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雅大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朋星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别从宋代文人的舞文弄墨、科举入仕、交游唱和、智问巧答以及爱情韵事等角度入手,深刻解读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行文中间配有大量生动传神的图片。本书语言干净雅趣,史料详尽丰富,能引领读者充分体味闲适舒意的宋人生活。

内容推荐

寻访宋代文人趣闻,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力求有点有面地反映宋代文人的概貌。在材料的运用上,主要参考《宋史》、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近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以及有关宋人的别史、野史、笔记、传记、纪事等。

目录

引言

第1章 养尊处优 舞文弄墨

 瓜子金

 口诵御诗七十篇

 陈三更董半夜

 朕也醉了

 四登两府九尚书

 戴花吃酒

 燃烛豪饮

 杜诗估酒价

 “西昆体”文豪

 鸡舌汤

 魏野诗名扬

 不许弃文从武

 柳开识才

 一诗获取曲水园

 座上客满樽不空

 水赋

 吃苦为何

 超强记忆

 五老会·同甲会

 花香随风来

 春不我待

 龙门赏雪

 一字之师

 薛春游

 宋仁宗的书画功夫

 潇洒的六一居士

 正午牡丹

 心醉名家名作

 一饮数斗犹惺惺

 品茶大师

 嗜食鲫鱼

 真刀假砚

 饮酒吹笛赏牡丹

 安乐窝

 读书有得即大笑

 残菊飘零满地金

 惺惺惜惺惺

 豪放与婉约

 苏轼褒贬秦观

 歌舞赏月

 柳絮落泥

 酒仙石延年

 飞英会

 天子请客

 莫惜金樽频倒

 吟榻

 考选画师

 孔雀登高

 葱丝厨娘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米颠

 转益多师练书法

 三三径

 紫府仙

 鲁酒三杯棋一局

 明日重扶残醉

 牙签限酒量

 赐绣御掌

 恨古人不见吾狂

 书巢·小李白

第2章 科举花絮 官场百态

 宋白改榜

 手搏状元

 欲速则不达

 瞌睡汉中状元

 躲避砖头

 夜梦授状元

 世袭状元

 千轴不如一书

 扪足思母

 合居第四

 外甥骂舅

 大喜大悲

 老鼠衔文

 一壁有眼一壁瞎

 倒绷孩儿

 贫贱之交

 留项在里

 作诗唱酬惹争议

 茁轧

 梦得考题

 因祸得福

 体貌大臣

 登科有难有易

 圆坛八陛

 不走运的李廌

 一门六人同登科

 续诗得第

 助人为乐

 天下好事都占尽

 作弊暗号

 平步蹑春风

 四喜四悲

 张洎的心态

 坐·立·跪

 以笔抹面

 欲扬先抑

 幸运的皇甫佖

 尴尬遇仇人

 发白显老成

 三指加颊

 君臣钓鱼

 福将

 孤注一掷

 林下客

 封禅闹剧

 大人大量

 皇帝诗中有错字

 诗带宰相气象

 文字虽同命不同

 丁宜禄

 典当家产助门客

 搬家避权贵

 视官禄如土芥

 张咏断案

 邢昺的尴尬

 侥幸逃过一劫

 不识字快活

 把断剑门烧栈道

 一网打尽

 范讽为民讨公道

 饮酒不欺君

 实话实说

 共享好宅基

 碑文难作

 为官当自重

 办事得体

 代国受辱

 包拯唾溅仁宗脸

 文人相重

 韩琦雅量

 尔虞我诈

 连环弹劾

 政见不同

 东施效颦

 帝师难当

 吃尽鱼饵

 晏殊的忠告

 王安石廉直

 无耻谄媚者

 王安石反省

 三同

 沈括的政治投机

 口碑载道

 《资治通鉴》的遗憾

 乌台诗案的急先锋

 苏轼在狱中

 因诗再贬

 越禁越贵

 傲慢的曾巩

 好官好人岂可兼做

 诵诗得官

 权利扭曲亲情

 学会逃跑

 蔡京的末路

 殿春亭·亭春殿

 保密不严

 徽宗酷肖李后主

 正合我意

 微服骑骡逃亡

 莫须有

 六如给事·四尽中书

 高宗选太子

 秦桧喜谀

 刚柔相济胡邦衡

 粪钱

 见一

 臣发已白,尚以为童

 官可弃,记不可作

 程松寿的升官术

 新恩

 宰相的绰号

第3章 调侃戏谑 冷嘲热讽

 之乎者也

 一蟹不如一蟹

 依样画葫芦

 三耳胜二心

 假蝗虫·芦多损

 天气不正常

 悬赏令

 断送老头皮

 妖鸟啼春不避人

 四畏

 却被旁人冷眼看

 相公坐处幕满天

 一闲一忙

 燕雀啾啾

 有教无类

 临坑推人

 徘徊

 情·晴

 轻描淡写说脏话

 度撰

 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梅妻鹤子

 长寿何益

 游宴太频

 穷塞主

 范纯仁的幽默

 花压帽檐偏

 大姨夫作小姨夫

 “尿罐”对“油筒”

