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自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败,帝国的根基受到日益加剧的藩镇割据、奸臣擅权、阉竖横行的动摇。拯救与衰亡成为九世纪的历史,王题。本书以恢宏的气势、生动的史实再现了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后一百多年历史。天子们的百无聊赖、奋发中兴和无可奈何;朝臣的励精图治、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宦官的把持朝政、反奴为主、滥杀忠良;藩镇的各霸一方、分裂疆土、蔑视中央——都被再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秋风吹渭水、落叶下长安的肃杀悲凉之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落九世纪(唐帝国晚期政治叙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益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败,帝国的根基受到日益加剧的藩镇割据、奸臣擅权、阉竖横行的动摇。拯救与衰亡成为九世纪的历史,王题。本书以恢宏的气势、生动的史实再现了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后一百多年历史。天子们的百无聊赖、奋发中兴和无可奈何;朝臣的励精图治、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宦官的把持朝政、反奴为主、滥杀忠良;藩镇的各霸一方、分裂疆土、蔑视中央——都被再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秋风吹渭水、落叶下长安的肃杀悲凉之感…… 内容推荐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败,帝国的根基受到日益加剧的藩镇割据、奸臣擅权、阉竖横行的动摇。拯救与衰亡成为九世纪的历史主题。 本书以恢宏的气势、生动的史实再现了自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衰帝以来一百五十八年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历史,使秋风斜阳中的长安皇城从历史灰暗的背景中清晰凸现出来。天子们的百无聊赖、奋发中兴和无可奈何;朝臣的励精图治、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宦官的把持朝政、反奴为主、滥杀忠良;藩镇的各霸一方、分裂疆土、蔑视中央都被再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秋风吹渭水,落叶下长安”的肃杀悲凉之感…… 目录 序幕 雄心勃勃的新帝 警报:帝国的财政 波澜横生 东方!东方!! 危机爆发 彻底的失败 无奈的选择 漫漫贞元二十年 第一章 王叔文:乾坤一局棋 翰林待诏 初尝胜果 同气相生 实行新政 致命的弱点 错误 最后一搏 悲哀的结局 第二章 元和:短暂的中兴 天威奋发与时代机遇 天降贤才 挫折 宰相李绛与李吉甫 契机的出现与策略的成功 中兴与隐患 第三章 反奴为主:神策军与枢密使 好景不长 风云再起 宦官与禁卫军 变化中的格局 派系斗争 政事权旁落 谁主沉浮 第四章 甘露之变:失败的反击 穷则思变 所托非人 出师未捷 慌不择路 第二次反击 惨败 进入宦官时代 第五章 李宗闵 牛僧孺 李德裕 树欲静而风不止 前因后缘 人以类聚 谁是谁非 会昌之政 恩怨两泯 第六章 宣宗皇帝:最后的辉煌 廿载韬晦 否定前朝 治国有谋 御下有术 幸运的时代 第七章 崩溃 从内部开始 经济衰败 黄巢起事 乱世出贼子 霸道方兴 日落长安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然而杨炎的复仇也太过猖狂了。果然,罪诛刘晏的诏书一下,群情哗然,天下冤之。 首先是桀骜不驯且又势力强劲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率先发难,接连上书朝廷责问刘晏何罪,竞至先诛后诏。刘晏功绩昭著,一旦被谗,不加验实就暴诛重臣,自然使得很多人为之骇然。两河诸镇中的李正己、田悦等都是安史降将,在某种程度上本就对朝廷怀着既怕又恨的心态,刘晏的被杀多少给了他们一些心理上的借口:刘晏无罪受诛,我辈罪恶,岂能与刘晏相比?看来也只有早寻退路了。朝中清议或天下民情未必能使杨炎产生什么负担,但如许议论来自强大的藩镇,就不能不使杨炎感到压力巨大,就连德宗本人和整个朝廷也因此难堪不已。中央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只要不引进军事力量的参与,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最多不过是得胜者趾高气扬、受害者忍气吞声而已,但是一旦有军队的干预,情况就不一样了。朝廷犹豫和缄默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关键时刻,杨炎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得一览无遗,面对强大的压力害怕得要命,以往排挤别人时所有的果断与坚毅消失殆尽。在此当口,他自作聪明地认为,只要把责任推卸掉就万事大吉了,但杨炎没有仔细地想一想,他要推卸的对象却不是一两个死党,而是至尊的天子。 杨炎秘密地派出心腹数人,命其以宣慰之名分赴诸道,密令他们私下里晓谕不满的各个节度使:刘晏昔日朋附奸佞之徒,曾请代宗改立独孤妃为后,完全是当今皇上痛恨此事而决定杀他。言下之意:与我杨炎无关。 李正己送走杨炎派来的宣慰使,返身对幕僚说: “今上性格猜忌,用法严峻,我辈难求生路了!” 其他数道的田悦、李宝臣、刘文喜都有同感。 