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晚清杰出外交家。如果没有他当年成功的对俄交涉,今日中国版图雄鸡尾部的大片国土就会失去。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成功的外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纪念曾纪泽,而不是他的父亲曾国藩。曾纪泽在对俄谈判中的杰出表现,表明弱国同样有外交!
本书是中年作家汪衍振继《曾国藩的升迁之路》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生动地再现了曾纪泽在内忧外患的大变局时代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外交生涯,资料翔实,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曾纪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汪衍振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晚清杰出外交家。如果没有他当年成功的对俄交涉,今日中国版图雄鸡尾部的大片国土就会失去。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成功的外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纪念曾纪泽,而不是他的父亲曾国藩。曾纪泽在对俄谈判中的杰出表现,表明弱国同样有外交! 本书是中年作家汪衍振继《曾国藩的升迁之路》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生动地再现了曾纪泽在内忧外患的大变局时代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外交生涯,资料翔实,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内容推荐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博通西学、会讲英语,担任大清国驻外公使八年,立功无数,却累遭保守派弹劾和慈禧太后申饬。回国后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为百官和太后所难容…… 本书从曾纪泽起复写起,按时间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与法国修约、到俄国改约、中法战争、与英国交涉洋药税厘等重大事件的全过程。 曾纪泽是大学士曾国藩之子,在那个“八股取士,说洋话为耻”的时代,他是官宦子弟中绝少的几位懂英文、通西学者之一。 他受命赴俄国去改已订之约,对俄国内外困境和国际局势熟谙于心,加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军队后盾,巧妙运用外交技巧,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清王朝唯一的一位敢“探虎口索已投之食”并获得成功的人。 他与俄国签订的《中俄伊犁改订条约》,不仅被列强视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奇迹,而且是晚清屈辱外交史中唯一的一个能让清王朝扬眉吐气的条约。 他还是大清驻外所有二等公使当中唯一的一位享受一等公使俸禄的人。 他亲手制定了清王朝唯一的一部海军法——《北洋海军章程》。 他驻外国八年,迭创奇迹,屡立大功,被各国同仁称道为!“大清国最有远见卓识的、最爱国的、最杰出的外交家”。 在办外交上,他学识兼备,不畏强敌,能充分运用国际问的时势矛盾和外交技巧,以增强中国在谈判中的地位,达成具体的外交目标,这与李鸿章消极被动的外交政策相比,确实高出一筹。 翻阅晚清外交史你还会发现:凡出国担任过公使的官员,回国后不管官至几品,死后均不赐谥号;曾纪泽是唯一的一个死后被朝廷赐予谥号的人。 目录 引言 笫一章 曾府门旁挂了条红布 第二章 宝大少想发洋财 第三章 副使常柏青如此复仇 第四章 三名华工跪任新公使的马车前 第五章 崇厚为俄国立了一大功 第六章 大清国决定赦免崇厚 第七章 俄国人很想干掉曾公使 第八章 法国人决定对曾袭侯下手 第九章 大清国燃起战火 第十章 慈禧太后拍案而起 第十一章 琴弦弹断几人听 附录 曾纪泽大事记 《清史稿·曾纪泽》 清朝驻外公使馆设立时间及首任公使名录 主要人物表 历史小常识 试读章节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刚交十月,提前降临的一场雪,让京师一夜间成了银色的世界;后半夜刮起的西北风,更使气温骤然下降。混浊的护城河结了薄薄的一层冰,西山也不见了如火的红叶。城外各寺、庵的和尚、尼姑们都早早起床,急着扫雪清路,城内的大府小户也都敞开院门忙碌开来。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京城百官很有些不知所措。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也给刚刚安顿下来的曾府制造了些小麻烦。 京城曾府是赁来的房子,位于长沙会馆后身的一个胡同里,方方正正的一所四合院,上下共有三十几间屋子。