 伶牙俐齿刘贡父

 颂虱

 试官偏爱外生儿

 登溷诗

 五福全

 不押韵的诗

 有口便哑

 撵走诗叟吃早饭

 台官不如伶官

 荆舒是惩

 穷相眼

 园外狼·章得象

 脸上起草

 萧萧之候

 百发百中

 我是鬼吗

 开口就犯两年罪

 鳖厮踢·司马牛

 十竿一叶

 橹直·苏低

 本官今天不杀羊

 荤话雅说

 诙谐的佛印

 瓮算

 人人问大苏

 嘲弄《字说》

 西汉真有扬雄心

 大畜小畜

 小人樊须

 树梢挂蛇·石压蛤蟆

 胡绷乱绷

 错煮水·为甚酥

 河东狮吼

 溘然

 不合时宜

 犯古

 虎子养溪鱼

 来日吃蒸饼

 怕老杜诗

 九百

 吃冷茶

 芭蕉

 裙带官

 “山抹微云”女婿

 打筒泼菜

 三十六髻

 君臣相谑

 馄饨生熟

 五十年前二十三

 粪船也插皇家旗

 只在钱眼里坐

 天灵盖

 你讨南婆,我嫁契丹

 猢狲王

 不成事的汉子

 一扇便起烟

 黄檗最苦

 百宜娇

 死后佳否

 尺二秀才

 万里云帆何日到

 画图骂昏君奸臣

 丁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自有旁人说短长

 客人卖伞

 大寒小寒

 满朝都是贼

 自取烦恼

 带汁诸葛

 苦坏生灵

 梁成犬

 钻弥远

 放火三天

 彻底清

 众官做官却做贼

 文天祥的豁达诙谐

 饮食诗

第4章 智对巧答 奇谋妙计

 宋太祖智对徐铉

 三条宝带

 陶毂的诡计

 闻诗知民情

 是非自有史官录

 半部《论语》治天下

 张齐贤的幽默

 见微知著

 送画忆旧

 吕端大事不糊涂

 开卷有益

 太宗试狱臣办案

 三影·三红·三瘦

 鱼畏龙颜上钩迟

 官家

 勘误

 避免奢侈

 天才王禹偁

 一举两得

 吕公著被测当宰相

 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

 孤寒

 近水楼台先得月

 掷钱占卜

 一笔勾销

 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真

 怕后生笑话

 贱名易养

 智钳御史口

 用契丹语作诗

 鲇鱼上竹竿

 王安国的巧对

 石学士

 司马光砸缸

 杨杰妙对

 推断是那样

 不敢言而敢怒

 开笼解放雪衣女

 拼死吃河豚

 苏轼终是爱君

 怕负心汉

 苏轼妙对服辽使

 一琴一鹤

 契丹人也是人吧

 才女咏烛

 未可轻离

 口耳王

 国法家法并治

 邢俊臣滑稽巧对

 捉虎易,放虎难

 “钱”不厌诈

 笼络之计

 自然冷却

 龙爪拿开白白云

 伪造古诗

 北风甚劲

 圣寿无疆,膏血有限

 灰飞烟灭

 一丁三合

 求人不如求己

 作诗保寺

 酒令刺权相

第5章 风流韵事 爱情佳话

 学士难过美人关

 蓬山不远

 身如鼓子花

 红袖拂诗

 茜桃作诗

 人生贵在快乐

 大家携酒哭青春

 江南有美人

 风月·花柳·歌舞

 润笔费

 作词偿金钗

 教妓女练书法

 海棠应恨我来迟

 打鸭惊鸳鸯

 梅子无媒

 重情重义陈凤仪

 祖无择的情事婚事

 只向君王乞爱卿

 茶娇

 忆人全在不言中

 拦江劫花

 风流驸马

 琵琶姐

 流莺过墙

 苏轼的三位贤内助

 醉墨淋漓赠佳人

 惜分飞

 寂寞沙洲冷

 点酥娘

 莲花楼下柳青青

 沈括恋悍妻

 真个消魂

 诗记情史

 改韵亦佳作

 滴粉搓酥左与言

 君臣争风吃醋

 重来约在牡丹时

 人比黄花瘦

 记取媒人是马公

 钗头凤

 哪得功夫咒你

 诗为媒

 侠女严蕊

 梨颊生微涡

 玉簪记

 爱心可付旁人

