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考察多伦多市中心区,是我们到加国后第二个礼拜的周六开始的。首先让我感到不适的是中心区极为拥挤、街道窄、人流多、车辆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狭窄古老的街道上至今仍保留着旧式有轨电车。这种电车虽然历时老迈,但乘客众多,十分繁忙。据说这古老的家伙是否拆除的问题,市政厅的议员们曾有过多次的争议,最终还是坚持不拆的意见占据上风,理由是:这就是多伦多。
在多伦多观光,你的视线不要紧盯那些古老破旧的景象,当你漫步其间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座年代并不久远的城市很有特色,很有文化,很有看头。
首先我们在市内核心区漫行,触目可见在贝伊大街及其附近的几条穿越市中心区的街道两旁,造型各异的高楼林立,恍若来到了纽约的华尔街。这里面积虽小,但却是加拿大各大知名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属加国金融命脉之所系。在多市的这块核心区里,因楼高挡住阳光,整个街区显得阴沉,各种肤色的人群在阴沉中穿行,可能各自都忙于事业,带笑脸的人难见几许。漫步中我的女婿指着一幢高耸入云的黑色大楼说,他就在这座楼内办公,其服务的单位是一位华人老板开办的跨国贸易公司,孩子在这家公司担任主管经理之职。顺着他所指抬眼望去,大楼黑压压的高不见顶。
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皇后公园,是一处闹中有静的悠闲去处。这里有一座砂石结构的宏伟建筑,它是安大略省的权力中心,也是安大略立法机关的发源地,该省的许多法规法令都在这里制定颁布。同时,这里也是反对派和不同政见者经常集会、发生抗议活动的地方。我们到达多伦多一个月后,正值2010年世界“20国首脑峰会”即将在此召开,引来众多持不同政见人士反对,他们成群结队,游行示威,愤怒的人群掀翻汽车,放火焚烧闹腾了好几天,市政方面出动上千警力才平息下来,造成这次会议在不安中举行。据说加国为保“峰会”安全,采取多种保安措施,耗费10多亿加元,却未获得圆满效果。难怪会后多伦多市领导表示,要求联邦方面以后不要再安排此类会议在多伦多市召开。
贝伊大街与皇后大街交叉路口的市政厅,这座由芬兰建筑师维利奥‘勒维尔于1965年设计建筑的圆形大厅,是现今多伦多市政厅,其设计建筑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大厅两侧错落有致,威严耸立的塔楼前,是宽阔的内森。菲利普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由亨利·穆尔打造的《艺术家》雕塑,有人赞誉可比意大利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引来众多游人观赏。我在现场细加欣赏,也觉得《艺术家》造型精湛。但至于《艺术家》和《大卫》有无可比性;我却认为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大卫》、包括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院的《蒙娜丽莎》、站在船头乘风归来的《胜利女神》和那断臂的《维纳斯》等作品,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候的代表作。这次文艺复兴运动是促使欧洲文化从神到人的伟大变革,正是因为这次变革改变了西方人类命运,其影响超出欧洲本身。由此可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彰显一个时代的历史巨人,而1965年在内森·菲利普广场落地的《艺术家》则是一件艺术作品,难与《大卫》比肩。
城中心高耸入云的多伦多国家电视塔,是当时世界最高的(553米)自支撑建筑,也是这座城市最令人惊叹的标志性景观。登上高塔旋转餐厅用餐,可360度俯瞰多伦多城市风光,近处群楼栉比,远处树木草地无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塔旁那座可容纳5600人的天穹体育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圆形穹顶可自动启闭的,史无前例的巨型建筑,这里是众多体育爱好者的活动天堂。加拿大闻名于世的蓝鸟队、淘金者队、猛禽队等棒球、足球、篮球的代表性队伍都与此有紧密关联,影响甚广。
再往东走几个街区,在佛伦大街与永日大街交会处坐落的“冰球名人馆”,是冰球迷们朝圣之地。冰球是加拿大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与中国乒乓球一样,冰球是加拿大的国球。现今外来移民申请加拿大国籍时,凡60岁以下和少年儿童外,批准入籍前都要进行冰球知识考试。由此可见冰球运动在加拿大的地位。“名人馆”里收藏着加国杰出运动员和历次重大运动会的各种纪念品,特别是那尊战胜前苏联而获取的神圣的“斯坦利杯”,曾令许多冰球粉丝们泪流满面。
