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后的历史》(经典读库编委会)搜集了大量不被人们所熟知和易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以及那些曾被人为扭曲、篡改过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构和重塑,最终编撰成文。阅读本书,您会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还能从细微之处了解,而且它竟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那些被官方净化后的“刀笔吏”所篡之史,其实也有故意留下线索让后人推敲咀嚼、探寻真相之笔;那些野鹤闲云般的稗官野史,并非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依据;那些史书上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绝非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也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不被史书所记载的古代市井百姓,在不同的时空下曾经是这样生活的……总而言之,阅读这本书,您既可以放松心灵、获得乐趣,又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领略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
历史总是由诸多细节构成,传统的史学研究多将焦点集中于王朝更替、社会变迁,而《历史背后的历史》(经典读库编委会)却是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知识,展现中华五千年的别样风貌。全书共分为探寻历史事件真相、揭开历史名人鲜为人知的一面、解读千奇百怪的历史现象、走近古人真实的生活、史上最引人生奇的轶闻趣事、史上最易被人误解的文化常识等六大部分。
“禅让”是理想化的政治谎言
面对历史上的这些蛛丝马迹,后人猜测尧、舜禅让帝位只是传言,那么这个传言是如何而来的呢?“禅让”之说其实源于孔子。孔子阅遍天下之书,发现在原始社会中只有尧、舜、禹三人不是世袭帝位的,于是便称“天下德者居之”,以其为天下君王的榜样。然而,事实上,除了尧、舜二人“禅让”了帝位之外,原始社会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规矩,以轩辕黄帝为例,其帝位就是传给他的儿子了,此后代代相传,直至七君。“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是孔子理想的圣人治国策略,是他理想中的政治举措。所以,孔子将“禅让”之君称为圣人,并提倡天下之君向他们看齐,于是到各国去讲道,希望各国君王能够提倡礼乐、道统。
然而,儒家学派所推崇的这种思想,是将希望都寄托在了君王身上,他们没有想过让圣人成为君王,而期盼君王能成为圣人,而这与“禅让”之本意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孔子所提出的儒家理想,不过成为封建君主手中的一种道德武器。
在封建社会里,这种道统凌驾于政统的圣贤之举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在孔子提出这一主张后的两千多年的社会中,始终无法实现。
实际上,除了儒家坚信尧、舜“禅让”是基于德治,其他许多人或学派都对“禅让”一说颇有争议,甚至狠狠地讽刺了它。
稍微了解魏晋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魏文帝是靠汉献帝的“禅让”才得到帝位的,他不仅欣然接受了“禅让”,并且还颇为得意地说道:“舜禹受禅,我今方知。”一句话,赤裸裸地揭露了所谓“禅让”的实质。
不仅曹丕如此,后来多少帝王无不以“德者”自居,以儒家之学说来粉饰自己的夺权行为,而实际上他们心中无不认为天下唯“权者”居之——谁的实力强,谁就是天下的主宰。在儒家看来,曹丕之说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然而这未必就不是事实。
纵观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总免不了上演几出“禅让”的戏码。在“禅让”的光环下,所谓的兵变、逼宫都被美化,在它的掩护下,政权的更迭也好似少了许多的血腥味。然而,人们也深知,这不过是被历史和某些人美化的政治谎言而已。
《幼学琼林》是一本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商、周三朝的灭亡分别是因妹喜、妲己、褒姒造成的。这三位都是中国古代的绝世美女,三人中以妲己最为闻名,而妹喜的知名度最弱,但是妹喜却开创了诸多的“第一”: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美女贡品、第一个女间谍、第一个见于史书的淫妇、第一个亡国皇后……妹喜是祸国殃民的狐狸精?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妹喜一直被人们视为红颜祸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更是对其口诛笔伐。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在编著《列女传》时,就将妹喜归于“孽嬖传”一类中,所谓“孽嬖”便是指邪恶的受宠之人。不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却持不同的观点,他对妹喜报以同情的态度,他在《中华古籍之皇后之死》中提到妹喜是“一个可怜的女俘”。柏杨先生认为,妹喜作为一个被俘虏的女孩子,失去了人权,在风华正茂时被迫离开家乡、亲人甚至情人,柏杨先生说她“为了宗族的生存,像牛羊一样地被献到敌人之手”。
关于妹喜其人,相关史料记载并不多,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她是夏朝有施氏部落人。有施氏部落居于今山东境内滕县一带,夏桀派大军攻打了他们,他们战败后被迫投降求和。他们向夏桀进贡了大量的奇珍异宝,还献上了年轻貌美的妹喜。据说妹喜长相清秀、身材袅娜,有诗赞她是“晶莹雨露,人之怜兮”。见到这样的大美人,夏桀立即答应了有施氏的请和,带着军队和妹喜回到了夏都。P4-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史书的民族,很早就觉悟到了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春秋时孔子修订《春秋》,到西汉时司马迁撰写《史记》,再到今天的史学家们书写当代史,这些历史的执笔者无不殚精竭虑、奋笔疾书,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后人能“以史为鉴”,审慎地前进。
