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孩子与父母顶嘴的现象,这样的情形使双方都很不愉快,在父母看来:“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明明为了他好,他还不领情,说他一句,他顶十句……”
是孩子太不听话了,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呢?
佳佳快过生日了,妈妈准备为她在家中开一个派对,于是母女俩开始商量请哪些人,当妈妈确定要邀请姻姗的时候,佳佳说:“我不想邀请她参加。”
“这怎么行?她是你的好朋友啊!”
“不,她不是。”
“这样讲不好,如果让姗姗知道会怎么想。你也不希望她这样讲你对吗?”
“我不管!我就是不想请她。”
“如果是这样或许你根本不该开这次派对。”
“不开就不开。”
话虽这样说,派对还是要开,生日一年一次,孩子们都很喜爱用这种方式庆祝生日,妈妈当然不愿让女儿的情感受伤害,但如何让她转弯呢?妈妈不禁为自己说出去的话烦恼起来。
这里,妈妈有些自食其果的味道。同孩子讲话也一样要负责任,不能妄下结论。否则,话说出口了,却不能兑现,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是没有多少分量的,可听可不听。因此,同孩子谈话要讲究艺术,避免走入死角。要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是认同、理解与尊重孩子的意见与认识。
比较起来,孩子说话可以更随意一些,他们可以很陕地转变态度,“收回”自己刚刚讲出的话,对父母提出完全相反的要求。这样一比较,父母占了劣势,因为不能出尔反尔,去向孩子“耍赖”,因此要格外慎重,不能顺着孩子的逻辑谈下去。
反观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妈妈犯了这样的错误:
当女儿提出不让好友参加派对时,妈妈没有意识到问题,应该问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简单地说:“她是你的好朋友啊!”以此来否定佳佳的愿望和她对姗姗的反感。这样就给对话增加了阻力。当女儿很负气地说姗姗不是她的好朋友时,妈妈还有机会让女儿说一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妈妈又一次使用了成人的判断:小孩子真是很片面很极端,或许她们有一些争吵,还没有平静下来,所以才这样“绝情”。她这样想也就这样说了出来,但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客观地讲是很对的,孩子之间今天吵了,明天又会很快和好,还会有什么大事吗?用不着过问,几天就过去了。的确如此,但妈妈忽略了一点,对孩子来讲,和好朋友闹矛盾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她们很可能希望向妈妈抱怨一番,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机会让她将心里的话讲出来,反而对她讲“你这样做不对”,在这种I青况下,孩子不会认真听取、考虑父母的意见,而是反应十分极端。而孩子的“不讲理”又进一步引发父母的气恼,变得也像孩子一样极端起来。
如果父母领会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当女儿负气决定不邀请好朋友参加派对时,妈妈应当意识到这里一定有原因,应先了解一下,比如说:
“怎么,你们闹矛盾了?”
“是的,她总是随便拿我的书翻看,我最不喜欢别人动我的书。”
“她那样做让你很不舒服?”
“是的,我同她讲过许多次,她总是这样,我很不喜欢。”
“要不要想想别的办法来避免她动你的书呢?”
“我想将书柜锁起来,有些书放在外面,别人动也没有关系。”
“这倒是个好办法,如果是这样,还是请姗姗来吧!”
“我想没问题。”
表面看,妈妈在这里给女儿设了一个“小圈套”,诱使女儿做出了妈妈认为正确的决定。客观地说,这是教育孩子的技巧。
父母当然希望能够对孩子直言不讳,用正确的道理“沐浴”他们成长,然而同时父母也应当考虑到效果。如果父母浇灌下去的甘露对孩子来说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苦雨,拒绝领受,又怎能保证孩子顺利汲取到所需要的精神养料呢?
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闹矛盾具有普遍性,父母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自己挣的钱紧着孩子花,给他买最好的东西,买最贵的衣服,可是没想到好心得不到好报。而此时的孩子也倍感委屈,父母只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一点也不理解自己,本来自己心情不顺,需要找人倾诉,可是父母竟然一点儿也不理会自己的感受,仍然按他们的想法指挥自己,烦死了。因此,双方就很容易对立起来,结果是双方都不愉快。而事后,双方又都很后悔。可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仍然会争吵不休。父母为何不换个思路,仔细找一下原因,是孩子故意顶撞自己吗?到底什么原因让孩子今天心情这么糟糕?平静下来,试着和孩子认真沟通一下,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样不可理喻。P5-6