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明新全球史/同文馆历史学经典教材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希瑟·斯特里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简明新全球史》将一部人类共同的世界史解析为七个发展阶段;抓住了传统与交流两大主题,在纵向梳理各种人类社会文化传统的演进变化的同时,揭示了不同社会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内容包括:早期复杂社会、古典社会的形成、后古典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缘起、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和现代全球重组。

内容推荐

美国夏威夷大学杰里·本特利教授倡导的新全球史观,着眼于书写人类文明社会的交往与互动,不仅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而且应用于世界通史教育,其代表作《新全球史》被美国上千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亦为中国读者所欢迎。

《简明新全球史》是两卷本《新全球史》的浓缩版,以“传统”和“交流”两大主题构建整个人类历史的图景,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更为紧凑的篇章结构,生动再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各大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与互动交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1章 复杂社会的建立

 第2章 非洲早期社会和班图族的迁移

 第3章 南亚和东亚早期社会

 第4章 美洲和大洋洲的早期社会

第二部分 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500年)

 第5章 波斯帝国

 第6章 中国的统一

 第7章 印度的国家、社会和对救赎的探求

 第8章 地中海社会:希腊人和罗马人

 第9章 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后古典时代(500-1000年)

 第10章 拜占庭共同体

 第11章 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

 第12章 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

 第13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第14章 西欧基督教社会的建立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互动的时代(1000-1500年)

 第15章 游牧帝国与欧亚大陆一体化

 第16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和社会

 第17章 中世纪鼎盛时期的西欧

 第18章 隔绝的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19章 延展:跨文化互动

第五部分 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年)

 第20章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1章 欧洲的转变

 第22章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3章 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

 第24章 东亚的传统和变革

 第25章 伊斯兰帝国

 第26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第27章 工业社会的产生

 第28章 独立时期的美洲

 第29章 世界帝国的建立

第七部分 现代全球重组

 第3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第31章 焦虑的时代

 第32章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

 第33章 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4章 两极世界

 第35章 帝国的结束和没有国界的世界

词汇表

图片来源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到目前为止,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古代人物就是吉尔伽美什。根据历史记载,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Uruk)城的第五位国王,他统治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50年,他领导了一场与附近的城市基什(Kistl)的战争,基什是乌鲁克的主要竞争对手。

吉尔伽美什是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许多诗歌和传说的主角,美索不达米亚的吟游诗人创造的一系列故事都将他作为主人公,后来这些诗歌汇集成《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神话中的人物,吉尔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伟大的英雄。故事说,神灵给予吉尔伽美什完美的身躯和超人的力量与勇气。在神话中,是他为乌鲁克建造了雄伟的城墙,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灵建造了几座辉煌的神庙。

《吉尔伽美什史诗》讲述了这位英雄和他最珍爱的朋友恩基都(Enkidu)的奇遇。他们杀死了罪恶的怪兽,将乌鲁克从公牛的蹂躏中解救出来,并与神较量智慧。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没能拯救恩基都,他冒犯了神灵,被神判处了死刑。恩基都的离去极大地刺激了吉尔伽美什,他努力找寻躲避死亡的方法以获得永生。最终,他找到了一株能够赋予他不死之身、具有魔力的植物,却不幸被一条毒蛇偷走,这让吉尔伽美什认识到死亡是所有人类的终极命运。因此,在集中叙述吉尔伽美什和恩基都英雄事迹的同时,史诗也深入挖掘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忠诚、雄心、对死亡的畏惧和对永生的渴望。史诗也对以城市为基础的复杂社会的利益和所关注的事务进行了反思,而此时,城市刚刚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地上。

而城市的利益和关注在人类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巳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了。到美索不、达米亚社会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存在约20多万年了。这些人是从早期的原始人发展而来的,在城市社会出现之前,他们已经解决和思考了很多问题。事实上,早期人类组织为后代建立日渐复杂的社会奠定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尤其是他们栽培了农作物、驯化了家畜、建立了农业经济。

事实上,在公元前4千纪,多产的农业经济支撑了已知的第一批复杂社会的发展。这些社会首先出现在西南亚,特别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城里,并且不断向周围更大的地区扩展他们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随着这些复杂社会的发展和壮大,人们发现他们需要解决不可避免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纷争。在美索不达米亚,定居的农业人口为了寻求秩序建立了政治权威,也建立了国家,而国家的建立也反过来刺激了帝国的产生,因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管理临近的土地来扩展自己的权力。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社会不仅促进了国家的建立,也促进社会阶级的出现,导致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确立。城市中聚集着专业劳动者,他们生产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产品,又转而刺激了贸易的增长。不仅如此,早期美索不达米亚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发明了文字书写系统,组织各种宗教活动。

