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黄廷贵家属访问记
最近,我访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斗英雄黄廷贵的家。他家住在璧山县兔儿山脚青杠村一片郁绿茂密的林子里。一进屋,就看见房檐下挂着一束束吊选的谷种和红得发紫的高梁穗,床上、地下到处堆满了谷子。黄廷贵的妈妈——这位有五个儿子、被人们尊称为“勤劳能干”的军属,热情地接待了我。丰收的景象与主人热情的接待,显示这个光荣人家生活在幸福之中。拿今天的幸福与过去的苦日子相比,越发感到这个幸福的日子可贵。
黄大妈的丈夫解放前佃种地主的土地,因不堪生活重压,劳累得病死了。黄大妈带着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饱尝了辛酸。不幸的事接着又降临到这个家庭,1946年黄大妈的二儿子廷贵被反动派抓去当了壮丁。
1949年底壁山县解放了。“日子像滚钉板,总算滚出了头。”黄大妈指着堂屋正中原来安置香火神位的地方新近贴的毛主席像,以感激和喜悦的心情对我说:“打从毛主席的队伍来了那天起,我们就从火坑里爬出来了。”解放后的第二年春天,出乎全家人的意料,黄大妈的二儿子廷贵的立功喜报回来了。原来廷贵于1947年在河南被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不断教育下,他提高了阶级觉悟,于1949年解放陕南的战役中,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功勋,被评为某师特等战斗英雄。黄大妈接到儿子的立功喜报后,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前来祝贺,过年过节还敲锣打鼓来慰问。去年她家分了土地,人民政府又贷给口粮和肥料。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一年比一年过得兴旺。黄大妈说,头一桩,再不愁无米下锅了。一天三顿白米干饭,隔三五天还打个“牙祭”,比起从前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不知好多少倍。那时,一年到头菜碗里都难见到一滴油花呀!说到穿衣,真是衣无二件,裤无二条,穿成烂襟襟还在穿。谈到这儿她想了一想,加重了语气说:“现在就是变了,同志,你看吧,我一家人都陆陆续续地脱下烂襟襟,换上新衣。今年上半年,除了在外边工作的两个儿子外,身边的三个儿子都缝了两三样新衣,啥子青布、白布、蓝布,心爱的衣料都缝了,我老婆婆活了50岁,穿阴丹士林布衣裳今年还算头一遭哩。”
这时,黄大妈的大儿子至发、三儿子廷源有说有笑地从外边犁完板田回来了。廷源指着墙壁上用竹签穿着的一叠厚厚的发票,忍不住插上来对我说:“这些都是今天一家人少不了的用度呀。如今收割了,有了钱,又想买这买那。我们打算添置一把锄头、一把扒梳、一把铡锄;和别人搭伙用一个晒坝不方便,要另打(筑)一个新的;房子年辰久了,也要翻盖翻盖。我娘嘴边时刻都在念到哪阵才能缝上一件新夹袄、新棉被呵,现在可不用愁啦!给她老人家缝了,过冬穿得暖暖的,我们几弟兄也少不了哩。”
黄大妈一家老小深知好日子是怎样来的,都决心以搞好生产、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黄大妈的四儿子廷德发动群众帮军属生产;在捐献飞机、大炮时,他自己不仅带头,而且大力向群众宣传。由于他工作出色,光荣地参加了青年团,并担任了青年团村支部书记,现在是璧山县人民银行的工作干部,正积极争取入党。黄大妈的三儿子廷源是党的宣传员,今年党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他首先响应,组织了互助组,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发动群众抗旱、捉虫,实行“稀秧密植”,因而几次受到上级表扬。黄大妈的大儿子至发是一个生产能手,今年他家的庄稼在村里数得上前几名。黄大妈的幺儿现在也上学了。他读书最发奋,上学期被评为学习模范,受到了学校的奖励。黄大妈订的爱国公约都照办了,煮饭、喂猪、洗衣……家务事杂七杂八的,她样样都办得周周到到。黑夜头,她怕孩子们去学习、开会摸夜路,早早就给准备好了火把;出大月亮,她也爬坡下坎到组里去学习。
这个光荣人家家里的成员,每逢乡上演电影如《白毛女》、《钢铁战士》、《生产战线》,都要赶去看。黄大妈的三儿子廷源从卧室里拿出一摞书给我看,里面有列宁著《青年团的任务》、毛主席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还有工农兵通俗刊物《文化学习》和《宣传员》等。我问他读得懂这些书刊吗?他的回答令我信服。他说:“解放前我只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书,那时没有钱,被人耻笑为睁眼瞎的黄泥巴脚杆。解放了,毛主席号召我们学文化,我自知从前不识字的痛苦,今天有学习机会怎么不高兴呢?我进了识字班、农民业余学校,三年来可认得不少字。开头读这些书,处处都碰到钉子,但我不懂就问,忘记了又问,放牛时也把它带在身边读,现在除了一些生字和深奥的理论外,一般的我都能阅读了。”最后,他补充说:“要建设新中国,不学习,生产和工作怎么做得好呀!”P49-51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英]怀特海(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只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拥有大师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一所大学不仅要推崇大师,吸引大师,还要成为培养大师的土壤,让已是大师者充分展现他们的光芒,让有潜力成为大师者在这样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上卷
一、消息
川东行署成立生产防旱办公室
璧山县召开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纠正形式主义,深入开展爱国增产运动一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工作会议确定春节期间将总路线
宣传推向高潮
四川全省秋收工作进入高潮
大兴乡第一块新式秧田
南充专区自力更生,生产电机装备自己
怎样使集体猪场布局合理?
