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朝的故事(公元1206-1368铁木真称汗到顺帝北逃)/蔡东藩历史讲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东藩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1945),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人。一生共创作了11部、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民国9年这两千多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本书是他其中一部章回小说,主要讲述了公元1206-1368铁木真称汗到顺帝北逃期间元朝的那些故事。

目录

第一部 一代天骄

1 蒙古先祖的传说

2 铁木真降生

3 铁木真逃难

4 铁木真完婚

5 铁木真夺回妻子

6 铁木真大战札木合

7 铁木真灭塔塔儿部

8 铁木真设誓

9 汪罕父子之死

10 铁木真称汗

11 成吉思汗人关

12 成吉思汗南征西讨

13 成吉思汗征讨花刺子模

14 成吉思汗打到印度河

15 痛失大将

16 巨星陨落六盘山

第二部 大元一统

1 金朝签订城下之盟

2 窝阔台联宋灭金

3 蒙古军队打到莫斯科

4 蒙古军鏖战波兰

5 两皇后轮番听政

6 蒙哥汗命丧钓鱼山

7 忽必烈建大元

8 赵宋魂断压门山

9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

10 大元军东征南讨

11 海都、乃颜之乱

12 伯颜智退海都

13 元成宗即位

14 和林大会战

15 激战西南边地

16 元武宗尊孔

17 元仁宗崇儒

第三部 宫闱乱象

1 和世疎远走西北

2 铁木迭儿得势

3 拜住勇佐新君

4 奸臣的末日

5 南坡之变

6 泰定帝佞佛

7 三个皇帝和四个年号

8 争夺古北口

9 燕帖木儿平定上都

10 元明宗惨遭毒手

11 平定云南之乱

12 元文宗的两个宠臣

13 太平王之死

第四部 王朝末日

1 伯颜专权

2 智贬奸相

3 元顺帝修文事

4 脱脱遇赦还京

5 脱脱重归相位

6 天下大乱

7 右丞相收复徐州

8 脱脱之死

9 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0 察罕帖木儿只手补天

11 猛将益都丧身

12 陈友谅称帝

13 孛罗帖木儿作乱

14 朱元璋称帝建明

15 大明军北定中原

试读章节

1 蒙古先祖的传说

在唐朝的时候,蒙古族还是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当时叫蒙兀室韦。后来他们与邻近部落打仗,屡战屡败,弄到全军覆没的地步,只剩下男女数人逃人山中。那山是阿儿格乃袞,层峦叠嶂,只有一条小路可出入,中间有一大块平地,土壤肥美。水草茂盛,不亚于桃花源。男女数人就借此居住,自相配偶,不到几年,生了好几个男女。有一男子名叫乞颜,生得体力过人,毒虫猛兽遇着了他,无不应手就死。他的后代逐渐繁盛起来。有此大力,也善繁育。土人叫他作乞要特,“乞要”即“乞颜”的变音。人口渐多,土地有限,人们就想着开辟新天地。就在这时,那条小路的两侧竟然坍的坍,塌的塌,忽变作康庄大道,人们得以出山。

数十年后,这里出了个朵奔巴延。他随哥哥都蛙锁豁儿出外游牧。一日到了不儿罕山,碰到了一队百姓,里面有一辆黑车,坐着一位美女。朵奔巴延竞被她给迷住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豁里剌儿台蔑儿干家的外孙女,名叫阿兰郭斡。老头说,他们是因为豁里秃马敦地面禁捕貂鼠等物才到这里来的。都蛙锁豁儿于是替兄弟向老头求亲,老头看阿兰也喜欢朵奔巴延,就答应了。

成婚后,阿兰郭斡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布儿古讷特,次子取名伯古讷特。

过了段时间,都蛙锁豁儿因病身亡。

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都倔强得很,不把朵奔巴延当亲叔叔看。朵奔巴延很生气,就带着妻儿到哥哥的墓前哭了一场,去不儿罕山居住。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倒也快活自由。过了几年,朵奔巴延得了感冒,竟然卧床不起。临终前,他把善后诸事对娇妻爱子说了,又嘱托他的连襟玛哈赉一番,才闭目而逝。

