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叙事活动与价值世界的内在关联,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世,尤具深意和针对性。20世纪以来,“兽栏”、“城堡”、“铁屋子”、“深渊”、“荒原”、“监狱”等空间意象,均传达了中西哲人对世界精神状况的危机感受;尤其在当下,“诸神之争”不息,“消费社会”兴起,电子经验已开始取代人们的自然经验——面对现代、后现代的诸多价值困惑,我们当如何作出回应,如何激活自身的经验和叙事资源,并促成新的可能性领域的开放,还有赖于人文学界长期而艰难的努力。
自本根基而不泥古,广采西学而不崇洋。本着这一文化自觉态度和文化开放精神,我们特设“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以吸纳新思、交流才艺,展示汉语叙事文学的创造性成果,并为促进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本书从汉语小说的表达实践入手,尝试以故事与经验的切身性为基点,对近十余年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变化脉络中的一些很值得关注的新质或征候予以具体考察,并将叙事伦理作为批判性地料理现代性知识的有效方式,体现出作者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重建文学价值的努力。
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及其问题——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演讲/1
附:关于“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及其问题”的信(张志扬)/12
灵魂在一种语调里——《抒情年代》的叙事伦理意义/22
“我”一向在哪儿/31
信仰与写作——北村和史铁生比较之一/36
信仰与写作——北村和史铁生比较之二/55
讲述一代人的故事/80
在这样的文字中呼吸——关于《南渡记》、《东藏记》/84
对“文革”的再叙事——关于《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的对话/88
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读《受活》/102
反史诗的史诗性写作——读《秦腔》/124
视角:城与乡的对接——由《上塘书》想到的/130
如何打开历史经验的层积——读《山河入梦》/135
寻找悲哀之源——读《解密》/143
为大自然复魅——关于《刺猬歌》及其大地文学路向/152
被卷入日常存在——李洱中短篇小说论/170
世界、大众语用学及教育/179
小说之死/184
上海故事、叙述惯性及其他/190
湿润的目光——伯尔与陈应松笔下的两个血案/202
小说与当代生活——上海大学文学周圆桌会议/206
批评之途:返身与前行——北京对话/231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260
我们时代的文学观察/266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周介人文存》读后/273
理念与方法——《重读大黄河》拍摄大纲/280
水文与人文——在“河流伦理研讨会”上的发言/288
为了让人类一路走好/295
知识伦理与现代文学研究的价值/300
文化批评:政治与伦理/304
不排除解构视界,但拒绝虚无主义——序《叙事与价值》/321
后记/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