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小磕巴,抹不去紧张和自卑
成长故事
2002年11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才类杂志《演讲与口才》,在“讲坛风流”栏目里有这样一篇关于东子的报道:
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东子,在国内做过数百场讲座,他的讲座,不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音优美、口若悬河,而且字字铿锵、思路顺畅、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一场报告常常是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更不哼哼哈哈,让听者倍感舒畅。
每次听完东子的报告,总有为自己口才不好而苦恼的人,感叹自己先天条件太差,没有东子那样好听的声音,没有东子那样伶俐的口齿,自然也就不敢奢望有东子那样好的口才。更有很多人围着东子,问他是不是从小就能言善辩,是不是从小就喜欢演讲,企望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和东子相似的因子。
每每这时,东子总是微笑着告诉大家,他小时候既没有伶俐的口齿,也不能说善辩,更不知道什么叫演讲。不仅没有这些好的先天条件,而且他还有些口吃。为此,他的童年里,走过一段自卑的黑暗岁月……
是的,我的童年,除却充满着被打的身体之痛,还不时地伴有被嘲笑的心灵之伤。那时的我因为淘气与倔犟,经常遭到父亲和哥哥的痛打。或许是慑于父亲过于严厉的家教,或许是从小遭受的打骂太多,虽然我人长得机灵,但是一着急口齿就不利落。特别是在面对父亲的责骂时,越想为自己开脱,却越说不出话来,一着急嘴巴就不听使唤了。
谁也没有注意,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说话有些口吃的。总之,当被父亲训斥时,当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时,东子从嘴巴里发出的音节就开始由连贯的“一串珠”,变为断了线的“单个蹦”。面对我的结结巴巴,哥哥和小伙伴则开始嘲讽和挖苦,一脸的幸灾乐祸,并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小磕巴”。每到这时,我就只好刹住话头,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愤;二是对训斥、嘲讽自己的人的一种无声抗议。
表达不利落为我的学习带来了苦恼。因为我站起来回答问题,尤其是朗读课文时,就结结巴巴的,常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甚至连老师也忍俊不禁。羞耻心越来越强的我为此非常愤恨,每当同学们发出哄笑声,我就用充满愤怒的眼睛盯着他们……
那段日子,我是无奈的。因为我的性格本不属于内向少言型,而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有和人交往的心理需求。可是为了避免被嘲笑,只能少说话,让自己的生活在一种孤寂的状态中延续……
后来,我辍学种了半年地,因与父亲抗争,我跑到城里打工。也许是换了环境的缘故,我开始努力地改变自己,尝试与他人交往,尽力争取表达机会,慢慢地就不再那么口吃了。
再后来我走进了军营,投身到紧张而火热的部队生活中,并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性。我不甘于当时的状况,下定决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赶上并且超过战友,成为一个说讲自如、能言善辩、让他人羡慕的人。
在漫长而艰苦的自学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学带来的益处。头脑的充实使我的语言不再贫乏,口语表达也越来越顺畅。这增加了我的信心,自学的干劲也更大了。在刻苦自学的同时,我广泛阅读《演讲与口才》等口才方面的书刊,并依照相关介绍开始练习口才。
期间,我还被驻地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经常要为同学们解答学习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在和别人交谈甚至在向同学们讲解时,我的语言表达越来越流畅。当我走出军营回地方时,无论面对怎样的人,怎样的场面,都能从容平和、充满信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从部队复员第三年,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我组织成立了黑土文学社,并被推举为社长。此后,我经常组织文学青年聚会,在活动中展示出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和锻炼了自己的演说能力。这时的东子,已不是小时候朗读课文都紧张结巴的“笨嘴子”了。
后来,我靠这张嘴走州过府,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
自从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公共关系学课程之后,我开始走上大学讲台,做了一个靠学识和口才博得尊重的师者。
无数次的报告和授课过程中,总有人向我咨询如何练好口才。久而久之,我产生了开办培训班的想法。我觉得,如果根据自身情况现身说法,应该会帮助很多人。因此,从1993年开始,我利用节假日办起了演讲口才培训班,亲自授课,并依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编写了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教材。
与此同时,应烟台人民广播电台之邀,我在该台开设并主持了“东子心理咨询”节目。节目播出后,深受听众喜欢,很多听众说东子的声音很有磁性,通过电波传出来后,让人听着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 此后,我应邀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了相关节目。近几年,我进过的电台直播问有40多家,东子的声音不断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地的省、市广播电台的电波传出。
东子感悟
谁能想得到,一个因结巴而自卑的少年,走到今天,“说话”会成为他的主要工作?想想这些年我所做的事:演讲、做报告、讲课、主持节目、做心理热线……无不靠这张嘴。
成年后,通过专业心理学的学习,我认识了“自卑”与“自信”这对死敌,自信是要有资本的,而自卑也是有缘由的。年少的我连心中的想法都表述不清楚,自然不会有自信的本钱;而今天的我可以口若悬河,当然没有自卑的理由。
自卑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缺陷,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在某种情境下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如果主观上不去改变,客观环境会使之愈演愈烈,如此恶性循环,其后果可想而知。自卑是一种精神摧残剂,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它严重地压抑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所以,要想走出自卑,别无选择——迎着困难去挑战!实践证明,我能有今天的演说能力,不是自己有多大的天赋,而是因为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我行,你也一定行!P17-19
东子老师这本新作的出现,相信会给励志类的图书吹来一股新风,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男孩,成长为一个把握自己实现梦想并且乐于助人的男人。这是一本让很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重新燃起希望与梦想的书籍——虽然我们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拥有梦想,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我们的梦想。这本书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真心期待它的问世。
——张雪冰(东北师范大学学生)
不怕东子老师笑话,我经常跟我妈讲,我说小时候条件不好,我要是小时候就能学这学那,我现在应该是什么都会了,应该是另外一个层次了。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天赋的,也很感兴趣,但错过了最佳学爿时期。现在一忙起来什么也顾不上了,真的有一天能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该多好!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自己的潜能。如果早些年看到这部作品就好了,也许我现在也成了什么“家”了。
——滕华(大连市第102中学教师)
让生命在青春绽放(代后记)
这部书和以往的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是读者对象不同,在我的几十部作品中,大部分读者对象是教师和家长,那类作品被称为家教书。而这部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和我最初出版的几部作品一样,是一部鼓舞人积极向上的励志书;二是内容的不同,以前的作品大多是写女儿的成长,介绍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写他人的故事,而这部书是我成长的经历,也就是一部人物自传,是一部纪实性作品。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对责任编辑栾婕老师说,感觉还有话要对大家说,她建议我把想说的都写上,这样就有了这个有点文艺的“后记”——让生命在青春绽放!
