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黄全愈教育文集
分类
作者 (美)黄全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全愈是近十年来影响国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人物,他的系列书籍《家庭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等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起振聋发聩的效应。这些书籍让中国人首次全面地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先进之处,他的“家庭教育不能着眼于对天才的培养,而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的成功者”,“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做人”,“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等很多教育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

本册为《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

内容推荐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情结让外国人叹为观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卓越的人才,许多家长按照自己的设计,“弯这枝,捆那根”,“制盆景”式地改造孩子,导致许多孩子没有自己的兴趣,缺乏社交能力。缺少创造性,甚少同情心,无法面对挫折……

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作者以一位教育学家严谨的态度,用一位父亲温和的眼光审视中美家教的异同,用生动、风趣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原汁原味的美国家教,并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建议:如何为你的孩子设定正确的目标?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如何批评与表扬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为什么要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怎么让孩子试犯一次错误?如何…”

不要“扭曲”孩子成为盆景式的“龙”。要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望子成人,孩子才能成为终点线上的获胜者。

目录

代序:拦车的黑衣女子

一、“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能读一千个博士学位吗?

 缺陷的魅力

 孩子了解父母,但不一定“理解”父母

 13亿人,只有少数知道清华北大的门朝哪边

 不敢苟同“父母决定论”

 美国也有人“望子成龙”

 可“连”美国父母心

 期望很高,代价很大,失望不小

 建议:怎样为孩子设定奋斗目标

二、谁的兴趣

 足球?排球?网球?

 中国女排情结

 儿子想排除老子?

 兴趣指导?兴趣屈就?

 发现孩子(发现兴趣,发现自我)

 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谁改造谁

 爱瑞卡“跟踪”

 我的导师的人格力量

 “爸爸,您无法说服我的,只

 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建议:怎样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

四、孩子拆闹钟怎么办

 中华民族的困惑

 人的四种行为

 素质教育的盲区

 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课

 孩子拆闹钟咋办?

 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五、孩子的床底下有怪物吗

 人与家庭难分难舍

 人的欲望是柄双刃剑

 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

 美国人的心理“断奶”

 “怪物”不在床下,在父母的心里

 10岁孩子警告教练

 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六、“教”是为了“不教”吗

 管理谁?谁管理?

 大学生“入托”的奇闻

 美国教育的“百事可托”

 中国孩子也背“历史包袱”

 反思“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剖麻雀

 父母的角色混乱

 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七、孩子夸大自己的短处是美德吗

 童言“有”忌

 孩子太沉重

 孩子夸大短处比夸大长处更可怕

 不要首先想到一大堆缺点

 建议:怎样批评或表扬孩子

八、为什么美国孩子不在乎惩罚

 学了美国人的坏招数

 美国孩子脸皮厚?

 美国孩子“跳楼”

 “不管怎么说,我们是爱你的!”

 给你一次机会,还我一个奇迹!

 惩罚也讲艺术

 孩子也有人格尊严

 举起巴掌的时候

 建议:怎样惩罚犯错误的孩子

九、该不该给孩子讲“农夫救蛇”的

 故事

 在桂柳高速公路上

 在密歇根州的乡间公路上

 同情心的良性循环

 孩子天生有同情心

 “救蛇”的农夫错在哪里?

 同情心必须从小培养

 中国也有可以相信的陌生人!

 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十、要不要培养“懂事”的孩子

 “不懂事”二三事

 “懂事”的含义

 家长的难堪

 对美国家庭教育的误解

 建议:怎样才能让孩子“懂事”

十一、“试”犯一次错误

 是甜是酸,自己尝

 我让矿矿尝了一次犯错误的苦头

 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吃苦”等于“挫折”吗?

 建议:怎样让孩子在“犯错误”中学习

十二、孩子能说“NO”吗

 我也当过“好龙”的“叶公”

 孩子毕竟是孩子吗?

 穿“错”毕业礼服的风波

 建议:怎样对待说“NO”的孩子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9币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吹得断断续续,还夹着一些怪音。要考试了,我着急了。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的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如果给她减个负,那她一定睡得早。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得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了它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第一页,每个走进我们教室的老师和家长都能一眼看到它,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

我爱我的八种理由

杨爽

看了这个题目,有些人一定觉得好笑,自己怎么爱自己呢?其实,大家仔细想想,谁不喜欢自己呢?

一、我活泼,见到大人,就会活泼地叫一声叔叔好或阿姨好。大人总会笑眯眯地说:“这孩子好可爱活泼啊!”

