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一代大家,其一生治学和求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清华度过的,这4本专辑是《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均以北大清华两校为切入点,选取特定的视角,通过世纪老人生动真实的回忆,追溯北大清华的流年岁月,描述风流韵事,月旦骚人墨客,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青年学子以及其他立志成才者对北大清华的了解和关注,使其“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鉴明利害”。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为其中一册,是季羡林在清华曾交往过、且有着甚笃交情的一些名人。

内容推荐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是季老回忆追述那些在清华曾交往过、且有着甚笃交情的一些名人。从季老在清华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与名师的率真交往,直到解放初几位红极一时的文坛大家的点滴小事,季羡林在文中的描述都十分生动。如文中季老提到的锋芒毕露的清华“四剑客”,恰中现今年轻人的下怀,直令他们艳羡不已。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头小伙子,在清华园的工字厅指点文坛,臧否人物,高谈阔论,喜怒笑骂皆成文章,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了季老的《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会感到痛快淋漓,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他又是晚近谢世的一位见证人,因此此类回忆更逼真、更抢眼,更耐人寻味。

目录

代序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编者前言

回忆师友净化灵魂

回忆陈寅恪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西谛先生

 怀念乔木

 追忆李长之

 悼组缃

 致林庚生日贺信

 忆念张天麟

 春城忆广田

品学评人博采众长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

 陈寅恪的爱国主义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

 《赵元任全集》序

 读朱自清《背影》

 我的朋友臧克家

 周作人论——兼及汪精卫

《清华园日记》(节选):毕业季,与师友相处的美好日子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附录1 留学散记——德国的师友

 哥廷根大学的老师们

 重返哥廷根

 遥远的怀念

 追忆哈隆教授

 我的女房东

 伯恩克一家

 迈耶一家

 听诗

 表的喜剧

 Wala

 反希特勒的人们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章用一家

 忆章用

 《印度寓言》自序——献给西园和虎文

 给储安平的信

附录2

 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我读吾师:梁志刚

 美文伴我进北大——从读季老的两篇散文谈起:胡光利

 季羡林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的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且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uders),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理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waldsehmidt)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说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的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来攘往的学生人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可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覆。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P2-4

序言

为了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掘季羡林先生的精神财富,充分合理地掌握、利用和开发季老的文献资源,使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编选了4本新的关于季老著作的专辑,即《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这4本专辑再次向广大读者展示大师的独具魅力的风采,树立大师的不可磨灭的形象,从而对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总之,大师的资源共享,大师的资源乃天下之公器,应该适时无条件地将其回馈社会,以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和求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清华度过的,这4本专辑以两校为切入点,选取特定的视角,通过世纪老人生动真实的回忆,追溯北大清华的流年岁月,描述风流韵事,月旦骚人墨客,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青年学子以及其他立志成才者的关注,使其“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鉴明利害”。总之,这4本专辑力求做到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浅近简约,通俗易懂,聚焦热点,针砭时弊,贴近广大读者尤其青年学生及其家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成为人手一册的“启蒙书”。

本着绝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原则,这4本专辑综合分析季老一生在北大、清华的活动经历和特点,查阅研读季老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忠实原著,切中主题,采用已被证明最受读者欢迎的季老知人论事、纵谈学苑风情的作品,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他所亲历的北大、清华的人和事儿,以使广大读者留下余思或反思,全面准确地评判和阐示季老的道德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大师的风采。

这4本专辑所选部分文章,比如,与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与有关人士的谈话、答记者问、贺信、题词等,尚未见于已出版的季羡林著作,亦即首次公开选用和发表。

这4本专辑所节选的几部重要回忆文集,比如,《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学海泛槎》《病房杂记》等,曾为畅销书,具有自传性质,故事性强,史料价值高,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能引起读者密切关注,备受欢迎。

下面,将本专辑的内容做以简单介绍: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读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同时考中了北大和清华,但为何选清华而舍北大?他本来文科成绩优秀,但入学后为何又要转学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为何有时对某些必修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却要到外系去蹭课?等等。总之,从季老叙述的往事中,读者依稀可以梳理出这样的轮廓:主修课与选修课、旁听课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文学创作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想当作家与想出国留学的关系,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从季老的《清华园日记》和撰写的其他文章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博览群书、集腋成裘、抓住一个问题不放等等,始终是他的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也是立志成才者必备的基本条件。读者还能从中目睹到季老做毕业论文的感人一幕。

季老在文章中对清华校风的评论颇有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北大是“沉郁顿挫”,而清华则是“清新俊逸”?读者只要认真思考一下,便会获得启发和借鉴。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全国一流学府,我们既要慕其名,也要求其实。有人说,如果季老后来不到德国去抠古文字,而一直潜心于文学创作,那他必定会成为我国文坛的佼佼者。此话有理,为此特选出上世纪30年代他的散文代表作,由此可见他亲受文坛大家的栽培,堪与当时的文学精英们并驾齐驱。

季老在清华读书时正值日寇侵华,他的政治态度应该是肯定的,这在他的日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他胆小怕事,畏首畏尾,不敢接受胡乔木的劝告,挺身参加革命。在所选文章中,季老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的认识都是实话实说,实为难能可贵。

总之,季老之所以由少无大志的毛头小子一跃而成为著名学者,与他在清华时期奠定的牢固基础息息相关,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见一斑。

在这4本季羡林专辑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亲自书面授权并发表了重要的意见;感谢金城出版社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度重视,感谢为本书出版做出辛勤努力的所有朋友。

季老逝世后编选出版这样一部专辑,意义固然深远,但难度较大,而我们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其中定有许多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教。

胡光利姜永仁

2013年11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