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著的《骆驼祥子(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讲述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小说描写了祥子的悲剧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旧世界的强烈批判,对像祥子一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同情和关怀。
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京味,具有极强的幽默感。祥子及其周围各类人物都在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活动。从开篇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对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北平景物情景交融式的描写到对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这些都使小说呈现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读者朋友们,刚刚进城时的祥子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他善良、勤劳、坚毅,他的生活愿望是那么美好、那么简单。这样的一个好人到底是怎么堕落的呢?他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小说中寻找答案吧!
老舍著的《骆驼祥子(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书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这一形象,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
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地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以后改变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可是这点光荣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不过,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还似乎没有苦到了家。这一些是以前绝没想到自己能与洋车发生关系,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较比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一见这样的服装,别的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
有了这点简单的分析,我们再说祥子的地位,就像说——我们希望——一盘机器上的某种钉子那么准确了。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P2-3)
老实人与无赖鬼——走进《骆驼祥子》的艺术世界
他善良纯朴,他也满嘴谎话;他热爱劳动,他也好占便宜;他对生活抱有骆驼一般的韧劲,他也会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失落;他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他实际上又斤斤计较、伺机报复;他是个绝对的老实人,他确实也是个十足的无赖鬼。
他是谁呢?他就是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灵魂人物。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絮青、絮予、非我、鸿来等。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中国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到了20世纪
40年代,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新中国建立后,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和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带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刻画鲜明突出,细节描写真实有趣。老舍能够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来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小说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也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北平城的市民生活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却又一无所获,最终被黑暗的社会所吞没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丑陋面目,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骆驼祥子》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即不以情节故事取胜,而用朴实的叙述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创造和主题的表达。祥子原是个破产农民,18岁时只身来到北平城谋生。他善良淳朴、老实坚韧、自尊自强,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自主、不受拴车人气的洋车夫。然而,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而告终。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却被大兵抢了去。第二次,车还没买上,辛苦攒下的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他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可最终为了给虎妞送葬不得不把车给卖了。经过这三起三落后,祥子变得自私自利、好吃懒做、自暴自弃。他才二十几岁,就成了吃喝嫖赌,专门为人出殡打幡的行尸走肉,一头没有思想的走兽,一个没脸没皮的无赖鬼,以堕落完成了他由人到“兽’’的悲剧转变。
小说中有大量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祥子的心理轨迹完整、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然而,老舍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局限于通过大段大段的内心独自来直接剖析人物心理,而是结合情节的发展,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呈现祥子的心理变化轨迹:或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现,或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来揭示,或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话语来反映,或借助景物的变化来衬托。这样的心理描写,既契合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联系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从而给人展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祥子的内心世界。
老舍熟悉祥子这类下层民众,深谙他们的喜怒哀乐,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怀着深沉的情怀,用悲天悯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类人的挣扎与沉沦,思考他们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无可救赎的人生,并对畸形文明浇灌下的城市文明做了深刻的批判与反省。他既透视了国民的孱弱与无奈,又想以传统道德来救赎这一切,试图构建现代文明下真正的中国性情。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明确地指出:“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当中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自己的过错。’’认真阅读全文,相信你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老舍这段话所承载的含义和情感。
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又一大特色。老舍先生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厚重而富有特色的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最善于从北京口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语言,形成幽默、洗练、优雅,略带“雅谑”的“京味儿”语言。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骆驼祥子》中那股鲜明、突出的“京味儿”,首先来自小说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写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地蹭”,写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老实巴交”。这些语言都取自北平人的口语,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令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形象跃然纸上。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他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乃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自己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京味儿”语言可以说是老舍最具标志性的特色。《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表现出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阅读时,大家要注意体会这种独特的“京味儿”语言。
小说中的虎妞粗俗而凶悍,年轻而有理想的祥子为什么会娶她呢?曹先生在祥子的眼中是个“圣人”,他能给祥子带来救赎吗?高妈经历坎坷,对生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识,她能帮助祥子走向光明吗?善良的小福子多么可怜啊,祥子会不会对她施以援手呢?……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第一次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结合文中环境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意义;再次阅读时,可以学习、品味书中语言,同时做摘抄、批注,揣摩写作方法。阅读完成后,试着写一写阅读心得,努力形成自己的观点。
具体品读时,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读题目,思考含义
骆驼和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小说为何以“骆驼祥子”为题?读完后你会发现,“骆驼祥子”具有三层含义: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概括作品中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由来,揭示主人公祥子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二、读故事,梳理情节
小说结构紧凑,讲述了祥子三起三落的一生: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一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一靠卖骆驼、拉包月又攒到了买车钱一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一结婚后靠虎妞买了二手车一最后为了安葬虎妞又卖了车。
三、读人物,分析形象
《骆驼祥子》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创作了祥子这一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阅读时,我们要结合祥子的遭遇来分析他的形象,着重分析他性格上的变化。祥子由人变成“兽”,一生上演了三部曲:祥子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痛苦无奈地挣扎,在极度绝望中扭曲成灵魂堕落的走兽。
四、读背景,总结主旨
通过讲述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小说描写了祥子的悲剧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旧世界的强烈批判,对像祥子一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同情和关怀。小说宣告了一个个体劳动者个人奋斗的失败,并且朦胧地指出:被压迫者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改变自身的地位,这是作者在探索劳动人民如何改变自身被压迫地位时得出的新结论,也是他的创作思想有了进步性的一个明显表现。
五、读语言,体验特色 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京味,具有极强的幽默感。祥子及其周围各类人物都在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活动。从开篇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对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北平景物情景交融式的描写到对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这些都使小说呈现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读者朋友们,刚刚进城时的祥子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他善良、勤劳、坚毅,他的生活愿望是那么美好、那么简单。这样的一个好人到底是怎么堕落的呢?他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小说中寻找答案吧!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老舍是一个讽刺小说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都以讽刺出之。然而决不刻薄,反而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者,这或者要感谢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气质。……他嘴角边虽常常挂着讥嘲的笑意,眼里却蕴着两眶热泪。
——苏雪林
在20年的辛劳里面,舍予在文艺园地里印下了他的足迹。但就我三四年前读过的《骆驼祥子》说罢,如果有真实的批评来照明,新文艺传统里面失去它就会减轻一份质量的。
——胡风
在现代中国,真正与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血肉相连的作家当首推老舍。
——汤晨光
《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作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
——樊骏
《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实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骆驼祥子》是一本深含个人情感的小说,在这里,老舍想具体写出他对个人单独救国的必然徒劳所感觉到的新信念。……骆驼祥子却为了要个人独立地过活,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身心交瘁为止。在这一点上,这本小说和哈代的作品,特别是《卡城市长》(《卡斯特桥市长》)之间有一个密切的感情上的相同处。故事结构紧凑,也使人想到是受了哈代的影响。
——[美]夏志清
老舍先生文章的风格,第一,从尽量利用口头语言这一点上显示出来。现在虽然大家在写语体文,真能把口头语言写得很纯粹的还是不多。字眼的选择,多数人往往随便对付,在口头语言里找不到相当的字眼,就用文言的字眼凑上。……这样的文章,看看当然也可以理会其中讲的是什么,然而缺少明快、简洁,不能显出自然之美。老舍先生特别注意这方面。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