二、当然是可爱啦!我的头特圆,看上去就会使人联想到Kitty猫,脸嘛,有点儿像红富士,就是一看见就想咬一口的脸。如果我再装出一副小松鼠的样子,保证让你大叫“好可爱啊!’'

三、我诚实,做错了事没告诉老师和家人总会觉得做什么都忐忑不安,终于心灵的诚实战胜了一点点虚伪,吐露真情后也许会吃“竹板烤肉”,但说出了真情后的心情会舒服许多。

四、我善良,每当看到动人的情景时,总会被感动得大哭一场,哪怕是一只小猫掉进阴沟,我的眼泪也会哗哗往下流。

五、我天真,总想什么时候给嫦娥打个电话问她要几盒兔子糕。趴在草地上喂蚂蚁吃点心,心想:不知它们要喝可乐还是芬达。有时,我幻想自己是一位花仙子,拿一枝铅笔当魔棒。P128-129

序言

总序:只有素质教育能使中国崛起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

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

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

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

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女足还是10年前那样所向披靡。有两个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一是今年中国女足输得一塌糊涂,连参加世界杯决赛的资格都没有;二是美国女足的人口是500万,而在中国还不到1000人。中国搞的是举国体制,把少数人集中起来苦练;美国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到处都能看到女孩儿踢球。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也用举国体制在100所中学里专门为北大清华培养生源,能否短期内让北大清华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答案是否定的。邓小平早就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女足已败下阵来。同理,素质教育必须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实施。至此,我们来琢磨一下,斯坦福大学校长所说的“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必须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中国的大学才可能在12年后,获得一流的生源,在20年后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快20年”。换句话说,真的动了基础教育,就是“20年”,否则就是50年,甚至更长。但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谈何容易!  十多年前说“需要20年”,十多年后还说“最陕需要20年”。

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没有具体说中国多少年内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从他们所指出的中国教育的问题来看,他们是认同“最快20年”的说法的。因为,他们所指出的,是钱学森先生的遗恨,不是十年八年能解决的问题。巴西可以很中肯地指出中国足球的问题,因为两者相差太远,不怕你一蹴而就。如果不是数十年的差距,别人恐怕也不会大方地指出我们在教育上的问题,正如巴西对阿根廷的足球绝对不置一辞一样。但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出《文集》,许多话题十年前就提出来了。有人曾质疑人大社:“素质教育”是否旧话重提?两个星期前,一位叫李福琼的学生给我来信,并附上今年5月初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数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从不同角度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报道。这些问题,不但都是而且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世界名校校长的诤言,震惊国人!这位学生在信里说道:“其实这些顶级大学校长的高见,早在您前几年出版的书中就都指出来了……”中国人喜欢换口号,改提法。既想批倒“应试教育”,又不愿提“素质教育”。于是又提什么“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把“人”育化为人才,完善“人”的人格的教育。看看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到极点,“穷”得只剩教育——把“人口”变为“人才”的教育,也正是教育使日本崛起成为强国。在西方有人说:未来20年将属于中国或印度。印度和中国谁先崛起,就看谁能在20年内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是“教”人、“育”人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借世界顶尖大学校长的口说:实施素质教育最快需要20年,慢则50年。只有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才能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前途在于教育。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素质教育能救中国。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还是人,因此,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话题。

中国的教育复兴,就是素质教育

我反对“注、疏、解”的研究方式,但被迈阿密大学任命为孔子学院的院长,在揭碑仪式上,需要讲几句话,我就讲了《论语》开篇的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学习和温习,不是愉快的事吗?朋友远道而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哲学家最重要的著作的头三句话,竟是如此的平淡无奇、浅显简单?

“学习是愉快的”;“朋友来访令人高兴”;“要宽容他人”。一句句分开来看,还真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童叟无欺。但若将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细品,则别有洞天,就变成了回味无穷的浓茶醇酒。

一、如果这三句平淡无奇的话真是毫无关联,为什么《论语》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二、为什么“时常学习”要和“远方的朋友”联系起来?

三、为什么“近邻”不行,非得“远道而来的朋友”?为何一定要强调“远”?“远”的意义在哪里?在孔子的眼里,多远才算“远”?

四、为什么“时常”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五、为什么“不愠”别人的“不知”才是“君子”?

六、这个“不知”的“别人”是否包括“远道而来的朋友”?