在唐人街路口的“安大略美术馆”,向来为美术爱好者必登之地。这座鹅蛋形的建筑馆藏甚丰,特别是加拿大土著人的作品占展馆藏品半数以上。美术作品中从15世纪以来的欧洲绘画到当代世界各国的名作也极为丰富,流连于此是一种美的感受。美术馆斜对面有一座小白楼,是中国银行多伦多分行的办公楼,女儿就在这里上班。我特意进去观察了一番,发现顾客和业务繁忙程度远逊于国内同业银行。
市区中心外围还有三个非同寻常的博物馆:其一是位于布鲁尔大街与圣乔治大街路口的“巴塔鞋史博物馆”。它是由有名建筑师雷蒙德·莫里亚玛设计的建筑,外形恰似一只鞋盒,展现了加拿大史前以来4500年鞋文化的历史。其二是大学街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这个馆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学科博物馆之一。其三是大学街另一边的“加迪纳陶艺博物馆”。这所专业博物馆在北美甚有名气,藏品有3000年以来,加拿大本土和世界各地的珍贵陶器和瓷器。内中亦有不少中国各朝代的制品。P13-15
【时空抒怀】浩瀚宇宙空无际,桓绵时光无尽期。天演一个地球村,五洲携手创和平。拟七言绝句诗一首,为《走进加拿大》结稿寄语。后记是为一书之结。看过不少佳作,大都以述说成书过程和感谢之类的语言。为辟新路,《走进加拿大》的后记采用新的形式,也算是一种尝试。
【两相宜】远行回归两相宜,百转千回,一任喧嚣随风去。回眸往事,幕幕沥沥。才现水淌天涯催春意,瞬临斜阳古道迟暮逼。几度历轮回,小草也知趣。
衍取拙书两幅,又拟【两相宜】小词一曲,权作《走进加拿大》后记。是为人生之回顾,亦是远行加拿大,回归大中华和两载辛勤耕耘的收获。并借此对关心本书写作出版的家中亲人和各位亲朋好友的支持帮助深表谢意。特别是对梁天德先生、邝土明先生苦心修正和喻季欣教授的热情作序表示衷心感谢!
《走进加拿大》是一部参阅多方资料与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思辩后提升的多层面的文学影像,不是史书。因时间短,调研浅淡,书中所述难免存在偏颇和不准之处,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余报以万分感激。
池相庆
二○一二年冬日于广州梅河书屋
如果有人问我加拿大是不是天堂?我会十分中肯地回答:加拿大不是天堂,当然也不是地狱。贴实而言,加拿大是一个令人向往也让人失望的地方。
察其质地观其外形与体态,若与她紧邻的壮实好斗的小伙子美国相比,加拿大更像营养过剩的白胖大姑娘。“大姑娘”喜欢交友喜欢活动,但她的动作又带着腼腆和纯朴,可爱得让人禁不住想给她个吻。加拿大是英联邦成员国,行使独立主权,国家政务由民选总理主持,重大决策由议会批准。但时至今日,加拿大国家元首仍然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拿大联邦及其各省、各地区的政务均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总督、各省副总督和各地区专员负责监理。加国这种隐含母系的政体结构,难免会让人联想起“恋妈的孩子难断奶”的奇思。
加拿大地广人稀,北部雪原覆盖,难见人迹。全国3410多万人口,90%以上居住在南部与美国紧邻的、横贯加拿大东、西海岸的带状地区内。这里汇集了加国各主要城市和所有精华。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众多移民为加拿大创造了繁荣,也播下不和谐声音。其中,英法两大民族的矛盾最为突出,魁北克法裔民族长期坚持分离运动,一直威胁着加国的和平统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魁省组织的两次独立公投险些分裂了这个国家。民族矛盾的阴影和法裔民族独立倾向,始终是联邦最大的一块心病。
加拿大实行君主立宪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自由民主,尊重人权,保护公民权利和权益,是加国宪法的最高宗旨之一。生活在加拿大的所有公民或永久居民,都享有道德判断、思想信仰、宗教观点、和平集会、自由结社的权利。加拿大人民不分种族、不分身份、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贫富、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联邦和各省制定的任何法律、规定,若违背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都将视为无效。