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大传》是一部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安作璋、孟祥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秦始皇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评述,揭示出历史发展以铁的规律呼唤和创造顺应潮流的英雄,同时也会以铁的规律将逆潮流而行的英雄抛向死亡。秦始皇帝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历史财富,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对这一历史财富给以科学的整理和总结,读者会从中对秦始皇帝的一生和时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始皇帝大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安作璋//孟祥才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始皇帝大传》是一部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安作璋、孟祥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秦始皇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评述,揭示出历史发展以铁的规律呼唤和创造顺应潮流的英雄,同时也会以铁的规律将逆潮流而行的英雄抛向死亡。秦始皇帝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历史财富,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对这一历史财富给以科学的整理和总结,读者会从中对秦始皇帝的一生和时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内容推荐 安作璋、孟祥才编著的这本《秦始皇帝大传》力求在吸收前贤与同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秦始皇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述评,揭示千年机遇如何使一个历史的幸运者成为统一中国、建立显赫功业的时代骄子;他的智慧、谋略、勇毅、才干以及那好大喜功、刚戾自用的品格如何给时代打上自己鲜明的印记;最后,他的那些朔潮流、拂民意的暴虐和愚蠢的政策措施又如何将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导向崩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六世余烈” 一、襄公立国 二、缪公霸西戎 三、孝公变法 四、连横与合纵的斗争 五、进军中原 六、统一大势的形成 第二章 少年国君 一、迷离的身世 二、十三岁登基 三、吕不韦当政与《吕氏春秋》的编纂 四、诛除嫪毐、不韦败亡 五、“逐客令”与李斯《谏逐客书》 六、韩非入秦与《韩非子》 第三章 “六王毕,四海一” 一、灭韩亡赵 二、进军燕都 三、水淹大梁 四、平定荆楚 五、智取临淄 第四章 “天时”与人谋 一、应“天时”顺民心 二、战略、策略与战术 三、猛将如云 四、谋臣如雨 第五章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一、皇帝制度 二、中央官制 三、地方官制 四、司法制度 五、军事制度 六、“使黔首自实田” 第六章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车同轨” 二、“书同文”与“行同伦” 三、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四、堕城、销兵与“迁豪”、“徙民” 五、巡行与刻石 第七章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海外移民 一、伐匈奴、筑长城 二、平百越、凿灵渠 三、徐福东渡与中日、朝、韩关系 第八章 思想文化政策 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焚书坑儒” 第九章 沙丘之变 一、沙丘寿终 二、胡亥继位 三、蒙氏冤死 四、骨肉相残 第十章 蠢行与暴政 一、错误的政策抉择 二、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三、残酷的刑罚 四、最坏的接班人 第十一章 二世而亡 一、汹涌澎湃的反秦怒潮 二、李斯之死 三、胡亥、赵高之死 四、秦朝灭亡 第十二章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一、思想与性格 二、英主与暴君 三、盖棺难论定 附录 秦始皇帝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秦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首领只是从非子开始才从周王那里获得封邑。以后,由于周王室与西戎的关系日趋紧张,而与西戎长期杂处的秦人恰恰成为阻止戎人侵扰的重要屏障。这样,他们便越来越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周宣王继位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率领秦人征伐西戎,最后死于战斗中。宣王给他的五个儿子七千兵马,继续与西戎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将其控制区扩大到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间),庄公也被任命为西垂大夫。 秦人真正立国,取得同齐、鲁、晋、燕、宋、楚等诸侯国同等的地位,是在秦襄公时期,其契机是西周亡于犬戎和周平王东迁洛邑。襄公是庄公的次子,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没留下来。他的哥哥名世父,本应作为太子承袭庄公的爵位,但他激愤于西戎杀死祖父,故倾全力伐戎,自愿将太子之位让予襄公。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四年),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后死去,襄公继位。此时,中国的历史发展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 根据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锄耕农业、青铜器和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的文明。然而,这个文明在西周后期已走向没落。一方面,随着各级奴隶主贵族的日益腐败,使奴隶和平民所受的压迫与剥削不断加剧,致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奴隶和平民以怠工、逃亡与武装起义等形式进行的反抗斗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因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引发的奴隶主贵族的内部斗争也日甚一日。这个斗争,既表现为周王室在王位继承上的争斗,又表现为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彼此间的明争暗斗。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戎、狄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彼此间为争夺土地和财富而进行频繁的战争。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周族平民在都城镐京起事,将“专利”的周厉王赶跑。使西周历史上出现了十四年没有国王统治的“共和”时代。周宣王继位,尽管千方百计力挽颓势,创造出为后世史家称道的“宣王中兴”;但是,它不过是西周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继位,形势即急转直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犬牙交错地纠结在一起,使周王室的统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春天,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宠姬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引发了周王室内部的一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对幽王极度不满的申后父申侯勾结犬戎突然发动了对镐京的进攻。幽王措手不及,各封国诸侯也都拒绝调兵勤王,致使周幽王和他的宠姬只能眼睁睁地对着骊山烽火台的缕缕青烟被戎人砍掉了脑袋。只有秦襄公应召率兵救周,与犬戎之兵作殊死战,对保卫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承袭父位的周平王宜臼面对兵燹之后残破的镐京,想到朝发夕至的犬戎之兵,已没有勇气继续留在关中。于是决计迁都雒邑,秦襄公率兵护送,使平王平安抵达东都。