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的教训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习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军机处的纪律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受命带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调他回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此时的孙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孙士毅早早等在皇帝办公室外,静候乾隆接见,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打发时间。军机大臣和珅过来了,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回国,带啥奇珍异宝了?”

孙士毅说:“哪有?哪有?”

和珅假装不高兴:

“没有?您手里是啥宝贝?”

孙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烟壶。”

和珅一把夺过来,只见这鼻烟壶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竟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鹌鹑蛋那么大。

和珅简直爱不释手:“这东西真不错,送给我吧?”

孙士毅赶紧解释:“不好意思,这是献给皇上的,我都报告过了,下回再给你弄一个。”

和珅拍拍孙士毅的肩膀:“开个玩笑,我哪里配玩这个。”

过了几天,和珅突然来到孙士毅办公室,压低嗓子,神情诡秘地说:

“巧了,我也弄了个鼻烟壶,但是不知道好不好,你帮我看看?”

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

孙士毅是个细心的人,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近期并无任何赏赐记录!

时间久了,孙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任何一个禁区,如同在自家一样。和珅没事最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只要发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国内外进贡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管理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张废纸,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岂止是资产管理规矩,就是军事制度照样是一纸空文,后果也更加严重。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领兵镇压苗民起义。到了前线受不得苦,居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代劳,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始自雍正时期,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拖了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内部经常发生泄密事件,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

军机处是皇帝最高办事机构,贯彻落实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自然少不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呢?

原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军机处俨然成了通讯社,各种国家机密源源不绝外流,国家权力中心一点儿严肃性都没有。嘉庆帝本人对此有详细叙述: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活像闹市区。如果问他们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嘉庆十八年(1813年),几个农民差点儿把皇宫连锅端,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归西,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具有超凡的观察力,回国后报告国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何在,特使用细节说话: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根本不像军人。夏天更糟,有的干脆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这回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朝鲜特使没有看错,雍正确实是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竟然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自然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时期军机处官员的作风情况,跟嘉庆朝有着天壤之别,很能说明问题。

对军机处,雍正一开始就要求很严格、很明确。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很像今天的“快递”,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脸严肃,一个铜板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没有任何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根本没有生长土壤。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载舟的水一旦沸腾,清朝一定是另一个元朝,哪会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参见新华网新闻报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编者注)

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

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2014年1月28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P3-11

后记

幸福的老母鸡

今年夏天,在酝酿出版这本小书的时候,中信出版社潘岳总编辑、方正出版社曹轩宁副社长对我说:你要当一只勤奋的老母鸡,多多下蛋,其他事情交给我们。

现在终于凑满了一小筐鸡蛋,马上就要送到消费者手上。回想两年来为老母鸡加油鼓劲的人们,幸福感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领导宋明昌同志,有中央纪委委员等多个头衔,其实他最早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作风很务实。几年前他就说,他觉得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存在“上面认真讲,下面不爱听”现象,要求我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他没有布置作业,我可能体会不到“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道理。

在签发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后,《中国纪检监察报》的史文杰副总编明确要求我“不要停”。没有他的鞭策,可能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了。

该报的毛东红同志一直是文章的责编。我们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模式:我提出选题和思路,他提出修正意见,我动笔。每当文章受到读者好评,或者有人来电追问下一篇什么时间发表时,他总是和我一样高兴。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为文章增添了人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同志,看了我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所有文章,他认为这对提高纪检干部的形象、对于启发党政干部自觉勤廉奉公是有益的。不能忘记的是,他是第一位提出把文章结集出版的领导同志,对此我心存感激,尤其在依依惜别的时候。

中央纪委和全国各地纪检监察官网、中组部官网、人民网等网站,《学习时报》、《红旗文稿》等全国多家报刊,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不断转载这些文章。我“娘家”的一些领导和的同事们,也一直在关注、督促和提醒着我,有的其实是义务编辑。据一些地方党组织和纪检机关反馈,他们把文章用于有关教育活动,发现大家“不打瞌睡了”。总之,这项工作能够持续整整两年不断线,很大程度拜各方面所赐,甚至包括剽窃者。