当你试着回答上述六个问题时,你一定会思考出如下答案:

A:因为“远”会带来很多不同,因而要“时常学习”。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要近邻的同色,而要远方的异色。

C:古时没有e-mail,没有手机,也不知地球多大,从鲁到秦就是“天下”。跋山涉水,周游列国。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文化均不同,而且越远越不同。后来,有了进步,以为印度是“西天”。于是,去“取经”。所谓“取经”,不是被动地等“有朋自远方来”,而是主动走出国门去“学习”。那是后话。

D:因为“远”带来了差异和好奇,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挑战,所以“不亦说乎”。

E:因为“远”带来差异,因此“诸子百家”的互相学习会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也因此要像“君子”一样“不愠”别人的“不知”,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的这三句话,讲的就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的“多元文化”(关于“多元文化”,《文集》内有论述,请特别参阅《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一书中的《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一文)。

对我的非“注、疏、解”式的发言,美国同人均大摇其头又大点其头,摇头是感叹,点头是认同:“想不到两千年前,就有人大力提倡‘多元文化’。”“原来孔子是提倡多元文化的鼻祖。”“你说的就是美国大学开办孔子学院的理论基础。”……

欧洲有文艺复兴,我们没有,于是有入主张文艺复兴。原来有的,才能复。原来就没有,怎么复?于是乎,我想到了我们曾经有的、可以失而复得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的崇高教育目的吗?可惜以选拔为目的的科举制度后来逐渐颠覆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邃的教育哲学吗?可惜现在已被别人“中为洋用”地翻译为“Give Fil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Teach me to fish and 1 will eat for a lifetime(给我一条鱼,今天就吃完;教我钓鱼,受益终身)”。如今,别人在培养孩子的钓鱼能力;我们则只管填鸭式地喂鱼。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吗?可惜今天高考的选拔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学校划为“重点”和“非重点”,把学生分进“重点班”或“非重点班”(名称可能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种“选拔”和“淘汰”的功能,异化甚至颠覆了义务教育的“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吗?“因材”就是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施教”根本原则。可惜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使得“因材施教”衍变为因“考”施教的以末为本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吗?可惜被别人借到文官考核制度中去打破世袭,我们却为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今天的教育异化为“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为考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教育。

看看《论语》里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讲的是“亻”,“仕”讲的还是“亻”!无论“优”指“富余”还是“优秀”,也不论“仕”是指“有道德的公务员”还是“修身养性(许慎解为“学”——觉悟)”,都是标准的以人为本!

想想上面我们曾经拥有的教育,当今发达国家搞的不都是这些东西吗?  如果中国来个教育复兴,不是搞素质教育,还能是什么?

“野马副业”

整整一年不写博客,不见文章,没了消息,让许多读者深感失望,也引来很多猜测。“金盆洗手”,“隐退江湖”,“江郎才尽”……说什么的都有。

当“官”以后,杂事太多,俗务缠身,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似乎成了“野马副业”。其实,是在参与推广汉语的工作中,又发现了另一片天地。四年前,我发现在迈阿密大学300多学中文的美国学生中,只有两人用汉语词典。后来,我在给俄亥俄州立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学生讲课时发现,这些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研究生,大部分是在学汉语至少两三年以后才开始用字典。也就是说,美国学生在开始学汉语的两三年内,是没有工具可以借助的。试想,如果我们学英语没有词典,能够忍受多少年?恐怕一年都难坚持!到底有多少美国学生因此放弃学中文?只有天知道。

三百年前,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撰字典时,根本没有想到今天外国人使用汉语字典的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尽管汉语字典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但若让中国人使用部首和笔画去查“我”字,100个人中有99个会狼狈不堪。甚至姓“尹”的博士都查不到自己的姓,更遑论被简单、实用的英语词典宠坏了的外国人。

只要懂26个字母,谁都能查英语词典,但查汉语词典则必须先热身至少两三年。如何弥合这个巨大的差距?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设计并编撰了一部不用经过中文培训,任何人都能便捷地使用的汉语词典。编撰一部汉英词典往往需要一个颇大的专家群和大量的辅助人员,我们一家三口干这个,苦不堪言!这部近200万字篇幅的词典已在美国出版。国内版本将由商务印书馆于明年出版。

尽管没日没夜地赶词典,三年来没有哪一天能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觉,但心里时刻都忘不了中国的教育和关心教育的读者们。3月25日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一位叫林梦的读者留言:“教授,今年在网上查不到您这一年的消息,两会期间的教育改革也没听到您的声音,您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呀?您博客去年到现今基本没有更新!对了,郎咸平教授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与您的一致,有机会去他的《财经郎眼》做做节目,推广您的教育理念。很想念您!”

