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查阅文献典籍,尽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的思考和研究,从古今中外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战争失败的7大类共21种原因,并逐章逐节论述。每个章节既概括出反面沉痛的失败教训,又注意到从正面阐述对我们现实工作的启示,力图挖掘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供读者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之亡我--战争大败局/失败启示录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唐复全//刘永宏//李国庆//李祖发 |
出版社 |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在查阅文献典籍,尽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的思考和研究,从古今中外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战争失败的7大类共21种原因,并逐章逐节论述。每个章节既概括出反面沉痛的失败教训,又注意到从正面阐述对我们现实工作的启示,力图挖掘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供读者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失败启示录》丛书之“战争大败局”。全书共分7章,主要总结了战争失败的7大类共21种原因,并逐章逐节论述。每个章节既概括出反面沉痛的失败教训,又注意到从正面阐述对我们现实工作的启示,力图挖掘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供读者借鉴。 目录 第一章 这“线”该画在哪儿?——败于军事人才匮乏 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二、“任将非人战必败” 三、安危须仗出群才 四、兵不治,焉为兵 第二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败于物质条件菲薄 一、“军无辎重,举动皆缺” 二、器不利,事难善 第三章 劝君莫学宋襄公——败于不讲谋略韬晦 一、“谋子”与“谋势” 二、“王道”、“诡道” 第四章 牛的战术、马的战术、狼的战术——败于作战方法失当 一、“合”与“分” 二、“攻”与“防” 三、“打”与“走” 四、“奇”与“正” 五、“速”与“久” 六、“兵”与“心” 第五章 “先胜而后求战”,先战而后求胜——败于战争准备欠缺 一、今日能化剑为犁吗 二、“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第六章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败于军情战情不明 一、不知彼不知己,焉能胜 二、不知天不和右地,岂可战 第七章 “萧也规,曹也随”——败于缺少创新精神 一、打赢“第一战争” 二、有感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三、一张彩票不能中两次奖 试读章节 1.来自滑铁卢的一声叹息 滑铁卢,本是一个地区名称,位于比利时境内布鲁塞尔城的南面。那里有一座山叫圣杰安山。滑铁卢战役便发生在圣杰安山的南坡下面。这个山谷地带的名称叫滑铁卢。 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来说,是继莱比锡会战之后的又一次失败的战役。如果说,莱比锡会战只是标志欧洲民族主义对法兰西军国主义和大统一主义的胜利;那么,滑铁卢会战则不限于大陆民族主义,也是英国体系对法国军团的胜利。自这次战争后,英国在与法国的竞争中已跃居主动,它控制了制海权,又打开了进入世界市场的门户。 会战之前,法军与联军都准备就绪。联军方面,以英国为代表,由英、荷、普、奥、意、比、俄这7个国家的军队组成5个军团。即:英荷军团,9.3万人,由威灵顿指挥;普鲁士军团,11.7万人,由布吕歇尔指挥;奥地利军团,21万人,由华西曾堡指挥;俄罗斯军团,15万人,由巴尔克莱指挥;比意军团,7.5万人,由弗里蒙特指挥。在联军指挥官里,最杰出的要数英国的威灵顿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 当时联军的战略意图是以数量上的优势(联军以64万对法军25万,约为5:2)击败拿破仑。联军方面拟定:威灵顿、布吕歇尔和华西曾堡3个军团都进攻巴黎。假若其中一个兵团被击败,或被迫撤退,则由巴尔克莱率俄罗斯兵团趋前相救。其余兵团则殿后。 拿破仑猜透了联军的进军意图。他判定敌人的军队相隔太远,战线又过长,并且估计他们在7月1日前不可能完成作战准备,于是决定捷足先登,率军进入比利时,准备顺次击败英军和普鲁士军,免得他们会合在一起。同时他也认为,比利时人在内心里是亲法的,可能会起来帮助他作战。除此以外,他还预断,假若英国战败,他的内阁必定倒台,新内阁可能是一个亲法政府。总之,对拿破仑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尽全力不许英、普两军会合,以争取一个主动的地位。 为了进行会战,拿破仑集中了正规陆军24.8万人,辅助兵力22.2万人。其中有12.45万人的正规陆军组成北面兵团,由他自己亲自指挥,其余兵力则分别编为莱茵、罗里、阿尔卑斯和比里牛斯兵团。此外便是守卫要塞和后方的部队等。拿破仑率领的北面兵团有5个步兵军,骑兵2300多人,炮兵1.1万人,火炮344门。 