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爱长歌(5·12汶川大地震七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志立//伍松乔//罗继飞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真实记录汶川巨大地震发生后几日抗震抢险救灾过程的方方面面,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的力量,见证了我们值得骄傲强大的祖国大灾之中有大爱的全民精神。本书稿分“导论”、“打通生命线”、“士兵突击”、“悲壮的突围”、“为了一个承诺”、“我们是一家人”、“百万志愿者”、“天使在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照亮生命的烛光”、“有一种自信的坚强”、“在灾难中生生不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不论您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感动中国的敬礼”、“共创生命的奇迹”等八章,从人性大爱的角度,讴歌了5.12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英雄群体及个人:人民解放军、党的基层干部、志愿者、全国人民及全球等人、教师、母亲、医生及那些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都是英雄,都足以令人起敬。

内容推荐

8.0级的大地震在一瞬间释放出了埋藏在地底下的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巨大能量,也释放出了埋藏在人们心底下的所有最美好的感情!

在灾难面前,是爱给死者尊严,是爱给生者勇气,是爱战胜了黑暗,是爱托起了生命!

着眼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后那些前所未有的以人为本、基于大爱的国家行动、集体行动和个人行动,献给它们的,唯有不绝的长歌……

目录

导言 生命高于一切/1

第一章 打通生命线

 从成都到汶川30多小时的艰难突破/9

 201条好汉第一时间救援汶川/15

 北川:“孤城”终于迎来满城搜救声/18

 跬步丈量“汶川地震生命第一线”/21

 15名伞兵空降茂县/24

 奇兵天降:建军史上单日最大空运行动始末/26

 “孤镇”仅靠一艘小渡船搭起生命桥梁/31

 还等什么,用手刨啊!/35

 就是用手抠,也要把灾民救出来!/37

 救灾抢险直逼一村一户/40

第二章 士兵突击

 消防战士“许三多”/45

 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48

 每一秒都在上演“士兵突击”/53

 军人本色/56

 川籍空降兵压抑悲痛奋战在救援最前线/58

 你们展现了空军的形象/60

 我是党员我先上/64

 英雄徐洪刚和他的红军团/67

第三章 为了一个承诺

 29位亲人遇难和失踪:“我又咋能只救自己的亲人!”/73

 昏死醒来第一句话是“接着干”/77

 只要有一个村民在,我就不会离开大家/80

 党员留下,学生先走/84

 生死抉择/87

 我没有时间伤心/89

 指挥若定的“总指挥”/94

第四章 悲壮的突围

 483名学生:一个都不少/99

 15名职工救出150名儿童/102

 一根绳索救了1000多人/104

 6名登山队员护送235名师生走出震中/107

 悲壮的突围/109

 踩着战士脚背,中科院15专家成功撤离灾区/113

第五章 我们是一家人

 骨肉同心/117

 成都历史上最壮观最感人的无偿献血场面/118

 唐山地震孤儿为灾区捐出1亿元/120

 第13亿个中国公民捐1300元/122

 白血病女孩将社会为其捐款转捐地震灾区/123

 血癌研究生临终托父捐4万给四川灾区/124

 乞讨老人捐款105元/125

 拾荒夫妻捐款干元/126

 一年四季没穿过袜子的他捐款6000~/127

 署名“一滴水”捐款一百万/129

 央视募捐晚会募捐资金创中国慈善晚会纪录/130

 身在海外,心系灾区/132

 成龙大哥:特殊的四川之行/134

 香港募捐:到处是“爱心通道”/136

 台湾:第一时间募捐,五日超过六亿人民币/139

 千万海外游子:血脉相连的“中国心”/141

第六章 志愿者在行动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151

