世界扩展 挪威的森林 “明天就会停火” “我有时发火” 第五章 伊利·威塞尔:回忆 名为锡盖特的犹太小城 夜晚远方的辘辘声 “永远记住它。把它铭刻在你心里。你在奥斯威辛。” 《塔木德》和左岸 会晤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我是其中祷告的人” 人类的使者 反省邪恶的问题 试读章节 奶牛、恶作剧和夏洛特的干草顶阁 葛培理生于小城的身世如此闻名,以至几乎成了传奇的素材。他的祖父是个南北战争时期南部联军的士兵,腿上带着葛底斯堡战役时一颗北方联邦军的子弹,在葛培理出生前死于1910年。他留着宽宽的、家长式的大胡子,有喝酒和骂街的习惯,并且不愿付账。他的两个儿子威廉·富兰克林·格雷厄姆和克莱德‘格雷厄姆在夏洛特城外几英里的北卡罗来纳州肥沃的红土上建起了一个1800亩的农场。葛培理的父亲威廉·富兰克林·格雷厄姆继承了农场。他是个成功的乳牛场场主,是该地区首先使用电力的人之一。他和妻子莫罗并不富裕,但按当时的标准过着小康生活。威廉·富兰克林·格雷厄姆甚至靠间或从事的房地产交易和不时熟练购入及转卖汽车的业务增加家庭收入。他不喝酒,偶尔抽根雪茄。 小威廉·富兰克林·格雷厄姆(葛培理的正式名称)的父母是坚定、有明确道德行为准则的长老会信徒。葛培理的父亲18岁时,在称作普朗克礼拜堂的循道会教堂有了基督徒的“新生”经历,即认识到基督对罪的赦免。一位年迈的传道人甚至告诉他,他本人可能成为福音传道人。可他没有,最初的信主热情似乎也未终身保持。但这一家的虔诚却体现在实践中,每天晚上全家祷告,餐前谢饭,把星期天的工作限制在维持农场运作必要的活上。实际上,就是挤奶和喂奶牛。 葛培理的母亲莫罗从未有过任何信主时的戏剧性经历,但她后来告诉朋友说:“我说不上是哪天或哪一刻信的主,可我知道我重生了。”她确信牢记《圣经》经句的重要性,并在给孩子们洗澡时背诵经句给他们听。她还要求他们每天上学或出外游耍前背出一节《圣经》——当然是钦定版《圣经》。礼拜天,全家人前往夏洛特的联合改革长老会堂做礼拜。教堂的会众是严谨的加尔文派,他们按字面意思相信《圣经》的真理,赞同具历史意义的韦斯敏斯特信条。 葛培理于1918年11月7日出生于这个家庭,时隔推翻在俄国刚刚出现的民主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一年(沙皇实际上在4月就被废黜),相距即将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四天。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大的,其余三个是凯瑟琳、梅尔文和比培理小14岁的最年幼的琼。从每个人的说法看,这是一个幸福但管教严格的家庭,培理好几次挨父亲用裤带痛打,被母亲用桃木鞭子抽打背部。 “培理吵闹、好捣乱,”一个年岁较大的亲戚说,“可换句话说,他性格宽厚,温顺,有爱心,善解人意。他喜欢非常可爱,讨人喜欢的人。”他喜欢恶作剧,曾在他家门口刚下校车后那会儿把外装式汽油进油阀切断。但他似乎没有针对个人的怨恨。他早年就表现出一种见人就喜欢的强烈倾向。 葛培理的父亲显然想要大儿子继承经营家庭奶牛场的事业。一旦他有足够的体能时,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和帮助干家务这类美国儿童的正常义务外,他还得干奶牛场上的各种杂活。他天不亮就起来喂牛和挤奶,而后在地里干活或放学回家干更多养牛的活。但在约11岁时,他逐渐有了阅读的热情,长时间待在奶牛场各处,有时在储存干草的顶阁,贪婪地阅读《人猿泰山》(Taran)或传记,或关于在遥远国家的传教士事迹的书籍。在学校里他不是个特别有天分的孩子,但看来在这时期他心中已经激起对北卡罗来纳州山峦外的世界的好奇,对结识新人及听他们的故事开始着迷。 葛培理长到十几岁时,个头蹿到整整一米八八。他是个健康、瘦高的少年,喜欢注意女孩,并有着爱开快车的完全正常的喜好。他经常在乡村道路上开父亲的车,有时车上有学校的女友,毫无疑问为了引起她们的注意,他以惊险的速度在弯道上疾驶。有一回他开的车陷在泥里,惹得父亲大怒。但按今天的标准,葛培理对女孩子的注意属于天真无邪的感情。根据他自己的坦白——还未曾有人表示它不属实——除了单纯的接吻外,他从来没有跟任何女孩有进一步的身体接触。 在空闲时间看书、几乎每周迷恋上班里某个女同学、喜好棒球、有时有去大联合会球队里打球的幻想——这些似乎是葛培理走向十五六岁时最关心的。至于宗教情趣,他似乎一点都没有。虽然他尊重父母、他们每日的灵修,重视熟记《圣经》和做礼拜,但据他说在早期并未露出任何未来宗教前途的端倪。 他的母亲在姐姐利尔·贝克的督促下,于1933年开始参加一个查经班,阅读几个当时著名的传道人的福音著作。她还开始做更多祷告,并参加普利茅斯兄弟会堂的查经活动。它的创建人约翰·纳尔逊·达比(1800—1882)将狂热的福音派主义和关于圣经预言及其应验的教义结合起来,成为日后所称的“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葛培理的父亲弗兰克在一次极其意外的事故中严重受伤。机械锯飞出一块木头,砸进他的侧脸上。大脑严重受伤,外科医生深信他可能活不长。然而,这事故就是在莫罗对《圣经》和祷告的兴趣复燃几周后发生的。因此,她召集了朋友一起“攻天堂城门”(昼夜祷告)以阻止他的死亡。她日后说,她走进卧室,“苦苦祈求上帝。我起身时,我有把握上帝垂听了我的祷告”。弗兰克恢复了健康,和莫罗同样相信上帝真的介入了他们的一生。莫罗的信仰明显变得更虔诚了。至于年轻的葛培理,他正忙着爱慕女孩子,热衷于青少年恶作剧。他认为父母对宗教新有的严肃态度“简直是胡扯”。P9-P11 序言 《20世纪五人行》是五位人物的小传,他们分别是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特蕾莎嬷嬷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作者大卫·艾克敏是前《时代》周刊高级记者,中国、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专家。在《时代》周刊工作的23年里,他的采访报道遍及了五大洲50多个国家。艾克敏采访过许多著名人物,自然包括本书的五位主角。他们五位或多或少为读者所知悉,但又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甚或仅限于知道他们的名字。作者用有限的篇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较细致系统地描述了五位人物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们从家庭成长到宗教、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政界的影响。五位主人公既有成功的一面,也颇为人争议。涉及本书部分人物的相关书籍坊间并不多见。作者特殊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五个人物的生平。 20世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于人和事,不同立场的人们各有不同的评价,本书表达的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其立场和立论方式当然也不同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许多言论显示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难免偏颇,乃至主观臆断,失之悖谬。特别是一些极端意识形态的观点我们是不能苟同的,但了解这些观点,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尤其是一些极端意识形态主义者的态度是必要的,相信读者在阅读当中能够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我们引进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五位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折射出的20世纪的背景,并了解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多元观点。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书中个别地方做了必要处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