走过梦季花节,迈入成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青春之路既有鲜花,又布满荆棘。所以,请青少年朋友要记住:人生路上不仅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暴风骤雨。
青春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梦幻的诗;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旋律优美的歌。青葱岁月是人生最美好年华,东子希望打开这部书的青少年朋友能够珍视属于你的每一个今天,让你的生命在青春绚丽绽放!
东子年轻时很喜欢作家柳青说过的一句话,前些年东子在大学演讲时,经常送给大学生朋友。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
一个读6年书的农村少年能做到的,你更应该能做到。所以,东子行,你一定也行!
期待你的好消息!
在你16岁的时候,是否会想到20、25、30岁时你会是什么样子?
16岁,花开的年华,也许你刚刚迈进高中校门,也许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20岁,弱冠的年华,也许你在象牙塔汲取知识的琼浆,也许给人打工或者开个小店;25岁,青春洋溢的年纪,也许你大学毕业谋得了一份美差,也许正在为工作发愁;30岁,年至而立,也许你事业已经小有所成,也许还在为工作、婚姻、孩子、房子发愁……
在以上这几个时间节点上,东子在做什么呢?当时的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事实上,16岁的我,前半年是辛苦劳作于田间的农民,后半年是汗洒建筑工地的力工。前半年我思考的是:我就只能做农民吗?如果不田耕地垄,我还能干什么?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梦想——进城。即便进城只是出苦力,我也愿意,因为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感受一下城市的气息。
于是,我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工人有很多工种,当时我所在的建筑工程公司,也有很多设计图纸的设计师、工程建筑的工程师、办公室里的科室人员,初中都没有读完的我也想像他们那样,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怎么办?
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努力,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是真正的白日做梦。对于年少辍学的我而言,改变命运的办法只有一个——自学!只有靠知识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其实,从我们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走在了通往梦想的路上。当时的我畅想着:等我20岁的时候,我要学完初高中的课程,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不再靠出苦力谋生存,要靠智力求发展;25岁的时候,我要有自己的事业,迎来我的爱情,使我事业婚姻双丰收;30岁的时候,我要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成为一个幸福的父亲。
4年的时间悄然滑过,在我20岁那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军营自学高中文科课程,学习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我的初期梦想较好地实现了!这时,新的梦想伴着新思考而生:我要做一名靠文字吃饭的文化人,到我25岁时能够成为职业新闻记者,30岁成为有影响的媒体人。
边思边行中,25岁不期而至。前半年,我是一个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同时是拥有200名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社社长,后半年我独创海南,供职《海南青年报》,圆了职业记者梦。这时,我在思考我的下一个梦想:到30岁,我要创办一张自己的报纸,要开始专业写作,到35岁成为专栏作家,40岁成为职业作家。
忙碌中,拾阶而上迎来而立之年。30岁的我,创办报纸的梦想破灭,“东子热线”却从海南到陕西再到山东火了起来,我成了一名心理专家。这一年,我还做了父亲、成了大学老师、报刊开设专栏。
而立之始,我的思考愈发成熟,此后18年,所走之路,均和当时的梦想无异。这一年,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专研心理学、教育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勤于笔耕,写出让读者喜欢的作品。
如果我们还有希望,就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当然,通往梦想的路,一定不会是一条直线,也许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梦想中的顶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栋大厦,30岁前可为地基,地牢基深,大厦久长,人生久远。即便你30岁,以现在的人均寿命而言,你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旅程,人生与你而言,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揣着梦想上路吧。
勤于思考,勇于奋进,积极进取,执着向前,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东子行,你一定也行!
《没有什么不可以》由东子编著,讲述了:被人嘲笑的梦想,更有实现的价值。30多年前,只读了6年书的东子,梦想是能够成为一个城里人,为此他曾经3次离家出走,来到城市。他摆过地摊,当过小贩,去井下采过煤,在工地出过苦力。在这期间,他没少受人嘲笑和讽刺,他也有过焦躁、不安、迷茫,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少年、青年,后来居然成了作家、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年轻时的理想不但都实现了,而且超越了,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三十载热血逐梦。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但那又何妨?只要有梦想,敢想敢为,执着向前,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东子这样告诉你!
品读东子,领略从微尘到星星的奋斗历程,参悟从平凡到卓越的成功要诀!
《没有什么不可以》立足真实的追求,展示来自最本真的成功经验。因为来自亲身经历,所以事例鲜活、建议中肯、经验实用。作品透视着一种凝重,凝重中折射着一种精神,一种奋斗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以苦为乐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不认命不服输的叛逆精神,一种让社会学者关注的“东子精神”……
何谓“东子精神”?本书诠释了它的内涵,更揭示了作者一步步跋涉、一次次超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进取精神,以及战胜挫折、战胜困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