阿兰郭斡成了寡妇,免不了伤心不安。幸亏玛哈赉时常往来,所有家事都是他安排。

转眼过了一年,阿兰郭斡的肚子却大了起来,有一天她生下一子。说也奇怪,所生的孩子还没断乳,阿兰郭斡肚子又大了起来,接着又生一子。周围的人对这事议论纷纷,阿兰郭斡却毫不在意,照样过她的日子。然而她的肚子却继续作怪,过了十个月又生下一男。临产时,祥光满室,而婴儿啼声也与常人不同。阿兰郭斡很是欣慰,头生子名不袞哈搭吉,次生子名不固撤儿只,第三子名孛端察儿。孛端察儿跟一般的蒙古人不一样,眼睛是灰色的。过了一年,他就显得举止不凡,阿兰郭斡格外疼爱他。

古讷特兄弟一直觉得这事奇怪,就私下里议论:“妈妈既没有亲房兄弟,又没丈夫,怎么生了这三个儿子?家内只有姨夫往来,怕不是他的吧?”这话有一天被母亲听到了,她就喊他们回家,她说:“你们说我无夫生子,很是奇怪。你们哪里知道他们三个是天生的!我自你爸爸死后,每夜有黄白色人,从天窗缝隙中进来,给我的腹部抚摩,把他的光明照进我的腹部,因此怀孕连生三男。他们三个不是凡人,等他们做了帝王,你们才知道是天赐!”

吉讷特兄弟一听这话,面面相觑。阿兰郭斡又说:“你们以为我撒谎吗?你们若不信,在我这儿等着,就知道真假了。”当天晚上,他们果然见有白光闪人母亲的卧室,黎明才出来。于是古讷特兄弟也跟着相信了。

到了孛端察儿十岁的时候,阿兰郭斡杀猪宰羊庆祝他的生日,让儿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到一半,她就对儿子们说:“我已老了,你们将来一定要和睦相处!”说着取出五支箭,让儿子们各折一箭,箭应手而断。阿兰郭斡又让他们把五支箭杆放在一起,叫他们轮流折,却怎么都折不断。阿兰郭斡微笑着说:“你们要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五子听了一齐点头。

又过了几年,阿兰郭斡出外游玩,偶染风寒,不久就死了。

五个孩子一起将妈妈安葬了,布儿古讷特召集四个弟弟商量,把家产作四股均分,没有孛端察儿的份。孛端察儿说:“我也是妈妈生的,你们都有家产,怎么我没有?”布儿古讷特说:“你年纪小,没有分家产的资格。家里有一匹秃尾马给你了,你的饮食,由我们几个负担吧。”孛端察儿还想争论,但几个哥哥已串通一气,他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孛端察儿与哥哥们勉强住了几个月,哥嫂对他都很冷淡。他一怒之下把秃尾马牵出,骑上马,沿着斡难河扬长而去。

他来到了巴尔图鄂拉,修了一间草舍。后来他饲鹰打猎,猎物多得吃都吃不完,就将它们挂在树上风干。

过了几年,哥哥不袞哈搭吉十分想念他,就出来寻找。好容易找到,不袞哈搭吉劝弟弟回家,孛端察儿考虑了很久才答应下来。在回家的路上,孛端察儿对哥哥说:“巴尔图鄂拉虽有百姓,但没人管束。若把他们的子女财产都抢走,那时有妻妾,有奴隶,有财宝,岂不是快活一生吗!”不袞哈搭吉说:“你说很对,先回去与弟兄商量了再说。”

孛端察儿非常高兴,于是见了布儿古讷特等人,众人忘却前仇,就开始讨论抢劫的事情。布儿古讷特见有利可图,连忙说好。他于是召集人马,命孛端察儿做先锋,不袞哈搭吉和不固撤儿只跟后,自己与伯古讷特做后应,陆续前进。兄弟五人就这样把巴尔图鄂拉抢劫一空。几个哥哥都要了财宝,唯独孛端察儿却只要了一个已经怀孕的美貌妇人。

那妇人叫做勃端哈屯,是札儿赤兀人氏。她后来生下二子,长子名札只剌歹,次子名巴阿里歹。生了两个儿子后,她已年老体衰,孛端察儿又从别的地方娶了老婆,把那陪嫁来的女佣纳为小妾。后妻生子合必赤,妾生子沾兀列歹,合必赤子名土敦迈宁。土敦迈宁生子很多,有八九个。他们一族就越来越强大了,传到第五代哈不勒,拓土开疆,威势颇盛。大家推哈不勒为蒙古部酋长,称名哈不勒大汗。

