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1894-2008)(精)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英)戴维·米勒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是目前已经出版的最具特色、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奥运史书。以介绍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为主题,图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创立和发展以及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的举办全过程,系国内第一部兼顾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的发展历程的书籍,详细介绍了顾拜旦、布伦戴奇、基拉宁、萨马兰奇等在奥运发展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记载了奥运会所有项目和运动员及参赛国家的情况。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创立和发展以及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以及第29届奥运会筹办的全过程,系国内第一部兼顾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发展历程的书籍,详细介绍了顾拜旦、布伦戴奇、基拉宁、萨马兰奇等在奥运发展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记载了奥运会所有项目和运动员及参赛国家的情况。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每一篇章之前选取了一届奥运会的杰出运动员或者国际奥委会的重要人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评论来再现当时的情境,其内容之新颖为市场上其他书所不及。本书作者身为资深体育记者,书中所用资料多为鲜见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作者对于当时的事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奥运会历史上有争议事件的评论,但又不失客观。此外,本书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奥运会历史的极好窗口,也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收藏奥运资料的极好媒介。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序言

前言

复兴

第1章 初创

第2章 来自希腊的导师

第3章 雅典

第4章 远见者

第5章 巴黎

第6章 美国闹别

第7章 圣路易斯

第8章 返回雅典,再到伦敦

第9章 伦敦

第10章 佳境

第11章 斯德哥尔摩

第12章 战火奥运

第13章 安特卫普

第14章 奥运的扩张

第15章 夏蒙尼

第16章 巴黎

第17章 递交权力的接力棒

第18章 圣莫里茨

第19章 阿姆斯特丹

第20章 走出困境

第21章 普莱西德湖

第22章 洛杉矶

第23章 被掩盖的罪恶

第24章 加米施一帕滕基兴

第25章 柏林

第26章 战后严峻形势

第27章 圣莫里茨

第28章 伦敦

第29章 苏联人来了

第30章 奥斯陆

第31章 赫尔辛基

第32章 刚愎自用的理想主义者

第33章 科尔蒂纳丹佩佐

第34章 墨尔本

第35章 电视的到来

第36章 斯阔谷

第37章 罗马

第38章 反种族隔离的燎原之火

第39章 因斯布鲁克

第40章 东京

第41章 改革者的诞生

第42章 格勒诺布尔

第43章 墨西哥城

第44章 恐怖

第45章 札幌

第46章 慕尼黑

第47章 痛苦的王者

第48章 因斯布鲁克

第49章 蒙特利尔

第50章 冷战,热吵

第51章 普莱西德湖

第52章 莫斯科

第53章 改革

第54章 萨拉热窝

第55章 洛杉矶

第56章 现状

第57章 卡尔加里

第58章 汉城

第59章 过渡

第60章 阿尔贝维尔

第61章 巴塞罗那

第62章 冬日胜景

第63章 利勒哈默尔

第64章 百年奥运

第65章 亚特兰大

第66章 雅典的迟归

第67章 长野

第68章 法律和道德

第69章 悉尼

第70章 到中国去

第71章 盐湖城

第72章 回归

第73章 雅典

第74章 伦敦后来居上

第75章 都灵

第76章 北京起跑

试读章节

希腊人史匹登·路易斯(Spyridon Louis),首届马拉松冠军

比赛前一天,一辆马车载着我们从家乡马陆斯出发,用了将近五个小时才到达马拉松赛的出发点。当时,天正下着雨,晚上甚至下起了冰雹,我们冻得浑身发抖。善良的当地人把衣服借给我们穿,市长还不断为我们提供食物,并问我们:“你们还需要别的东西吗?”我们一起高呼:“要!请再给我们送些酒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来没有运动员像我们那样,在赛前、在那个下着雨的星期四庆祝狂欢。