是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多照一照总是好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睿智。”因为当我们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前人的经验、智慧兼收并蓄时,就不会被眼前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也不会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才能高瞻远瞩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过去、解读现在、看待未来,才能更理性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寻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历史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历史,否则势必会失去其导向价值,对后人的判断和选择产生错误的影响。只可惜,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和期望的那样面目清晰、真实可靠。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得不说,此话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史的双重面目。历史,它原本真实,却失却真实。不管是正史典籍、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还是碑刻铭文,它们交织在一起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历史。
究其成因,错综复杂,主要原因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一部分历史事实早已成了劫灰,湮没于历史的黑洞之中;有一部分历史事实已经被时光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还有一部分历史事实则被一些基于某种原因或出于某种目的历史执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篡改,甚至公然编造;加上史书大多成书于封建王朝,修撰史书的多为御用史官,因此他们在记录史实时多会有失偏颇,偏重记录帝王将相、军事政治和国家兴亡,轻忽了大众百姓、文化民生以及知识技术,等等。故而,我们今天所见之历史,绝非其真貌、全貌。
追寻真实的历史是一件坎坷艰辛的事情,不仅需要追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潜心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伪存真,寻找到揭开真相的蛛丝马迹,还要活读、读活史书,读出“弦外之音”,读出“无言之言”,如此才能真正发掘出历史背后让人不忍细看的一面,才能看到历史光鲜外表下裹着的丑陋、残忍与血腥,才能感受到历史缝隙中夹杂的冰冷、苦涩与无奈。
追寻真实的历史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事情,故而我们精心编著了《历史背后的历史》一书。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先生曾说:“写书关键在于要有主题,要有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编著本书时,在行文风格上,放弃了历史类书籍的一贯学术文风,换以轻松休闲的口吻将历史娓娓道来;在内容主题上,摒弃了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的惯性思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全新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探究那些鲜为人知、不为人知、为人所误解的历史真相。
本书搜集了大量不被人们所熟知和易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以及那些曾被人为扭曲、篡改过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构和重塑,最终编撰成文。阅读本书,您会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还能从细微之处了解,而且它竟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那些被官方净化后的“刀笔吏”所篡之史,其实也有故意留下线索让后人推敲咀嚼、探寻真相之笔;那些野鹤闲云般的稗官野史,并非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依据;那些史书上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绝非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也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不被史书所记载的古代市井百姓,在不同的时空下曾经是这样生活的……总而言之,阅读这本书,您既可以放松心灵、获得乐趣,又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领略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
历史的真实让人为之神往,但即便是真实的历史摆在我们眼前,在不同的人读来,亦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像“一人一个《红楼梦》”,人人观之,所见非同。因此,对于相同的历史问题,我们尊重他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求能通过阅读本书引起更多读者对于历史的兴趣,引导人们勇敢地走进历史的深处,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