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简策图籍,浩如烟海,《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真如满天星斗,竞相辉映。仰观其间,耀眼的巨匠,不朽的经典,曷可胜数!然而,很多人都无法将这些名著一一阅读,那么,我们又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名著尽收眼底呢?
不用愁,相信本书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可不知的百部中国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周洪才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简策图籍,浩如烟海,《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真如满天星斗,竞相辉映。仰观其间,耀眼的巨匠,不朽的经典,曷可胜数!然而,很多人都无法将这些名著一一阅读,那么,我们又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名著尽收眼底呢? 不用愁,相信本书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哲学典籍、史学名著、诗词文论、小说戏曲、医农科技、工具资料、童蒙三书这六个部分为大家介绍了《周易》、《论语》、《史通》、《资治通鉴》、《徐霞客游记》、《穆天子传》、《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百家姓》、《干字文》等经典名著。 目录 序言 哲学典籍 《周易》 《论语》 《孝经》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鬼谷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礼记》 《新书》 《春秋繁露》 《盐铁论》 《说苑》 《扬子法言》 《论衡》 《抱朴子》 《颜氏家训》 《金刚经》 《坛经》 《武经七书》 《四书集注》 《传习录》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史学名著 《尚书》 《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华阳国志》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史通》 《资治通鉴》 《徐霞客游记》 诗词文论 《诗经》 《楚辞》 《陶渊明集》 《文选》 《文心雕龙》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乐府诗集》 《范文正公集》 《苏东坡集》 《陆放翁集》 《李清照集》 《震川文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唐诗三百首》 《古文观止》 《人间词话》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玛纳斯》 小说戏曲 《山海经》 《穆天子传》 《搜神记》 《世说新语》 《太平广记》 《窦娥冤》 《西厢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三言二拍》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阅微草堂笔记》 医农科技 《黄帝内经》 《甘石星经》 《灵棋经》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汜胜之书》 《伤寒杂病论》 《齐民要术》 《千金要方》 《梦溪笔谈》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工具资料 《尔雅》 《说文解字》 《大藏经》 《道藏》 《永乐大典》 《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 童蒙三书 《三字经》 《百家姓》 《干字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经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关于《孝经》的作者,有人说是孔子自作,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也有人说是曾子,还有说是汉初人所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孝经》共分十八章,不到二干字,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 《孝经》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基石。 “夫孝,始于事亲”。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上:“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纪孝行章》)“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亲章》)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 《孝经》论及的不仅仅是“孝敬父母”,它还将孝作了拓展,涉及了事亲者所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行。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所给,不能损伤,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其次,要立身行道,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用扬名天下后世、光耀父母来体现自己的孝,这也是孝的最佳表现形式,是“孝之终也”。再次,对待父母以外的人也要尊重,不能得罪,即“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天子章》)。最后,不论环境怎样,都要不骄、不乱、不争,即所谓“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同类)不争”(《纪孝行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患。具备了上述四条,才能使自己不受伤害,使奉养父母成为可能。实际上,《孝经》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协调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现实的一种曲折反映和批判。 