读了这篇留言,心里不安了好一阵。好在《文集》很快要出版了。总算有个交代,也希望广大读者能谅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

《文集》要不要修改?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原来由各家出版社出单行本,为了各本书自身的叙述完整,各书中必然有些重复的部分。例如,在分析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时,我在《素质教育在美国》里,引用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交叉图解”;在阐述怎样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时,我在《玩的教育在美国》里,解释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理论,等等。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文集》,原来有些重复的部分,要不要删?

当然,最简单的是所有的读者都买整套书,我们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书的内容,把重复的部分删掉。但考虑到有不少读者可能不买整套书,而是买单本。如果删了有关内容,买单本的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为了叙述的完整,也为了阅读的方便,似乎不删更妥些。

10年前针砭时弊,可能人木三分,但现在看来也可能如同隔世,如专业对口、包分配等。

我说:不应该改,鲁迅的著作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值得质疑的语法问题,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总之,落水狗的是否该打”等。  妻子打断我的话:“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看来还真是问题……”

结果,就是适当删改。并不是我想藏拙。敬请读者原谅。

又是一个20年

几十年来,我还基本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度假。去各地讲学总是来去匆匆,两次到杭州,连西湖在哪个方向,至今都一头雾水。不是接待单位粗心,而是行程确实太紧。

这次,我和妻子决定放纵一次自己,乘游轮到阿拉斯加漂流一周。结果,手机无信号,邮件收不到,秘书找不着,同事不知道,编辑无奈了,连儿子也不知道我们到了哪里。头两天,吃了睡,睡了吃(迷迷糊糊地睡,24小时免费吃喝),观风景,看演出……到了第三天,就有了罪恶感,似乎觉得对不起人生。于是,坐在阳台上,改书稿,写序言。

大海茫茫,晴空万里,雪山银白,冰川微蓝,海鸥翻飞,鲸鱼戏水,帆船悠悠,浮冰点点,晨曦一抹,晚霞万道……妻子笑我在奇幻的风光中竟然有内疚感。

我说:“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跑到哪里,都跑不出心灵的感知。我知足,但不常乐。谁叫我20年前就选了教育作自己的专业!”

噢,又是一个20年……

2010年5月26日

于阿拉斯加白今海峡

后记

善良的“补药”

不知是不是受“龟兔赛跑”的哲学启示(请看《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有关章节),马俊仁教练竟然想到用甲鱼这种本来象征“缓慢迟钝”的动物熬汤,为其麾下的马拉松运动员进补。谁知,喝了甲鱼汤的运动员们还真破天荒地为13亿中国人赢了几块含金量极高的世界中长跑冠军。

也不知甲鱼这种常年吮吸山水精华的家伙是不是真有什么特异功能,欲大补者一时间闹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甲鱼荒”。

美国人不吃甲鱼,我弟弟公司的美国工人有住湖边的,常常早上起来能在车库边捡到个把面盆大小的甲鱼,过去是扔回湖里去,自从知道有人喜好这种东西后,常常送来,于是我们一家就“不远万里”,驱车去弟弟的密歇根州学习马教练了。纽约的朋友来电话,纽约的市场上乌龟王八一扫光……当然,都是相信这种“补”的哲学的人的杰作。

中国的饮食文化喜欢讲“吃什么补什么”。有人不喜欢把这种“补”的东西叫“补药”,而叫“补品”,说是“有病治病,无病补命”。眼下许多家长都相信给孩子吃些补脑的“药”,孩子就会变得聪明些。把补药同“制造天才”,同“好大学”、“好前程”联系起来。

有读者来信,问我们是不是给矿矿吃一些补脑的保健品?都吃写什么?希望能列一个单子。

虽然矿矿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汉语讲得像“皇军”,绝不是天才。有的宣传把矿矿说成是天才,是楷模,直看得我们脊梁骨冒冷汗。

其实,矿矿是个很一般的孩子,有着一般男孩都有的通病。进他的房间,第一个难题就是必须找到立足之地。他的房间永远都是一副“劫后余生”的样子。他总是像变魔术似的从他那个硕大无比、其重无比的手提电脑背包里,掏出一团团的“作业”、“考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总能在那皱巴巴的“废纸”团中寻到他要找的东西。

我在开始研究美国教育时,矿矿是离我最近、与我相处时间最长的“研究对象”。观察孩子每天的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和孩子对美式教育、中式教育的各种反应,获益匪浅!作为观察对象、作为案例,矿矿被我写进了书里。我的目的是在写教育,不是写某个孩子。孩子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他身后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冲突却是微妙有趣、丰富多彩的。其实读者感兴趣的正是这个大的背景,而不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出现人工制造的“天才”。

千千万万善良的父母以为考试前后吃些补药,读一本养育天才的书,就能使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如果吃些补药就能成功的话,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为素质教育、为“减负”下49道令箭?多开几家药厂不就成了吗?

