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受美国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孙兰芝//丁广举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几位作者通过去美国、看美国和感受美国,向读者阐述了自己对美国某些方面的感受和见解,书中对美国的环境、交通、民居、电信、政府、义务教育、大学、企业、文化、个性等进行了叙述,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生活环境的美好、国家社会机制运行的有序、多数人素养的文明以及发达国家值得我们赞赏和借鉴的东西。

内容推荐

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美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国家。它曾经在我国周边地区制造过很大的麻烦,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都对我国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也消耗了我国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现在无论用什么词来界定中美关系,诸如“战略伙伴”关系,也挥不去那些过去的阴影,也改变不了美国始终是我国潜在威胁的事实。

现在想给美国一个定论很难,因为它真的很复杂。我们甚至很难判断自己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个国家。但是,它是全世界都不能忽视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想去看一看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愿意留在那里的国家。我们去过了,我们看过了。我们没有留下,我们也不想留下。但是,我们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直接或间接地写出来,说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目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我们不想批判美国,没有捡它的阴暗面来说,它有许多值得我们赞赏和借鉴的东西。

目录

自 序——旅美杂谈

美国的绿色世界

 纽约的著名绿地

 森林与森林生态管理

 国家公园与公园制度

 草坪与草坪业

 环境教育与《给予之树》的故事

美国的交通大观

 世界领先的航空业

 密集的公路网与小车王国

 方便的公共交通

 严密的交通规则

 保护婴孩的交通法规

美国的普通民居

 女儿的家

 别墅居所

 公寓住宅

 房产购置

国会大厦

 美国人心中至尊

 大殿里的小生意

 安抚奴隶的幽魂

 国会大厦的枪声

 中国人的美国情

三看白宫

 开放的白宫

 白宫的建筑

 白宫的故事

 白宫不是“宫”

美国之春赏花开

 神往已久的波士顿

 波士顿看花展

 华盛顿赏樱花

 长木花园游春

在英国乘火车旅行

 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发达先进的铁路系统

 古朴传统的客运小站

 以人为本的周到服务

 有生命力的铁路客运

美国政府行政一瞥

 地方政府无钱停业

 州立海滩免费开放

 州府广场上的“集市贸易”

 穷人的福利救助

 如此对待与百姓相关的事

美国电信市场见闻

 激烈的市场竞争

 几美分的国际话费

 商家巧立的陷阱

 “911”非仅用于报警

 打中国人的主意

漫谈美国义务教育

 来德亚镇的学校

 义务教育与家庭学校及残疾学生

 隆重的高中毕业典礼

 在美国怎样考大学

 “9·11”的影响与爱国主义教育

我的费城故事

 曲折的费城之路

 费城印象

 神秘的房东

 我骄傲的大学

 赌城的“金碧辉煌” 

走近耶鲁

 耶鲁的历史

 耶鲁精神

 耶鲁VS哈佛

 耶鲁的女生桌

 耶鲁的中国缘

心仪的哥伦比亚大学

 出身尊贵的世界名校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

 引领风流的学术大师

 永葆活力的学术自由

宾夕法启亚大学考察所见所闻所恩

 精英学校与精英学生

 纳税人的政府

 职业乞讨者

 美国“空姐” 

世界第一大药企Pfizer

 “辉瑞”的辉煌

 人鸟共处的Groton基地

 Pfizer的休假

 Pfizer的球赛

 Pfzer人的聚会

刍议荚国大众

 社会分层的无与有

 百姓的务实与自信

 守规矩与讲信用

 胖人与“胖人产业” 

 美国的志愿者

 美国人怎么个“穷”法

雷文校长

 校长府邸做客

 重视同中国的合作

 推动大学促进社区发展

 只做一名职业化的校长

管窥美国官员

 人们不在乎当官的

 总统不能给自己涨工资

 官员的收入公开

 官员支配的钱很有限

 市长要获医疗赔偿也挺难

美国朋友

 最早的美国朋友

 亲家母Dana

 Terry医生

 “越战”老兵和Hank

 心灵之友“光棍镇长” 