南充专区交通沿线广建牛马大店
邢台县农机公司热情支农送配件下乡
隆昌县加快致富步伐
特味餐馆——品鱼楼
北京居民看成都:吃饭很方便
既是大课堂 又是小银行
二、通讯
20世纪40年代
“你要活,就得拼命地拉!”——重庆人力车夫生活速写
水灾饥饿死亡
沧白路上的黄昏(特写)
过“拖”的出版事业
20世纪50年代
酒塞不住嘴巴——减租退押小故事
过翻身年——农村新年速写
我争取婚姻自由的经过——刘富怀讲
挞谷机的故事
战斗英雄黄廷贵家属访问记
四川省合川县云门镇整顿互助组的经验
75240斤黄谷——记改进挞谷技术老年农民座谈会
拖拉机来到犀浦乡
川西平原第一个农业机器站的诞生
山野的春天
在春旱面前——记共产党员萧绍禄
向农业科学技术进军
科学是整个世界的——记吴玉章校长对新闻系师生的一次谈话
20世纪60年代
夺红旗
20世纪80年代
成都早市一瞥
在“金鹅”栖身的地方——隆昌发展水禽生产见闻
藤编之乡五坡行
四川农业的希望之光——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
20世纪90年代
当“黄金时期”逝去以后
国营饭馆“自我服务”何时了?
为民办事 为国分忧——记湖南常德市武陵区红卫居委会主任张凤梅
金光农场印象记
勇敢地飞翔吧,小蒯!——关于一个毕业生的报告
五十迈步从头越——访邬沧萍教授
上里古镇行
东瀛掠影(系列报道13篇)
森林之歌
车如流水的王国
“阳光城”与“空中花园”
夜逛中华街
造福残疾人
柳濑川图书馆
雨中阿波踊
富士山行
夹页广告
老龄化社会面面观
乡情与友情
“8·15”这一天
小城市的魅力
在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江油记事
中日教育交流的桥梁——早稻田大学访问记
沼田安弘先生
三、评论
对上山“砍灰”的农民应加强组织领导(短评)
打破老规程,争取新成就(思想评论)
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小型水电站(社论)
传“绝招”赞(杂文)
修过街天桥解决过街难问题——对成都市交通建设的一点建议(情况反映)
珠海传来好消息(时评)
四、散文
范长江与李白纪念馆
高玉宝回“娘家”
桃花源中喝“擂茶”
大兴,您好!
老久保
东瀛探亲随笔(8篇)
小事不小
到底该谁说谢谢?
在日中国人的婚姻
日本的厕所学
MadC in China
钓鱼
庭园
语言障碍
下卷
一、省市新闻媒体访问调查
粤桂新闻界访问记(9篇)
扩版——羊城新闻界今年报纸新趋势
常念“改革经”的《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谈:怎样把报纸办得“两头”满意
《羊城晚报》:不断创新
新华社广东分社办《体育参考》报
特区报“特”在哪里?
《广西日报》:发挥舆论威力在“促”字上做文章
不抓职业道德教育数年之后将无有用之兵
新闻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创业敬业精业——《深圳商报》访问记
岁岁年年花不同——重访《深圳特区报》追记
从《大河文化报》的崛起看“都市报现象”
一张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报纸——对《华西都市报》走向市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经验的剖析
面对新闻官司的挑战——关于《大众日报》社成立法律事务中心的报告
五大策划细评说
二、新闻采访写作论
新时期新闻写作的变革与发展
21世纪中国财经新闻的走势与对策
鲜活新闻是“跑”出来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活动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和《新莱茵报》编辑部
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闻理念与实践研究
关于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的几个史实
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一篇催人泪下的悼文——析廖承志的《遥献》
评论性新闻的典范——析胡乔木的《北平解放》
周恩来早期新闻思想的丰富内容及特色
邓小平口授的一条新闻
长征,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析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五、新闻名人访谈与研究
刘白羽同志谈报告文学
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的七篇佚文
范长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
范长江去西北采访真没拍过照片吗?