情急之下,轮到杨炎自己开始犯错误,他的这个错误与刘晏所犯的错误一样都是无法弥补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德宗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本来皇上也许就不无寻找替罪羊推卸责任之意,结果自己倒成了替罪羊。不用说皇上是如何的愤怒了,杨炎从这时开始为自己的败亡自掘了坟墓。 德宗没有立即动手,他知道这不足以致杨炎于死地,弄得不好,说不定还会损害天子的声名,眼下只能隐而不发,等待机会。尽管如此,疏远这种只可共享乐不能同患难,罔上行私、苟利其身之徒,却是皇上马上可以做的事。几个月后的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十六日,德宗擢升了御史大夫卢杞任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入居宰相,开始不专任杨炎。卢杞的入相似乎是德宗皇帝短暂清明政治的彻底结束,如果说新一代天子即位两年不到的一段时间里还能算作是有过振作气象的话。从现在开始,失败便接踵而至,一发不可收拾。 卢杞与杨炎在许多方面都可算是标准的反例。杨炎面貌修美,仪容端庄,而卢杞长相极丑,形同鬼魅;杨炎善文章,而卢杞却善口辩。卢杞倒也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卢怀慎曾位居宰相。卢杞以门荫入仕,开始时做过玄宗、肃宗时的大将仆固怀恩的掌书记,后来做过刺史,在朝中历任郎中、御史中丞。卢杞入相发迹前,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还是以谨慎小心著称的一代名臣郭子仪很早就看透了卢杞的为人。 当时子仪可是朝中德高望重、天下推服的顾命大臣,不过因年老多病,常卧病在床。朝中百官于是常常趋府问候,子仪在榻上接见,从不屏退左右的姬侍。一日,忽报卢杞来访,子仪立即命左右侍妾悉数退去。 卢杞走后,家人问他原因,子仪道: “卢杞形陋心险,你等见了他必然会笑其长相,此人亦必怀恨在心。一旦他日得权,则灭门之祸为时不远矣!” 郭子仪毕竟阅历丰富,能够一语道破,智慧更是超人一筹。崔祐甫已于去年的六月去世,杨炎也已不受重视,其他几位重臣都是虚领“同平章事”荣衔,于是只有卢杞独揽大权。很难推测德宗为何起用卢杞这样一个至少是很委琐的人,可能是因为数次用人的失望开始矫枉过正,才重用既无功,又无大才的卢杞,而且像赌气一般地一意孤行。所以当卢杞一旦拥有这样一种地位,人们再看出他的真相就已经晚了。 连失意的杨炎都不愿与这样的人为伍,甚至拒绝与卢杞在政事堂“会食”。宰相共进工作午餐是本朝政事堂制度的优良传统,宰相们在工作中发生牴牾是难免的,在会食中进行磋商和讨论,也可增进彼此的了解,融洽气氛。卢杞开始没有在意,但有些人自不会放弃这种离间的机会,对卢杞说: “杨公鄙公,不欲同食。” 卢杞这才恍然大悟。在政事堂阁中,他望着杨炎吩咐糊上的桃花窗纸,嘴上没有说话,但心中十分愤怒。 卢杞立即开始了行动。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尚且不足,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集团,于是太常博士裴延龄成为他树党的首批人选之一。裴氏在德宗后期发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也得归在卢杞的名下。由于德宗对杨炎进行惩罚是早晚的事,卢杞除掉杨炎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的方法也和杨炎对付刘晏的办法如出一辙,先是寻机奏罢杨炎相职,接着利用严郢等与杨炎有仇之辈,给他奏上一个“有异志”的罪名,遂使德宗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崖州在今天的海南岛,是最严厉的贬谪之地。杨炎这次不再像早先的那次被贬乐观了,在途中他走过一个叫“鬼门关”的地方,充满感慨地写了一首诗: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虽然走过了“鬼门关”,他还是预感到凶险将不可避免。果然,在离崖州只有百余里的地方被缢杀。两年之间,德宗杀了两位宰相。 德宗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鲜明记录,他的名字之所以总是与政治、军事以及个人处事上的众多失败联系在一起,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两年里发生的这些事。“失败”是一个颇让人费神的问题,如果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是因此而带来严重的恶果就可以称之为失败的话,德宗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能实现哪怕是一点点预期的计划。德宗初政的相对平静只维持了一年多,就随着刘晏、杨炎的被杀而烟消云散了。P18-20 后记 本书初版于1994年,当时限于学力,错舛甚夥。十年后的2004年有机会再版,原已整体修饬一过。可是举世熙攘中,著书者的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不良书贾上下其手肆意改窜,结果使再版不仅没能实现对旧有过失的订正,反而增加了新的错误。失之轻信,后悔已晚。 承蒙江苏文艺出版社不弃,惠予接受修订本的出版。区区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此次修订,除改正明显的错误外,又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润饰,同时调整关目,俾便阅读。本书虽间杂议论,兼寄感慨,但要以叙事为主,故原副书名“大唐帝国的衰亡”或不尽妥。兹改为今题,庶几名实不悖。 新世纪以来,风气丕变不一。追忆十五年前草创此书时,筚路蓝缕,艰辛备尝。今则述史、讲史、论史之著,汗牛充栋,蔚然大观,陈陈相因,有若簿籍。抚今思昔,岂胜怅惘。 2008年3月作者谨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