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是智慧的语言。俗话能够传承至今,这本身就说明它内在的智慧远大于它外显的智慧。一个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看到它的两面性的存在。就犹如盲人摸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定然会把我们的认识带入歧途。这不是一个聪明人可以干出来的事。之所以称此书为智慧与人生,作者的本意就是希望俗话能让我们品味出它的精智与慧能,运用俗话的俗与雅,指导我们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俗语智慧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孙中柱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俗话是智慧的语言。俗话能够传承至今,这本身就说明它内在的智慧远大于它外显的智慧。一个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看到它的两面性的存在。就犹如盲人摸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定然会把我们的认识带入歧途。这不是一个聪明人可以干出来的事。之所以称此书为智慧与人生,作者的本意就是希望俗话能让我们品味出它的精智与慧能,运用俗话的俗与雅,指导我们的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从民间流传的俗话中,结合当代社会意义、民间生活工作、生活习惯,以一个个生动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让读者从中得到智慧及哲理性的分析和人情事故的认知。该书分为“智慧篇”、“哲理篇”、“人情事故篇”三个部分,共收入100余条俗话。 目录 前言 绪 上篇 智慧篇 1.有钱不买半年闲 2.鱼过千重网 3.夜不观宝 4.活鱼不能摔死卖 5.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 6.高灯下亮 7.软语制铁汉 8.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9.龙门要跳,狗洞要钻 10.越穷越吃亏,越冷越尿尿 11.一双筷子害死全家 12.好男不和女斗 13.水浅波纹大 14.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16.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17.先尝后买不吃亏 18.远路无轻载 19.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20.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才受穷 21.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22.冲风点火,背风尿尿 23.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没眼的 24.紧火鱼慢火肉,大火小火烧土豆 25.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26.饱带干粮暖带衣裳 27.软面饺子硬面汤 28.要想小儿安,就得饥和寒 29.针大的眼,斗大的风 30.娶了媳妇忘了娘 31.贼不走空 32.好狗不叫 33.情场得意,赌场失意 34.买涨不买落 35.倒霉看反面 36.水大漫不过船,手大掩不住天 37.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 38.家有万贯,活物不算 39.三奸为毒 40.有女就“靠”,大逆不道 41.艺不压身 中篇 哲理篇 1.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2.妻贤夫无灾,子孝父心宽 3.美女如狼 4.远则亲,近则恨 5.耕读传家,淫赌败业 6.奸情出人命 7.忍为高 8.人奸没饭吃,狗奸没屎吃 9.少年夫妻老来伴 10.狗咬影子人怕人 11.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12.疑心生暗鬼 13.朱砂没有,黄土为贵 14.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15.歹毒莫如妇人心 16.人心不足蛇吞象 17.离乱识爱情 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心去人难留,覆水不可收 20.宁跟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 21.儿离娘哭三场,一场不如一场强 22.老要张狂少要稳 23.好字不如赖画 24.恶人还有恶人魔 25.白虎上堂,三年白忙 26.二脚丫长不疼娘 27.死鱼眼,砍头疮,泪痦子,石头床,个笑面虎,回头狼,一个不比一强 28.波大脑子少,人小是非多 29.吃饱了犯困,饿了发慌 30.绿帽子专戴武大郎 31.宁惹醉汉,不惹睡汉 3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3.久赌必偷,十赌九输 34.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35.