 我们恨不得变成千手观音/154

 国际友人志愿者:此刻,我是四川人/157

 10万红心一个名字:志愿者!/158

 唐山“宋志永”:从13义士到477将士/162

 我不是李连杰,我是志愿者/165

 “中国首善”:lOOdx时挖出243人/167

 “八方队”:也许一句温暖的话就带给他们未来/170

 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172

第七章 天使在人间

 在天摇地动的那7刻/181

 废墟中出现的最美丽的花朵/184

 一位护士的72dx时/188

 七位亲人遇难仍坚守手术台/191

 找不到一块能够搭起手术台的平地/193

 跪地做手术/195

 一位医生给9岁女儿的一封信/197

 77岁的老医生奋战在第一线/200

 震不倒的医院/203

第八章 灾难中的伟大母爱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207

 妈妈最后的短信/209

 妈妈最后的哺乳/211

 生命的呵护/212

 天堂的路,母女一起走/215

 母亲的坚守——等待奇迹/217

 母亲的呼唤——创造奇迹/219

 最宽广的母爱/221

 最美丽的母爱/225

 母爱无边/227

第九章 照亮生命的烛光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233

 25岁女教师救出13个学生后遇难/237

 生的大门离他仅有l米/239

 为了救出最后一个学生/242

 女教师的临终“作业”/245

 代课老师临死用胸护住三个幼小学生/247

 她扑过去,为孩子挡住水泥板/248

 新婚十天为救学生用身躯挡砖遇难/249

 21岁女教师:废墟中最美的姿态/250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252

 四次冲进教室,直到全班52名娃娃成功脱险/253

第十章 有一种选择叫坚强

 朋友,你要选择坚强/257

 她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259

 自己锯断右小腿获救/26

 16名女游客野菜充饥8天获救/262

 被埋七天靠两个生鸡蛋维持生命/264

“可乐男孩”自己签字截肢手术/266

 杨广富:111个小时的徒步“长征”/269

 四柄菜刀劈出生路/272

 孩子们,一起喊“一、二、三,救命!/274

 地震中最坚强的男人/276

第十一章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求婚,对抗废墟下的102小时/281

 从人间到天堂的拥抱/283

 为了亡妻的尊严/285

 废墟下,爱战胜了死亡/287

 殷妞妞:跪陪27小时救出未婚夫/289

 邱媛媛:一个人的婚礼进行曲/291

 郎猛:视频里面的新娘“非常漂亮!”/293

 灾难中,分手夫妻相濡以血/295

第十二章 在灾难中生生不息

 余震中生下的“地震子”/30l

 灾后的汶川,迎来首个新生命/304

 青川:第一个诞生在抗灾救护车上的婴儿/306

 产妇要生了:我们比刘翔跑得都快/309

 她的名字叫“震生”/312

 禅床上,24条小生命呱呱降生/315

 我的女儿叫震平/317

第十三章 不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生死不离/321

 第一个地震“孤儿”/323

 寻亲热线永不言弃/325

 孩子终于找到了你!/329

 最后的任务/331

 男人马建:从寻人到救人/333

 寻亲者徒步进入地震灾区/335

 “什邡小子”和家人团聚了!/338

 总书记亲吻的娃娃找到爸爸了/340

第十四章 感动中国的敬礼

 宝贝,向你敬礼/345

 一个敬礼,感动中国/347

 5岁小孩奋力救出妈妈/351

 8岁男孩逃生途中救出两名女孩/353

 9岁男童从教学楼废墟中背出2名同学/354

 10岁女孩地震中带伤救同学/356

 12岁女孩地震时拽断自己胳膊为同学让路/358

 13岁女孩为救同学截肢/359

 废墟下,他领唱“团结就是力量”/361

 瓦砾下传来中国儿童都熟悉的歌/364

 12岁小学生废墟下咬破腮帮饮血自救/365

 11岁哥哥背着3岁的妹妹撤退/367

 孩子,你们很坚强很友爱/368

第十五章 共创生命奇迹

 生命不息

 ——写给遭受地震痛苦的人们/373

 在生死临界点,续燃生命的烛光/375

