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社会要推翻?教育应该自由化?出色的设想从哪里来?先做不喜欢做的事?科学也有善与恶?“幼稚”也有好处?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判断力?不计后果是年轻人的特权?……本书由一名世界顶级科学家用翔实、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抒写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刻思考,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对未来世界和科学发展的预览,对青少年建立科学精神的殷切希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 |
分类 | |
作者 | (日)福井谦一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历社会要推翻?教育应该自由化?出色的设想从哪里来?先做不喜欢做的事?科学也有善与恶?“幼稚”也有好处?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判断力?不计后果是年轻人的特权?……本书由一名世界顶级科学家用翔实、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抒写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刻思考,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对未来世界和科学发展的预览,对青少年建立科学精神的殷切希望。 内容推荐 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海洋中,极少有学术泰斗如此关心教育问题。作者以一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身份用翔实、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抒写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刻思考,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对未来世界和科学发展的预览,对青少年建立科学精神的殷切希望。可以说,这是一本献给青少年、教育人士和科研人员的兼具启迪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的传世之作。 目录 第1章 战后教育的功与过1 第2章 推翻学历社会9 第3章 考试陷阱17 第4章 教与学25 第5章 靠直觉的时代 33 第6章 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 41 第7章 大学是自学的地方 49 第8章 对教育自由化的思考 57 第9章 先做不喜欢做的事63 第10章 与大自然的相互接触 71 第11章 开辟新的天地79 第12章 心灵相通的师生 87 第13章 要有广阔的视野 95 第14章 “心灵之师”——法布尔101 第15章 用头脑打天下的时代111 第16章 夫妻共同进行国际交流119 第17章 终身教育是必要的127 第18章 学问的创造137 第19章 出色的设想从哪里来145 第20章 闹学潮给我们的教训153 第21章 目标是文化大国161 第22章 学问无国界169 第23章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177 第24章 庄严的颁奖仪式183 第25章 未来之花——基础研究191 第26章 对大自然的敬畏199 第27章 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年代207 第28章 科学中的善与恶 215 第29章 向肩负21世纪的年轻人说几句话225 第30章 避免无止境的竞争233 第31章 为了人类的生存 241 资料1 创造性和教育——在8本物理化学协会爱嫒大会上的纪念演讲249 资料2 要做学问,先做人——在京都纤维工艺大学8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73 资料3 开阔视野、培养远见卓识——在京都工艺纤维大学85年新生入学宣誓大会上的讲话 277 福井谦一博士年谱281 后记:福井先生的“教育论”283 试读章节 无法解释的题目 我每年都试着做一做高考试题,有的题却怎么也做不出来。出于逻辑上的思维习惯,对国语和英语试题常常觉得这样答也可以、那样解释也说得通。一犹豫,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 虽说不应该敷衍了事,但迫于时间的压力,也不得不作某种程度的妥协,随手划上一个圆圈或叉子。 我想,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做完全部题目的人一定是有相当能力的,但是这种能力多半是特殊能力而非一般能力。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多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但他们对这种考试也难以应付。 我想大学入学考试的本意是想发现学生的某种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例如像英语这样的语言学习,记忆力是必不可少的。学外语就像背电报密码一样,记忆力的好坏是大问题。然而对数学和物理而言,记忆力就几乎没有意义了,它们需要的是逻辑分析能力。而国语的学习则是既需要逻辑能力也需要记忆力。 背诵也是必要的 我觉得对这些基础科目进行最低限度的考试还是有意义的。那么入学考试中还要不要包括其他科目呢?假如把化学从入学考试中取消恐怕就没有人重视化学课了。这的确很难处理,毕竟学生们应该在初中和高中打好各个科目的基础。 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科目非常广泛,但是大学的入学考试主要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所以如果能准确划分出最低限度的程度,并且集中考察最基础、最必要的那些科目就好了,但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 也有人批评说,现在的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背诵也是必要的。比如记化学分子的名字,除了背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背的时候如果能从逻辑上去认识,并与这种认识联系在一起背,这样才会更有效。 说起背诵来,我还记得上中学三年级刚开始学化学时的一件事。在第一堂化学课上,老师提问:“谁知道空气的成分?”我碰巧背过空气的成分,所以不但说出了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甚至还列举出了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的名字。然而老师不但没有表扬我,还显得很不高兴。 原来老师的意思是,化学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问,不懂原理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是没有意义的。今天回想起来,这位老师真是很伟大。 但在当时,不用说反驳老师,人简直一下子垂头丧气了。