普鲁士军队聚集在滑铁卢东南面的列日,威灵顿的军队则驻扎于布鲁塞尔。拿破仑率军前进到布鲁塞尔正南面,几乎是与列日和布鲁塞尔同等距离的包蒙特地区。 滑铁卢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法军与普军作战,作战地点在李格尼;第二个阶段是法军与英荷联军作战,作战地点在滑铁卢中心地区。 当拿破仑率军进入包蒙特后,威灵顿尚在布鲁塞尔纹丝未动,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有两个军则先期到达接近于法军的松布里费,决定在那里抗击。拿破仑将计就计,命令赖伊与格劳奇向普军中央部分进击。这是在6月15日的3时至5时间。到次日下午2时许,法军向普军发动总攻击,拿破仑部下吉拉德率军攻入李格尼,使普军右翼受到强烈的压力,布吕歇尔不得不调动他的预备队去救援,结果普军的中央部分出现空虚。拿破仑乘虚而人,以5.8万人钉住了布吕歇尔的8.4万人。不过,由于一个情报的误传,接着又有大雨,使法军不能对普军作歼灭打击,使这位受了擦伤的73岁的老元帅布吕歇尔率军安然逃跑了。 这次战斗,普军的死伤俘总数为1.6万人,法军则为1.2万人。 战役的第二阶段是与威灵顿会战。 当布吕歇尔受到法军攻击时,威灵顿曾答应给他以支援。为践约,他率军前进到接近于法军的夸塔里布拉斯。当他确定知道布吕歇尔已经溃败时,也果断地决定全军退却,目标是圣杰安山。拿破仑则命令法军所有部队跟踪追击,并且占领了一块山地。此时,大雨倾盆,迫使法军无法作越野进击,这给威灵顿提供了一个重新部署的机会,他的部队提前进入阵地。拿破仑指着太阳感叹地说:“我若是有神力,能使敌人的行军延迟两个钟点就好了。”可惜,天不遂人愿,使拿破仑丧失了进击的时机。 这时,威灵顿接到一份报告,说普鲁士军虽在撤退途中,但已决定分出一部分兵力,由布吕歇尔率领来和威灵顿会合。它的前卫队由比罗率领。这样,威灵顿立即决定接受会战。与此相反,拿破仑错误地估计了布吕歇尔的雄心,以为他在李格尼战败后,在短时间不会卷土重来,于是对吕锡支援丧失了警惕。 6月18日下午1时,法军炮兵对英军进行全线攻击。全军则向圣杰安山脚下的村落推进。由于会战地点过于狭窄,长2里多,宽只4里,使法军难以充分展开。 在圣杰安山地带,威灵顿聚集了步兵5万,骑兵1.2万,炮兵7000余,共约7万人,火炮156门。拿破仑方面,步兵4万多,骑兵1.5万,炮兵7000余,火炮146门。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威灵顿还留下1/5的兵力放在离战场八九公里以外作为预备队。 拿破仑的部下戴尔艾隆任前锋,由于军队过分密集,被处于山顶的英军用排枪打退。为了追击戴尔艾隆,威灵顿失去了最优秀的2500名骑兵。 下午5点30分时,拿破仑发动了再一次攻击,又被威灵顿军击溃了。 黄昏之际,拿破仑令赖伊发动这一天最后一次进攻。由于法军轻步兵缺乏有力的炮火支援,终于失去了最后胜利的机会。 这时,普鲁士军队由比罗和齐曾率领出现于威灵顿左翼,立即击溃了拿破仑两个纵队的近卫军,威灵顿也借法军处于混乱之际,决定完成最猛烈的一击。 22时许,联军10余万人发起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法军援军未到,虽竭力抵御,但因兵力过于悬殊,结果全线溃退。拿破仑率少数随从逃离战场。战后,拿破仑“百日”王朝覆灭,他本人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据统计,在滑铁卢大战中,法军伤亡和被俘3.4万人,联军伤亡2.3万人。 滑铁卢战役是身经百战的拿破仑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宣告了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命运。不少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它饶有兴趣,从不同方面,以不同观点来研究这次战役。 应该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是因为他在此役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诸如“侦察不够”、“临战前兵力分散”、“攻击中逐次增兵”、“初战不利便轻易改变决心”以及“指挥不果断”等,但其中最大的失误则是“用将有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世界战争史分册》)。内伊和格鲁希这两位前敌指挥官,都不能很好地领会拿破仑的作战意图,未能确切执行拿破仑的命令,而且同样犯了行动懈怠迟缓的错误。其右翼指挥官格鲁希,不仅执行命令机械呆板,不能根据全局情况理解拿破仑的意图,在追击布吕歇尔时很不得力,而且在明知普军将要向威灵顿的英荷联军靠拢以后,仍然没有积极行动,插到这两个军团之问。在18日的滑铁卢作战中,这位带领3.6万余人的元帅,竞被普军一个军所阻困,没有任何作为,致使法军在关键时刻得不到援助。格鲁希这一失误铸成了后来拿破仑的失败:原准备与一路敌人——英荷联军作战,后被迫与两路敌军同时作战。内伊则指挥消极、犹豫,没有及时组织追击,使威灵顿安然撤退。拿破仑如果不是启用了格鲁希这个窝囊废,而是换一位积极主动的将军,那么战役的胜负很有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史学家认为,战前,拿破仑让达乌这样一个有头脑和才干的元帅留守巴黎,是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个重大失误。如果让他到战场上去,也许在作战方面还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 P23-26 序言 战争,与阶级和国家相伴而生、结缘良久,它是一个古老、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据权威部门统计,自公元前3600年以来,在这5000多年里,人类没有战争的生活只有290多年。