 废墟中,还有最清醒的生命/376

 妻子废墟外唱歌,鼓励生命归来/378

 果敢地扯断自己的右脚求生/380

 四天四夜的“生命套餐”/382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385

 废墟中只喝过一点雨水/386

 女儿的眼泪让父亲获救/389

 82岁老人被困140小时后获救/392

 营救56小时,被埋150小时的妇女获救/394

 她在164小时后获救/396

不结束语/398

编后记/401

试读章节

“孤镇”仅靠一艘小渡船搭起生命桥梁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位于平武县的南坝镇交通干道、水电气包括对外通信联系顿时被切断,成为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孤镇”。该镇在江油县城与平武县城之间。南坝镇前后临山,涪河从镇前流过,主城区位于涪河南岸,靠桥梁与主要交通要道连接。这里居住着约2万村民。地震发生后,该镇60%以上的房屋成了一堆瓦砾,两座横跨涪江的桥梁也在地震中坍塌。救援人员进不来,受灾群众出不去。这个时候,驻豫空降兵某部在13日凌晨接到拯救南坝的命令,立即集结整装出发,于当天下午赶到南坝镇抗震指挥部报到,成为第一批赶来救援的部队。而此时涪江水位上涨、流速加快,在冲锋舟运不进来的情况下,一只原始的小渡船成为官兵们进入的唯一交通工具,将救援部队送进去,再把伤者送出来,这只小渡船在危难时刻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记者于16日中午从绵阳赶赴南坝镇,从江油县桂溪乡开始,沿路都是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黄色的山壁完全裸露在外,不断有小的碎石滚下,左侧的涪江一些河段因为山体挤压竟然形成了蓝绿色的海子。距离桂溪乡大约30公里处路段,绵阳市公路局的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不分昼夜地疏通公路。据工作人员介绍,再往前汽车便不能通行,如果要进入南坝必须徒步,而前面的路段塌方与泥石流时有发生。于是记者折返从903通道绕行,虽然抢修出来的道路狭窄崎岖,但这毕竟是目前唯一能让救灾队伍用汽车进入的道路。

除了先前已经到达的驻豫空降兵某部,云南某野战步兵团、河北消防、广东消防、湖南消防、重庆消防以及红十字会的救护已经用最快的速度进入了南坝镇涪河北岸。而沿路还有不少运送救灾物资和伤员的志愿者车队。记者看到,南坝附近的山体滑坡还没有完全停止,前夜的几次余震都伴随着轰轰的山鸣声,但滑坡路段已经被交通管制,严禁出入,村民们都被安置在宽敞的河坝上搭棚生活,十分安全。

记者在南坝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交通与通信的完全阻隔,许多救援部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完全没有办法进入。这个时候,驻豫空降兵某部800官兵从河南开封分三次乘三架飞机空降至绵阳,再换乘汽车去北川。当他们行至响岩镇时,由于巨大的落石的阻隔而无法前行。“时间就是生命!”师参谋长给部队下了死命令,“全部徒步进入!”于是,士兵们每人背着一床毛毯,一件雨衣,一把有20斤重的铁钎,以及三天的干粮开始轻装跑步前行。“看到路上有村民开着小机动三轮车,我们就一次拉几个一次拉几个加快速度,其他人仍然不停止跑步,一边跑一边将压在路上的石头泥巴铲掉,用手抬、用铁钎撬,终于在急行60公里后到达南坝镇涪河北岸。”据悉,该空降兵部队是第一批进入南坝灾区的救援力量,于13日下午5时30分到达镇抗震指挥部报到。

“我们进来的时候车辆还不能通行到河坝上,我们挖出来的那些伤者只能靠战士一个一个地背到能通公路的地方,送上等待在那里的救护车。我们的官兵被分成了两路,一路负责在城里继续搜救幸存,一路负责运送伤员。要知道我们的战士把伤员背到河这边,再背上有车的公路上,那可是整整20公里山路啊,这些战士很多都是刚刚入伍半年的十七八岁的新兵,刚完成跳伞训练,在家都是没怎么干过活的孩子。可是我看到他们中间没一个叫苦叫累的,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我们的随队军医给伤员处理包扎完伤口,他们背起就开跑,也不管有多重,有的伤员个子比战士高出好多,他们也是背匕就跑,毕竟人命关天啊,多抢点时间就可以多给人一点活的希望。”师参谋长说到动情处,也是感慨万分。据统计,仅14日一天,空降兵们就运送出了400多个受伤严重的灾民,而装备极为简单的战士们晚上则把毛毯雨衣一裹,两两靠背,淋着雨就地和衣而眠。