东翁是一位军功出身的满人,做过一任京县典史,捞了上百万的银子,在京城买了五处宅子,赁出去三处,这是其一。曾纪泽赁下后稍加清理,便和弟弟纪鸿搬了进去。然后才到部递具禀,很快得以引见,不久便官复原职。 这场大雪过后,原本挂在曾府朱漆大门上方写有“曾”字的两只红纱灯笼双双被风吹走;大门两侧的警示,一侧写有“户部示:严禁喧哗,如违送官”,如今只剩了“喧哗”二字,另一侧挂着的棍、鞭则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白纸,很像丧家的灵幡。 府里老管家嘴上不说什么,但肚里想的却是:“大爷、二爷这次进京怕要有不吉利!” 曾纪泽和曾纪鸿的轿子此时已被抬出院子落在宅门首,轿夫们正对着大门两旁指指点点。 老管家走出来,小声告诫道:“别让上房知道。” 老管家话音刚落,曾纪泽和曾纪鸿已一前一后步出大门。 曾纪泽中等身材,短须,两道浓眉,生得清清瘦瘦;两只眼睛不大,细看有些三角形状;脑后的辫子不甚粗壮,微微有些泛黄;白色明玻璃顶戴,八蟒五爪袍,白鹇补服,脚登朝靴。一看就是个五品官员。 曾纪鸿个子略高些,无须,大眼睛,粗辫子,又胖又壮;素金顶戴,五蟒四爪袍,■■补服。分明是七品的前程。 曾纪鸿没有理会门旁,径直坐进轿子;曾纪泽却望了望大门上方。 老管家忙道:“夜里风大,把灯笼吹走了,我一会儿就打发人去买。” 曾纪泽随口说一句:“拴牢些,京城的风硬着呢。” 扶轿二爷常三急忙掀开轿帘。 曾纪泽不再讲话,弯腰坐进轿里。 两顶轿子很快起去。 老管家带着五名下人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把大宅门收拾成原来的模样。 这件事闹得曾府上下人等心惊胆战了许多天。所幸两位主人——大爷曾纪泽与二爷曾纪鸿,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人心渐稳。 但两位女主人——大奶奶刘鉴和二奶奶郭筠,还是从丫环的口里知道了府门上方的灯笼被风吹走、门旁无端多了张广白纸的事。两个人的心里就一直揣上了疙瘩,尤其是刘鉴,嫁进曾家多年,大门上的灯笼被风吹走还是首次,白纸更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能粘到墙上。刘鉴猜不出这是什么兆头,但肯定不会是吉兆。 妯娌两人商量了一个上午,最后决定在门旁挂上一条红布来避邪气。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纪泽荫生试罢转补户部员外郎,不久便遭弹劾被迫假归:那时,老爷曾国藩尚在,曾纪泽有缺无缺都不至让家小饿饭。但现在已今非昔比…… 曾国藩生前虽封侯拜相,但却没有给儿女留下什么积蓄。——他自己留了个“廉”字,给儿女留下的只是大量的手稿、书籍和几件衣物。 虽然曾纪泽安顿下来不久即官复原职,仍补户部从五晶员外郎,曾纪鸿恩赏举人,也经同文馆算学总教习李善兰保举,考试合格后,被同文馆录为正七品算学教谕,两个人都有缺分,可他们都非科举晋身,历来被百官鄙视,随时可能被劾开缺。 妯娌两个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时的大清国,国人均以学洋话为耻,士子都把搞洋务视同卖国。 这场提前降临的大雪,把曾府的门楼搞得一团糟,把两位女主人的心情弄得好不忧郁。 一连五六天,曾纪泽上衙门前,夫人刘鉴都要说上这样一句:“办完了差事就回来,有洋朋友找你,尽量躲着点儿,别让同寅看见惹上是非。” 曾纪泽往往是狐疑地看夫人一眼便出门上轿。 曾纪泽从衙门下来走进上房更衣时,刘鉴又总要这样问上一句:“今天没什么事吧?” 曾纪泽答出“还好”两个字后,刘鉴马上便双手合十,口颂“阿弥陀佛”,心里则庆幸红布挂得及时。 郭筠对二爷纪鸿也是如此。 十几天后,曾纪泽才知道事情的起因,于是苦笑着叹一句:“真是妇人之见!” 一日例休,曾纪泽到后房的私塾馆和塾师谈了一会儿话,又问了问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的用功情况,便来到上房。 夫人着房里的、丫环给沏了杯热茶出来,便又埋下头去纳鞋,口里却小声问一句:“劫刚啊,今儿真是衙门放假呀?——有什么事,你可别瞒我呀?” 刘鉴怀疑夫君已被上头开缺或革职。 曾纪泽笑道:“你呀,还是对灯笼的事犯疑。洋书上早就说过,风雨雪霜是自然现象,不足怪的。” 刘鉴苦笑一声道:“你要不读洋书,我还真不犯寻思。我听人说,李鸿藻升了协揆?” 曾纪泽知道夫人还没忘了同治九年自己因去给恭王当了回翻译便遭李鸿藻弹劾的事,于是宽慰道:“你不要想那么多。我做的是大清国的官,食的是国家俸禄。” 刘鉴浅浅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言语。 曾纪泽起身走进书房,拿起一本英文书便看起来,脑海中却闪现出李鸿藻的面目。 曾纪泽进京前,就已经听说过李鸿藻的许多趣事。 李鸿藻,直隶高阳人,字寄云,号兰孙,咸丰进士,拜大学士、理学大师倭仁为师,专修理学。曾任翰林院编修、修撰,太常寺汉寺丞等。咸丰十年,李鸿藻被特诏为皇太子载淳的师傅,专教“四书”“五经”。年幼的载淳登基,两宫太后辅政,年号改为同治,李鸿藻仍为帝师行走于内廷。同治三年授侍讲学士仍兼上书房师傅。 曾纪泽之父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已是名满天下的礼部侍郎且兼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当时李鸿藻才是个不拿俸禄的翰林院庶吉士。惟一特殊一点的是几年后让他进了内廷做了上书房的师傅。凭着这一点,同治帝一亲政,便把他拔擢为从二品内阁学士。一年后,进军机处,成了军机大臣,配合奕沂工作。 