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CCTV一起走过10年(2007香江领袖人物访谈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刘文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停地寻找、发现、选择、纪录,纪录下香港人生动的面孔,纪录下他们感人的笑容,纪录下他们真实的故事,10年,每个香港人都是“变与不变”的亲历者。本书对香港的著名政要、学者进行了访谈,介绍了“平民”和“政要”在这里共同见证了回归十年来港人的心路历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10年香港最大的变化——人心的变化。

内容推荐

“这是一次穿越时间的飞行,一次贯连历史的回眸”。本书通过对50位香港的高官和著名人士的大量真实个案,准确反映香港人的10年心路历程,揭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宏大主题,唤起了很多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目录

曾荫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陈冯富珍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曾宪梓

(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主席)

李东海

(全国政协常委、东华三院名誉主席)

何鸿樂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主席)

范徐丽泰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

唐英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时任财政司司长)

黄仁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司长)

梁振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

俞宗怡

(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事务局局长)

林瑞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与内地事务局局长)

邓竟成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警务处处长)

汤显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廉政专员,时任香港海关关长)

罗范椒芬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廉政专员)

刘兆佳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

郭国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经济顾问)

何志平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

吴光正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

冯国经

(香港机场管理局局长)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

夏佳理

(香港交易所主席)

邝广杰

(香港基督教协会主教)

曾钰成

(香港立法会议员)

潭耀宗

(香港守法会议员)

黄宜弘

(香港立法会议员)

霍震霆

(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奥委会主席)

陈祖泽

(香港赛马协会主席)

盛智文

(香港海洋公园主席、兰桂坊创始人)

徐立之

(香港大学校长)

朱经武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胡鸿烈

(香港树仁大学校监)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张信刚

(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吴清辉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郑海泉

(香港汇丰银行亚太区董事局主席)

李兆基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

郭氏三兄弟

(香港新鸿基地产集团)

郑裕彤

(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

丁新豹

(时任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

杨汝万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

王家英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

吕如意

(香港国民教育中心总监)

金庸

(香港作家)

梁凤仪

(香港作家)

吴思远

(香港导演人协会会长)

曾志伟

(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

艾尔敦

(香港总商会主席)

苏利民

(香港英国总商会主席)

祈裕庭

(香港美国总商会主席)

一次触动心灵的旅程(后记)

试读章节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记者:“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是香港10年来最大的变化,而“港人治港”保证的是“一国两制”下最大的不变,在政府方面,从执行政府变为决策政府,而您作为一位香港人,从一个公务员成为香港特区的最高长官,依旧为香港市民服务,在就任行政长官前后,您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您个人的发生变化又是怎样的?

曾荫权:最近50年,我从一个小孩子成长到现在,真的感觉经过了很巨大的变化。不单是经济上的变化,社会上的变化,政治止的变化——10年前发生的,我们香港的回归。我有幸看到香港由一个小小的工业地区变成国际化的大城市,由一个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地方变成我们国家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港人治港,这整个过程的变化是惊天动地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终身的事业是公务员王作。我是1967年开始做政府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年,到过不少的部门,做过不少的岗位,但是我现在回想以前的工作状态,没经过多少起伏,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一开始我对自己要求就是任何的岗位、任何的王作都尽量做到最好,全力以赴。得到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用香港人讲的是“做好这份工”的态度,全力以赴。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一样,但是岗位不同了,两年前,我开始做特首的工作,工作的经验和要求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前我做公务员工作,对事情都是集中在数字事实,客观的观点,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感情放在事业里面,我希望有清醒的头脑,分析清楚,用客观的态度,量化每一个事情的困难度,作出最好的决定、建议。但是发觉做特首以后,这个要求有一点不同了,我需要的是、要研究的是,决定政策背后的人情,老百姓的心理,对他们的影响,不但是对社会整体的影响,还要考量对个人家庭的影响是怎么样的,这就比较困难,比较复杂了。特别需要多一点聆听,多一点研究,很多的时候,要研究清楚,走下去,走到每一个家庭里面,最后我决定用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这个过程变化对我自己来讲,工作态度变化不小,但是我感觉是好的,结果也是不错的,这个不单是我个人,我们是一个统一观念的领导班子,我鼓励他们采取统一的方法,从公务员的研究,从政绩方面、人情方面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就觉得,最后提出的政策更巩固,更有效,更近民情,更紧贴着民意。这个过程对我来讲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来自基层,跟香港的市民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在香港,60年代我们有一个大的经济危机,90年代有一个更大的金融危机,有SARS的考验,但是香港本身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香港有一个特性,我们拥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自强不息,什么时候都要做到最好,凭着每个人的努力,进发出一个很大的集体力量,这个精神帮助我们克服了以前不少的困难,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