美索不达米亚和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互动,扩大了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的地理范围。一些印欧人也与美索不达米亚有着直接的贸易往来,这对印欧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社会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还有一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不过他们在影响历史进程的从西欧到印度甚至更远地区的欧亚大陆大迁徙过程中,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发明创造,如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的最早阶段,不同社会之间就已经存在着频繁而强烈的相互影响了。

向农业的过渡

在距今1.2万年到6000年间,人类开始栽培植物、驯养动物,跨过了对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向农业的转变导致了人口爆炸,使人类社会能够以更大规模的人数不断地在世界上繁衍自我。农业也带来了社会组织的新形式,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批城市中心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

智人(Homo sapiens)——我们人类(Homo sapiens sapiens)这一亚种的祖先——是在距今20万年前从起源于东非的原始人祖先那里进化而来的。同早期猿人相比,智人有较大的大脑和较高的智力——这一特征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较大的环境条件,取代了早期猿人。在距今10万年前,智人群体开始向东半球的温带地区迁移。智人用他们的智慧,缝制了温暖的衣服,搭起了避风处,在逐渐寒冷的地区建立了社区。接着在距今约6万至1.5万年间,智人充分利用海平面降低出现的大陆桥,迁移到了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最后来到了美洲。这样,在大约1.5万年前,智人的社区已经出现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适合居住的地区。

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事实上,从原始人出现到距今约1.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一直以找寻食物为生。换句话说,他们狩猎或者搜集自然生长的可食植物。这种依赖找寻食物为生的时期被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为“旧石器时代”。

找寻食物的经济条件决定性地影响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例如,寻找食物的长期运动性,在事实上阻止了个人积累私人财产,也不会出现基于财富的社会分化。由于缺少财富的积累,旧石器时代的猎人和采集者可能生活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相对社会平等也扩展到两性关系中,因为旧石器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对社区的存亡有着重要贡献。尽管狩猎得到的肉食(由男人提供)是旧石器时代饮食中的得到最高赞誉的部分,但是当没有得到猎物时,植物食物(由女人提供)对社区的生存和维持就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食物生产方面存在的两性之间完全的相互依赖,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可能没有产生出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统治。

P5-7

序言

一 何谓全球史?

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称“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20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起初只是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门从新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以后演变为一种编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论,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其影响也越出美国,走向世界。

全球史的魅力在于其学术取向,亦即“把全球化历史化,把历史学全球化”。

所谓“把全球化历史化”,就是要追溯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趋势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是造成世界范围内空前广泛的经济合作,使全球资源的生产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负面效应则是国家之间在接触中产生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包含经济摩擦,但更为严重的是文化矛盾,即在全球化浪潮面前,经济落后地区的本土文化认同感面临危机,而这种危机感反过来威胁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首先是西方人,越来越热切地想要了解世界一体化的起源与过程,越来越迫切地希望从人类历史中寻找解决冲突的智慧。这种热切的要求促使史学家从一体化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新的观察与思考。西方国家的学校课程设置一向注重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全球史首先被当作“教学内容”,然后才逐渐发展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这个过程就表明,全球史是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产物。

所谓“把历史学全球化”,体现了全球史的学术旨趣。全球史学家认为,书写全球史必须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西方学者而言,特别是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东西方之间学术交流的扩大,西方史学家有关非西方世界历史文化的传统结论越来越多地暴露其偏见性质,全球史学家在反省之后指出,当前学术的任务不是“解释”、而是“重新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因为“解释”是从既定的理论框架出发,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历史;而“重新理解和认识”则意味着突破旧框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全球普适性的历史话语系统”,“使历史学本身全球化”。

……

四 如何看待全球史?

作为时代的产物,全球史反射出当今世界的七色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纯粹学术现象透射出的明显的政治色彩。在意大利,在21世纪之初,中左派政府当政期间,全球史教育在中学和大学全面启动;而中右派在大选中获胜以后,全球史教育普及的趋势戛然而止。在美国,全球史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大多属于左翼知识分子。由于全球史试图纠正西方人在认识人类文明史,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方面存在的傲慢和偏见,带有消解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倾向,所以它在西方的影响力超出了史学界乃至学术界,逐渐变成一种政治态度,以至出现“全球史信仰”之说。全球史略显激进的政治倾向也导致了学术上的得与失,这是我们在评价全球史时需要注意的。

作为一种建构世界历史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全球史观目前还不能说完全成熟,还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举其要者,至少有两点。其一,忽视社会内部发展的作用。虽然全球史学者承认,无论是对社会自身的发展而言,还是从推动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各社会内部的发展即内因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但也许是考虑到前人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缘故,他们对这一方面的关注显然还很不够。其二,作为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史学流派,全球史学者从解构现代主义出发,否认“终极真理”的存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探讨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整体结构影响人类历史的规律孜孜以求;两者之间,岂非矛盾?