虽说知道只凭死记硬背不行,但空气中为什么会有稀有气体存在?其中为什么氩的丰度最大?这些道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不懂原理,硬是囫囵吞枣地背下来,我的确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受了打击相当泄气。 作为学习方法,还是两种方法并用的好。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就要充分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去消化、理解。 保持高昂的斗志 如果能让学生们比较从容地考人大学就好了。像美国那样,入学考试只是个参考,入学后再进行人才选拔,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可是这种方法在日本行不通,因为高校太少了。 如果采用推荐制的话又会怎样呢?这种制度恐怕对要考的5个学科共7个科目的学分都比较平均的学生有利,对偏科的学生来说就很不利了。 这还不说,如果高中的老师大笔一挥,给每个学生一律盖上“优秀”的印章,那大学一方恐怕就不会只依靠推荐这种录取形式了。 关于高考的改革方案,国立大学协会等组织的专家们已经正在研究这件事,我不打算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我对年轻人有一种期待,就是希望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考试制度都会保持战胜它的高昂斗志。 师生间的互动 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一种协同作业。如果受教一方不把这种作业放在心上,那么就会使老师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焦急感。同时,怎样才能让学生们高度重视这种协同,也是判断一个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一些授课技巧可以使授课变得十分生动有趣。不过,我觉得要使学生们真正自觉自愿地学习,施教者就必须直接作用于受教者。说得极端一些,有些老师不用说话,只需和他一接触,就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要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把这一点称为“感性认识”。所谓“感性认识”原本是哲学语言,就是不通过思考而得到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可以通过书本来认识,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认识自然更为重要。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可以认识到通过铅字无法体会到的真实的自然本体,这就是“感性的自然认识”。与此相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感性的认识。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教育,比起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来,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言传身教的感性认识更为重要。我想,在大学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大概都是这样吧。 苦涩而又难忘的回忆 说到感性的自然认识,就会勾起我心中一段既苦涩而又难忘的回忆。记得刚上中学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名为“博物学会”的生物爱好俱乐部。学会主办的生物采集郊游活动我每次都积极参加。还记得初一时参加的第一次郊游是去生驹山,我捕捉到了日本的特有物种——岐阜蝶。谁知却因此遭到了高年级前辈们的冷嘲热讽:“这家伙还真有两下子呀!”按说这是典型的新手傻福气,总会有点意外的收获,比如捉到珍贵的蝴蝶品种等,可是我却一下子入了迷,越来越喜欢形形色色的生物和大自然。 生物俱乐部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其中也有曾经到台湾捕捉过蝴蝶的高年级同学。总之,他们教给了我们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因为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图鉴这类的宝贵教材,所以他们传授给我们的这些知识显得尤其珍贵。 我偶尔也应俱乐部内部杂志的邀请,向他们投投稿。这些都是在翻阅了许多书籍后写的类似论文的稿件。但后来投稿的事被前辈们知道了,我又挨了一顿骂:“你小子刚刚看了几本书,不过是学了点皮毛,然后就把书里的内容堆砌在一起了吧!”总之,他们的意思是,大自然这种东西只有亲自观察才有意义,仅仅看书了解是不行的。 我从小就有一些奇怪的爱好。记得刚懂事那会儿,我喜欢揪下杂草的芽,把它们集巾在一起玩。尽管不知道为什么这对我来说比看小人书和玩玩具更有意思,然而我就是乐此不疲。蹲在家里那块小小的田地里,一下就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稍稍长大一些后,我几乎把家周围所有的田地都玩遍了,收集了不少虫子、花草、石头什么的,并养成了对它们细细观察的习惯。 我对自然的认识就是这样从幼年慢慢积累起来的。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我认识了自然,所以虽然对“博物学会”前辈们的教导感到有些苦涩,却也能够充分理解。 P18-30 序言 《直言教育》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我的先生很早就意识到中日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1990年7月就在北京和西安主办了第一届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从此以后,每年中日双方都交替举办这一会议。先生去世之后,在中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上,还同时举行了福井谦一先生的纪念仪式。此后,我受邀参加了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会上来自中国的朋友们对我的热心关怀让我终生难忘。 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本书才有机会与中国读者见面。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福井友荣 2O08年1月9日 后记 福井先生的“教育论” “诺贝尔奖”现在已经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了。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治癌药”、“禁烟烟斗”、“女性去皱霜”、“吃不胖的点心”等等。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当我们说“就那个发明,可能会获诺贝尔奖”的时候,往往没有特别注意到“诺贝尔奖”这个词汇的意义。 