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梵高(美绘插图本)/影响世界的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满秋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越是曲折困苦,越是要用最鲜艳的色彩回击它。”

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讲述名人故事,生动新颖,饶富趣味。

权威专家学者精彩导读。

追随伟人的轨迹,以成就为目标,以挫败为镜鉴,为未来人生之参考。

《梵高(美绘插图本)》适合小学中年级以上孩子阅读。

《梵高(美绘插图本)》的作者是林满秋。

内容推荐

梵高(1853-1890),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旷世画家,尽管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却始终未动摇绘画的决心。他以线条和色彩冲破生命的困境,绘出了永不褪色的画作。

《梵高(美绘插图本)》将带我们真正走进这位艺术家的生命旅程,通过讲述梵高鲜明耀眼的绘画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他追求艺术的执着和勇气。

《梵高(美绘插图本)》的作者是林满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文森特

红发男孩

苦涩的单恋

福音牧师

第二章 黑乡岔路

入学考试

另寻出路

黑洞里的世界

通往上帝之路

一封决裂的信

矿工素描

提奥,是你吗?

第三章 由炭笔到油彩

凯依表姐

不,绝不,绝不

海牙学画

石膏脚模

忧伤

再见,西恩

努能情歌

食薯人家

第四章 巴黎的蜕变

印象派的震撼

破茧而出

筹组联合画廊

急流勇退

第五章 迈向成熟

北风与太阳

南方画室

黄屋的争吵

割耳事件

癫痫症

第六章 扭曲的线条

圣雷米修道院

火焰般的丝柏

崭露头角

700多封信

加谢大夫

提奥的愁苦

麦田群鸦

但愿现在就死去

梵高重要记事

后记

试读章节

1853年3月30日,荷兰的津德尔特镇’上诞生了一个满头红发的男孩。男孩的父母已经三十出头了,去年好不容易产下一子,却在几天后夭折,如今看着男孩顺利诞生时,不禁流下泪来。

为了纪念长子,他们决定沿用他的名字,将这个顶着一头火苗般红发的新生儿叫为文森特·威廉·梵高。

文森特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是小镇上的牧师,母亲安娜来自荷兰的印刷世家。或许是出于对长子的眷念,也或许是因为三十多岁才得子,父母对文森特特别偏爱,使得文森特自幼就孤傲难缠。

—直享受着母亲溺爱的文森特,对妹妹们相当冷淡,但奇怪的是,他却很疼爱弟弟提奥。提奥小文森特四岁,当他开始学走路时,文森特总是陪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照顾着他。提奥也很依赖文森特,称呼他为“老孩子”。他们兄弟俩总是形影不离地流连于空旷的原野、石楠丛中和松树林里,金灿灿的麦田、牧师馆后院的菜园、父亲布道的教堂和教堂后的墓地,也常见兄弟俩的身影。

文森特和弟妹都在家自学,由父亲亲自启蒙。到了十一岁那年,文森特才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那是一所极为开明的学校,校长菲尔斯很注重艺术教育,不仅斥资购买艺术大师的复制品供学生们欣赏,还从巴黎延聘画家胡斯曼来教素描,文森特在这个时期打下了一些素描基础,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始终掌握不好透视法。

1869年,十六岁的文森特离开了校门。有关文森特的前途,西奥多卢和安娜有不同的意见。

“文森特应该去念神学院,继承家业当个牧师。”西奥多卢说。

“不,他应该在商场上发展,就像森特大哥一样。”安娜说。

“可是为神服务是梵高家的传统,我们的孩子中总该有人为神奉献。若要说在商场上发展,提奥比文森特灵活,他比较适合,我觉得文森特该去当牧师。”  “我可不希望文森特和你一样,一辈子困在小镇上,他应该出去闯一闯。”

西奥多卢拗不过安娜,决定让文森特跟着伯父一森特在画坛上发展。

梵高家中有几个人从事画廊工作,其中以森特做得最好。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画廊,还是国际知名的古伯艺术公司的重要股东。森特并没有子女,—直把文森特当成自己的孩子,也期待他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当西奥多卢来找他时,他说他早已着手安排了^