美国朋友在中国

 欢乐的讲情义的美国人

 爱“管事”的美国人

 Susan的要强与Lauren的爱好

 爱上成都

 穿旗袍的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美国的绿色世界

绿色是一种美丽,它还透着几许高雅。一位国人说:“我一到美国,最感叹的就是它的绿色与空旷。”他描述说,放眼看去是连绵不绝的森林,绿色在视野中不再是零星的点缀,而是彻底的垄断;草坪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电影中的稀罕物,而是一般民居的必然组成部分;城镇不再拥挤不堪,而是星星点点地镶嵌在碧绿的大地之上。去过美国的国人都十分赞赏、羡慕和感叹美国那无处不在的绿色。我亦如此,甚或可以说,每每愿意去美国,是因为迷恋那里的绿色。这种在美国司空见惯的景观,既是上天慷慨赐予之物,也是美国人精心保护的结果。美国的立法在绿化中起了关键作用,同时美国人也有强烈的守法意识、环保意识。这样,美国才有了永久的大树参天,草坪舒展,鸟语花香。几次去美国,那随处可见的树林、绿地和鲜花,给我留下了一段段芬芳的记忆。

纽约的著名绿地

美国的绿化是有计划的。美国的城市规划预留了足够多的绿地。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得很好,到处蓝天绿地,社会秩序管理得也好,到处有条不紊。美国的大小城市,除了道路和高楼大厦之外,到处都是绿色。绿树如盖,碧草如茵,繁花似锦,没有一处裸露的土壤,它令新来乍到的游人似有置身于绿色海洋的梦幻之感。美国不仅绿化率高,绿化的质量也高。他们种植的草坪一般都是四季绿油油的多年生优质草,修剪后油光平整,有如绿茸茸的地毯,踏上去给人很舒适的感觉。绿化的树种绝大多数是常青树,如万年青、松柏、樟树、椰树、棕树等。特别是松柏的造型各异,配以草坪,点缀上各色鲜花,在各式建筑物的陪衬下,就是一幅幅美丽迷人的风景画。

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有个中央公园,公园内至今保存着规划之初的一大片原始形态的森林,可称为“原始森林”。也就是说,这种自然生态的“原始森林”200多年来一直存在于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纽约的市中心。200多年,不短的岁月,虽然城市的面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这片“原始森林”岿然不动。

纽约的中央公园是纽约城市范围内一道重要的自然景观。中央公园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最著名的绿地。这座公园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这里原是一片偏僻的垃圾场,1857年,一位农场主和一位建筑师将它改造成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这片田园般的游憩地外围紧邻纽约城的喧嚣,它以芊芊草坪、葱葱绿树和涓涓小溪缓释着每位参观者的心。我在1997年8月初在女儿的陪同下游览了这个公园。园内有蜿蜒的林间小径、跳跃的喷泉、各式的雕塑、热闹的酒会,还有一个动物园,那是个动物大世界,极地动物、温带动物和热带动物等,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步入中央公园,你可以看到纽约市民们在园中开展着各式各样的活动——散步、溜直排轮、下棋等。园内的活动项目很多,从平时的垒球比赛,到节庆日举办的各种音乐会,名堂很多。总体而言,在这个极度城市化的环境中,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充满浓郁乡村风情的憩息地。

中央公园是纽约城重要的活力源。对纽约人来说,这座公园可谓是曼哈顿的城市绿洲。公园长跨51个街区,宽跨3个街区,占地843英亩,拥有26. 000株大树,9000只长椅,水道长58英里,四处绿荫密布,水流清澈。它的设计者是卡尔·维特弗和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泰德,他们早年曾在英国伦敦接受建筑培训,后来成为闻名全美的风景建筑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泰德享有“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的盛誉。1872年,当他忙于在市中心建造曼哈顿公园时,他就预言,这座公园将成为纽约城的“城市绿肺”。而今天,人们已经看到:城市公园不仅是人们游憩和社交活动的中心,而且又有清除各种污染物、吸收城市过量的二氧化碳和防止城市变暖的功能。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城市绿肺”的说法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它更能准确地表达城市公园所能产生的实际作用。

在中央公园中,简洁的草坪也许就是其最具价值的景观。人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草坪和公园,纽约这个城市会是何等景象。与僵硬的混凝土或沥青地面相比,草坪是公园社区内更富活力的要素。它突显了公园的自然面貌,为身处闹市中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急需的休闲场所和宁静的精神家园。可以说,纽约市的中央公园就是现代城市所推行的极具重要意义的城市森林。它体现了久居城市的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渴求。开放的空间、自然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使人们得以忘记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获得属于个人的轻松和闲适的时光。