赌薄酒厚” 36.满天要价,就地还钱 37.马行夹道难回头 38.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 39.遇人不淑,定有大误 40.人驮痦子顾不上裤子 下篇 人情事故篇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2.不欺瘦虎,不惹刁民 3.打虎亲兄弟 4.穷玩镯子富玩表 5.家有三个女,连娘四个贼 6.萝卜泡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7.冷屋子热被窝 8.好狗不挡道 9.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10.男抖穷,女抖贱 11.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12.耿直万人嫌 13.放着河水就洗船 14.财不入急门 15.寡妇门前是非多 16.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家才知柴米贵 17.闻香识女人 18.饥不择食,贫不择妻,慌不择路 19.夜猫子入宅,无事不来 20.无商不奸 21.勿过度 22.狗眼看人低 23.人睡腿,狗睡嘴 24.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5.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26.没见过杀猪,总见过猪跑 27.春雨贵如油 28.破家值万贯 29.宁买不值,不买吃食 30.头长反骨是逆臣 31.会打扮的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的打扮丑小丫 32.男人怕馋,女人怕闲 33.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34.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35.观棋不语真君子 36.红颜薄命,绿纸怕湿 37.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38.丑头丑三天,丑事丑三年 39.春武秋动不生病 40.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41.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后记 试读章节 1.有钱不买半年闲 我大爷时常说的一句俗话,便是这句有钱不买半年闲。他不是个有钱的人,但他绝对是个节省钱的人,因此,他说的这句俗话,或许是他的某些经验的总结。当他再一次说起这句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了他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上过什么当呀?那时,我十岁,正直“文革”开始的第二年。 家中已是空无一物,虽不是一贫如洗,但也完全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了。我似乎有所感觉,才这么问他。那时很小,不知道这样问会刺痛我那可怜的大爷。 我大爷将我叫到边上,怕别人听见什么似的(其实根本就不必要,我家院子的墙很高,即便是如今的水平也绝对称得上是高墙深宅)小声说道:对了,钱买了东西,东西抄走了,变不了钱,还不如不买,那样咱们还有钱花。我听后,反而乐了,乐得他很是奇怪。 我当时的心态是,钱也得抄走啊,给我们留条命已是不错的了。你怎么还有这种想法。所以我才乐出来。又过了很长时间,我们又一次地说起这句俗话,那是在我想买一件棉袄的时候。当时正值盛夏,我们在院子里阴凉处闲谈。我一说出想买棉袄,我大爷便顺口说出:有钱不买半年闲。 他说没有必要夏买冬装。于是他从钱的周转,物不尽其用,便是积压,还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几个方面给予我经济学方面的指导。并且一再重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然而,我却是一个率性的人,道理是知晓的,但是就是没法子照老人的话去做。几十年下来,光买些大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在八几年一千元钱能买间破房子的年代就用它买了古画;九几年十万元能买辆车的钱,买了旧瓶子;几乎没有一件不是半年或是几年闲的。久而久之,家里人也将我看透了,姐姐们还戏称我为“精神上的富翁”。 近几年,突然问人们转向收藏了,我那闲了多年的东西一下子值钱了,从投资的角度它升值了数十倍,偶尔我拿去拍卖行,一问行情,我自己先吓了一大跳:一千元的东西,闲了二十年一下子变成了几百万元,整整一幢别墅的价钱! 这就颠覆了我大爷的话,俗话的道理有了新的理解,有钱便买半年闲。 这个钱要是闲钱为好,急用的钱是万万不可不依古训之言:不买半年闲。为此,我想再说一下我的故事。 “文革”后期了,家里忽然有了好多钱,家长们四处分配,好像他们本来就是开银行的,这个帮助过我们的给一千,那个为我们做过什么的给一千,而我们每个小孩子也都有几百元钱的投资钱。那时候叫做花花玩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早期培养经济才能。 我拿了几百元。七几年的几百元足够娶一个上等媳妇的花费,还有富余,而我却径直去了委托商行(就是现在叫做寄卖商店的地方),一下子将我曾经看到过的喜欢的过去没钱买的一古脑地买下了,而且还过了一把“上帝”的瘾。