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有着二千四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而独特的。自孙权定都建业始,许许多多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此聚首,展示他们的智慧和豪情。南京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才俊之士,他们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向南京付出了浓浓的深情,为南京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南京的形象增添了新的魅力。
了解、认识那些在南京的发展演变中青史留名的名人,用他们的业绩来教育、激励现在的人们,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与南京/可爱的南京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安吉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京,这座有着二千四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而独特的。自孙权定都建业始,许许多多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此聚首,展示他们的智慧和豪情。南京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才俊之士,他们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向南京付出了浓浓的深情,为南京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南京的形象增添了新的魅力。 了解、认识那些在南京的发展演变中青史留名的名人,用他们的业绩来教育、激励现在的人们,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内容推荐 这本《名人与南京》选取了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就他们人生旅途中与南京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南京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南京的贡献,或写南京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当读者了解了南京在这些仰之弥高的名人的人生轨迹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之后,不仅会增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而且还会通过审视名人在南京留下的跋涉足迹,有所感悟和借鉴。 目录 丛书第二辑总序 前言 金陵史上第一帝——吴大帝孙权 乌衣巷内擎天阙——东晋的支柱:王导与谢安 某守清贫求学问——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 妙笔点晴神采扬——六朝才子顾恺之 科学巨星耀古今——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辩摧众口服千人——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四十八年帝王业——染武帝萧衍 文学理论树丰碑——刘勰在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棹歌秦淮咏华章——诗仙李白与金陵 问君能几多愁——文化君王李煜 矫世变俗改革家——王安石与金陵的不解之谜 扫平群雄一统君——明太祖朱元璋 劈波斩浪万里行——七下西洋的郑和 舌唇方动成史传——说书艺人柳敬亭 两谱生辉十竹斋——胡正言的《画谱》和《笺谱》 文采风流老更强——金陵八家中的龚贤 慧眼造园情趣生——李渔与金陵芥子园 学贯四教陋庐翁——一代回儒刘智 踏遍金陵著传奇——孔尚任与《桃花扇》 移家为爱白门山——吴敬梓在第二故乡南京 总领文坛五十年——随园主人袁枚 十年辛苦绘红楼——文学家曹雪芹与南京 “师夷长技以制夷”——爱国思想家魏源与南京 好景南天一片红——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金陵工业启序幕——李鸿章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 深柳精舍有真经——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维新志士魄力雄——谭嗣同创立近代南京第一个学会 推翻帝制第一人——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探究社会读“活书”——鲁迅在南京 忧国忧民传马列——青年张闻天在南京 唤起劳工争自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王荷波 “人生为一大事来”——晓庄师范的创始人陶行知 “深痛中国失先生”——永利钲厂创始人范旭东 豪情曾击珊瑚碎——近代词曲大师吴梅 “变成小孩教小孩”——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蜚声中外教育家——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 勤探风雨北极阁——著名学者竺可桢在南京 学界泰斗世楷模——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 宇宙浩渺“中华星”——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 翼展文坛垂天云——张天翼南京十年 体察国情动彩笔——驰名中外的建筑学家杨廷宝 生为挚友死为邻——南京三张: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 手握彩笔写苍生——徐悲鸿的南京十年 酣墨浓情绘金陵——傅抱石笔下的金陵山水 舞台响彻时代声——田汉抗战前夕在南京的演剧活动 金陵图考寄深情——朱楔与南京的名胜古迹 龙潭虎穴见精神——周恩来在梅园新村 “直下金陵澄六合”——邓小平解放初期在南京 呕心沥血育将才——刘伯承在南京创办军事学院 钟山风雨伟人情——毛泽东几度到金陵 情有独钟“老南京”——著名学者胡小石 笔落花开臻“三绝”——林散之的诗书画艺术 诗人书家并一身——高二适在南京 后记 试读章节 金陵史上第一帝——吴大帝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兄孙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22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艰险之虞;田野沃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吏在农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时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了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了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麓梅花山)。 乌衣巷内擎天阙——东晋的支柱:王导与谢安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怀古诗。朱雀桥、乌衣巷都在南京城东南,诗中的王、谢就是东晋时期的两任丞相——著名的政治家王导与谢安。晋室南迁后,东晋的王导、谢安等王公大臣、豪门贵族,都择居于秦淮与青溪之间的乌衣巷。王导在今紫金山前曾占有良田八千多亩,谢安的大量财富后来也集中到建康。他们是扶持东晋政权的擎天双阙。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临沂(今属山东)人,是东晋王朝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导起初是晋室琅砑王司马睿的安东司马。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王导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的惟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他极力劝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为东晋立国打下基础。317年,王导依靠北方士族,团结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任晋元、明、成三帝的宰辅,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 晋室南迁之时,内外交困,矛盾重重。江南士族不与合作,“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于是,王导和扬州刺史王敦(王导堂兄)一起演出了一幕为琅砑王树立威望的盛大出游仪式。他们利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让司马睿乘大轿威风凛凛地行走在庆祝的队伍前,王敦、王导及南迁的北方大族恭敬地尾随其后。江南豪族见到琅■王在北方大族中有如此威望,便纷纷前来投靠。 为了缓和南北大族间的矛盾,王导一方面积极拉拢土著豪门,许以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大族和移民,使土著与侨民各得其所、矛盾缓和,晋室转危为安了。 王导因扶持晋室有功,晋元帝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说明王导为司马睿的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说明王家的权势之大。P1-4 序言 南京,这座有着二千四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而独特的。自孙权定都建业始,许许多多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此聚首,展示他们的智慧和豪情。南京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才俊之士,他们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向南京付出了浓浓的深情,为南京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南京的形象增添了新的魅力。 这本《名人与南京》选取了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就他们人生旅途中与南京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南京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南京的贡献,或写南京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认识那些在南京的发展演变中青史留名的名人,用他们的业绩来教育、激励现在的人们,是编辑本书的初衷。我想,当读者了解了南京在这些仰之弥高的名人的人生轨迹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之后,不仅会增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而且还会通过审视名人在南京留下的跋涉足迹,有所感悟和借鉴。 后记 在本书书稿已经编定即将付梓之际,编者还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 书中53篇文章,一部分是根据本书的总体构思,约请对有关人物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另一部分是选自公开发表的文章。这后一部分文章在收人本书时,大多已根据本书的编辑宗旨、体例及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增删或改写,为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文末仍署原作者名,特此说明。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沈嘉荣、颜一平、何正木同志认真审校了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高耘、金之蓉、狄树之、蒋晓星同志审看了部分相关篇目,对一些人物的写作以及史料核实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陈远焕、卢海鸣等同志为本书选用图片提供了方便。南京出版社的周玉铝、杨晓岗、沈丽国同志也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向以上诸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 尽管编者尽力想把本书编好,但由于时间和资料所限,书中仍难免有讹误和差错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陈安吉 1996年12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