 拔刀为红颜

 殉情船

 教授恋妓

 扬鞭那忍骤花骢

 名妓恋情

第6章 千奇百怪 杂花生树

 算卦问寿

 面杖逐太祖

 饭量惊人

 万里孤魂归未得

 狂放不羁的诗友

 爷有新诗上相公

 诗催加薪

 钦定穴位名

 穆修卖书

 买兔祭鸡

 农夫评画

 蔡襄的胡子

 投豆分别善恶

 一句名言救子孙

 关西诗豪

 四相簪花

 骗酒伎俩

 纪实打油诗

 心存诚敬

 《望海潮》的魅力

 铁杆“柳迷”

 判词治病

 不修边幅王安石

 言行怪诞说彭几

 忘恩负义

 正直的碑工

 索要皇妃

 谢石拆字

 高俅的发家史

 好汉也借枕头风

 茴香·回乡

 大贵相

 酷似浙脸

 赵广的气节

 定都杭州

 道月圆寂

 席三算命

 假公主

 桦叶四书

 琴师黄震

 鹦鹉人诗

 念兹在兹

 梦得老杜诗

 奇妙菜肴名

 儒将

 陈亮拜访辛弃疾

 陆九渊下棋

 击鼓唱家训

 粗饭待客

 酒渴爬树吃梨

 冒名求见

 梅花误

 无根墨兰

 形形色色的谶语、拆字术

 五花八门的忌讳

 千奇百怪的绰号

试读章节

第1章 养尊处优 舞文弄墨

唐末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武将割据称雄屡见不鲜。宋朝立国,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文人文官的地位。其措施主要有三:

第一,政治上、组织上重用文人。宋朝科举取士,组成文官政府,确立了文官治国的体制。宋太祖曾明确说过:宰相当用读书人。

第二,法律上保障并优待文人的权益。相传宋太祖曾密刻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内,称为“誓碑”,碑文诏令后世帝王不得杀文人士大夫。姑且不管“誓碑”是真是假,但历史事实确实是:两宋时期绝少杀戮文人文官,文人的生命较之以前各朝得到了最大的保护。很典型的例子是苏轼,“乌台诗案”发生后,虽有恶人提出定罪斩杀苏轼,但从皇帝到大臣都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定式:本朝不杀士大夫。苏轼因此获益,否则中国文学史将要蒙受多大的损失!

第三,经济上厚待文人。特别是高层次的文人文官,更是锦衣玉食,待遇优厚。即便是在野的文人.也能在那种社会氛围中获得方方面面的资助,衣食无忧。例如邵雍隐居洛阳,获得各界人士的赞助,生活安安乐乐;魏野、潘阆、刘克庄等人周旋于达官富人之间,名利双收;即便像柳永那样混身于青楼歌馆,日子过得也算优哉游哉。

生存权利有保护,经济收入有保障,政治地位有保证,宋代文人因而能够从容地舞文弄墨,留下了众多美妙的诗词、散文、书画,也留下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学术。回想宋代文人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充满才情雅趣的酒会、花会、笔会:皇帝定期宴请大臣,钓鱼赏花,饮酒赋诗;文士频繁相聚,品赏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诸如“戴花吃酒”、“歌舞赏月”、“龙门赏雪”、“五老会”、“同甲会”、“飞英会”等故事,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大凡文人,总是要舞文弄墨。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在养尊处优中舞文弄墨,又能在舞文弄墨中体现养尊处优的雍容风度的,并不多见,宋朝算是一个典范吧!