《中国的西北角》到底出了多少版?
随安岗在邢台采访——新闻界人物追记之
访李普——新闻界人物追记之二
爱泼斯坦的生平与时代
六、新闻史海钩沉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范长江通讯在海外影响的新发现——巴黎《救国时报》所见
巴黎《救国时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斯诺陕北之行——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
抗战前夕冲破国民党反共新闻宣传封锁之举——国内最早转载斯诺拍摄毛泽东等人照片的中文报刊《国闻周报》
我国记者招待会的由来——记者招待会史话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史话之二
解放战争时期的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史话之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史话之四
中国记者招待会新闻写作的三种模式——记者招待会史话之五
七、新闻伦理道德研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闻界的当务之急
新闻伦理学在中国形成和创立的历史透析
八、新闻教育
路,靠我们自己去开辟——指导新闻业务研究生实习的做法和体会
香港新闻教育今昔鸟瞰
走到哪里就调查研究到哪里
九、日本媒体信息
读《读卖新闻》随记
附录
敬业情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蓝鸿文教授印象
评蓝鸿文的修订版《新闻采访学》
伦理花园一鲜花——《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评介
一部实用性、科学性兼备的著作——读蓝鸿文教授主编的《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总序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教师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汇聚了一大批声誉卓著的学者、名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乃至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论风雨沧桑,始终以一腔赤子激情执着真理,追求光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甘为人梯,倾毕生心力于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共和国优秀的建设人才和领导人才;他们笔耕不辍、严谨治学,成就了一大批堪为精品、上品的传世之作;他们潜心书斋,淡泊名利,不仅成为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成为明德传道的“人师”。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凝聚成了具有人大风骨、人大气派、人大风格,井为人民大学教师世代传承的教风、师德,成为学校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他们鞠躬尽瘁、默默奉献,就没有人民大学今天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为了彰显这批名家、学者们的学术贡献,传承他们的精品力作,进一步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我们特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之际,隆重推出首批著名教授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自选集。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文丛所辑录的成果都是这些学者名家从自己数十年来已发表的文章或著作中精选而来的,凝聚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很多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虽然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不可避免地含有争议未决的理论观点,但它们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学者名家们数十年执着探索的运思轨迹,展示了学术研究、理论发展的历史风貌。从中我们可以真实地体悟到一种以细针密缕之功、做平正笃实之学的研究精神,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份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关注时代的仁者情怀。应当说,“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既是学校数十年学术发展历程的总结,又是学校脊续血脉,进一步探索创新的起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保持生机活力,得到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推出这套文丛的最终目的,也正是期望这份厚实的文化积淀能够在传播知识、传承精神的同时,成为帮助和鼓励后学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理论资源和精神动力。本着这个目的,在首批推出28本名家文丛之后,我们还将陆续出版一系列学界中坚的个人文集,以期通过这种平实但富有建设性的行动,催生新的理论、新的观念,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之树长青!
“学术常青校运昌”。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的出版,必将推动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本书包括上下两卷,上卷文章77篇,主要为新闻报道,下卷文章49篇,主要为新闻学术论文,写作时间从1949年至2006年。纪实性的新闻作品和研究性的新闻学术文章汇在一起,是本书的突出特点。它反映了作者既是记者,从事过新闻工作,又是学者,从事过新闻教学研究工作的职业经历。上卷新闻报道,跨越了解放前后两个时代。在对新中国的报道中,以“三农”为重点,兼及城市一些行业,特别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景致和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发生的巨变。这些报道朴素无华,热情歌颂新生事物,平凡中见伟大。上卷有一部分是写作者在东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别有一番情趣。下卷文章,除一小部分传播了新闻界的新信息新经验外,大部分偏重于学术研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有一个大视野,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在许多方面都有颇具学术价值的新发现,为新闻学的建设和21世纪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所辑录的成果是作者蓝鸿文从自己数十年来已发表的文章或著作中精选而来的,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很多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本书包括上下两卷,上卷文章77篇,主要为新闻报道,下卷文章49篇,主要为新闻学术论文,写作时间从1949年至2006年。纪实性的新闻作品和研究性的新闻学术文章汇在一起,是本书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