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企业跨国购并的第五次浪潮,其来势之迅猛、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引起了全球舆论和国际商界的高度瞩目和关注……
随着全球包括中国收购兼并大潮的上涨,人们对于收购兼并战略战术的运用,包括收购兼并目标的确定、方式及技巧的运用、风险的控制,以及利弊的关注程度等迅速上升。这方面,香港30多年以来的收购兼并历史,可提供一个生动、有益的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冯邦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企业跨国购并的第五次浪潮,其来势之迅猛、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引起了全球舆论和国际商界的高度瞩目和关注…… 随着全球包括中国收购兼并大潮的上涨,人们对于收购兼并战略战术的运用,包括收购兼并目标的确定、方式及技巧的运用、风险的控制,以及利弊的关注程度等迅速上升。这方面,香港30多年以来的收购兼并历史,可提供一个生动、有益的借鉴。 内容推荐 踏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资崛起,部分跟风进去的中资大企业,如中信泰富等,先后展开对恒昌、美丽华酒店的收购战,挟巨资的国有企业如首钢、中航等,亦在香港大展身手。与此同时,已晋身跨国企业之列的东南亚华侨财团亦不甘人后,先后策动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其后对香港经济造成空前的冲击,香港企业收购兼并再次风起云涌,其中,最瞩目的当数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所策动的香港电讯的收购。 本书正是在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收购兼并案例中,选取了28个具代表性的经典个案详加演绎,力图再现当年的场面,并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以作借鉴、参考之用。本书既可视为一部香港30年来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亦可作为收购兼并的个案分析教材。倘若读者能从中获益,笔者将深感欣慰。 目录 前言 第1章 先声夺人 置地兼并牛奶公司 第2章 兵不血刃 长江实业收购和记黄埔 第3章 背水一战 九龙仓增购战 第4章 昙花一现 佳宁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5章 局部收购 中巴保卫战 第6章 出神入化 百利保的收购重组 第7章 以静制动 和黄收购香港电灯 第8章 后发制人 会德丰收购战 第9章 鹬蚌相争 华人置业争夺战 第10章 真假收购 香港大酒店保卫战 第11章 众志成城 永安集团保卫战 第12章 杠杆收购 百富勤巧控广生行 第13章 敌友难辨 玉郎国际收购战 第14章 挑战建制 百利大收购战 第15章 黄雀在后 中信泰富兼并恒昌 第16章 暗度陈仓 美丽华酒店收购战 第17章 抢滩登陆 首钢的旋风式收购 第18章 金蝉脱壳 川河收购战 第19章 以退为进 海裕国际争夺战 第20章 三级跳升 国浩收购海托 第21章 帝国还乡 汇丰银行兼并米特兰 第22章 两败俱伤 亚洲证券争夺战 第23章 双赢之局 电视企业收购战 第24章 时移势易 港龙航空争夺战 第25章 峰回路转 置地攻防战 第26章 债台高筑 胡仙痛失星岛 第27章 “填补空间” 利丰兼并天祥、太贸 第28章 运筹帷幄 盈动兼并香港电讯 试读章节 第1章 先声夺人置地兼并牛奶公司 香港现代商战中,第一宗广为人知、且影响深远的收购兼并案例,是1972年发生的置地兼并牛奶公司事件,俗称“置牛大战”。 此役,身兼置地主席的怡和大班亨利·凯瑟克,利用当时英资洋行如日中天的气势,以及置地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地产公司的声誉,以换股方式向牛奶公司股东提出全面收购。他首先展开先声夺人的舆论攻势,掀起了香港经济史上一场精彩绝伦的广告战。 结果,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牛奶公司董事局败走麦城,主席周锡年黯然挂冠,置地终于如愿以偿,不费一文现金便成功鲸吞了牛奶公司这家规模宏大的机构。 然而,古语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谁又能料到,置地的辉煌胜利,可能已为日后的被狙击埋下伏笔! 这场置牛大战的主角,是老牌英资洋行怡和集团旗下的置地公司。怡和创办于1832年,借着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和鸦片走私而发迹,其历史比香港开埠的时间还要久远。1841年香港开埠后,怡和即将其总部迁到香港。因此,它自称“一直代表殖民地时代的香港”。 怡和的势力,曾一度膨胀到整个中国内地,它曾在广告中骄傲地宣称:“在中国任何地方,哪里有贸易活动,哪里就有怡和洋行。”