“让文森特先去古伯的海牙凰廊当实习生,等他熟悉整个画廊的运作后,再派他到伦敦和巴黎工作,干个几年,到时候看他想去哪儿都行,画廊经理的位置早就等着他了。”

那年夏天,文森特从学校返家,和家人一起共度数周后,便前往海牙。

在画廊里,文森特总是利用空闲时间欣赏画作。他对米勒’的《拾穗者》非常着迷,每次总会看得浑然忘我。

“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夕照下觅拾麦穗,虽然卑微,却展现了生命的美感与庄严。”经理特斯特格不知何时出现在文森特背后。

“是啊,米勒不愧是大师,他的《倚锄的人》则表现出另一种生命力。”文森特指着另一幅画,“你瞧,那个锄地的年轻人在燠热的田间倚锄而立,仰头喘息,沉重的劳动似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眼前却还有大片麦田等着他耕耘。”在米勒的画中,他仿佛看到马匹在耕地时所冒出的热气,也听到农民沉重的喘息声。

“米勒的画确实感人,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伦勃朗。的画,他的《夜巡》就像一首交响乐,光线掌握得恰到好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就像真实的人一样。”

特斯特格是森特伯伯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人,只比文森特大几岁。他善于与雇主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大股东的侄儿相当殷勤,不仅常请文森特到家里做客,还写信给文森特的父母,对文森特赞赏有加。P2-4

序言

梵高用曲折困顿的一生、狂野燃烧的热情,谱成了艺术的传奇。梵高的名字,也成了天才综合着悲剧的代名词,似乎天才与悲惨命运、穷困潦倒的人生画上了等号。

了解梵高的生平,我们难免会想,为什么那个时代人的眼光如此短浅,会让天才如此沦落?可怜梵高必须在死后以一幅幅惊人的巨作,向我们诉说他创作时的独特观念和想法。难道需要经过几十、几百年,跨越遥远的时间距离,人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眼光,接纳一位伟大的天才?

向来艺术家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穷困潦倒,而梵高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甚至最后癫狂自杀了结自己。要是知道这故事,谁还敢热爱艺术甚至想成为画家?这难道是天才艺术家的共同命运或魔咒?如此一来,不就使得任何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望艺术路而却步了吗?

梵高的不幸故事吓到了大家,其实,一般人只听闻过他充满冲突性的悲惨人生,却不知道他的牺牲使得整个艺术界大大改观。在20世纪的西方,盛传着一句话:“我们谁也不要活在一个漠视梵高的年代”,因为与梵高同时代人眼光的浅薄,实在是他们时代的耻辱!

到了今天,信息发达,经济飞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要求更美、更好、更优雅的生活与事物,那么艺术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到了_21世纪,人们喊出了“美学经济”的时代需求,在衣食温饱之后,人们需要的是精神享受,而掌握了美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富足和享受。

通过非常完善的艺术经纪制度,现代的艺术家已经无需为画作不为人知而愁苦。立体派的毕加索、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超现实主义的达利等等,都是活着的时候就名利双收。尤其到了近年,很多有才华的艺术家也可以将作品与商品、日常用品结合,甚至也能扩展到时装、商业、造型等种种设计领域,不仅受到人们的尊重,也能获得很优渥的收入。  一般人太把焦点放在梵高坎坷的生命故事上,从痫癫症到割耳朵、自杀事件,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疯狂的事迹,却很少深入地了解这位旷世奇才的伟大创作心灵,以及他在画中所呈现的独特艺术语言。

作者以充满诗意的文笔,写出梵高绘画、文字、生命盘缠交错的一生。本书以兄弟之爱、悲悯的情怀,以及对艺术不可救药的热情这三大主轴,串连出整本传记的核心,点出梵高伟大艺术创作背后的生命动力。