通观《孝经》,谈治国之处甚多。最值得重视的是屡屡谈到天子要以孝治国,篇中多举先王、明王、圣人之例来加以说明。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开宗明义章》),所谓“至德要道”就是孝;“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以孝治国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治章》),这里的“本”也还是孝。孝既然对治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天子自当推而广之,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感应章》)。强调天子以孝治国,是对“教之所由生也”观点的具体阐述。 《孝经》还分章分节地阐述了天子、卿大夫、诸侯、士、庶民等不同阶层应该如何施行孝道。首先,天子之孝是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恪尽孝道,还要推而广之,以此教育人民,规范天下。正如《天子章》所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诸侯之孝应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这样才能“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社稷和其民人”(《诸侯章》)。作为辅佐国君的卿大夫,他的孝完全体现在言和行上,言行俱遵行正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卿大夫章》),这样才可以保住宗庙。士是统治集团中的“基层群众”,他的孝可以用忠、顺二字概括,即《士章》所说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而庶人之孝应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即按照春生冬藏的规律进行劳作,是庶人之孝。 很显然,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是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孝,是孝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换言之,一切社会生活都可用孝来解释和衡量,用孝来规范社会,规范政治生活,协调上下关系。一句话,以孝治国,是《孝经》所极力倡导的。 值得注意的是,《孝经》宣扬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规范,在商品大潮冲击、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在学习和阅读时,也要把握一个底线,即以现在的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成为愚孝。 《孝经》在秦始皇焚书时,与其他儒典同遭厄运。汉初,河间人颜芝及其子颜贞献所藏《孝经》十八章,世称颜芝本。该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书写,称今文本。此外,《孝经》还有古文的孔壁本,是鲁恭王得自于孔子旧宅壁中之本。所以《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内容略多于今文本。唐宋以后最为流行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年间依今文《孝经》撰注的御注本。P9-11 序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简策图籍,浩如烟海,《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真如满天星斗,竞相辉映。仰观其间,耀眼的巨匠,不朽的经典,曷可胜数!人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比之中国文化宝库,尤觉如是。2006年底,继《孔子故里著述考》版行之后,《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也告出版完成。二书皆赖齐鲁书社史学编辑室诸君精心编校,我也由此得与李兴斌主任等相熟相知。2007年夏初,李君以本书《不可不知的百部中国经典》(原名《图话中国经典》)相约,嘱以一年内撰写完成,全书二十余万字,我因事务繁忙,未敢遽允。谁知李君仍坚持由我负责,许以纠合同好一道完成。予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若要从中选取百部经典名著,包括蒙书、少数民族史诗,甚至类书、丛书、工具书,以作概观反映,其事谈何容易,更何况还要肩负“学术下移”、普及知识的责任! 予尝言,像《不可不知的百部中国经典》这样的题目,功夫有二,首先在择选,其次要写浅(通俗)。择选方面,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整理《诗》、《书》已作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斟酌古今,取精用宏,将经典的东西推荐给受众,让受众感知经典,在陶醉于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体验、分享经典带给的智慧和乐趣。然择选要遵循一定的美学标准,推广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形式,二者各有讲究,所以《文选》产生后,后世竟出现了所谓的“选学”。孔子、萧统所做的是诗文选编工作,只选编不注释。另外,还有一种普及形式是专门为经典名著原文作注解,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如汉魏晋唐人作注、唐宋人作疏的《十三经注疏》及南宋朱熹花费数十年完成的《四书集注》,二者俨然成了国民教科书,在社会与政府推动下,其传播的力量均很巨大,教化的效果深入人心,现在更有各种简体横排注译本,选注、插图本及其他载体(非纸化)制作,力度越来越大,经典历久弥新。这是普及经典原文,与旨在绍介经典文献的《不可不知的百部中国经典》有所不同。不过,推广经典原文也好,介绍经典文献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普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典是文化的精髓,对于每个国民来说,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经典名著不可不知。《不可不知的百部中国经典》的编写目的就是想在经典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经典亲近大众,让大众了解经典。