瓜子金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病了,宋太祖亲自到政事堂慰问。开宝三年春天,太祖又驾临赵普的府第慰劳,赏赐优厚。开宝六年,太祖再次莅临赵普府第。当时吴越王钱傲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普,并送来十瓶海货,放在走廊下,偏赶上皇帝车驾来到,仓促之间来不及移走。太祖于是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太祖说:“海货必定很好。”就让打开看看,原来都是瓜子金(形似瓜子的金粒)。赵普惶恐。顿首谢罪说:“臣还没打开书信,确实不知道。”太祖感叹道:“受之无妨,他们认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

这么大的贿赂也不没收充公,反而说“受之无妨”,太祖对文臣可谓宽容优厚。

口诵御诗七十篇

李昉罢相退休的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宋太宗登上乾元门楼观灯,召请李防参加,另赐一个座椅让他坐在宰相的上首。太宗亲自拿起御杯给李防斟酒,又看着他对侍臣说:“李爱卿可以说是善人君子呀!服侍朕二十年,两次担任宰相,未曾有伤人害物的事情,其余的就更不用说了。”李昉俯伏拜谢。君臣二人聊天又聊到太宗没当皇帝以前诗词唱和的事情,李昉立即起身离开座位,逐一背诵了太宗的诗作近七十篇,一句不差。太宗说:“你怎么记得这么精准?”李昉回答说:“臣不敢乱说。臣自从退休后,闲来无事,每天早晨洗漱完毕,就坐在屋里焚香诵诗,每首诗每天诵读一遍。有时也诵读道家佛教的书籍。”太宗高兴道:“朕也把你的诗单独存放在一个书橱。朕一直很喜欢你的楷书,现在老了,笔力还在吗?”李昉回答:“臣一向不擅长书法,都是犬子宗讷书写的。”太宗随即命令授予李宗讷六品正官。

陈三更 董半夜

赵昌言、陈向舆、董俨、胡旦四人同年考中进士,都是少年得志,为一时名流俊才。赵昌言担任枢密副使(最高军事机关的副长官),他们几个人连同另一位进士梁颢,几乎每天晚上都聚在枢密院喝酒、下棋、射箭,玩到三更半夜才回家。乘醉夜归时,金吾吏(值班的保安)迎候在马前打招呼,陈向舆醉醺醺地拿着马鞭作揖,借用唐朝诗人苏味道的诗说:“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于是京城人传谚说:“陈三更,董半夜。”赵昌言因此被外贬。淳化年间(990—994年),赵昌言被召回京师任职,宋太宗笑着对他说:“三更半夜的酒会,不会再有了吧!”赵昌言叩头谢罪。

朕也醉了

一天,宋太宗设宴招待臣下,孔守正喝得大醉,在太宗面前和王荣争论起功劳来,二人越吵越凶,失去了大臣的礼节。侍臣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交吏部治罪,太宗不同意,让人送他们回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一齐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说:“朕也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四登两府九尚书

张齐贤(字师亮)久居高官要职,退休后回洛阳(今属河南)居住,福寿康宁。他先前便得到了唐朝宰相裴度(封晋国公)留下的别墅午桥庄,在堂屋四周凿渠引水,花竹照映。张齐贤每天和故旧好友乘小车携酒游钓,并在大门上贴告示说:“老夫已经退休,倘有官人来访,恕不敢拜见。”他制造了一辆可供躺卧的车子,乘车巡视田里的庄稼,喝醉了就在树阴下休息。他曾写诗给旧友看,诗曰:“午桥今得晋公庐,花竹烟云兴有余。师亮白头心已足,四登两府九尚书。”

戴花吃酒

宋真宗即将去泰山封禅,任命陈尧叟为东京留守,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车驾出发前,真宗宣召二人人后苑赐宴。真宗和二人都头戴牡丹花,行走敷酒。过了一会儿,真宗让陈尧叟把所戴的花都扔掉,来到御座前,亲手摘下启己头上的一朵花,给陈尧叟插戴头上。陈尧叟跪拜感谢。宴会结束,陈、马二人出宫,一阵风把陈尧叟头上的一瓣花吹落地上,陈尧叟急忙喊侍从拾起来,放进怀袖中,说是皇帝所赐,不可丢弃。马知节见状,开玩笑说:“今天的宴会,本是为了我。”陈尧叟说:“若是为了你,皇上为什么不亲自给你戴花昵?”二人都哈哈大笑。

当时,寇准也陪侍宴会,真宗赐给他一朵漂亮的花,说:“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好时候。”

燃烛豪饮

寇准喜欢豪华奢侈。他在邓州(今河南南阳)为官时,每次宴会都关门拴马留住客人,不醉不归。寇准特别喜欢夜宴,而且不点油灯,全燃蜡烛。即使是厕所马厩,也通宵达旦燃烧蜡烛。在他的带动下,邓州出产的花蜡名扬天下。后来寇准去职离开邓州,后任者来到官邸,见厕所里烛泪凝地,烛头成堆。