一代帝师的特殊地位使李鸿藻一跃成为清流保守派首领。洋务派无论怎么做,他都能从“四书”“五经”中找到批评的依据,奕沂也奈何他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更是与他势同水火。满朝当中,他最不敢碰的一个人就是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曾国藩一则功劳太大,一则廉洁方面无人能比。曾国藩不仅讲洋务,而且做洋务,引进西洋技术造船,造火炮、火枪,聘洋技师开铁矿办铁厂,无一件不是开大清有史之先河。但曾国藩这洋务讲得总掺杂着不少中国传统的东西,而做得又总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李鸿藻不止一次在人前感叹:“遍观宇内,真正老成谋国的只有曾中堂一人啊!” 如果时人都能像曾国藩那样讲洋务、做洋务,他李鸿藻自然也无得话说;偏偏有些人一讲起洋务来就什么都是洋务好,仿佛大清无一件不是落后的,这就很让李鸿藻生气。李鸿藻有一次对同僚讲了这样的话:“就说拉屎吧,国人要拉屎,洋人也要拉屎,难道只有国人拉的屎臭,洋人拉的屎就香?”P2-P4 序言 曾纪泽,字劫刚,籍隶湖南湘乡,生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晚清重臣曾国藩长子。六岁人私塾,攻八股,研制艺,两次下场,不中。期间,得郭嵩焘指点,接触洋务;得江南制造局总办容闳介绍,拜英国人莫里逊为师,学英语。此后眼界大开,识见顿长,人皆称奇。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二品荫生人京补户部员外郎,步人官场。因思想超前,赞赏洋务,为百官所难容,累遭户部尚书李鸿藻、礼部侍郎徐桐等人弹劾,假归,仍攻西学。越二年,丁父忧,继丁母忧。期间,与当朝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人通信不断,并结合大清实际写出二十万言的《西欧各国概论》及《佩文韵求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臆说》、《音学考》共五部书稿。《西欧各国概论》是应李鸿章之约专为总理衙门所著,供使外人员应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忧服除,袭侯爵,携眷属进京。途中客栈失火,书稿尽焚。 是年,曾纪泽三十有九。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中国领土又吐了出来。 ——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公元1881年(清光绪七年) 我办外国事务四十二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 我坚信对于这些中国老爷们不能再抱任何幻想。他们十分傲慢,并且熟悉世界政治。我们的示威没有使他们害怕,正如科托尔的示威没有使苏丹害怕一样。 ——俄国外交部大臣格尔斯,公元1881年 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的曾袭侯创造的都是一个奇迹! ——法国驻俄国公使商西,公元1881年 从他发表的《中国先睡后醒论》看来,他实在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他在使欧八年期间,以坚定庄严的立场,处处为维护中国的尊严而奋斗。他对欧洲的思想和习俗极为熟悉,并在符合他高贵身份的前提下,尽量采纳了一些欧洲的生活方式。 ——英国《北华捷报》 曾袭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与俄国外部大臣布策反覆辩难,弄得布策无词可答。 俄许改约,全恃曾袭侯口舌之力。 ——蔡东藩《清史演义》 一八八○年二月,清政府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谈判,要求索回崇厚所丧失的领土和一些重要权益,以挽回损失。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曾纪泽是一位有识见的外交官,他决心完成“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使命。在谈判中,他坚持“力争分界,酌允通商”的原则,争取改约成功。俄方代表先坚持原约,说“只要照办,无可商议”,后来,又说如要修改原约,必须将“中国沿海地方作为补偿”,还要增加赔偿“兵费”。曾纪泽临难不惧,据理力争。 ——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甲三(纪泽)读书,天分本低,若再以全力学八股、试帖,则他项学业必全荒废,吾决计不令其学作八股也。 ——曾国藩 曾纪泽自光绪六年兼使俄国改换约章,正承崇厚失词获咎之后,俄人藉为要挟之端。约自我废,势难转圜。其时沿海震动,以主兵事将起。该侍郎受任于危疑之际,力为其难,竞能废已定之成约,折无厌之要求。易危为平,卒归于好,不惟界务商务保全实多,而弭兵息民,大局所关,尤非浅鲜。约成之始,优旨褒奖。中外论者,咸谓此举始中国办洋务以来所无,即泰西交涉亦未尝有也。 ——李鸿章 张之洞虽名重一时,若论兼通方略,似尚未能及曾纪泽。 ——左宗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