当时,怡和经营的业务,已从鸦片贸易扩展到贸易、航运、仓库码头、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工业以至公用事业等各个领域,成为旧中国著名的多元化、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号称“洋行之王”、“洋行中的王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怡和损失了在中国内地的全部资产,将业务撤回香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英资四大行中,位居榜首。美国著名《财富》杂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声称,统治香港的权力,“依序而列”是马会、怡和、汇丰和香港总督。怡和的排名尚在汇丰和香港政府之上,其权力之显赫可见一斑。当时,香港商界每每提到怡和,无不肃然起敬。 置地是怡和集团旗下的主力,创办于1889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产公司。创办人是著名英商保罗·遮打爵士及怡和执行董事詹姆士·凯瑟克。当时,他们都认为香港地理环境优越,迟早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埠,经营地产将大有可为,遂联手创办置地公司,由詹姆士·凯瑟克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自此,怡和大班兼任置地主席便成了传统。 置地创办后即在香港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中环广购物业。19世纪末,香港政府在港岛北岸展开庞大填海工程,置地即在新填海区购买土地,大兴土木,兴建多幢具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商厦。到20世纪30年代,置地已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型地产公司。 置地在中区的扩展活动,因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而中断了三年零八个月。不过,自20世纪50年代起,置地的扩张步伐再度启动,它先后建成公爵行、怡和大厦、太子大厦,又组成城市酒店公司,建成著名的文华酒店。70年代初,又在中区海旁建成楼高50层的康乐大厦,这是香港及亚洲当时最高的建筑物。这时期,置地在中区的“物业王国”已趋建成,被誉为香港地产“皇冠上的明珠”。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繁盛商业区向湾仔、铜锣湾、尖沙咀等地区延伸,置地开始向中区以外地区发展。1970年,置地在铜锣湾东角地段相继建成怡东酒店、世界贸易中心,就是这一发展的先声。 1972年,亨利·凯瑟克出任怡和大班兼置地主席,成为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出任该职位的第五位成员。亨利·凯瑟克早年毕业于英国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1967年已出任怡和董事,出任怡和大班时年仅34岁,尽管他年少气盛,但颇富谋略。 当时,香港海底隧道通车在即,铜锣湾已成为中区以外最繁华的商业区,地价急升,已成商家必争之地。亨利·凯瑟克看到牛奶公司在铜锣湾有大片牛房、冰厂,潜质优厚,遂打起牛奶公司的主意。 牛奶公司亦是一家老牌的英资公司,创办于1886年,创办人是苏格兰裔医生文逊。文逊早年在英国一所大学修读医科,1883年移居香港,行医济世,他发觉有需要创办一个生产牛奶的牧场,提供新鲜、卫生的牛奶给社会各阶层有需要的人饮用,遂于1886年发起创办牛奶公司。牛奶公司在薄扶林、铜锣湾等地区买下大片土地,兴建牧场,饲养乳牛,榨取鲜奶出售。 1918年,牛奶公司收购了怡和洋行的制冰公司,改组为“牛奶冰厂有限公司”,业务进一步扩大。到70年代初,牛奶冰厂已发展成一家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拥有员工超过2000名,售卖牛奶制品的门市部遍布全港各区。 当时,牛奶公司并无控股大股东,董事局主席是曾在香港政坛红极一时的华商周锡年。周锡年出身香港世家,早年留学英国,回港后执业做耳鼻喉科医生,声名鹊起。他在二次大战时曾接济过不少知名人士,为他在战后从政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1946年起,周锡年历任立法局议员、行政局议员以及两局首席议员,直至1962年任期届满,深得战后两任港督葛量洪和柏立基的赏识,备受重用。1960年,他获英女皇颁发爵士衔,成为香港历来获此衔位的第四位华人。利随名来,不少商家拉拢他合伙,他因此成为牛奶公司、华人银行等多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不过,在1967年香港政治骚动中,周锡年未能旗帜鲜明地站在港督一边,反而靠拢台湾寻找太平门。这种政治取向的转变遂使他失宠于港督。这亦是亨利·凯瑟克敢于向牛奶公司开刀的原因,再加上当时牛奶公司经营保守,徒拥大片潜质优厚的土地而不思发展,终于成为置地觊觎的目标。 