第二天上午,当外国参赛者接受服务人员按摩时,我对同伴们说:“让我绕着这个广场跑两圈,暖和暖和身体。”于是,我穿着家乡人买的新鞋跑了起来。那鞋子价格昂贵,每双大约需要25德克玛,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很多双别样的鞋子。

每个运动员都喝了些牛奶,吃了两个鸡蛋。2点时,我们来到街道上准备比赛。跑了一段后,我未来的岳父大人站在路边递给我一大杯酒和一个复活节鸡蛋,我接过酒喝下去,感觉力气大增。很快,我追上了同伴克里斯托沃洛斯(Christovoulous),这时观众们高呼:“加油!路易斯!加油!”这更加鼓舞了我。一位喊着“你前面只有外国人”的警察为赶上我不得不骑着一匹马。一位美国人在我前面100多米,我想:“我才是最好的!”于是我加快了速度,不一会儿就超过了他。这时,我对瓦西拉科斯(Vasilakos)说:“让我们一起跑!”但瓦西拉科斯已筋疲力尽,坚持不下来了。于是我甩开他,又赶上了一位法国人,他也在尽最大力气往前跑。突然,他倒下了,他也筋疲力尽了,我又超过了他。只有一位澳大利亚人在我前面了。当时人们都在吼叫:“赶上他,路易斯,你一定能战胜他,加油!加油!”我突然被一种顽强的意志所打动,加快了速度。虽然这位澳大利亚人是一位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男子汉,但我还是离他越来越近了。当我超过他到达终点时,警官向空中开了一枪,顿时,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事实上我和这位澳大利亚小伙子肩并肩跑了500米远,当时我一直用余光看着他,我不能让他比我领先一步。最后,他终于因呼吸急促而落得越来越远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采访)

第一届奥运会是朴素的,除了因为时间限制,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的短缺以及外国运动员的突然介入。不过他们都是自费的,就像是一次旅行。尽管有34个国家对复兴奥运会作出了努力,却只有14个国家选派运动员代表参加。邀请函在奥运会召开前不久才发送出去,因此,准备工作很仓促。以大学生为主的美国队共有13名运动员,他们虽然看起来是最强壮的,但没有几个人是国家级冠军,比如100米短跑纪录保持者卢瑟·卡里(Luther Cary)就没有参加。除了东道主有230名运动员参赛外,法国队是最强大的队,共有19名运动员参赛,但他们只在自行车和击剑项目中取得了胜利。德国队也有19名运动员参赛,但其中有16人是参加体操比赛的,该项目是德国队的优势所在。

据报道,这次奥运会总共约有2万名外国观众。来自牛津大学的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却很怀疑这个数字:"外国观众和参赛者总共可能不到1000人。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旅行社在膳宿方面要价太高。比如我和我的朋友E.H.弗拉克(E.H.Flack)(澳大利亚人,伦敦体育俱乐部成员,800米和1500米赛跑冠军)租住了一间带家具的公寓,两个星期就花了4法郎。"不过,被鲜花、旗帜和彩灯装饰过的雅典城,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夜间灯火通明,几千名雅典人纵情歌舞,通宵达旦。据说,广场天天都挤满了人,警察不得不对非法销售门票进行调查。

如果单就体育精神而言,第一届奥运会达到了后来的运动会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自行车100公里比赛开赛150圈后,法国人莱昂·弗拉芒(Le`on Flameng)的对手们在落后一圈时都自动放弃了。同样落后许多的希腊律师乔吉奥斯·科列蒂斯(Georgior Kolettis)的自行车突然出了点儿机械故障,弗拉芒却主动停下来,等着这位希腊人换了一辆新自行车,才开始继续比赛。最后,弗à芒以超过科列蒂斯6圈的成绩赢得了比赛。