让当时在场的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我想他们当中必有人这么想:这小孩子的钱可能不是好道上来的。 东西拿回了家,挨了一顿臭骂!尤其是妈妈:这不都是咱被抄走的东西吗?花这么多钱还把它买回来,添堵啊!只有我大爷笑了,他背后跟我说:有出息。 谁想,就是在此时,我的一个亲戚送来了我很早就想要的自行车票。得!我傻了眼了,钱都是买了半年闲,也不敢再找家里要,自己白白地将梦寐以求的东西放过了。从那时到今天,我心里一直为此隐隐地痛,同时也时不时地想起这句俗话对我的教训。 九十年代电视台的一个学生请我去为他们办的收藏的节目开播做嘉宾,我讲了这个故事感言:有钱不买半年闲。有钱也要用在刀刃上。 又是十几年过去了,我的那些东西现在都成了抢手货,价值倍增,又有人问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收藏”?我假惺惺地回答:长见识,练眼力,增财富,宜子孙! 谁知我的话竟获得了掌声,可是我的心里却一直在说:有钱去买半年闲吧。买好了没坏处,关键是不是你由衷地买,是不是花了钱还带给自己快乐。如果是那又有什么坏处呢? 2.鱼过千重网 小的时候,常随大人们去郊区抓鱼。有很多时候,还去看人家撒网捕鱼。 看着大人们在河里捕鱼,很多的人都在捕,我心里不觉纳闷:这么多人这么多网怎么还能有鱼呢?于是我便问其中一位大人,他们的回答乐观而且坚定:“俗话说:鱼过千重网,网网有鱼吃。”说完他又是一网,巧的是这一网偏偏真有鱼,事实教育了我。 这话对我震动太大了,至今想起来心都会突突地跳。 鱼过千重网,不外乎是说鱼能够“死里逃生”,不外乎是说人没有过不去的关:不外乎是说你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外乎是说事情没有绝对的;不外乎是说你绝对不要绝望;不外乎是说希望总有的…… “严打”的时候,我有一位那时在市面上名气也不是很小的玩闹朋友,我们相遇时,我不由问了他一句:没弄进去呀?他给我的回答,恰巧是这句俗话:鱼过千重网呀! 鱼过千重网,留给人们的是捕鱼的机会,留给这位玩闹朋友的,恐怕是改过的机缘吧。谁知,许多年以后,我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说起一个企业家兼慈善家时,便知道他就是那条曾经的漏网之“鱼”。 层层大网给了他新生的机会,造就了他慈善的名声,我想他不至于忘了他说的那句“鱼过千重网”的俗话,不至于忘恩于那句俗话带给他的智慧吧。 我的一位启蒙者曾是历史学教授,为人忠厚,学者味十足,但他偏偏是个右派。整日低着头,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无声无息的叫人窒息。我常去他的书房打扰他,有时也和他一起探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有一次,我问起了他当右派后的感受。那时他的太太刚刚去世,他的表情与心理都是沉重的,被我这么一问,更是百感交集。我很难忘记他的那个表情。 这个几乎一辈子老老实实的右派,此时此刻却是很难平静的,他为我讲了当时许多我听不懂的话,什么政治的,什么历史的,我根本听不明白,可是我却活生生地记下他的另一段话: 好多人早就该是右派了,但是他们鱼过千重网,全都混过去了。我是一条不幸的鱼,被一张无情的网逮住了,所以我成了右派。…… 再后来,我有机会接触了更为有名气的专家,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地问了一位当时没被打成右派的一个专家:您怎么没成右派呀?照您的风格您应该是百分百的右派,怎么您偏偏不是呢? 他老人家回答得更直白:鱼过千重网。你明白吗? 机敏的鱼、幸运的鱼,还是做过叛徒又死里逃生的鱼?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人们在说这句俗而又俗的话时,是充满了哲理与智慧的,是充满了对恐怖的恐怖与对希望的希望的。 鱼只有过了网才能够大难不死。 鱼只有过了网才能够悔过自新。 鱼只有过了网才能够从头再来。 鱼只有过了网才能够脱胎换骨。P17-20 序言 俗话是俗人的语言。你可以理解为它通俗,你也可以理解为它庸俗。它本身或许就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它是纯民间的、口头的,从不登大雅之堂,但它在民间、百姓口中念念有词,人们遵循着它的教化、依傍着它的坚强,跟随着它的智慧,从古到今,一路走来。 俗话是讲道理的语言。或许在俗话里它讲道理的方式又是以不讲“礼”的形式来表现的,但它的道理的确是不分贵贱的、不留情面的。你听着它很浅显、很直白,但你不能不接受它的内容,即比大道理还大的硬道理。它将它的道理放在一个“俗”中,放在一个平民的位置,娓娓道来,不缓不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言情说教,道理重重。 俗话是不朽的语言。千百年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它却一直绵延至今,有的为文学遗产所接纳,有的被正规文化所招安,有的成了谚语箴言,有的至今还徘徊在民族语言的大花园之外。它特立独行,就像个浪人,救雨救风,就是不惜自己。它将自己活跃在大众的口头,融入到你的劳动、生产、生活、发展之中,以最为平常的口吻,最为平常的口气,最为平民化的方式,展现着它的神奇与伟大,展示着它的平凡与长生不老。 俗话是经验的语言。俗话中表现得最多的是它的经验。三言两语,点石成金,是俗语最大的特点。它说:天燥有雨,人燥有祸,是在总结了天文地理、人情事故基础之上的经验之谈。不是吗?人燥就易怒,难以自制。这样,你犯错的几率就会加大,错犯得多了,祸就接踵而至。