置地向牛奶公司提出全面收购建议 1972年10月30日星期一,香港股市爆发了置地对牛奶公司的收购战,这是香港股市发展史上首宗轰动全港而又影响深远的收购战,可说开创了香港现代经济中企业兼并收购的先河。 翌日,置地在各大报章以全版广告刊登了它的收购建议:置地将委托怡富和获多利为财务顾问,以两股面值5港元的置地股票,换取一股面值7.5港元的牛奶公司股票,即以换股方式全面收购牛奶冰厂有限公司。置地表示,根据1972年10月27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收市价,置地每股94港元,牛奶公司每股135港元,换股建议实际上使牛奶公司的股价升至每股188港元,即牛奶公司股东的资本值,将增加40%。P1-3 序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企业跨国购并的第五次浪潮,其来势之迅猛、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引起了全球舆论和国际商界的高度瞩目和关注……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跨国购并额占全球购并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5%。2000年,全球购并总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其中,跨国购并超过1.14万亿美元。当年,全球超过十亿美元以上的跨国购并个案达到175宗,而AOL与时代华纳的购并的资本金额就达到18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场跨国购并浪潮从美国发端,并迅速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覆盖的行业包括航空、电讯、金融、石油、汽车等各个重要领域,形成一股空前的、国际性的发展大趋势。 就连一向被视为收购兼并的“世外桃源”或“绿洲”的中国也受到深刻的影响。自1990年恢复建立证券市场以来,中国内地也擂响了企业收购兼并的第一轮鼓点。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策动收购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中国企业购并的先声,被誉为中国“企业收购第一战”。目前,中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包括跨国购并,可谓此起彼伏,方兴未艾。 随着全球包括中国收购兼并大潮的上涨,人们对于收购兼并战略战术的运用,包括收购兼并目标的确定、方式及技巧的运用、风险的控制,以及利弊的关注程度等迅速上升。这方面,香港30多年以来的收购兼并历史,可提供一个生动、有益的借鉴。 战后,尤其是197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香港各种资本、财团的势力通过收购兼并进行财势和利益的重组,从中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绝伦的购并活剧,积累了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经济由英资独领风骚。英资怡和旗下的置地以换股方式鲸吞牛奶公司,借此扩张势力。然而,70年代末期以后,新兴华资财阀崛起,英资财团则因忧虑香港前景而有所退缩,此消彼长之下,华商强人李嘉诚、包玉刚等先后从英资手中夺取和记黄埔、九龙仓、香港电灯及会德丰等公司。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銮雄、罗旭瑞等为代表的(股坛狙击手)将欧美的收购战术引入香港,一些经营保守的传统家族企业,如华人置业、香港大酒店等,先后成为被狙击的对象…… 踏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资崛起,部分跟风进去的中资大企业,如中信泰富等,先后展开对恒昌、美丽华酒店的收购战,挟巨资的国有企业如首钢、中航等,亦在香港大展身手。与此同时,已晋身跨国企业之列的东南亚华侨财团亦不甘人后,先后策动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其后对香港经济造成空前的冲击,香港企业收购兼并再次风起云涌,其中,最瞩目的当数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所策动的香港电讯的收购。 本书正是在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收购兼并案例中,选取了28个具代表性的经典个案详加演绎,力图再现当年的场面,并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以作借鉴、参考之用。本书既可视为一部香港30年来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亦可作为收购兼并的个案分析教材。倘若读者能从中获益,笔者将深感欣慰。 冯邦彦谨识 2008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