森林与森林生态管理

美国的森林覆盖率为陆地面积的33%。森林面积约43.6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7.1%,居世界第四位。美国本土分为6个林区。大平原以西有太平洋岸林区和落基山林区,其中针叶树占优势,多为原始林。太平洋岸林区分布在喀斯喀特山脉以西,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以道格拉斯黄杉(又称花旗松)为主,现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而落基山林区气温低,降水较少,林木生长率低,以黄松为主。大平原以东有北部林区、中部硬木林区、南部林区和热带林区,约占全国用材林面积的3/4,针、阔叶树种分布均匀,阔叶树略占优势。其中南部林区水热条件较好,林木的生长周期短,土壤沙质重,次生林和人工林占很大比重,以长叶松、短叶松等为主,现已发展为全国第二大木材生产基地。此外,阿拉斯加州有海岸和内地2个林区,以针叶林为主,因地处边远,自然条件严酷,尚未划为用材林,但发展潜力很大。每公顷年生产能力在1.4立方米以上的用材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2/3;用材林蓄积量为202亿立方米,其中64%为针叶林,36%为阔叶林。每公顷年生产能力低于1.4立方米的非生产林、生产保护林和暂缓采伐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3,多已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美国人环保意识很强,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十分重视。从1985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就要求所有林区必须组织专家对林区的树木、水土、植被、野生动物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制定林区生态管理规划,实行目标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计划。1986年以来,国家林业服务局投入约7700万美元,与3150个合作伙伴实施了3000个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项目。林业局还与自然资源保护局合作,改善了25万英亩水域的生态环境。1990年以来,11万林农参加,把1300万英亩采伐林改为非工业用林,每年新植树5万英亩。

美国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1872年阿拉斯加州就有了植树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作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在美国,有85%的土地属于私人所有,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私人宅基地在建房造屋之前都必须规划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绿化,确保绿化率,否则造房计划不予批准。为了保护森林,美国法律还规定:任何树木,包括私人土地上的树木都不得随意砍伐,建房、筑路和修桥都要尽可能避开森林,而且每砍一棵树就要补种一棵。对全国森林的采伐原则是:采伐量必须小于生产量。芝加哥市近10年来就植树30多万棵,是美国绿化比较好的城市。在芝加哥市,无论大小社区,都有自己的绿化管理法令,规定很具体,甚至对住宅草坪的高度都有要求,超高者,政府要限期修整,否则要罚款,或传唤业主到法庭庭训。所以,有私人住宅的美国人在夏天出远门前一定要修剪草坪。

P1-5

序言

旅美杂谈

无从知晓最初是何人把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ea译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为“美国”,把“美”、“利”、“坚”这样一些含义美好的汉语词汇慷慨地送给了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美国,顾名思义,美丽之国,美好之国,美妙之国。看过美国之后,我想对朋友们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感觉,美国真的很美。”大体上可以说,美国的人文环境自由民主,自然环境美丽优雅,称之为“美国”,不负最初译者的盛意。

自1993年至2006年,我曾到过美国四次,活动范围限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和华盛顿以北至缅因州的美国东北部地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美国东北部的生存环境清新美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百姓生活平静祥和,社会舆论开放自由,民众权利自主而有保障,政府与民众关系比较和谐,城乡差别很小。美国也有穷人,也有无家可归者,只是美国穷人穷的水平和我们不一样。看过美国之后,坦率地说:“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更是个好东西!”

去过美国之后,深感美国很独特。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大国也好,小国也好,美国的历史很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宪政制度最稳定;美国经济最发达,但贫富差距相当大;美国的法制很健全,但也有不少犯罪者;美国提倡科技创新,一些科学家却有着很浓的宗教情结;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经常遭到批评,似乎乏善可陈,但诺贝尔奖得主很多;美国在国内实行民主政治、多元文化,但在国际事务中却很强硬、霸道,甚至专横,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话说就是“领导”。她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如其他时代的人们那样,我们有责任不做历史的囚徒,而要去塑造历史;我们有责任享用和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我们一样渴望着自由、和平及来之不易的宁静生活的人们。”