寇准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能喝得过他,罢相之后到长兴(今属浙江)为官,官吏宾客能饮者不论官职大小,常令陪席饮酒。有个副职连喝几场,撑不住病了,但寇准还是不停地让他陪酒。那人的妻子急了,到公堂告状,方才作罢。后来,有一个道士自称能豪饮,一口气可干一大瓶,要求和寇准用大瓶较量,寇准欣然应允。道士举瓶一饮而尽,寇准却喝不下去。道士硬逼着他喝,寇准说:“酒量不能勉强。”道士饶了他,趁势说:“今后少逼人喝酒。”寇准醒悟,从此便不大劝酒了。

杜诗估酒价

宋真宗常和群臣在太清楼饮酒,一天忽然问道:“京城酒店有好酒吗?”侍从宦官回答:“只有‘南仁和’的酒最好。”真宗立即让人打酒来赐给群臣。又问近臣:“唐朝时,酒每升多少钱?”一时无人能对,只有丁谓奏道:“唐时酒每升三十钱。”真宗追问:“你怎么知道?”丁谓说:“臣曾记得杜甫诗里有一句是‘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真宗大喜,称赞说:“杜甫的诗,真可作为一代之史。”

“西昆体”文豪

杨亿的诗文,词藻华丽,号“西昆体”。

杨亿出生在建州浦城(今属福建),相传好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一天,父亲抱他到后园,对他说:“后园梨落篱,神童知不知?”杨亿忽然发声回答说:“不是风摇树,便是鹊惊枝。”宋太宗时,建州送十一岁的杨亿入朝,宰相让他赋《喜朝京阙》诗,杨亿顷刻而成,有“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和“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的句子,深得宰相赞赏。P1-6

序言

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公认为盛世,那么宋代呢?

关于宋代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贬之者,称宋朝的历史太窝囊,积贫积弱,统治疆域狭小,特别是在与辽、金、元的抗衡中处于劣势。褒之者,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到顶峰”(邓广铭语);包括外国一些汉学家,如费正清、谢和耐、宫崎市定等学者,也高度评价宋代历史,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贬与褒是有一定的视角差异的。贬者关注的是军事实力和民族利益,褒者关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成就。而这一切,大约都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也就是说,无论对宋朝是贬是褒,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宋代实行文人治国的体制,文人是主导国家权力的政治集团,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优势群体。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人”是广义的,范畴宽泛,既指那些诵读经书、写诗作赋的文人,更指那些科举及第、占据各级领导岗位的官员。其实往上说,自宋太祖开始,宋代的每个皇帝都堪称文人;往下说,社会底层的术士、僧道等等,也具有文人的属性,即便是歌妓,也是宋词的催生者,是职业的文学传播者。

基于这样的思考定位,我“走进”宋代,“采访”宋代文人,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

应该说,宋代文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养尊处优、舞文弄墨。其生存权利有保护,经济收入有保障,政治地位有保证,因而能够在养尊处优中舞文弄墨,又能在舞文弄墨中体现养尊处优。请看大文豪苏轼和歌唱家袁绚等人,中秋节夜晚登高赏月,袁绚放声高歌“明月几时有”,苏轼月下起舞,说:“我们就是神仙哪!我等文章人品,确实是千载一遇,后世怎么能赶得上呢!”——这是何等优游自信!再看翰林学士范镇,召集“飞英会”,于春季酴醵花盛开之时在花架下宴请客人,约定说:飞花飘落到谁的酒杯,谁就干杯——这是何等风流潇洒!正是这种生活状态下的文人,创造了宋代灿烂的文明:教育上,太学和各地的州县学、书院蓬勃兴起;学术上,宋学把汉代的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应用和发展于宋代;史学上,官修史书鼎盛,金石学开近代考古学的先声;诗词上,宋诗虽不如唐诗,但也自有特点,而宋词则代表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高水平;散文上,名作迭出,名家辈出,“唐宋八大家”有六家是宋人。