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而不失丰富的想象。它更多的是传递那么一个信息,告诉人们燥了没好处,稍安勿躁为妙。 俗话是聪明人的语言。有这么一句俗话:夜不观宝。你看它说得多么聪明。夜黑人急,观宝之时难免偏差,加上环境的左右,也许你非但捡不了便宜,反而会上大当。到了白天,稳稳当当地看,方方面面地寻思,更有利于你对宝贝的理解。再比如:水浅波纹大。我们知道,在大河面前生死攸关。你切不可轻视。然而俗话却告诉人们,你不妨用一块小石子轻轻往水面上一抛,再看它的水波纹,你便知道水的深浅。它教会了我们,使我们更加聪明。我们说俗话是聪明人的语言,是因为俗话本身聚集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总结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经验,最后又成为人民大众所用的语言。 俗话是哲理性的语言。它通俗到极点而又精致到极点。如: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再如:妻贤丈夫无灾;又如:水大漫不过船;等等。它们之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不过,它用俗话表现出来罢了。你的手再大,你也捂不住天,这是多么的充满哲理,它告诫人们,尤其那些能人们,你们只不过是比一般人能耐了一点而已,千万不要做一手遮天的事情,你根本不是那个材料。它告诫人们怎样才能让父辈放心呢,你就好好地去实行孝道吧,只有如此,才能够“子孝父心宽”。 俗话是人情味十足的语言。我很小的时候,就对这句俗话情有独钟,它说:春雨贵如油。尽人皆知,水与油根本没有可比性,怎么雨就比油还贵呢?关键是这个春字,点活了主题。春雨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有了春雨,小麦可顺利地抽穗灌浆,有了这个春雨,万物更生……难道这春雨不如油贵吗?这个经验,在城里时并不在意,而当我到了农村,看到靠天吃饭的人们对雨的期盼时,我便一下子明白了此话的分量。说它有人情味是因为它一直在说着人话,而不是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鬼话。它重视人,以人的生存为第一要素,将人们带入到美好的生活中去,而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坑人害人。几十年来,我对俗话的理解中,还没有发现一句俗话是以害人为目的的,尽管它的表现形式有点不那么被人接受。它或许说到了人的痛处,或许说得有点绝对化,但它的初衷绝对不是想害人。至于俗话中有些不那么尽人情的话,“波大脑子少”,我们或许从中还能受到启发,而不要一味地认为它具有阶级性和破坏性。 俗话是超时空的语言。有这么一句俗话,在北方是这么说的:是龙就腾,是虎就卧,是卖菜的你就好好活着。在南方则说:龙门则跳,狗洞要钻。就是说人在得意之时犹如神仙,人在争取利益之时犹如猛虎,人在落难之时犹如丧家犬。南北地域不同,道理一样。我们说俗话的超时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它根本不受政治形势或者阶级立场的左右,它反映着它要反映的事实,表达着它要表达的情绪,思考着它要思考的课题,解释着它要解释的一切。 俗话是智慧的语言。俗话能够传承至今,这本身就说明它内在的智慧远大于它外显的智慧。这一智慧古老而又新鲜,古老得让我们找寻不到它的根源,新鲜得让我们犹如餐食早春的蚕豆。俗话中充满了人类的智慧,而绝不是某一个名家名人的,你看不到俗话中的语言是哪一个人的,它只是一句话,而绝不代表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圣人,它也从不代表。它不将自己附着在名家身上,始终以无名氏的名义向人们告白,它就是一句话,在俗话中反映着生活的智慧、智慧的生活。 在内容上,俗话的智慧又是太多太多且不尽详数。在我的收集中,它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到做人为人,下到生活生产,几乎无所不在。因此,我们感叹这一语言形式给我们的智慧是那样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理有节、有术有道。 俗话是应该整理与发掘其积极意义并使之流传下去的语言。作为古老的文明传承形式之一,俗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散落在民间,今天是应该收集它、整理它、发掘它、利用它的时候了。其中的积极的有用的内容,我们是不容忽视的。它或许不亚于名言、警句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对人们的警戒作用,或许也不是谚语等能够替代得了的。它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还能够让我们看到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一句俗话的作用,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鲜花,而不应该将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芥草,更不应该以让其自生自灭的心态来对待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否则我们真是对不起它。 俗话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忽视它的存在。