即使是“速效”的伤风胶囊,有人吃管用,有人却不管用。

如果读一本天才教育的书,儿女就能上哈佛读剑桥的话,那么高价请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父母亲列一个单子,大家照着做,我们国家不就有了成千上万的诺贝尔奖得主啦?何必整天为教育问题吵不清楚?

“丢掉幻象,准备斗争”——还是踏踏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吧,使孩子的素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跪下去的时候,心里想……

大多数读者都觉得能从书中的中美教育比较中看到“别人”的长处,了解“他人”的做法,知道努力的方向……

也有的读者对这种比较感情上过不去,接受不了。有一位研究生读者,来信提了不少问题,待我一一回答后,他(很可能是她)回信说:“我也知道您说得在理,但我就是有点儿不服气美国的素质教育,我才有理无理地‘硬’反着想些问题来‘烦’您,别看我年轻,看来我也有历史包袱……”

唐僧带着三个徒弟一匹白马,历尽艰辛,上西天取经。电视剧《西游记》还配了首歌《敢问路在何方》。我想,这首歌不是说师徒四人外加一匹白马的上西天取经的“路”在何方,而是经书里的“路”在何方?

不就是一本书吗,价值何在?价值就在经书指出的“路”。

取回的一定要是一本真经,真经一定是在唐三藏的家乡找不到的,不然何必千里迢迢“敢问路在何方”呢?

美国教育有许多问题,比如,接二连三的校园枪杀惨案,就是问题之一;在校女生未婚生子,甚至不知谁是孩子的父亲,是问题之二……但我们要取的是真经,不是这些糟粕。

我的美国同事、美国学生、美国朋友和我谈到中国教育的时候,他们多是问中国教育的长处,然后拿美国教育的短处来比中国教育的长处。

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批判精神,就会丧失活力。

当然,美国人中也有拿自己的长处比中国教育短处的,这种人浅薄,不值一谈。

我的中美教育比较可以有几种方式,但我选择了着重比较“别人”的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的方式。如果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道理的话,我倒这样想:既然有他山之“玉”,为什么不取他山之“玉”呢?

学人就学别人的长处,不然就不学。学人长处,就要知道别人的长处,就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据说,日本人跪下去的时候,就想着怎么站起来战胜别人!说得有点儿恐怖。

然而,学习别人的优点,目的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弱点。

四位一体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既然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为什么常常说到学校教育?

其实,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部分,缺一不可。而且这四个部分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有的章节里,说的似乎是学校教育,但作为家长,在这个问题上要怎样看待学校教育,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了。

2000年10月,矿矿刚上十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就参加了PSAT的考试。所谓的SAT,就是“美国高考”,PSAT是美国高考的预考。结果从2001年3月开始,矿矿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大学招生办公室寄来的信件和材料,其中包括美国最著名的八所“常春藤联盟”学校中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五间大学的来信。

美国的高校招生,很值得人深思。

美国不少名牌大学也很重视分数,尽管他们不厌其烦地声明他们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事实是PSAT成绩越好的学生,得到名牌大学的来信越多,PSAT成绩差些的学生,在十年级这个阶段,可能就根本没有任何一所大学“问津”。

美国高校招生竞争异常激烈——“前哨战”提前三年进行。刚上十年级就参加PSAT考试,十一年级又参加一次PSAT考试,十二年级参加正式的SAT考试。PSAT的成绩刚一出来,各个大学就开始对他们心目中的对象“蠢蠢欲动”,“秋波频送”。其激烈程度,似不亚于中国。

最值得思考的是,面对如此激烈的人学竞争,如此诱人的名牌大学的“早恋”,绝大多数美国孩子和美国家长都不为所动。连我这个搞教育研究的家长都不禁“怦然心动”了,矿矿竟然也在不为所动之列,该玩的时候,照样玩他个昏天黑地,不该玩的时候也偷着玩。  我们没有把矿矿制成“盆景”,矿矿也没有让我们有机会把他制成“盆景”。