作者在第一、二章中描述了梵高的性格,第三章以后,穿插交织了许多当今名作的背景情节。对于许多让人们惊讶赞叹的天才之作背后的故事及理念,作者都有深刻生动的描述。

本书将画中的景象和故事描述得非常生动,虽然在书中没有原作真迹可以对照,我们却能够随着作者的笔触,在脑海中描绘出梵高的名画,考验着我们的图像思考想象能力。

在这里建议本书读者,可以作如下的延伸阅读:一是梵高的画册,文中提到的许多名画:《向日葵》、《星夜》、《食薯人家》、《麦田群鸦》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尤其是《加谢医生的画像》,1990年在佳士得名画拍卖市场上以8250万美元卖出,将艺术品在拍卖会上的最高成交纪录保持了14年之久。读者一定要对照梵高的原作,才能借由本书的引导,更容易地进入画中的世界。另一是《梵高书信集》,18年中与弟弟提奥通过的七百多封信,巨细靡遗地记录了梵高的创作路程,以及生活情感的转折变化,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到他伟大的艺术灵魂。

梵高用血泪斑驳的生命,交织成画中的色彩,照亮了绘画史上绚烂的一页。三十七岁去世之前,在作画的短短十年中,他画了1700多幅画,生前只卖出去一张。表面上看来,他的人生充满悲惨和挫折.但实际上却是丰富的,甚至比常人更富足。他焕发的才情和坚强的创作毅力,虽然在活着的时候,没得到相等的回馈和公道,但是留给后代的人们无限的感动和追念。

后记

记得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画时,心里一直怦怦跳了很久很久。我无可抑制地迷上他,为了看他的画,我去过阿姆斯特丹。我喜欢他,不止是他的画,还有他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与提奥间那浓厚的手足之隋。

我读过许多和梵高相关的书籍、书信、报导;也看过很多他的画册,原以为写他的传记并不难。可是当我开始着手进行后,才发现要把这位画家写得精彩感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边的资料太多了,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比方说,当他对提奥形容阿尔勒的景色时,我看着他在阿尔勒的作品,试图去想象那画面,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又比方说,他提到圣雷米修道院时,提到那些在强风中挣扎的橄榄树时,我也无法真正感受到那里如鞭子抽打的强风和那种悲凄的气氛。

因此,我特地去了一趟普罗旺斯。

阿尔勒古城,就像梵高在信里向提奥形容的那样,街道狭窄,两臂一伸,指尖就可以碰到两旁的房屋墙壁。为了躲避可随的北风,街道建得弯弯曲曲的,没有一处有超过十厘米以上的直路。在梵高逝世一百年纪念日,也就是1990年,阿尔勒市政府规划一『一条梵高步道。步道从拉马丁广场开始,梵高刚到时所住的饭店、常去的咖啡厅、生病后所住的医院,都可以循着步道找到。可惜黄屋已在战争中摧毁。

此外,凡是梵高作过画的地方,不管是城里、麦田或橄榄园都竖起一面金属牌子,上面贴着复制画,加上几行解说,让游客对照梵高的画与实景间的差距。这种解说牌,在圣雷米也有。

圣雷米的圣保罗修道院是梵高在割耳事件后收留他的精神病院,梵高在那里住了一年,那也是他在普罗旺斯最后的驻留地。圣保罗修道院现在已变成梵高博物馆,在那儿我看到了梵高的生平影片介绍,还有他居住过的房间,他的小画室和当时用来治疗癫痫症的蒸汽疗所。

看着阿尔勒的一景一物,再对照他的画,有人说,时间仿佛在此地停止了。也有人说一点也不像,因为他画里的树不够挺直,太阳的颜色也不是黄的,他画得太夸张L梵高不是一个摄影师,也不是写实派画家。他虽然也希望自己画得“像”一点,却毫不在意比例和尺寸,只在意能否表现出心里的感觉和地方的特色。因此有人说他的画—点儿也不写实,却表现了最真实的感觉。

在7月的普罗旺斯,我感受到了令梵高着迷的阳光,看到了令他兴奋的色彩,时间虽然过了—百多年,但很多东西并没有改变。我觉得我看到了梵高所看到的普罗旺斯。

回到伦敦后,我再度投入梵高传的写作时,心里感到相当的踏实。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失去父亲的伤痛,使得写作进度一再延宕。在这段期间里,我似乎更能感受梵高的孤独,也跟他更为接近。我仿佛可以感觉到他就在我面前,对着我叙述着他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好像确确实实地在我身边发生过,令我感动不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