平王为了酬谢襄公在危急时刻的勤王功劳,于是下令封襄公为诸侯,并赐给他岐(今陕西岐山)以西的土地,对他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除了送给襄公一个诸侯的空头爵位外,土地的封赏实际上也是送的空头人情。因为此时的岐、丰之地,绝大部分已被戎人占领,秦人杂处其问,占据的只是很少的地方。但是,这次封赏对于秦人来说,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这次封赏,秦人得到立国的权力,取得了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地位。“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这大大有助于秦人今后的发展。第二,这次封赏虽然没有得到多少封土,但取得了从戎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权力。有了周天子赐予的“上方宝剑”,秦人不仅可以随时从戎人手中收复被他们侵占的岐、丰之地;而且能够进一步在戎地开疆拓土。日后,秦人正是通过长期西向发展,逐渐成长为雄踞西垂的泱泱大国。第三,最重要的,是秦人填补了周王室东迁后在关中留下的巨大空间,取得了日后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关中地处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四周有高山大河环绕,进可攻,退可守,是军事上不可多得的战略后方。周王室在此建都后,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开发,已经变成人众物阜的独立经济区。虽经战火的破坏,但基础仍十分牢固。一旦有了和平的环境,正确的政策,社会经济必然会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秦人获得这一块得天独厚的立国基地,等于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地理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历史的发展,但却是人类历史活动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秦人之获得关中,实际上已经迈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步。 襄公立国后,驻跸西垂(今甘肃陇西县附近),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对戎人作战,西向发展。他自以为偏在西方,应主少嗥之神,于是作西畴,祠白帝,建立了与自己对应的天神系统。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一生不忘从戎人手中夺取疆土的襄公率兵攻戎,至岐而卒,葬于西陲,结束了他壮烈的一生。襄公虽然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生年也难以考定,但在秦国的历史上,他应是第一个功勋卓著的英雄。因为正是他在周王室最危难的关头,在其他诸侯国尽做壁上观之时,毅然率兵勤王。这一英明决策,不仅使秦人赢得立国的权力,还使秦人获得了无比优越的立国基地,使秦国在一个高起点上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P3-5 序言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五月丙午,登上王位仅仅三年的秦国庄襄王,于盛年之时撒手人寰。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在列国纷争中如丽日中天的秦王国和如花似玉的夫人以及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赢政。赢政继位为秦王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励精图治,任用英才,使国势更加强大。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指挥秦军以无比凌厉的攻势东向征伐。逐次灭掉韩、魏、赵、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东亚广袤的大地上建立起规模空前的秦帝国。之后,他自号秦始皇帝,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开拓疆域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将中国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然而,十一年后,当他半百之年带着秦皇朝一世、二世……传之无穷的梦想崩逝于河北沙丘平台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五载即轰然倒塌,他那些嫡裔的贵胄子孙也身罹族灭的大祸,一个个惨死于成阳的街头。历史的变化如此剧烈,反差如此巨大。因此,秦始皇帝和他创建的帝国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极其关注的千古之谜。对他的成功与失败,事功和罪过,作用及影响,不断提出新的理解与诠释。 如今,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国虽然已经逝去两千二百多年,但是,不仅巍峨的骊山陵墓仍年复一年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凭吊,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兵马俑更使中外历史学家震惊这个帝国昔日的气势与辉煌;而且,就是被唐人杜牧描写的阿房宫,也在考古学家的铁铲下露出它的础石和殿基,让人想象它过去的雄伟与壮丽。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历史学家对秦帝国和它的缔造者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开拓,从而向世人破译这个千古之谜。 呈献给读者的这部书稿,力求在吸收前贤与同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秦始皇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述评,揭示千年机遇如何使一个历史的幸运者成为统一中国、建立显赫功业的时代骄子?他的智慧、谋略、勇毅、才干以及那好大喜功、刚戾自用的品格如何给时代打上自己鲜明的印记?最后,他的那些逆潮流、拂民意的暴虐和愚蠢的政策措施又如何将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导向崩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通过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国兴亡的历程展示了这样的真理:时代以永远不可移易的铁的规律呼唤和创造顺应潮流的英雄,时代也永远以不可移易的铁的规律毫不留情地将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英雄抛向死亡之海,从而使人们看到一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人物“从伟大到可笑只差一步”(拿破仑语)这一历史辩证法的冷酷与无情。 总之,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隐谜,也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说过:“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对秦始皇帝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历史的财富,给以科学的整理和总结,使生活在当代的人们能对秦始皇其人其事及其时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从中获得某些启迪和教益,这是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至于我们在这本书里能否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那就只有诸君多加批评指教了。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一直都得到济南市市长谢玉堂同志的关怀、支持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附地图,由安国绘制。插图分别选自李默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大博览》;王仁波主编,学林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秦汉文化》;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苏州大学图书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图鉴》等书,由王晓华摄制。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02年元月于济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