2 铁木真降生

哈不勒做大汗时,正值金邦全盛。金人合并辽地,然后兴兵南下,占领了中山、太原、河间三镇。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杀到宋朝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接着追击宋高宗到杭州,一意前进,不顾后方。哈不勒汗乘这机会,拥众称雄。金主早知道他的英名,召他人朝。哈不勒汗就带了壮士数名,进入金京中都(今北京)。金主见他相貌魁梧,更加敬重。每次设宴,都命臣下殷勤款待。

一日在殿上设宴。哈不勒汗连喝数十杯酒,渐有醉意,不觉酒兴大发,手舞足蹈起来。舞蹈完了,大步走到帝座位前,捋金主的胡子。大臣纷纷抢上来要杀哈不勒汗。亏得金主度量过人,不但饶了他放他回去,还赐他许多礼物。金邦的大臣都说哈不勒汗不怀好意,此时不除去他,必为后患。金主开始没在意,但大家说得多了,也不免怀疑起来,就命令将士兼程前进,追赶哈不勒汗。哪知哈不勒汗已有戒心,早风驰电掣般的回到家中。等到金使到来,他态度严厉地对来使说:“你们是堂堂的大国,你们皇帝是堂堂的君长,昨日让我回来,今天又让我去,出尔反尔,是何道理!”金将见他态度强横,只好怏怏告辞。

没过几天,金使又来了,刚好哈不勒汗打猎没回来,家人率众欢迎,把自己住的新帐篷让给金使住。哈不勒汗回来后,就告诉家人与部下说:“金使这次来,定是又来召我,想除我以绝后患,我与他不能两立。为今之计,不如将他杀了泄愤!”部众不说话了,哈不勒汗说:“你们不是有二心吧?你们若不帮我杀金使,我就先杀你们!”说罢,怒发直竖,部下忙称遵命。哈不勒汗就一马当先进入帐中,手起刀落,把金使砍了。金使的侍从出来抗拒,被部下赶上,杀得一个不留。

消息传到金廷,金主大怒,派胡沙虎率兵讨伐。胡沙虎进入蒙古部境内,不熟悉地理,不知兵法,只是一味地乱撞。哈不勒汗率部众躲在山中,就是不出来。胡沙虎来回寻找,不见一人,日久粮尽,只好回国了。不想刚出了边境,蒙古兵却漫山遍野地追来。胡沙虎的部下当时大乱,被蒙古兵杀了大半。只有胡沙虎在混乱中逃了出来。哈不勒汗得此大胜,更加蔑视金邦,招兵买马,专等金兵再来。不料此时金国自己倒内乱起来,向哈不勒汗求救。哈不勒汗见有机可乘,自然应允,随后把西平、河北二十七团寨陆续攻取。金主见后院起火,就与南宋议和,准备与蒙古人决战。此时的金邦大将是皇叔兀术。金主派他出征蒙古,本希望马到成功,谁知大小数十战打了一两年,也未分胜负。兀术恐怕重蹈胡沙虎后尘,就决计议和,把西平、河北二十七团寨都割给蒙古,每年又给蒙古若干贡品,并册封哈不勒汗为蒙兀部王,双方才算和好。P3-6

序言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蔡东藩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求学之路历尽艰辛。为了替父母治病,他甚至还替人做过科考枪手;23岁时,以贡生朝考优等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省以知县候补。

蔡东藩在那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称病回家。辛亥革命后,他来到上海,与好友邵希雍一起编撰图书。那个时候,蔡东藩对革命前景十分乐观,他编撰的图书《中等新论说文范》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使他的热血迅速冷却,“静观之,渐得清醒之识”,且看他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中的描写:

小子每忆起辛亥年间,一声霹雳,发响武昌,全国人士,奔走呼应……无论绅界学界,商界工界,没一个不喜形于色,听得民军大胜,人人拍手,个个腾欢,偶然民军小挫,便都疾首蹙额,无限忧愁……把二百六七十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我国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烁今古,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好安享太平了。当时我也有此妄想。

谁知民国元二年,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撇在脑后……那足智多能的袁项城……竟仗着兵力,逐去议员,取消国会……竟欲将辛苦经营的中华民国,据为袁氏一人的私产……