如何构建世界历史体系,是我国史学界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吴于廑先生曾经指出,对世界各地之间横向联系的研究不足,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薄弱环节。吴先生此说在史学界同仁中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对横向联系的研究仍然没有明显起色。由此可见,借鉴全球史观,在全球整体视野下着重审视各个地区、各个社会、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这对于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来说,的确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照搬全球史观,中国学者对于人类历史进程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目前世界各国的全球史学者正在共同努力搭建世界史学科平等对话的平台,我们应当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刘新成

2008年11月修订于北京

后记

如何构建世界历史体系,一直是我国世界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成果,以为参照,历来也为国内学者与读者所重视。本特利(Jerly H.Bentley)、齐格勒(Herbert F.Ziegler)合著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是近年来在美国广受欢迎的一部全球史新作,相继刊行三版,风靡美国各大院校,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邀,我跟张颖、白玉广合作将该书第三版译为中文,于2007年10月正式推出了中译本——《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该书发行后,深受读者欢迎,一年之内加印了两次,同时也有不少老师指出了译文中的错误,借重印之机,我们将已发现的若干讹误尽量做了改正。在此,我们谨向提供批评意见的王晋新老师、夏继果老师、杨巨平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这部著作的书名的翻译问题。原书的正题是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传统与交流”),副题为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从全球视野看历史”),Traditions,译为传统,一般无异议,但Encounters在中文中就难以确定可以与之准确对应的概念,勉强可译为“交流”、“交往”。从书的内容可以看出,本特利等明确标出全球史观,不以欧洲为叙述中心,而是突出各个“传统”社会的传承以及不同“传统”社会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两个维度,经纬分明,以此来构建他们的世界历史体系。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史观成为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能体现全球史观念、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著作,首推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1967)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970,1971)。这两部著作都是用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亦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对世界史进行考察和研究。以1982年美国世界历史学会成立、1988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世界史》杂志为标志,全球史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一个教学科目转变为真正的研究领域。而本特利教授正是《世界史》杂志自1988年创办至今的主编,是这一“新全球史运动”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将实践他们的新全球史观念的这部代表作意译为《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既区别于此前的全球史写作,同时又保留了作者对Traditions和Encounters两个核心概念的强调。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英文原著与中文译本都是一千多页的大书,读者可以分明地感觉到它的“厚”、“重”(尽管在阅读时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无论是英文读者还是中文读者,都希望能有一本不那么厚重,但同样全面的全球史。因此,本特利、齐格勒教授邀请华盛顿大学的斯特里兹教授加盟,编写了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的简本。这部新书,英文全名为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A Brief Global History,虽日简编,篇幅仍然有八百页。《简明新全球史》保持了《新全球史》原来的风貌,仍然由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贯穿和引导,延续了原来的七个时间段的整体构架。但在内容细节上作了压缩和整编,原来40章的内容变成了现在的35章,每章的篇幅大大浓缩。但是每章开篇的引人入胜的历史小故事、中间富有时代背景的历史文献、章后画龙点睛的小结等内容依然保留。这样的简编本,更方便读者的阅读,让读者对整个世界历史的框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简明新全球史》的翻译工作由我一人独立完成。其中,与《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译本里面、由张颖和白玉广二位承担的第三、第四和第七部分有关的内容,我依据简编本重新进行了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了《新全球史》出版后多位师友和热心读者指出的译文错漏,尽我所能加以改进。译事繁难,尤其是翻译这部意图讲述人类全部历史的大书,更感觉捉襟见肘,错误随扫随有,在此谨向上述各位提供的助益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译文原则上力求忠实,只是在原著涉及中国历史等个别地方,如术语表中的某些涉及中国史的词条等,应出版方要求,略作删节处理。

由于本人翻译经验有限,加之本书篇幅浩繁,译文中肯定会存在不当之处,敬祈诸位读者批评指正。

魏凤莲

2008年12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史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记录世界的历史吗?“全面记录”国家的历史尚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遑论全球的历史?因此,从一开始,全球史的写作就是一种“宣示”写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以补充新材料为卖点的全球史,每一种全球史展现的都是史家对史料的判断取舍、裁剪、编辑和陈述的方式。本特利等人的《新全球史》,其意义首先就在于他们提出了全球史的一种新读法。

——徐坚,《先锋国家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处在全球化时代,历史学家有责任告诉大家,人类是如何从过去的分散状态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撰写全球史,就不能像以往那样根据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历史经验,而是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和观点来重新看待人类的历史。

——俞金尧,《中国图书评论》

杰里·本特利提出并实践了“跨文化互动”的概念,强调每一种文化在人类共同体中都是“独立的存在”,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动”即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不仅与“西欧中心论”划清了界限,也挑战了当代流行的“文明冲突论”。

——何顺果,《光明日报》

作者并没有因为采用全球视野而忽视历史的细节,相反,他们对单个社会、单个地区历史的处理很细腻,基本线索、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清楚的交代,因而避免了宏观史学常犯的毛病——空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将单个社会、单个地区的历史放到了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因而容易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它们。

——向荣,《世界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