根据这一定位,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即所收各书,皆配图版,并撰写导读文字详为介绍。内容包括作者简历(若有与本书写作相关的材料,可适当引述;如有不同说法,应适当交代,但不作烦琐考证)、典籍内容(重在亮点部分)及主要文本介绍、典籍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等。力求做到语言通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体写法可无拘无束,娓娓谈来,以亲切自然为上。有的可摘其精要之语,以补篇幅之不足,如书中某语某句,至今仍被广泛传诵等;有的则可指明某书为第一部或最早的,某书为最大的,某书为最具代表性的,等等。总之,让读者通过本篇之介绍,知道某书内容为何,有何价值及意义。但,凡所叙述,通俗之外,必须言之有据。 为了选准写好此书,我还专门拟定了所谓“三性原则”,即:所选之书必须具有开创性、标志性、代表性,并准此选出国人最应知道的古典名著一百余部,包括“哲学典籍”、“史学名著”、“诗词文论”、“小说戏曲”、“医农科技”、“工具资料”、“童蒙三书”。此也不过就所收之书变通分块,略次先后,不尽依遵古籍书目,如“诗词文论”与“小说戏曲”同属文学要籍,只因量大而区分;而“医农科技”等,又惟书少而归并。“十三经”原统归古代书目的“经部”,此则《周易》、《论语》、《孝经》、《孟子》、《礼记》入“哲学典籍”,《尚书》、《左传》入“史学名著”,《诗经》、《尔雅》分别归入“诗词文论”和“工具资料”。《武经七书》、《三言二拍》为丛编汇印,亦入类块,一并介绍。又鉴于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法、道、墨,各种思想流派讲学立说,互相论战,影响所及,周秦以至汉魏晋重学术,不重文学,因此,诸子哲学特别发达;而小说贴近大众,文人喜欢,民间市场尤大,所以,二者皆相对从宽,选收较多。史籍、辞赋次之,其他文史科技之书则从严掌握,工具资料书及少数民族史诗等选其最著者,蒙书适量收录。而凡收之书,去取之间亦各有说法。如《朱子语类》为朱熹思想之总汇、宋代理学之精华,按理当选,但将其与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士子奉为金科玉律的《四书集注》相比,又觉得应暂且割爱或缓选。类似的理由见诸《拟目》各书名下,如《周易》(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论语》(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孙子兵法》(战争宝典),《礼记》(与《周礼》、《仪礼》统称“三礼”,同为“十三经”之一),《史记》(第一部正史。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范文正公集》(千古传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本集《岳阳楼记》句)、《陆放翁集》(内《示儿》诗,有爱国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与《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永乐大典》(历史上最大的类书,重点谈谈该书遭列强掳掠的命运),《大藏经》(汇集历代汉译佛典的大型佛教丛书,以《赵城金藏》为例介绍),等等。有时为了写好某篇文稿,主编与作者不惜反复商讨,再三修改,直到最后满意为止。盖此书虽为普通读物,然自拟目撰写到润色成篇,亦拳拳不敢有所懈怠矣。 本书之成,承蒙各位热情支持,鼎力相助:责编李兴斌主任雅好兵圣,肆力多年,此次厚积薄发,慨然赐撰《孙子兵法》一篇。陈福季研究员本应邀参撰,并试写三篇,惟先生不会电脑,稿件处理不便,彼此交流阻隔,遂改由他人;又考虑到行文风格问题,三篇文稿也令人重写。刘孝贤教授长期担任《论语》课的教学工作,本次欣然加盟,勇于担当,撰稿量多而质优。宫云维教授、张群副教授为此不惜停下手头的科研,王历生副编审带病坚持写作,皆不辞辛劳,多所贡献。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吸收了古今学人的一些成果,因系普通读物,未作特别注出,特表谢忱。尤可志者,齐鲁书社领导对本书策划出版始终给予大力支持,责编李军宏女士不惮其劳,对书稿删繁补略,逐篇校改,并就篇目、排序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猝,书出众手,不妥之处,定所难免,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周洪才 2008年“五一”节假于济南历城山大五宿舍寓所 后记 本书系齐鲁书社约稿,自2007年5月下旬接收任务至完成出版,历时一年有余,其间的一些事情已在书前《序言》有所交待,这里主要就本书运作过程及分工情况作一说明:本书由周洪才组织编写,即先由周洪才制定《编写要求与拟目》,然后由刘孝贤、王历生同志分别试写《论语》、《牡丹亭》各一篇,经主编、责编修改认可后,作为参考样稿进行正式撰写。具体分工为:宫云维教授负责撰写“哲学典籍”部分;张群副教授负责撰写“诗词文论”部分及“小说戏曲”中的《山海经》、《穆天子传》、《搜神记》、《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史学名著”中的《尚书》、《国语》、《晏子春秋》、《战国策》;刘孝贤教授负责撰写“医农科技”、“工具资料”、“童蒙三书”部分,“史学名著”中的《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史通》、《资治通鉴》、《徐霞客游记》;王历生副编审负责撰写“小说戏曲”中的《太平广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钟淑娥副研究员负责撰写“史学名著”中的《左传》、《史记》、《汉书》,并重新撰写《四库全书总目》等篇目。撰稿完成后,统一提交周洪才审阅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续经责编李军宏增删调整,最后再由周洪才统稿定稿、配置书影。 另外,书稿完成后,在书社领导及责编的建议下,又对部分篇目作了调整。换下了《耕织图》、《太玄经》(刘孝贤撰写),《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王历生撰写);增加了《武经七书》、《传习录》、《人间词话》、《阅微草堂笔记》。复采纳张群同志的建议,将明袁宏道《袁中郎集》、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二书改换为明归有光《震川文集》。在此谨向刘孝贤、王历生二位先生数篇大作未能刊载表示歉意!同时,向所有参与其事、关心本书的师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周洪才 2008年6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