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在地球之外,还存在其他有生命的行星,希望我们的太阳系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系统。尽管宇宙很大,无奇不有,地球很可能不是天地之间唯一的生命所在,然而,自1960年第一个以科学手段探测地外文明的奥兹玛(Ozma)计划实施以来,科学家至今尚未找到一个人类的知音。虽然人们没有气馁,还在努力寻找,但希望似乎十分渺茫。就我们目前所能探测到的宇宙范围而言,地球仍然是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多少年来,人类持续不断地向宇宙探寻,然而在所有可及的范围内,只有地球拥有液态水,而水正是形成生命的前提。此外,地球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中,大气中有丰富的氧,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着各种生物,使地球充满着生机。在这种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最终孕育出了人类,而人类则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了今天的地球文明。 ’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地球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恶化:耕地大量减少,森林逐渐消失,荒漠不断扩大,能源日益匮乏,气候渐变恶劣,环境遭受十分严重的污染,一些动植物濒于灭亡,我们的地球日益变得千疮百孔,在日夜流泪哭泣。
不过,幸好人类早已意识到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率先发起了呼吁保护地球环境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1980年,在世界30个多国家首都同时公布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各国政府都对环境问题开始予以高度重视,纷纷制定有关法规,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在有些地区,曾经被滥砍滥伐、只留下树桩的荒原上,森林重新崭露生机;有的国家正设法减少水土流失,全力阻止沙漠化;一些昔日以严重污染而闻名的水域,如英国的泰晤士河、日本的水俣湾,经过综合治理,水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净化空气,一点一滴地改变生态环境;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也开始重视节能,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在不断问世……尽管形势十分严峻,但人类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并正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关心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地球。本书将带领读者一步步了解地球环境与生态的故事,介绍地球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地球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的最新进展,以及日常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让我们一起回溯地球被破坏的过去,见证正在恢复的现在,面对希望与问题并存的未来。
环境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定义起来却不简单。目前定义虽多,但都很少考虑到公众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此,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新颖而科学的“环境定义”,包括以下两个要点:
(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
(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这一定义强调了公众和环境的“鱼水”关系,从而有利于激发人们去为保护环境而脚踏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总体上看,地球环境需要人类珍惜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类:
(1)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生生态系统;
(2)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3)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
(4)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
而保护好环境,反过来又会对本民族和世界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没有污染,才有身体健康;
有资源,才有生存和就业基础;
有就业,才有社会安全;
有安全,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助;
有友好互助,才有民族和睦;
有和睦,才有持久和平;
有持久和平,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实现全人类的持续发展。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