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两宋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在整理大量文献、绘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缀合”各种研究方法对两宋时期的民居和居住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研究,并对该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构作出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
中国民居历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书选取两宋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在整理大量文献、绘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缀合”各种研究方法对两宋时期的民居和居住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研究,并对该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构作出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
本书总结了两宋及辽、金、西夏的住居形制、材料选择、构造技术和审美意向,勾勒出宋代民居的营建过程和仪式,阐释了两宋时期居住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从自然环境、技术和工具的角度分析了两宋时期民居和聚落的演进,还论述了两宋时期的国野制度、宗法制度、人口模式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对民居的影响,并以丰富的例证阐明了宋代民居和居住形态转变和定型的背后经济生产和技术、商业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
本书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不仅适合于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建筑师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者,也适用于从事两宋、辽、金、西夏历史和相关民俗历史等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爱好者,还适合于对民居、绘画、传统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1 绪论
1.1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学术取向和研究意义
2 两宋民居的形制与审美意象
2.1 民居的形制
2.2 构成要素
2.3 规模与面积
2.4 审美意象——理想的家园
3 辽、金、西夏的民居及其文化承袭
3.1 辽、金、西夏的住居
3.2 火炕与辽、金民居
3.3 辽、金、西夏民居的特点
3.4 案例研究——《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中的民居
3.5 原始形态与文化承袭
4 居住行为与生活空间
4.1 人与场所的关系——生活空间与居住意识
4.2 人与人的关系——伦理位序与空间对位
4.3 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经济模式和生产活动
5 构筑行为与营建风水
5.1 营建过程与营建仪式
5.2 置地与置业
5.3 宋代的风水理论及其影响
5.4 媒介人物及其作用
6 自然风土与技术工具
6.1 风土环境——牧草文化与杂草文化
6.2 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6.3 营造技术
6.4 木工器具的发展
7 社会控制与形态更替
7.1 住宅等级与制度
7.2 国野制度与居住形态
7.3 村规乡约与宗法制度
7.4 社会结构与团体
7.5 坊市制度的变革与新的城市格局
7.6 坊市制度的变革与新型建筑的发端
8 聚落形态与定居模式
8.1 聚落的构成要素
8.2 聚落的空间格局
8.3 聚落的内在结构
9 人口结构和移民环境
9.1 人口结构
9.2 宋代移民与南方居住形态的变迁
9.3 发展型移民与环境
9.4 实例研究——生存型移民的建成环境
9.5 移民与新建成环境
10 结论:转变与定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