南方也党派纷争,什么滇系,什么桂系,什么粤系,口舌不足,继以武力。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转令无知无识的百姓,反说是前清制度,没有这般瞎闹,暗地里怨悔得很。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事业心的蔡东藩,看透那所谓“民主”真相之后,决心要做一些实事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对“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的说法非常认同,觉得“这才是熟谙史实的学人悟出的真理,深析社会的智者找到的实径”。

的确,客观认识历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民族大危机的时刻以其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实在是事半功倍,再好也没有了。

问题在于,记载史实的书籍——确切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全部都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写成。在那个知识基本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通过阅读,直接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客观认识它并使之转化为內心力量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才“饱含无奈和希冀”说出那样的话。

首肯了意义,摆到蔡东藩面前的依然有两条道。一条是结合风行民间的戏剧、话本甚至口头传说,创作文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小说(这一类的代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另一条是抛开或者说弱化文学要素,尊重历史原貌,不假华饰,不事虚伪,力求“无一事无史料来历”,创作“通俗化的史书”(这一类的代表是冯梦龙等人的《东周列国志》)。

他将如何选择?

答案其实很简单。

蔡东藩作为具有“史家”秉性的文人,他当然不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到拥有严肃意义的作品中去。他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应是对自己及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根本无意于人物、情节、高潮、铺垫这些小说要素。他最为着意的是对史事“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自序》)。由此可见,二月河评价蔡东藩的小说“在文学性土……是中平之作”,不但没有任何轻视之意,更可以算得上是蔡东藩的知己了。蔡东藩的演义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的。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就如此片面地认为蔡东藩是一个泥古、教条的作家。蔡东藩无论训诂还是历史观都有他难能可贵的灵活一面。

先说训诂。当遇到正史与轶闻——即经、纬冲突之时,他并不会一味迷信正史;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权衡,作出适合的判断。用吴泽的话来说,叫“择善而从”,“例如:《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事时,他(蔡东藩)下注文说:“《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但据王■(注:系“称”之误)《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从之。”(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不但不影响小说的严谨,更显得“近人理、合人情”。这充分说明了蔡东藩是一位思辨的、力求客观完美的历史小说作者。

蔡东藩的历史观,比起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也不知进步多少。不说他对“民国”的精彩诠释,单单看他解析“皇帝”,就足以臻大家之境。且看: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

一番快论,将那些“出生时有如何异相”又“某某星宿下凡”的“天子”伪装活脱脱剥落下来,露出一身乌糟皮肉,大白于天下。读来令人酣畅不已。这种笔调以及这种良心,到现在仍会使许多人深感汗颜。

从1915年开始动笔写《清史通俗演义》到1926年9月完成最后一部《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套11部鸿篇巨制,所涉及的朝代之广,人物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到了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其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予以全部改印,总书名定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书籍出版后,立即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各个阶层的国民喜爱。

作品大获成功,蔡东藩却因为积年的劳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完成著作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蔡东藩拖着病躯回到家乡临浦镇,先做小学国文老师,后来办了一个名叫“坤元”的毛巾厂,想要借此带动乡人发展经济。可惜抗日战争旋即爆发,临浦沦陷,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避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和数百年前的陆游一样,怀着国仇家恨悲愤离世。对于他去世的细节,我想不妨引一段文章来作为纪念: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特来请祖父(即蔡东藩)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当时祖父虽自觉身体不适……仍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了。(蔡福源:《祖父蔡东藩》)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现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字的白化和线索的简化,基于方便读者阅读条理的考虑,编者还对丛书进行了体例上的处理,即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将每部书划分咸若干部分。基本保持每一章节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每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完整事件;而各部分结合为整部小说,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譬如《后汉的故事》,编者将其分为《光武中兴》《“戚”“宦”专权》《曹魏篡汉》和《三国归晋》四大部分。其中《光武中兴》是记载刘秀重建刘汉王朝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宦”专权》则横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大半个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主线雷同,很有共通共鉴之处,故列为一部;《曹魏篡汉》是记载东汉末年军阀四起,曹魏独秀江北,最终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而与此同时西南刘备、东南孙权各自建国的事件;《三国归晋》则为分割了东汉的三国画上句号。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

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错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既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更渴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