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人们都耳熟能详,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匆匆》,对后世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长期被各种语文教材选为课文。
他的散文造就了优美的意境,华丽却不浮躁,为培养繁荣散文和文学青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荷塘月色》、《背影》等都运用了诗意的心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和思想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
他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优秀的散文作家,彰显了充实而不做作的艺术生命力,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受到了广大读者青睐。
本书为《朱自清散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朱自清散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精选代表朱自清艺术水平的散文多篇。按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写社会生活,以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有《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以《背影》《儿女》《给亡妇》为代表;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矶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漾漾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1921年11月3日,上海。
P3-6
朱自清,我们都不陌生。
大家都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春》《背影》,或许,还有人读过他写的《绿》《荷塘月色》等作品。
可是你真正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吗?
让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朱自清其人。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苏北部的一个小城——东海县。
朱自清4岁就开始跟随父母读书学习古文,11岁读了一年私塾,14岁读高等小学,18岁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22岁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
大学毕业后,1920年至1925年期间,朱自清先后在扬州、杭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绍兴等地教书,任国文教员。1925年,27岁的朱自清走进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1年,他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游历欧洲大陆。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16年,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的形成产生最深影响的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又转移到昆明,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他于1946年回到北京。
1948年,朱自清因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享年50岁。
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降半旗致哀。
这是朱自清最简单的履历了,知道什么时候他在哪里做什么,对于我们准确地赏读他的散文相当重要。不止这些,我们还有补充——
关于朱自清的两次婚姻。
第一次:1916年,读北大的时候,由父母包办,与武仲谦女士结婚。武仲谦与朱自清同龄,属于中国传统的典型贤妻良母型的女性,沉默寡言,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天折了。
第二次:1931年,经人介绍,朱自清和陈竹隐相识,1932年结婚。陈竹隐女士与朱自清婚后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朱思俞、朱乔森及幼女朱蓉隽。
要知道,武仲谦病故以后,朱自清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过日子,十分窘迫,据说连饭都烧不出来,还是靠在友人家搭伙才让孩子们吃上饱饭。后来,朱自清特意写了《给亡妇》一文,表达了他对武仲谦女士的种种感情。
朱自清先生名为“自清”,他一生为人谨慎诚恳,朴实自然,可以说是“清纯似水”。 下面说说他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作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树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样本,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这里要多做点解释。过去人们写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才逐渐推广用白话文写作。那时的作家们,深受文言文写作习惯的影响,一时间调整不过来,文字里总是有浓重的文言气息。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很吃力,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从西方留学回来,身上有了太多的洋气,写文章使用的语言风格脱离中国国情,也很让人讨厌。只有朱自清,用自己明白流畅的语言,写景、记事、抒情、议论,充分展示了白话文的魅力,而且不断进步发展,终于成为标杆典范。
所以有人说,他的散文丰富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表现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你知道吗?已经在清华做教授的朱自清,曾特地为中学生的杂志撰写了很多文章,示范白话文散文的创作。我们这个集子就有好几篇这样的文章。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能有这么高的成就,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是由于他拥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前面讲过,他从小就跟随父母研习古文,又读过私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功底扎实。这使得他能够继承传统散文写作的优点而避开那些弊病,成功转型,脱胎换骨。
二是由于他拥有超强的感受力与表达力。要知道,其实朱自清最初
是写诗歌的。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他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新诗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毕业后,继续创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朱自清是1924年前后才开始散文创作的,我们这个集子里前几篇文章就写于这个时期。1925年,到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写作方面就以散文为主了。
从诗人转身成为散文作家,他会比一般的散文作家更敏感、更细腻,更善于精雕细刻,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
所以与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曾评论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这样说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能当得起“温润如玉”的评语了。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读这本散文集,主要学习哪些东西?
我有三个建议:
一、品读情感。 许多人都说,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这个“真”主要指的就是文章的情感。这本散文集里的许多文章,都是以身边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等为题材,但作者用真挚的感情,叙说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正如一位作家所评价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拥有感人的力量。
我们写文章,也要学着把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既要了解朱自清这个人和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也要把这种优秀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赏析语言。
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加之专门的研究,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已经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了。这尤其体现在那些写景记游的散文中。
具体说,赏读这些散文,我们要注意品味学习这样一些特点:准确的遣词造句,美妙的叠词叠句,匠心独运的比喻,朴素自然而又别有韵味的口语……还是在具体的篇章里消化吸收吧!总之,记住多多品味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就好。学习他的一些表达技巧,试着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活学活用。
三、学习一些散文写作的技巧。
主要是指散文的布局谋篇。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很用心思,细密精巧,曲径通幽而又思路清晰……这个就更高深了,也是放在具体品读文章时解决吧。
好了,不再多说了,翻到下一页,跟着朱自清先生,开始你的散文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