矿矿所就读的私立高中,根本就没把PSAT考试当一回事(一般的公立高中就更可想而知)。10月18日考试,学校在8月底开学时发的时间表上不分轻重地将其夹杂在一大堆活动中,事前不但不组织学生准备,甚至连必要的提醒也没有。问矿矿,一问三摇头;叫他去问老师,老师竟然也一问三不知。要命的是,考试提前到10月16日进行,也没有一个正式的通知……

当然,也有“蠢蠢欲动”的家庭和个人,那是极少数。这极少数中的多数又是亚裔。有个比矿矿高一年级的印度小孩,PsAT考了满分,又上电视又登报。说起来,矿矿也尊重这个印度小孩的“死读书”精神,但要矿矿向人学习,他耸耸肩,不置可否。看来,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要产生互动,才有效果。

我曾突发奇想:把中国的高考和应试教育移植到美国,会怎么样?

恐怕还是“生于淮南,则为枳”。美国难以形成我们那种千军万马“同仇敌忾”过独木桥的场面。

原因是“四位一体”的教育没动起来:

学校教育——大学动了,高中不动。

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家长不为所动,有些家长只有“心动”,没有行动。

社会教育——有些动有些不动,考满分的孩子又上电视又登报,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缺乏“群众基础”。

自我教育——绝大多数孩子不为所动。

所以说,教育是一个整体,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同时,家庭教育又是这个整体中的重要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做到许多学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甚至可以在学校教育做得不够的地方进行“补课”。比如,在学生中评“三好”,这似乎说的是学校教育,但我们家长怎么去认识“三好”的缺陷,这就关系到家庭教育了,因为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在家庭教育中“补课”的问题。当然,“减负”时最大的阻力之一也来自家长。教育部可以强令学校减少作业,但却无法阻止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加负”和“补课”行为。

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美国教育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每年举行七次SAT考试,如果还觉得不够,可以让你一直考到“够”为止。虽然SAT成绩是招生考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平时成绩、老师推荐、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参加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经历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是“蛇足”的话

这部书,最难写的就是每章后面的“建议”部分。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克隆”人那么恐怖?理由不少,但克隆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人,不能说不是其中一个理由。

试想一下,在你的周围出现成千上万个一模一样的某人,该有多可怕呀!

写“建议”,难就难在既要建议读者作为参考,又要避免以一个“模子”去套千千万万各式各样的个体。

所以实在勉为其难,但是挑战自己,还是写了几条。希望读者在读“建议”部分的时候,要联系整章的内容来思考,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素质教育在美国》能成为畅销书,以及这本“续集”能顺利完稿,要感谢我身后的这个女人和站在我前面的这个小伙子,还有我的各位亲人,包括去年过世的岳母大人。当然,还要感谢培育了我的中美两国的老师和教授们!

最后,我想感谢每一位给我来信或读了我的书的读者,是你们的支持使我能贴近你们的生活,能夜以继日地写……

为此,我一直保留着我1998年前就注册了的高价电子邮箱。有时,实在是太忙,回信赶不过来(一封信10分钟,每天花3个小时也只能回20封),也请读者谅解。最恼人的是,这个公开的邮箱每天被垃圾邮件堵得呜呼哀哉,根本无法与读者交流,至今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有读者安慰我:尽快出新书,就是给读者最好的回信……

这些“懂事”的读者的安慰,让我更感不安。

黄全愈

2001年3月28日

于美国西金库市

书评(媒体评论)

黄博士写书时的身份很独特:父亲、作者、学者三位一体。所以,他写书的笔调很自由,角度的转换不显山不露水,一会儿像个父亲在审视自己的儿子,一会儿又像个教授在剖析理论,一会几又变成一个客观的作者在给一个电影画面作旁白。

——北京101中校长 郭涵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问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但是和孩子沟通有时是道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走偏。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不断适应新情况,不断改变自己沟通的方式,适应孩子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这是我读《家庭教育在美国》受到的启发。

——江苏吴江平望中心幼儿园教师 姚储琴

看了黄全愈先生的《家庭教育在美国》,感触颇深:美国家长不按自己的设想改造孩子,不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意志。家长只是尽力为孩子创造环境。孩子最后怎么长,能长成什么样,是孩子的事。

——搜狐网博文

黄全愈是近十年来影响国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人物,他的系列书籍《家庭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等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起振聋发聩的效应。这些书籍让中国人首次全面地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先进之处,他的“家庭教育不能着眼于对天才的培养,而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的成功者”,“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做人”,“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等很多教育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

——新浪网博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