1997年以后认为,我们港人治港,香港是我们的家,老家,这个感情更深,更强,更重要。所以有的事情,我看来是没有变,但是有的事情在变,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整体来讲是很好的,很好的经验,很好的变化。

记者:您曾经多次代表香港出访很多国家,在出访的过程中,为香港做了大量的推介工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您出访的过程,您如何感受和评价国家和香港在国际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曾荫权:我们香港是一个商贸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发展依靠的是商贸,外贸利润是我们本地生产总值的几倍,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香港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体系,比很多其他城市更开放。所以我要维持不断的与外间的联系。

在特区政府中,不单是特首,我们所有的主要官员,还有我们的秘书长也经常出外,出外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要清楚世界最近的发展怎么样,要把握外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介绍香港最近发展的情况,特别是1997年以后我们的发展。

P1-2

后记

2007年6月23日至30日,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西法语国际频道播出,之后,香港无线电视在无线电视新闻台、明珠台以及其在海外所属的有线频道首次高频率完整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普通话版、粤语版、英语版,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内地、香港以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回应。

《光明日报》以《“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影像记录》为题、《人民日报》以《一次圆满的回首》为题、新华社以《近3亿内地观众收看纪录片〈香港十年〉》为题发表专论,海内外近百家媒体全程密切关注并对《香港十年》的开播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报道。香港《文汇报》撰文称“这是一次穿越时间的飞行,一次贯连历史的回眸”。媒体普遍反映,该片大气恢弘,体现了国家电视台的风范,同时通过大量的真实个案,准确反映香港人的10年心路历程,揭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宏大主题,唤起了很多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香港十年》摄制组在香港4个月的前期拍摄中,我们不停地寻找、发现、选择、纪录,纪录下他们生动的面孔,纪录下他们感人的笑容,纪录下他们真实的故事,10年,每个香港人都是“变与不变”的亲历者。最后,100位见证了10年香港发展历史的香港“普通人”走进了摄制组的镜头,60位参与了10年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高官和著名人士接受了摄制组的专访,“平民”和“政要”在这里共同见证了回归10年来港人的心路历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10年香港最大的变化——人心的变化。

在我们纪录的影像中,1997年7月1日零点出生的“回归宝宝”张心柔、中英政权交接仪式上的升旗手警官柴家辉、回归时选择留在香港生活的英国人马信康、负资产后坚持不懈后再次翻身的摄影师苏大勇、老马迷霍先生、天星码头钟楼敲钟人棠哥、叮当车司机姚秋、中环缆车维修王祖叔、茶餐厅老板林木河父子、大澳渔村渔民武树明、罗湖人家袁仁基一家、退休后在东莞樟木头安家的吴庭金夫妇、叶建贵夫妇,为了在内地偏远地区捐建100座医院而倾其积蓄,变卖祖传古董的香港中文大学退休教授梁沛景、充满使命感、责任感的香港大学生禤彦勋、维多利亚幼儿园的3岁儿童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将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这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将带来最真实的心灵感动……他们,共同创造了香港10年的发展繁荣,共同见证了港人10年的心路历程。

2007年4月13日,我们在香港专访了特首曾荫权先生。期间,曾先生面对我和摄制组,他的两段真切感言至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金融危机、非典、禽流感等,香港经济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个很切身的感受,我们有个依靠,那就是国家。每当这个时候,国家都是无私地对待香港。”

“值得我们欢欣喜悦的,是这10年我们探索出‘一国两制’的道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套价值观。当初不少人对这种构思抱半信半疑的态度,但今天只要我们问几个问题:香港与内地的交往是否越釆越密切?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否越来越高?香港是否仍然紧守我们独特的制度、生活方式、核心价值等等?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一段话,后来出现在6月18日曾荫权在香港电台发表的《香港家书》中。

作为《香港千年》大型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被采访者那种真实、真诚、真挚的情感,并深深地为人物的故事所感动。这种感动源于,在过去10年,香港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韧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感动源于,看到香港回归后,与祖国内地的相互依托和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这种感动源于,看到特区政府在治理香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能力,以及香港各界民众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由于《香港十年》在成片播出时篇幅所限,对于很多香港著名政要、学者的访谈内容观众在片中只能观其一斑。现在,我们将专访他们的言论整理后集结成书,以飨读者。

如果说,10年来我们对香港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个“东方之珠”魅力光环下的繁华都市,那么,今天通过《香港十年》所认知的香港,除了动感、时尚、活力,在我们的眼里,它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这里的人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同样在为国家、为香港、为民族承担责任,对于未来的香港而言,这将是香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总制片人、总编导 刘文

2007年12月18日于中央电视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