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粮食,电话打不出去,汽车开不出去,在南坝场镇与外界完全中断联系的24小时内,是什么方式让零星的几个村民跑出“孤岛”向外界进行求援的呢?涪河的南北两岸,地震前是由两座桥来保持场镇的对外交通,一座老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已经是有些年头的危桥,一座被当地村民称为便桥,意思就是枯水的时候人可以随意通过,而一旦涨水,桥将被淹没,此时便不能再通行,改由步行上公路。地震后,两座桥被强大的震波摧毁得失去踪影,涪江上空空荡荡,只能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才能知道原来那里还有桥。据驻扎在当地的官兵介绍,他们刚到涪汀的时候,看到湍急的河水也束手无策,幸亏当地有四户人家平时承包了一艘小的铁渡船。

这艘小渡船在涨水的时候用来运送过河的村民,现在则成了村民唯一的求生工具。在爬出废墟后,几个村民乘坐这只渡船来到南岸,再从南岸已经没有公路的山坡上顺着响岩镇方向跑,看到有人就告诉他们这里的情况。而这艘小渡船的作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最初的通信上,解放军战士当时也是靠着这艘小渡船率先进入主场镇,4人一个小组展开搜救,因为重型大型挖掘机和吊车都无法进入场镇,战士们只好用镐和锹一边砸,一边喊,一边挖,有的战士双手都刨烂了,还在不停气地想救出幸存者……截至记者昨日下午2时离开南坝,这艘小渡船仍然在运送战士和村民。而负责撑船的艄公则换了好几拨,“我是丰谷镇的,今天来接的班,之前撑船的几乎就没有休息过,累垮了。”记者与战士们一起过河时候,艄公一边说话一边顶着烈日卖力地划船。

16目晚,记者看到在南坝空旷的河滩上已经堆积了不少刚刚砍伐下来的竹子,空降兵部队的战士告诉我们,由于前晚用来捆扎的铁丝无法运送进来,只能在昨日凌晨展开铺桥的行动,好打通运送赈灾物资进入场镇的主要通道。记者昨日在南坝镇受灾最严重的场镇看到,不少砖木结构的房屋基本跨得只剩一堆木头和瓦砾,路面裂着宽宽的大口子,整个城已经损毁得分不清原先的结构。

17日凌晨开始,空降兵和野战部队合作开始铺桥,战士们脱掉外面的长裤,仅仅穿着一条短裤和一双胶鞋就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将一大块一大块河滩上的石头装进平时装化肥的袋子里,用铁丝一扎,一袋一袋地垒起来做成临时桥墩,再将早已结好网铺在袋子下的铁丝围起来加固。早上6时30分开始,到早上9时10分,已经垒好了5个桥墩,战士们将从废墟中找来的可以利用的废木板铺在上面,半座桥便基本成了规模。而河道中央水流最急的地方也是施工最艰难的地方,战士们用一根腰带绑一根扎背包用的绳索,互相连着,然后走到河道中央,将外围运递过来的石头包放在河底。

中午12点过,记者看到很多战士还饿着肚子踩在水中,齐齐吼着“一、二、三,一、二、三”搬运超过200斤一袋的石块,“能不能让大家歇歇喝口水吃点干粮啊?”记者在烈日的暴晒下已经有些体力不支,而一直站在临时桥墩上扯着嗓子吼的参谋长、团长、连长却告诉记者,“我们不吃饭已经成了习惯,现在不是我们吃不吃的问题,而是灾民能不能有足够的水和粮食生活的问题,我们早一点把桥打通,就能早一点把物资送到灾民手里。”截至记者离开时,临时的石头桥差不多已经垒得过半,有望在17日连夜铺通。