宋代流行“四喜诗”和“四悲诗”,四喜中有一喜是“金榜题名时”,四悲中有一悲是“下第举子心”,可见科举在士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宋代科举取士,文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官场自古多波澜,宋代的官场更是如此。宦海沉浮,真善美与假丑恶都暴露无遗。真善美者,如范讽为民讨公道,范仲淹代国受辱,欧阳修和宋祁文人相重;假丑恶者,如宋真宗封禅闹剧,李定、舒亶罗织“乌台诗案”,程松寿的无耻升官术。官场的千姿百态,足可写一部《宋代官场现形记》。其中有两个故事,读来既饶有趣味,又发人省思。一个是沈括,这位宋代主要的科技代表人物,有《梦溪笔谈》传世,大名鼎鼎!但是他在政治上却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人品不佳,尤其是对苏轼,挖空心思进行陷害,为世人所不齿——也许政治斗争的确太残酷了,人性友情不得不被搁置一边。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蔡京,这位宋徽宗时期长期当政的权相,曾想提拔四个郎官,但中书舍人吴伯举援引旧例说不符合提拔条件,蔡京发怒罢免了吴伯举的官职,说:“既做好官,又要做好人,两者岂可兼得呢?”——这固然说的是歪理,但是在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在官场的潜游戏规则中,这也是一句实话。

《史记》辟有《滑稽列传》,《世说新语》开设“排调”、“轻诋”栏目,调侃、戏谑、诙谐、嘲讽,自古就是文人的专长,宋代文人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宋代宫廷内活跃着一群伶人俳优,他们是职业的小品表演者。尽管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综观他们演出的杂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讽刺性,尤其是把谐音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称他们是宋代的“赵本山、黄宏、巩汉林”。二是宋代文人的嘲戏,带有相当大的文化、学问含量,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听懂并欣赏他们的话语。苏轼无疑是宋代首屈一指的调侃大师、戏谑高手,他与王安石、刘放、秦观、黄庭坚、佛印等人的调侃,大多具有“以学问为戏”的倾向。

智对巧答,奇谋妙计,这也是宋代文人的强项。宋太宗想任用吕端为宰相,但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不宜拜相。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宰相是高级官员,“大事不糊涂”是难得的境界,一句妙语打消了所有的反对意见。宋高宗逊位为太上皇,有一年过生日,礼品少了几种,顿时发怒,虞允文回答说:“微臣认为太上皇圣寿无疆,但老百姓膏血有限。这样做,意在减少老百姓有限之膏血,增加太上皇无疆之圣寿。”既委婉入情,又理正词严,高宗听后怒气全消。在计谋方面,本书除了选用曹彬、曹翰、陈恕、王旦、吕夷简、种世衡、文彦博等人用计之外,还特意选取了秦桧的几个故事,以见权臣耍弄权术、奸猾诡诈的情形。

婚姻和爱情是反映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而感情丰富的文人们的婚姻和爱情更是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宋代的开放宽容程度(特别是在程朱理学流行之前)并不亚于唐朝,特别是营妓、官妓制度的设立,更为才子佳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喜欢一个官妓,赠寄胭脂并题诗说“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司马光的同僚和营妓在僧房幽会,司马光作诗相戏;苏轼的僚属毛滂与歌妓琼芳相爱,苏轼成人之美;陈诜私恋妓女江柳,陆云西成全好事;而宋徽宗更是开创了一个记录,身为皇帝却与名妓李师师过从甚密,传为风流佳话。因此,本书专设“风流韵事,爱情佳话”一章,记录宋代文人的感情经历。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宋代文人庞杂纷纭,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甚至有一些丑陋的现象。本着“不隐恶,不虚美”的原则,本书也予以收录,以显示社会是个大舞台,三教九流各色俱全,奇人怪事在所难免。还有,有一些趣闻虽不宜列入前几章,但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和认识意义,便都汇聚到这里。因此最后一章是个大杂烩,名之曰“千奇百怪,杂花生树”。

寻访宋代文人趣闻,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力求有点有面地反映宋代文人的概貌。在材料的运用上,主要参考《宋史》、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近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以及有关宋人的别史、野史、笔记、传记、纪事等。取材的原则是:(1)人物必须是史有其人——例如苏小妹,民间传说很多,但她是虚构的人物,故不取;(2)事例必须见诸古籍记载,不妄加杜撰,不作小说似的夸张渲染;(3)明显荒诞不经者不取,个别地方可能与正史记载有出入,但为了保留“趣闻轶事”的特征,也选录收取,以聊备一说。

200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编写的《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唐代诗人趣闻》,当时就想继续往下延伸,写有关宋人的趣闻。可是后来忙忙碌碌,不知不觉竟耽搁下来,一拖就是五年。不过这中间经历了一些事情,人情世故更有所历练,所以看宋人比当初看唐人可能略微“洞明”一些。

跨越千年,神游铿锵盛唐,风雅大宋,万千感慨化作一首四言小诗:唐诗如酒,宋词若茶。茶余酒后,妙笔生花。

朋星

2007年5月28日写于泉城济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