今天,在《宪法》保护下的加拿大人,没有政治上的压迫,人权上获得高度自由,活得自信洒脱,过得轻松自如。总的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给加拿大人民带来了幸福的质感。然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下的社会让人民获得人权自由的同时,也让一些违法行为获得自由的空间。现今的加拿大也常发生不满现实的游行示威和暴力事件。社会上凶杀、抢劫、强奸、欺骗、偷盗等案件时有发生,给加拿大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和谐暗流。
加拿大资源丰富人口不多经济发展快和完善的高税收制度积累的财富,为民众提供了优厚的社会福利。纵使失业人士和退休老人,他们都能获取各级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补助。这种高保障的社会福利让世界上许多人趋之向往,但也无形中给加拿大带来致命之伤——培养了一代代懒人,使许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失去了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这是加拿大难成大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缘政治决定了欧洲文化为加拿大主流文化,并与强劲的美国文化互为影响,成就了一批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演艺家、画家、音乐家。但20世纪以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局面遭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世界各地移民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移入,并在新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开花,构成了加拿大斑驳的文化马赛克。这一现象既是加国的一大特色,亦是时代赋予她们将多元文化融会于一体的历史性挑战。
加拿大国土面积辽阔,大陆东、西、北岸线分别与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连接,集内陆资源与海洋资源于一身,汇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于一体。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地质地貌所构造的优势,为人口不多的加拿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物质资源,可说是上天赐与加拿大人民的福分。今天加拿大国民享受着自由民主政治、高度人权保障的同时,又享受着雄厚自然资源的物质保障,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很难企及和令人羡慕的。但事物发展的两重性又给现今的加拿大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运行中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深感惋惜。
加拿大国旗选择枫叶为标志,彰显出枫叶王国最傲人的特色。红枫盛开枫姿火红灿烂让人惊叹。但若到火红灿烂的枫林中采摘枫叶,无论如何寻找都难得到一片不带瑕疵的叶片。真实的加拿大确实是一个令人向往,也让人失望的地方。
2012年冬于广州梅河书屋
池相庆编著的《走进加拿大》介绍了,小梅河畔冒发的一株幼芽,扎系于脚下沃土,沐浴着阳光雨露,顶过几十个寒暑春秋,成了一棵含骨带节的芒草。它没有花香,不及树高,因为它终不过只是一棵草。地球很大也很小。母亲河孕育的浪花漂流大汀大河,淌过大洋大海,在地球的东方西方历练、求索……吸纳天地之灵气于丰富短暂人生,感悟世事之真知于增强社会职责。少些觥筹交错,多添纵行思域。大意淡书人寰,清雅更显风流。笑看沉浮,坦对涅槃灰烬,诚举万事苦乐于斯!
《走进加拿大》是作者池相庆立足加拿大半年生活、游历、感怀与沉思的力作。全书广泛描绘加拿大的历史、现实、文化与自然风光,浸透了作者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思考与认识,是一部睁眼看世界、寄予民族复兴梦想的丰富内容之作。正如书名所言,这是作者亲手拍摄的影像,更是一部深读加拿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