据2008年5月18日《成都晚报》(刘杜鹃 刘文藻 张磊)

P31-34

序言

生命高于一切

铭记:2008—05—12—14:28

2008年5月12日。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交界处的绵竹县汉旺镇,一片祥和安宁。这个距汶川县城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只有7万人的小镇,去年的GDP达到30多亿元,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和它的名字一样。

汉旺广场就坐落在镇中心,这是汉旺人最喜欢来的地方——清晨,人们来这里跑步、做操;白天,乡民背着背篼来这里歇脚;晚上,这里则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乐园,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妇女们跳起了“坝坝舞”。

汉旺广场的东侧角矗立着一个高约20米的钟楼,这种中西合璧的钟楼如今已不多见了,但它是汉旺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顶端有4个钟面,全镇的人从不同的位置总能看到其一个侧面。夜幕中的钟楼最美,周边的彩灯一串串地亮着,使她俨然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此时,钟楼的指针正指向下午2点28分——

突然,一声沉闷的巨响进发,大地随即剧烈震动起来,众多建筑像失去支撑的积木一样崩塌下来,呛人的粉尘迅速在空中弥漫,广场周围的房屋顷刻间倒了大半,右侧面沉陷了10多厘米,高高的钟楼依旧坚强挺立,但四个钟面的指针都定格了……

这一刻,即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7分57秒,在中国四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3.4度、北纬31度的阿坝藏族羌族州汶川县,大半个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有震感。

这一刻,巨大的灾难l猝不及防地降临到巴蜀大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川六市州44个县市顿遭重创,6.8万多人丧生,35万多人受伤,1万多人失踪(截至本书付印时的6月3日19时)。倒塌房屋1500万间,使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这一刻,不仅仅是汶川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四川人心中永远的痛,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汉旺钟楼,无意中成了这一特大灾难的永久见证。

不倒的汉旺钟楼,又是抗御这一特大灾难的某种象征:大难临头,犹自巍然!

生命高于一切

这是一场震荡度和裂度都大大超过唐山大地震的特大地震灾难!它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震惊了全世界,也牵动了中国的中枢神经——中南海。

  在地震发生后仅一小时零二十七分,新华社就奉命播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随后,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告成立。当晚,胡锦涛就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两个多小时,一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作为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的温家宝受命于危难之中,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一切为了生命——这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向13亿中国人民、向全人类所作的一个庄严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我们看到了只有在爆发战争时才能够看到的全民的抗战,不过它保卫的不是土地,而是人民的生命。救人高于一切,成了国家的意志;一切为了生命,成了民族的共识。在生命的感召下,10多万由各军兵种组成的解放军部队和武警、公安、消防大军从陆上、水中、空中开进了灾区,打响了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超过1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奔赴灾区,战斗在抗震抢险的第一线。在生命的感召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需要什么,各省市、各地区、各部门给什么,将灾区急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在生命的感召下,凡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慷慨解囊,为灾区捐钱、捐物、献血,尽心尽力。多难兴邦,在灾难面前,我们就像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为了这个承诺,我们看到了中央政治局把抗震救灾指挥部前移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辗转于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战斗。

在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县漩口镇的废墟上,胡锦涛在余震中镇定自若,向正在紧张救援的部队官兵和特警们表示崇高敬意和亲切慰问,要求大家继续把救人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在掩埋了几百名师生的北川中学内,温家宝神情凝重地鼓励救援人员,现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救人。要抓紧时间,只要有一线生还的机会,就要用百倍的努力。