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美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国家。它曾经在我国周边地区制造过很大的麻烦,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都对我国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也消耗了我国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现在无论用什么词来界定中美关系,诸如“战略伙伴”关系,也挥不去那些过去的阴影,也改变不了美国始终是我国潜在威胁的事实。

有人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热点。中美关系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指责得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如果有出国的机会,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往往首选的国家也是美国。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最希望去的是美国。近几年,政府派出大批中青年干部去国外学习从政经验和政治理念,首选的国家也是美国。中国的大学校长们也被教育部或外国专家局一批又一批地派往美国培训。从2002年开始,中国启动公务员海外培训计划——“中国领导人发展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合作开设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为期5年,计划为中国培训300名厅局级以上的高级官员。据悉,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官员海外培训计划,目前已经培训了200多人。有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个学员从美国回来后都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关的继续办下去的建议,并认为某些媒体关于“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议论完全是误解。

现在,想给美国一个定论很难,因为它真的很复杂。我们甚至很难判断自己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个国家。但是,它是全世界都不能忽视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想去看一看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愿意留在那里的国家。我们去过了,我们看过了。我们没有留下,我们也不想留下。但是,我们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直接或间接地写出来,说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目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我们不想批判美国,没有捡它的阴暗面来说,它有许多值得我们赞赏和借鉴的东西。

孙兰芝

2007年11月

后记

去过美国,确有一种眼界顿开的感觉。2006年,我先生丁广举与我在美国旅居半年回到北京之后,他由衷地想写写旅美印象,把自己对美国的感受告诉没有机会去美国的朋友。在我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同事中,去过美国的人很多,有长期和短期的访问学者,有随大学校长出访考察的工作人员,有留学获得博士学位者,有中国驻美使馆的工作者。在这个教员与行政人员仅有60多人的单位,有1/3的人去过美国。说起美国,大家有许多同感,大家也都很珍惜在美国或长或短的经历。于是,我们想约一些同事共同来做这件事。

此动议得到热烈响应。几位同事在本职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对本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分别完成了如下篇目:在美国乘火车旅行(郭锋);我的费城故事(许玉乾);走近耶鲁、雷文校长(张婕);心仪的哥伦比亚大学(梁金霞);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李树);美国朋友在中国(徐丽丽)。其余篇章由我和丁广举完成。

我自1993年以来,去过美国4次。1993年我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8个月)。征得加方项目主任Small博士的同意和支持,我与另外3位同做访问学者的同事办了个旅美签证,从加拿大的多伦多乘坐旅游大巴到美国“坐车观花”。后来,因为女儿到美国留学和在美国工作,我又有了去美国和了解美国的机会,结识了女儿的一些中国同学、同事和朋友,有机会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想法。总的来看,他们认为美国社会比较民主,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工作条件比较优越,生活环境比较舒适,办事比较方便,等等。

这期间也有机会接触女儿的一些美国邻居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深感他们心态平和,对生活有很强的满足感。他们中不少人信基督。美国有专门的宗教电视台,教堂随处可见。据说美国有220多个教派,1000人有1座教堂,94%的美国人自认为是教徒。而真正虔诚信仰上帝的约有15%,绝大部分人都受到宗教伦理的一定影响,宗教在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去年在美国期间,我还与住在纽约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已经离休多年的一位老领导通了两次电话,他已至耄耋之年,身体很健康,声如洪钟。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美国,事业发展均很看好,给他们老两口在纽约很好的地段买了很好的房子。他们基本住在美国,我问他对美国的印象,他爽快地回答说:“美国很好,但是,不适合我们!”所谓“不适合”,他主要是指语言不通(不会英语),行动不便(不会开车),缺少朋友。

最近几年我还去过法国、德国、瑞士和俄国,两次路过日本;我先生去过韩国、日本和俄国。可以说,我们很难否认那些国家社会机制运行的有序、生活环境的美好和多数人素养的文明。俄国在本质上是属于西方的,但是由于它经历了“十月革命”的特殊历史道路,又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的发展相对缓慢了许多,但从总体上看,它的社会文明仍然具有较高的水平。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也是一样,美国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会问题,特别是“9·11”之后,社会安全问题常常困扰着政府和民众。而对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学习他人的长处,自己才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

在本书付梓之前,还应提到的是,我们衷心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孙兰芝

2007年11月2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