这期间,全世界共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14530多次,约36.4亿人在战火中丧生,战争的耗费和物质损失总额高达2150万亿瑞士法郎,相当于环绕地球的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 那么,究竟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在他的千古绝作《孙子》中写的第一句话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篇》)他还意味深长地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火攻篇》) 公元19世纪上半叶,“全世界公认的军事理论权威”克劳塞维茨在他的著作《战争论》中进一步写道:“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还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忾心,这些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冲动;二、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它们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为”(《战争论》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 若干年后,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大师们又对战争做了这样的解读和诠释: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任何一次革命,都只能用一系列的战争来解决”(《列宁全集》第31卷第449页)。 人类5000多年“血与火”的历史表明,孙武、克劳塞维茨、列宁、毛泽东的这些话可谓至理名言。 正因为战争是这样一个与阶级和国家相伴而生、结缘良久的社会历史现象,一个古老、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一个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暴烈性和更多的不确实性的“奇怪的三位一体”,故而,较之任何其他领域,战争中的“失败”至少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征: 其一,战争中的“失败”具有十分广泛的普遍性。任何一场战争,包括一切战争中的战役战斗,几乎都要经历求胜与防败的激烈角逐,都有一个胜利与失败的结局问题。胜与败,既是具体的军事矛盾运动的归宿所在,又是检验军事斗争中各项活动效益的根本标准。当然,就具体的军事斗争结局而言,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形:一是一方胜利,一方失败;二是双方妥协,签约媾和;三是双方都筋疲力尽,或两败俱伤。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形,都有个失败的问题,后者还可能是双方皆败。第二种情形,虽然以“媾和”的形式出现,但一般来说交战双方总是要经过一系列胜与败的角逐。 其二,战争中的“失败”具有极其强烈的利害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并不存在着暴烈的对抗形式,至少不存在那种敌我之间你死我活的暴力对抗。社会关系领域的其他实践活动,也采取了非暴力的形式。战争却截然不同,它是由社会政治矛盾激化所引起的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殊死相争的暴力对抗,是一种流血的政治,以剑代笔的政治。而且,它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具有不可逆性,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而打败仗,通常总是得不偿失,总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损失。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如果说研究“失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研究战争中的“失败”则是其“重中之重”; ——如果说研究“失败”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那么研究战争中的“失败”则是其“急中之急”; ——如果说研究“失败”是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那么研究战争中的“失败”则是其“难中之难”。 基于上述种种缘由,我们不揣冒昧,编撰了《失败启示录》丛书之“战争大败局”。 在编撰的过程中,得到马保民同志的诸多帮助,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涉足不深,掌握的情况不多,加之时间比较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朋友惠赐指正。 作者 2003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