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作人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钱理群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内容推荐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宁星杓,号起孟、启明、知堂、苫茶庵老人,清光绪二十七年取名作人,以名行世。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艾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敦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进退之向——在北平(一)(1917年4月-1927年10月) 第二章 苦雨斋里的老人——在北平(二)(1927年11月-1937年7月) 第三章 走向深渊——在北平(三)(1937年7月-1945年12月) 第四章 老虎桥边——在北平、南京(1945年12月-1949年1月) 第五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年1月-1967年5月) 试读章节 一、时代的弄潮儿 1917年3月27日,32岁的周作人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离家北上。这一日,正是曾任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监督的叔祖椒生公的“五七”祭日,周作人是因他之力而逃出家乡,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了五年书(1901年8月—1906年6月),以后又远游日本,在那里寻得了“第二故乡”(1906年6月—1911年秋)。周作人从绍兴出发——先乘船去宁波,目的是看望从小在一起的伯升叔。此次叔侄相见,回顾当年在三味书屋读书、嬉戏的情景,自不免一番唏嘘,不料竟成永诀——几年后,伯升叔在宁波病逝,年仅37岁。事后回想起来,周作人才意识到,与童年时代、南京求学时期关系密切的伯升叔、椒生公恰于此时“过去”,似乎在表示时间的一个段落:人生旅途的准备时期终于结束,由此开始了独立的人生之路。这次北行,恰是一个大转折。 这确实是一个关键时刻。此时(1917年)历史几经挣扎,终于走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低谷,新的革命高潮的准备阶段——新文化运动正勃然兴起。周作人由东南一隅的绍兴来到下一个历史潮流发源地北京,这正是一个不失时机的“转移”。周作人到北京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设欧洲文学史与罗马文学史等课程,并兼任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很快就成为著名的“卯字号的名人”,在这里结识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新派”人物,并与其兄鲁迅(周树人)一起,成为《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以及稍后的《小说月报》等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的骨干。周作人最初是以翻译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文坛上的。他翻译的小说后来集为《点滴》一书,大力介绍俄国和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当时就被誉为是“开新纪元”的工作。周作人翻译的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第一次宣布了以“没有爱情”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婚姻的不道德性,确立了“结婚与离婚自由”的原则,胡适称之为:“东方文明史上一件极可贺的事”,也写了《贞操论》,以为声援,又引出了鲁迅《我之节烈观》一篇煌煌大文,这是新文化战线上一次非常漂亮的联合作战。 真正确立了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的,是他在理论上的贡献。1918年12月,不到一个月,周作人就写出了《人的文学》、《论黑幕》与《平民文学》三篇重要论文,可见周作人早已胸有成竹,呼之欲出。这自然使陈独秀等大为振奋,陈独秀连忙写信给周作人,力赞“大著《人的文学》做得极好”。《新青年》与《每周评论》也以最快的速度,在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周作人的这几篇力作。文章一出,不仅立即轰动当时的文坛,而且到1935年胡适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里,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他强调周作人这篇“最平实伟大的宣言”,“他的详细节目,至今还值得细读”。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以及以后陆续写出的《思想革命》(载1919年3月2曰《每周评论》11期)、《新文学的要求》(载1920年1月8日《晨报副刊》)、《圣书与中国文学》(载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12卷1号)等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最能显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思想特色的,并且是“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重要理论建树,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性文献了。 周作人在《思想革命》一文中明确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这是他对辛亥革命,特别是张勋复辟事件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以此为出发点,周作人把“五四”“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统一起来,把“五四”思想革命精神灌输到文学革命中去,在“人”的历史焦点上,找到了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契合点。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特地强调,“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这不仅显示了周作人自身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探讨社会、人生、人性的特点,而且因此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两大旗帜互相联结起来。在此基础上,他建立起了一个“人学”理论构架。 周作人的“人学”结构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自然人性论”,既强调“人是一种动物”,又是“进化的动物”;因此,“人”具有“肉”与“灵”二重性,即“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具有精神的形而上学的“灵”的追求与改造生活的理性力量,“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另一则是所谓“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即强调“人”具有“个人与人类的两重性”,“只承认大的方面有人类,小的方面有我,是真实的”;在“人类”与“个人”的关系上,则强调“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因此,“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所谓“人的文学”即是建筑在上述“人”的基本自觉基础上;周作人把它概括为两点: “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也不是神性的”;“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 这样,无论对“人”自身的认识,还是对“文学”自身的认识,周作人都试图进行根本观念的变革,这也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点所在,首先是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的,强调“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强调文学“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包括他(她)们的世俗情欲”。它同时又是反对封建家庭本位主义的,强调“人”与“文学”的至高无上的“个人性”,这就使周作人的思想大大接近了本世纪初鲁迅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周作人对文学发展的轨迹作了这样的描述:“古代的人类的文学,变为阶级的文学;后来阶级的范围逐渐脱去,于是归结到个人的文学,也就是现代的人类的文学”,这个结论甚至是针对本世纪初周作人自己也曾经信奉的民族主义的。所要破除的,不仅是“家庭”的偶像,而且包括“种族的、国家的”,以至“乡土的”偶像,而要建立起“现代的人类”的意识,确认“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所以我要顾虑我的运命,便同时须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P1-4 序言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 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时,颇费斟酌,各传名目繁多,皆不好用,最后,便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提取“正传”二字,用于阿Q,类乎戏笔。 其实,“正传”实很必需,在一个“戏说”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名家正传”,便是廓除“戏说”,本于信实,由有研究功力的作者以简赅之文辞,诚恳之态度,状名家之风貌,留历史之真迹。 其先,或已有更宏博厚重的评述,现在的本子,则是较扼要的一种,原因无他,乃是景观太多,时间有限,必得偏劳内行的人士,设计了最佳的路线,逐一指引给我们看。 当然我们期待,借此路径,让更多的名家,走近更多的读者。 主编 启 书评(媒体评论) 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折射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止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