在87公里男子公路赛(往返于雅典到马拉松之间)中,希腊选手康斯坦丁尼迪斯(Aristidis Konstantinidis)在回程途中不幸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包扎好伤口后,他向人借了一辆自行车继续参加比赛。在雅典近郊,为了避开一位观众,他又一次撞到墙上,满身污迹和血迹的康斯坦丁尼迪斯又借了辆自行车,并最后取得了胜利。他的成绩是3小时22分31秒。

来自匈牙利的9名游泳运动员中,除了18岁的阿尔弗雷德·哈约什(Alfréd Hajós)荣获冠军外,其余的人都名落孙山。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阿尔弗雷德·哈约什真名叫古特曼(Guttman),由于当时的记录搞混了,他只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哈约什。后来,他还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艺术比赛项目中获得建筑方面的银牌。哈约什因此成为第二个体育和文化方面的双料奥林匹克奖牌得主。此前,具有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瓦尔特·维南斯(Walter Winans)已获得了这一殊荣:1912年获得文化奖,并在手枪射击赛中获第九名。顾拜旦试图在举办奥运会的同时进行文艺方面的大奖赛,但观众对体育的过度关注很快就使文化大奖赛默默无闻了。虽然如此,文化大奖赛的传统仍然延续到现在。比如,2004年春天就将在雅典举行以"体育和艺术"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并设置了"雕刻和绘画艺术奖"。哈约什在取得雅典奥运会100米自由泳的胜利后,全身涂满润滑剂,准备参加1200米的比赛。三艘小汽艇将所有运动员运到海上:运动员们将从那里出发,游向岸边的终点线。因为风高浪急,部分运动员险些被淹死。不过,泳技过人的哈约什(年幼时,父亲死于多瑙河,他因此开始练习游泳)还是取得了胜利。他在回忆这次比赛时说:我求生的意志甚至战胜了获奖的意识。言外之意是,当时已经顾不上争取获奖了,只是希望能活着上岸就好。P29-31

序言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两百余天了,介绍奥运会知识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兼及国际奥委会发展史的书则很少,而能纵论奥运会百年历程与国际奥委会历史轨迹的书更不多见。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从雅典到北京》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其中文版的面世,更是为北京奥运会准备的一份特别礼物。因此,我愿意为它写几句话。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它让我们从一个参与者的视角看待奥运会。然而,作为观众注意的往往是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英姿,是他们胸前耀眼闪光的金牌,而英姿与金牌背后蕴含的感人故事却被忽视;注意的往往是激动人心的开幕式与闭幕式,而历届奥运会组委会以及国际奥委会众多成员,为了奥运会的发展付出的心血也被忽视。奥运会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比赛,人们追求的也不仅仅是金牌,运动场上也绝不仅仅充满了竞争,人们之所以关注它、参与它,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令全国人民热情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很多人都想了解奥运会的发展历史,详尽了解国际奥委会的发展轨迹,这本书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奥运会和奥委会的窗口。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米勒亲历了18届冬、夏季奥运会,对历届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的历史颇有研究,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奥运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繁盛的清晰脉络。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磨难,从第一届奥运会仅有14个国家241名男运动员参赛,项目设置不齐全,运动员及国际奥委会成员个人出资参赛,到21世纪的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奥运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运动的盛会,更是一个发展商业、繁荣经济的国际舞台,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传媒、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本书内容翔实,资料全面,很多第一手材料十分珍贵,对于普通读者或体育爱好者来说,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好书;对专业运动员或体育工作者来说,是系统全面权威的工具书。

2008年北京奥运即将到来,相信这本书能在传播奥运知识和理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008年1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奥运的理念像一束强烈的阳光,穿越时间的重重迷雾,欣欣然地返回地球,照亮了20世纪的开端。

——奥林匹克之父 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

截至目前,很少有这样一本历史性的书籍,来分析这二者的关系、它们的职责、以及预测它们的未来走向。我相信,戴维·米勒(David Miller)一定能不负众望。

——国际奥委会主席 雅克·罗格

2008年北京奥运即将到来,相信这本书能在传播奥运知识和理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