在灾区人民当中,他们是普通的一员,他们在抗震棚、在医院、在学校里,看望灾民、慰问伤员,手握着手深情地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相信党和政府,我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孩子们中间,他们又像慈祥的爷爷。胡锦涛动情地亲着地震中失去了母亲的小女孩梦夕的脸说:“胡爷爷还会来看你的。”温家宝流着泪,蹲在废墟前鼓励被埋在下面的孩子:“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一切为了生命——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对生命的最高礼遇。对一个拥有6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执政大党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她的唯一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她的执政理念。在一场为了生命的战斗中,这些写在党章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抽象的文字,都变成了一个个有关生命的鲜活的故事。一个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尊严的执政党,是值得国民信赖和拥戴的。

一切为了生命——这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它超越任何阶级、政党、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成为全人类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曾几何时,那些在“人权”问题上喋喋不休地攻击中国的西方媒体,突然都哑口无言了,有哪个国家能举全国之力去拯救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个普通国民的生命?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这是人类对人权的基本共识,有了这个共识,就有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对话与和解的基础,就有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大同的可能。

此时此刻,西方媒体说了公道话:“西方不应只震撼于中国对灾难的表现,还应该认识到中国领导人跟世界接轨的意愿和修治内政的决心。”它们认为,奥运会是对中国的考试,地震也是对中国的考试,“但提前三个月,中国就高分通过了意外的考试”。

5月18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这是对死者的最高礼遇,这是对生者的最大慰藉,这是共和国第一次为在重大自然灾害中逝去的平民百姓降下庄严的国旗。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她的公民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把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作国宝,把每一个家庭的安危当做国是,把对每一个平民的尊重当作国格!这是国家对人民的大爱!

后记

怀着“5·12”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的惊魂,经受着频频余震带来的恐慌,经过半个月来夜以继日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本书的编著。

本书的出版应该归功于新闻界的同人,是他们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及时、真实、生动的报道,为本书的面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灾难到来之际表现出来的敬业心和责任感,本身就值得大书特书。本书大量使用了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虽然尽可能注明了出处和来源,但由于时间仓促,无法与更多作者取得联系,仍然难以一一确认。在编辑中,对于特殊条件下初始报道中难以避免的若干不尽准确之处,我们作了尽可能的校正;基于全书体例、风格的统筹,对部分篇章的题目、段落也作了一些调整和增删。时不我待,在特大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稍纵即逝,我们只是想以这次特别重大事件发生时给人的冲击、震撼和激情,把其中最有价值、最富人性、最震撼人心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来,呈献当下,留给历史,昭示未来。因此,我们要衷心感谢所有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媒体同人,特别要感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同人,在抗震救灾之际,那里有我们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忙碌的身影。顺便,也要感谢他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责任和新闻报道》的研究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的出版,还应该归功于出版界的同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常务副社长解伟和首席编辑汪潴就凭着职业敏感打来电话,命题作书。受命于“为难”之中,我们又受到他们切实的指导和支持。汪灞先生多次就体例、风格等问题与我们进行讨论,喻磊副编审在图片的选择和处理上做了大量工作。解伟先生说:“作为出版人,我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对历史有一个真实的记录。”在这里,我们对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人表示衷心感谢,应该说,这本书本来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钱来忠先生,他欣然命笔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5·12”以来,人们都经历了一生难忘的灵魂震撼和精神洗礼。8.0级的大地震释放出了埋藏在地底下的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巨大能量,也“引爆”了埋藏在人们心底美好人性的精神原子弹。着眼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后那些前所未有的以人为本、基于大爱的国家行动、集体行动和个人行动,献给它们的,唯有不绝的长歌……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太多太多的感动常常让我们掩面而泣不能自己。我们多么希望那些在灾难中被激扬出来的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能够长驻人间,而生怕它们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和丢失。

灾难是人类最好的学校,在今后漫长的灾后重建里,在中华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征途上,在世界和平的追求中,仍然多么需要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情感和精神。感动之际,作为媒体和文化中人,我们在定格下“5·12”劫难后第一周苍生大爱的若干珍贵瞬间,希望利用我们的特长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这,便是《大爱长歌》的全部缘起和期盼!

2008年5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