它的存在的几千年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要用生命加以保护。 俗话本身没有罪过。如果说它的作用有些是负面的,不合适的,那么真正有罪过的是我们。是我们理解的“过”,致使俗话有了“错”。该是我们改正的时候了,不然我们当真成了千古罪人。 有的俗话有些庸俗,有的俗话归于露骨,有的俗话甚至还有些低级趣味,这些庸俗、露骨与低级趣味,我们是要加以分析的。人们常说,大俗生大雅,并不是指的这些。因此,在我所收集的俗话中有意回避了它们。它们是存在着的,是应该被我们批判地利用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照搬。 一个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看到它的两面性的存在。就犹如盲人摸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定然会把我们的认识带入歧途。这不是一个聪明人可以干出来的事。 之所以称此书为智慧与人生,我的本意就是希望俗话能让我们品味出它的精智与慧能,运用俗话的俗与雅,指导我们的人生。 后记 俗语俗话给我太多的帮助。在自我认识上,在与人相处上,在集体活动中,在日常生活里,乃至于谈恋爱的过程中,它都会让我明智、聪明而又活灵活现。有很多俗话早已演变成成语,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它相似现在仍然是俗话的,如不种千顷地,难打万担粮;脚正不怕鞋歪,都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我收集俗话,还原俗话的本来面貌,并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意识地解读他们,从而使俗话在保留原本面目的前提下,为我们所认识,所接受。 我编写的俗话,实际上有很多通过“我”来写的,却不是发生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借俗话,道出我对生活、对哲理的思考。 我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老实人,在旧社会在新社会都是。是他在养育我的过程中让俗话在我身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为我的生命添加了智慧、正义与机敏的色彩。对于父亲,我由衷地崇拜。崇拜他的朴实无华,崇拜他的为人忠厚,崇拜他的诚实笃信,崇拜他的乐观豁达。我以我有如此伟大的父亲而倍感骄傲。作为他的儿子,我也会牢记他的教诲,并且尽力将他睿智明理大度的风范传递给子女,希望他伟大的精神长存人间,福佑子孙。 此书的写作,是一个开始,机会适当,我还有许多俗话的心得要说给人们听。写书的过程也是个体验的过程,我似乎又重复了一遍俗话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仿佛又听到了父亲谆谆的教诲、爱护,使我感觉到父亲的温暖,父爱的无私。写着写着,仿佛我就是在与父亲对话,聆听他老人家缓缓道来的哲理箴言。 在我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这血液中又有那么多的精华来自于俗语俗话,因此,我感到了庆幸。我做了我父亲的儿子,因循着他的智慧,遵照着他的启示,在平凡中做平凡事成平凡人,在平平凡凡的生活里,体验着这些不平凡的哲理,体会着生命的珍重。 我喜欢俗话的道理,犹如我喜爱我的父亲,在俗话的平凡之中,我感觉到它的精气,我体会到它的明智,我发现了生活的许多真谛。 俗话与我的不解之缘犹如父子的血脉。它灵动,它富有,它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监督着你,衡量着你,辅助着你,指引着你,关爱着你,使得你守规矩、知深浅、识大体、明是非、讲道理、悟存亡、觉生死。 大概没有人比我更加在意俗话的灵光,因为在俗语之中我分明可以听到父亲慈爱的关照,分明可以看到父亲慈祥的面庞。所以,我写了这本叫做《俗话·智慧·人生》的书,本身就蕴含着生存的智慧。 天命之年来临,我仍旧孩子一般地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您大可放心,您的子孙不会放弃生灵的精粹,不会远离智者的身影,我们一定要安安静静地稳稳当当地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就像父亲在我们身边时一样。 父亲没有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的灵光,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得益于家传的俗语,如今要奉还给社会,以完成家父的心愿,我又是何等的快慰呀。 传承文化之文明,不亚于传道,或一只火种,或一句箴言,或一个哲理,让人们有赖于它,作用于心,领会于神,表现于身,发扬于我们的子子孙孙,这可是天大的造化呀。 这本书的问世,恰逢一个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我不知用什么样的话来告知我内心。和谐正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可谓我们民族的大幸呀。 我感谢为此书精心编辑的编辑,是他的不吝赐教,才使此书精致如珠。 我亦感谢为这本书的问世而三番五次地打印、校对的太太,是她的默默劳作,为此书增添了无尽的人情味…… 2007年5月7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