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可持续发展的脸
据我奶奶讲,我小时候就长着一副当官的脸。
我说,我从来没看出自己的脸有个官样。
我奶奶说,能看见自己的脸那还了得,脸是给别人看的。
我于是笑,想起小时候的事。
我很小就穿上了皮鞋,走了第一回官步。那时候能穿皮鞋的绝对是富家弟子,不知羡慕死多少男女同学。我曾很风光地穿着皮鞋走在大上海马路上,大摇大摆地出人和平饭店前大厅。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因为,所有的大人被保安请了出来,只有我畅通无阻。不过,我后来扭了脚,在家里躺了三个月,也是因为那双皮鞋。
我对官的印象是从小学开始的。我穿着锃亮的皮鞋,在道路泥泞的课堂外奔跑,一点也不心疼。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很好,处处照顾着我。他们都说我脸宽头大,像个当官的,以后肯定有出息。
后来上了中学,说我脸的人更多了。因为插班原因,同学中多了一半来自农村的。老师和同学们依然捧着我,把我当成明星似的。其实,我在班里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可老师给了我一个学习委员的职务。有一回,班里民主选举班长,我居然当上了,连那位呼声最高的同学也投了我的票。放学后,我兴奋地跑回家,面对着镜子,不停地摸着自己的脸。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一句:小子,都说你是当官的料呢。
大学毕业,我就进了机关,这是不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呢?我不知道。反正,我走上了仕途。奶奶说的没错,我的脸很早就预告了我的前景,现在该是发展的时候了。
在单位里,我人缘一直很好。别的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存在,可是,我一次与人摩擦的机会都没有。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不过,同事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来劝我。机关里请客风气盛行,我从来没掏过钱,都是别人请的。好几次,我都觉得过意不去了,但大家依然阻止了我掏腰包的动作。工作了几年,我结婚了,还买了新房子。我是个普通办事员,既没钱也没权。同事们知道我难处后都主动借钱给我,要知道,还钱要等好几年呢,大伙都说没事。妻子说我单位里的同事像朋友一样,我笑着说,那是因为我的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
我被提拔为副局长的事有点突然,那天,我又跑去照镜子,这次全身上下照了个遍。我重复地打量着自己的脸,兴奋地叫起来,呀,我好像是有当官的模样。接下来,同事们也和我开起了玩笑。大家说:早就知道您能当领导,谁叫您长着一副当官的脸呢。
其实,当官了也闹心的。尽管我是副局长了,可我心虚着呢,只是别人发现不了罢了。我怕别人说我闲话,怕我工作能力与位置不相符合,怕一不留神出了差错。
有一天,我还真是出了差错,而且是天大的差错。我喝了酒,回家时摔了一跤,破了相。我顾不得疼,我推开家门时,提心吊胆地扑向镜子。果然,我的脸磕开了口子,还流了血。我催着妻子赶紧送我上医院。我不能让我的脸出事故。在医院,我请求医生一定要修理好我那张脸。
不久,我的脸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我重新回单位做起本职工作,有几次,我甚至把局长的事也揽过来了。我觉得要给局长分担些工作,单位一把手可不能做太多的事。外面也在传说了,局长位置要换了。我的心开始骚动起来。我知道单位副局长有好几个,不一定能轮上我。可想想也是件美好的事吧,当兵的谁不想当元帅呢?大家都说我有一张可持续发展的脸,说不定希望还是有的。
我奶奶说,我从小就长着一副当官的脸。
其实,我这张脸,不当官还当啥呢?当我坐上第一把交椅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意外——那张脸,就是为了当官问世。随后,接二连三的预约请客当然是那些请过我客的人请客了,仿佛他们多年的投注,终于兑现。
出事过程我毫无警觉,似乎我的脸已替我投了保险。我没料到多年的。哥们出卖了我,他给我钱的时候,还说要我一百个放心,可是,那幢他承包的楼宇坍塌了,我也脱不了干系。
他说:我给你钱,我得在楼里挖出来,不然我就亏了。
妻子来探监,我不肯见他——我不愿让他看见我这张脸。我听说,奶奶咽了气。都怪我这张脸。
P205-207
一种文体和一个作家群体的崛起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序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开始接触并关注小小说文体和小小说作家作品。在我的印象中,小小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它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代典籍。可我又觉得,小小说更是一种年轻的文体,它从上世纪80年代发轫,历经90年代的探索、新世纪的发展,再到近几年的渐趋成熟,这个过程正好与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同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昭示着小说繁荣的又一个独特景观正在向我们走来。
首先,小小说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读者需要、很有大众亲和力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历经20年已枝繁叶茂的小小说,也被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当做‘‘话题”和“现象”列为研究课题。
其次,小小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小”,因此有人称之为“螺丝壳里做道场”,也有人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些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小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滴水见太阳,以平常映照博大,以最小的篇幅容纳最大的思想,给阅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供另一种可能。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小小说文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文坛有识之士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广大报刊的倡导规范,离不开编辑家的悉心栽培和评论家的批评关注,也离不开成千上万作家们的辛勤耕耘和至少两代读者的喜爱与支持。正因为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小小说才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
特别是2005年以来,小小说领域举办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出版了不少“两个效益”俱佳的图书,也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标志性的作品。今年3月初,中国作家协会出台了最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正式明确小小说文体将以文集的形式纳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评奖。而且更有一件值得我们为小小说兴旺发展前景期待的事:在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业态中,小小说已开始在“手机阅读”的洪潮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这一点的未来景况也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出来。总之,小小说的前景充满了光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的出版就显得别有意义。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最后,希望通过广大作家、编辑家、评论家和出版家的不断努力,中国文坛能出更多的小小说名家、大家,出更多的小小说经典作品,出更多受市场欢迎的小小说作品集。让我们一起期待一种文体和一个作家群体的崛起!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 何建明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集结杨晓敏、许行、聂鑫森、孙方友、孙春平、刘国芳、谢志强、陈毓、周海亮、海飞、曾颖等当代小小说最华丽的作家阵容和最具经典意味的力作新作,由100名小小说名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
本书收录了周波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本书是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系列中的一本,精选了周波的部分小小说精品,同时收录了一些作品评论和作者的创作心得,并附上了作者的创作年表。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可读性强,给人回味无穷的阅读乐趣。
本书广泛了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感染力强,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质朴中见幽默,于调侃中见温情,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体验和独特思考,对广大读者和写作者有着极其特殊的启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