所谓“诺贝尔奖”,就意味着那些大发明、大发现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也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才会因优秀研究和业绩而颁发的最权威奖项而闻名于世界。 今年是昭和六十年(1985年),是我国专利制度诞生百年的纪念年。国际科学技术基金会(松下幸之助任会长)决定从今年开始,设立“日本国际奖”。建立这个奖的目的是使该奖项也能达到诺贝尔奖所具有的那种权威性。第一次的授奖仪式就定于4月20日,被授予的学者分别是美国的约翰·皮亚斯博士(斯坦福大学特邀名誉教授,在微波通讯和卫星通讯领域取得了优异成就)和以色列的卡恰尔斯基·伊尔博士(以色列沃曼研究所教授,发明了可以检测出生物工程学中的基础物质——固定化酶的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分析仪),奖金破格定为五千万日元,几乎和诺贝尔奖一样。 但是,日本国际奖要想像诺贝尔奖那样具有权威性并为全世界所认同,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福井先生谈到在瑞典参加诺贝尔奖授奖仪式时说过,最使他震惊的是“举国上下一致的传统力量和庄严”。 日本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汤川秀树(1949年,物理学)、朝永振一郎(1965年,物理学)、川端康成(1968年,文学)、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学)、佐藤荣作(1974年,和平),另外就是福井谦一先生(1981年,化学),总共六个人(资料截至1981年——译者注)。就像福井先生在本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单从自然科学部分算的话,日本的获奖人数仅仅排在世界第十三位。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科学技术水平也是顶尖的,相比之下,诺贝尔奖的获奖排名顺序实在是不值得夸耀。 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恐怕还是要从国民的秉性、教育、社会风俗、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有人评价福井先生是“纯国产学者”,意思是说他没有到国外留学的经历。同样获诺贝尔奖的江崎玲於奈说过:“诺贝尔基金会事务局局长拉美尔曾经说过‘去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对研究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而福井先生却没有去国外留学的经历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福井先生“教育论”的特点首先是他认为所谓教育,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协助“自学”。 也许有的母亲会说:“我逼着他学他还不学呢,让他自学,那还不是难上加难吗?” 但福井先生认为,无论是谁,都会在孩提时代因为接触到美丽的大自然而被她的美所感动,从而逐渐产生“为什么”的思索。当孩子为美丽的彩虹所感动的时候,他会问:“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它为什么出现在与太阳相对的另一侧天空上?”,他想解开这个谜。对知识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才是教育和学问的根源。这不是他人可以强制出来的,是人与生俱有的。因此,如果有人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发展这种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天天向上——这难道不就是“教育”的根源吗? 即便是高等教育也是如此。福井先生在本书中回忆自己的大学恩师喜多源逸老师时说:“喜多老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从不具体地细说道理,但是他却能抓住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时地给予他们不同的影响。” 这是一种师生关系,老师只需要默默地端坐在你面前,你就可以受到学问的点拔和感化。福井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姿态。他把这种姿态叫做“所与性的认识”。 福井先生在以“创造性和教育”为题的演讲中是这样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尤其是老师给予学生的具有‘所与性’的信息传递,在教育上,尤其是在培养判断力和创造力上难道不是极其有效的吗?” 福井先生的“教育论”的特点之二是他认为:教育制度的改革要特别慎重。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确认制度的改革具有相当的价值,那就宁可不动。” 因此,尽管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了教育的自由化、精英教育、九月入学等问题,但决不意味着他在积极提倡制度的改革。福井先生对教育改革的关心与其说放在“制度”上,不如说是放在“本质”上。 即使是面对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意见,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立场。 第三点便是“敬畏自然”的自然观。对出生在奈良郊区,把大自然当作好朋友的少年福井来说,安利·法布尔就是他的“心灵之师”。 “自然”就是“真实”,敬畏自然之心可以说就是福并先生的人生哲学。 即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无法改变台风的路线,就无法正确预知地震,也就无法防止地震。自然的伟大和恐怖是人的智慧所不及的。 正如本书中讲的有关“梦十夜”雕刻仁王的故事一样,对于福井先生来讲,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老师”。福井先生之所以强调“基础是最重要的”,来自于先生心里的“自然”等同于“基础”的自然观。 另外,有关“打破重学历社会”、“录用人才论”、“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等范围比较宽的教育、哲学、人生论都渗透在“直言教育”的字里行间,真知灼见随处可见。 无论在什么领域,你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开辟新的道路,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去完成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福井先生要说的话 本书中,我们把先生在《东京新闻》(日本著名报纸——译者注)和《中日新闻》(日本报纸——译者注)上连载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出版了,不过,我们仍然要向曾经长时间接受我们采访的福井谦一先生以及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福井友荣夫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东京新闻政治部副部长宇治敏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