本书的责任编辑是中信出版社覃田甜和吕艳平女士,还有方正出版社的康弘和王文君先生,他们为这本书付出了艰苦细致的劳动,特别是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博士,从史学角度对文章进行了把关,出版家严军先生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是他们让零散的文字变成了一本书,而书中可能存在的谬误或不当,概由我本人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出版是中央纪委直属的中国方正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的第一次合作。在夏天那次会商中,两家出版社高层迅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把社会效益和政治责任放在首位,为蓬勃发展的反腐倡廉大业提供深入人的心灵、符合阅读规律的文化产品支持。

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震撼和教育了我,我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有多少人在共同书写啊!这本小书有幸成为强强合作的第一个结晶,让我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一名党的纪检干部的责任,和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责任。因此,我会继续努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

习骅

2014年12月21日于北京

目录

前言 白胡子老人讲古今

上编 军机处的纪律

 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

 崇祯本可不上吊

 谁是最快乐的人

 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

 慈禧收礼

 赵匡胤与官二代

 皇帝的伙食费

 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

 雍正皇帝的另一面

下编 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

 共产党是如何“买通”陈嘉庚的

 巧官曹振镛

 笨拙的行贿

 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

 将军的烟瘾

 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

 御史的冤屈

 苏联帝国的背影

 张之洞借钱

 布贩子买官

 晚清的两个奇官

后记 幸福的老母鸡

序言

胡子老人讲古今

在我的老家故事不叫故事,而叫“古诫”,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或者叫“古今”,相当于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小时候最爱听人讲古今。

记得毛主席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天黄昏,我耍累了准备回家,看到两个白胡子老人蹲在老街街头,抽着烟袋,正眉飞色舞地讲古今。那时候人们都喜欢蹲着,可能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消耗吧;而且言多必失,蹲着讲目标要小一点儿。于是我悄悄凑过去,蹲下来偷听。

不知不觉天完全黑了下来,突然,其中一位老人家举起烟袋锅指着我说:“这孩子将来会看到不少大事,我们赶不上了。”

从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满是期待和焦虑,好比填满了烟丝的烟袋锅,动不动亮一下冒冒烟:我到底会看到什么大事?什么时候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四人帮”倒台了,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同时整个社会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伸伸懒腰,动了起来。人们整天忙碌着,脸上洋溢着笑意,头发烫了,裙子短了,在电视机大声播放《射雕英雄传》的间隙,房子盖起来了,甚至开上了汽车,过去全县只有一辆,是县委书记坐的……这一切如同变戏法一样,是在慢吞吞的中国历史的一瞬间实现的,今天细细回想,仍然以为在梦中。

想着想着,有一天我终于恍然大悟:改革开放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这事还小吗?

其实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政治家好比家庭主妇,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说邓小平做了一块大蛋糕,基本解决了效率问题,那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公平问题,也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切得更合理。干部的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既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又是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成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拦路虎。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历史课题。白胡子老人的预言再次应验: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改革列车陡然提速,正党风、反腐败风暴更是摧枯拉朽,速度和力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网上网下,一片欢呼。在人的思想逐渐多元的今天,这种一致并不多见,何况它更多来自于理性:一个国家只有安上了效率和公平两个翅膀,才能昂首飞翔于世界,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非如此。

邂逅伟大的历史节点自然幸运,更重要的是参与。党的十八大闭幕24个月了,我借《中国纪检监察报》讲了24个“古今”,以特写镜头,放大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公职人员的奇异形象。看起来我在说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目的是与广大公职人员共同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加深对中央大思路的理解,共同增强创造历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在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所称的“输不起的斗争”(反腐败)中掉队或脱逃,不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同时,我也在悄悄告诉非公职人员,对反腐风暴不能止于欢呼,更不能止于围观和猎奇,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没有全民族群策群力就不可能实现。

24个“古今”里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贪官懒官巧官;既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党员,又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既追溯了中共成功的历史文化根源,又透过表象挖掘了苏共溃败的深层原因。24个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根据读者的反馈和领导的指示,现将报纸上的24个“古今”稍加修整,奉献于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心的作者加上思考的读者,等于一本书的完整价值。读了这本书,如果你的头脑中闪现了这样的问号:100年后,当白胡子老人讲述今天这段历史的时候,你会是24个“古今”里的哪个人呢?为了超越历史的教训,你做过什么呢?——那就是值得欣慰的好事。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编辑推荐

历史的教训,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纪检干部习骅以笔为刀,真实勾勒出千百年来中国吏治的历史影像,浓缩了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的24篇感悟文章,对中国历史不断叩问与省思,书写了纪检干部对勤廉奉公目标、对光明大道的追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